田亩数据初步厘清后,摆在陈昂面前的,是更为棘手的难题——如何征税。
若按旧例,无非是依据新清丈出的数字,按统一税率征收。
但这看似公平,实则对拥有少量田产的贫苦农户仍是沉重负担,而那些被清查出大量田产的富户,虽缴纳总额增加,却远未伤筋动骨,且极易将怨气转嫁给佃户,引发新的矛盾。
陈昂把自己关在书房内,对着摊开的田亩册子和算盘,沉思良久。
他回想起下乡时看到的那些破败茅屋和面黄肌瘦的孩童,也想起了冯世荣等豪强仓廪充实的景象,一种强烈的反差感冲击着他。
“统一税率,不过是维持表面的平静,其实积弊更深。”他喃喃自语。
前世的一些记忆碎片在此刻浮现,给了他启发。“必须让负担更合理地分配。”
他并未使用“累进税”这个可能引起士大夫阶层剧烈反弹的敏感词,而是结合大夏朝现有的税制框架,提出了一个“分等课税”的方案。
他仔细核算了不同等级田地的产出和农户的大致生活成本,将全县田产精细地划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下、贫户”共九等。
前六等针对拥有一定田产的农户和富户,税率逐等略有提升,但幅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最关键的是后三等:“下下”等税率极低,近乎象征性缴纳;而划入“贫户”等级的,则完全免征当年税赋。
“划分的依据,不仅是田亩数量,更要考虑土质、水源、地理位置等因素,力求相对公平。”陈昂对协助他核算的周灵和阿吉解释道。
周灵细心地将各项标准记录下来,阿吉则忍不住赞叹:“三少爷,这法子妙啊,穷苦人家能喘口气了!”
方案制定容易,推行却难。
陈昂当然明白,这也必将触动富户的利益。
还是那句话,要想让方案得以执行,必须要有官府支持——唯有权力的保驾护航,他才能通行无阻。
因此,他还是首先将方案呈报吴通判。
吴通判仔细审阅后,眉头紧锁:“陈昂,此法定然会引起非议。那些乡绅岂会甘心多缴税银?”
陈昂坦然道:“大人明鉴。然税赋之本,在于公平。富者田连阡陌,多担一些,合情合理。贫者无立锥之地,若再课以重税,无异于逼其造反。”
“此次清丈,已查出大量瞒报田产,若仍按旧法,富户实际负担增加有限,怨气却会集中在官府‘清丈’之举上。”
“而采用分等之法,可将矛盾转化为不同田产等级之间的差异,且能让绝大多数百姓感念朝廷仁政,利于征收。”
“至于富户,只要税率设置得当,使其仍在可承受范围内,并辅以其他安抚,未必不能接受。”
吴通判沉吟许久,开始权衡利弊。
他欣赏陈昂的胆识,也清楚这是解决钱粮问题、稳定民心的有效手段,真能将此事办妥,也算是他的政绩。
最终,吴通判还是拍板:“就依你之策!本官为你撑腰。但分寸务必拿捏精准,若有大规模抵制,需及时调整。”
有了吴通判的支持,陈昂开始行动。
他并未急于公布方案,而是先走了一步妙棋——借助永盛钱庄的力量。
他亲自修书给父亲陈守财,详细说明了“分等课税”方案和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代收税银。
陈守财毕竟是商人,他立刻看出此举不仅能赚取手续费,更重要的是能极大提升钱庄信誉、拓展客户、沉淀大量资金。
他大喜过望,迅速调集人手物资,在青山县各主要乡镇增设或强化了永盛钱庄的分号。
准备工作就绪后,官府才正式张贴告示,公布“分等课税”细则,并同时宣布:未来三年,青山县税银均可通过永盛钱庄在各乡镇的分号缴纳,免去百姓进城奔波之苦,也切断了胥吏在征税环节上下其手的机会。
告示一出,果然在青山县引起了轩然大波。
贫苦农户们围着识字的人,反复确认那“贫户免征”的字样,激动得热泪盈眶。
许多人家对着县衙方向磕头,称陈昂为“陈青天”、“活菩萨”。
然而,富户们则是一片哗然。
虽然陈昂设置的税率涨幅经过精密计算,并未到伤筋动骨的程度,但多年来的利益惯性让他们难以接受。
以城东李乡绅——之前阻挠清丈那位——为首的几个大户,联名找到吴通判,言辞激烈地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劫富济贫”、“违背祖制”,还暗示会联合起来抵制缴税。
陈昂对此早有预料,他亲自出面,在县衙二堂接待了这些乡绅。
他没有摆出官威,而是心平气和地与他们算账:“诸位乡贤,请看,这是清丈后各位的实际田亩数,远超以往报备之数。”
“若按旧税率,诸位所需缴纳的税银,实际上比现在分等之后还要高出不少。陈某此举,已是考虑了各位的实际情况。”
他话锋一转,又道:“再者,官府正在全力修复水渠,一旦完工,各位的田地灌溉无忧,收成必增。长远来看,今日多缴之税,来日必能加倍收回。”
“更何况,税银由永盛钱庄代收,便捷安全,省却了各位多少麻烦。若各位执意抵制,不仅于法不合,万一激起民变,恐怕后果更非诸位所愿见。”
陈昂的话软中带硬,既点明了抵制的不利后果,又给出了未来的利益预期。
吴通判也适时表态,支持陈昂的方案。
这些乡绅见官府态度坚决,陈昂言之有理,加之各自盘算,确实如陈昂所说,清丈后按新法缴纳,比完全按新田亩数统一税率要“划算”一些,且顾忌官府权威,最终只能悻悻接受,虽然心中不满,但表面上不再公开反对。
即便如此,陈昂并未放松,他明白这仅仅是这些人暂时的妥协。
真正的税制改革非一县之力可为,他只是在现有的裂缝中,小心翼翼地播下了一颗种子。
他心中暗忖:权宜之计罢了。但能让百姓喘口气,让富户习惯负担的合理分配,便是成功的第一步。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