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雅”艺术中心宴会厅的奢华灯火,并未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死亡而熄灭,但它们的光芒似乎被蒙上了一层灰翳,不再璀璨,反而映照出一种纸醉金迷背后的冰冷与脆弱。现场已被警方迅速控制,原本洋溢着欢声笑语的空间,此刻被一种凝重、压抑甚至带着些许悚然的气氛所取代。红蓝闪烁的警灯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天花板上投下变幻不定的光斑,无声地宣告着秩序的介入与狂欢的终结。
宾客们大多未被允许立即离开,他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划定的区域,脸上交织着惊魂未定、好奇以及上流社会特有的、试图在变故中维持体面的矜持与不耐。低语声如同潮汐般起伏,内容无外乎是对李婷突然倒下的猜测、对她平日为人的零星评价,以及对自己可能被卷入麻烦的担忧。空气里残留的香槟与香水味,此刻闻起来竟有几分腐败的甜腻,与犯罪现场勘察人员带来的淡淡橡胶、金属器械以及一丝消毒水的气味古怪地混合在一起。
张涛站在洗手间门口,眉头紧锁,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这片被隔离出来的小小空间。他穿着便衣,但周身散发出的沉郁气场比任何制服都更能标识他的身份。现场取证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拍照、测量、提取可能的微量痕迹。法医初步检查后,正指挥人员将李婷的遗体小心地装入运尸袋。
“情况怎么样?”张涛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这种场合他经历得太多,但每一次直面生命的骤然消逝,尤其是以这种非正常的方式,依然会在他心底投下阴影。
率先迎上来的现场负责人摇了摇头,表情是惯常的挫败与困惑:“张队,表面看……太‘干净’了。门锁没有暴力破坏痕迹,内部没有打斗挣扎迹象,受害者体表无任何外伤、无束缚痕迹。初步尸表检查,符合急性心源性猝死的多数特征。你看这里,”他指了指化妆台前那片昂贵的地毯,“倒下的姿势很自然,就是瞬间失去意识支撑不住的样子。”
张涛踱进洗手间。内部装修极尽奢华,大理石台面光可鉴人,黄铜五金件反射着冷光,空气中弥漫着高级香氛和一丝极淡的、属于死亡的冰冷气息。他的视线最终落在那个巨大的、边框装饰华丽的化妆镜上。镜面完好,清晰地映照出他和他身后同事们的身影,没有任何异常。
“监控呢?”
“这个区域的走廊有监控,显示李婷女士独自一人进入,期间除了一名侍应生短暂经过门口(已核实,是正常送毛巾服务),再无他人接近。洗手间内部,自然是没有的。”负责人补充道,“我们也检查了通风管道和外窗,没有任何异常闯入的可能。简直就像……死神精准地掐着点,在这里和她开了个玩笑。”
张涛没有说话。他走近那面镜子,几乎将脸贴上去,仔细观察着镜面与边框的连接处,手指轻轻拂过光滑的表面。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改装痕迹。灯光开关、通风口……一切看起来都无懈可击。但他心里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
这种“干净”,这种毫无破绽的意外猝死,本身就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破绽。
“技术队,重点勘察这面镜子,还有所有灯光线路、通风系统,哪怕最微小的异常都不能放过。”他下达指令,尽管内心隐约觉得,恐怕又是徒劳。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几周前,那个同样“干净”得令人窒息的案发现场——赵辉,猝死在家中的高级公寓里。同样是成功人士,同样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突然死亡,现场没有暴力痕迹,初步判断也是心脏问题。当时虽然觉得有些巧合,但赵辉本身有已知的心脏病史,压力过大诱发猝死似乎也说得通。
可眼下,又来了一个李婷。同样的社会阶层,类似的死亡方式,同样的……毫无线索。
一种模糊的、令人不安的“氛围”上的相似性,像幽灵一样缠绕着这两起案件。这并非证据,甚至难以言说,只是一种老刑警基于无数案例磨砺出的直觉:太过完美的意外,往往意味着最不意外的阴谋。
市局刑警队会议室。气氛比“尚雅”现场更加沉闷。
白板上并排贴上了赵辉和李婷的照片,下面罗列着他们的基本信息、死亡时间、地点、初步死因。技术部门的负责人正在做汇报,结果一如张涛所料。
“李婷案发现场,镜子经过仔细拆解检查,未发现任何安装额外设备或改装痕迹。灯光控制系统正常,无短路或异常接入记录。通风系统滤网完好,未检测到常见毒物或致幻剂成分——当然,不排除某些极微量、易分解的特殊药剂可能无法检出,但这需要更专业的毒理分析,且时间过去,希望渺茫。门锁经检测,功能正常,无技术开锁或干扰痕迹。”技术警官的语气平板,带着例行公事的无奈,“总结来说,从技术层面,未发现他杀证据。所有迹象仍指向意外猝死。”
另一名队员补充:“我们对当晚所有工作人员及部分宾客进行了初步问询,无人发现异常情况或可疑人物。派对人员复杂,流动性大,很难逐一排查,但目前没有获得有价值线索。”
张涛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抵在下巴下,目光在两块白板之间来回移动。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名老烟枪眉头紧锁,吞云吐雾,试图驱散心中的迷雾。
“两个人,”张涛缓缓开口,打破了令人压抑的沉默,“都是所谓的成功人士,社会精英。都死得突然、‘干净’,像是一场无可挑剔的意外。赵辉有心脏病史,李婷呢?”
“正在联系其家属和私人医生,”一名刑警回答,“但目前了解,她平时注重保养,每年体检,并未听说有严重心脏问题。当然,隐性心脏疾病突发也是有可能的。”
“太巧了。”张涛低声说了一句,像是在对自己说,又像是在质问所有人。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大家都明白队长的意思,但办案讲究证据,直觉不能作为方向。
这时,负责整理两人社会关系与背景资料的是一名刚从警校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刑警,名叫小林。他面前堆着厚厚的打印资料,正埋头努力地进行交叉比对,试图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哪怕一丝关联。这项工作繁琐且看似徒劳,但他干得很认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会议似乎陷入了僵局。有人开始讨论是否应该并案调查,但缺乏硬性证据支撑,并案依据不足。更多的是倾向于两起独立的意外事件。
小林还在翻阅那些旧资料,主要是关于赵辉和李婷早年经历的一些零星记录。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信息并不完整。他嘴里无意识地喃喃自语,对比着一些年份和地名。
突然,他停下了翻页的手,抬起头,脸上带着一种不太确定的、仿佛发现了什么微不足道巧合的表情。他看了看正在激烈讨论的前辈们,似乎有些犹豫该不该打断。
张涛敏锐地捕捉到了他这一细微的举动。“小林,有什么发现?”他直接点名,声音并不大,却让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年轻刑警身上。
小林吓了一跳,连忙站起来,有些紧张地拿起两份不同的资料:“报告张队,我……我也不确定这算不算发现。就是,我在核对赵辉和李婷的早期教育经历时,发现他们两人……高中好像都是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市第XX中学。而且是很多很多年前,大概是同一届或者相差一两届的样子。”
他顿了顿,似乎觉得这个信息微不足道,甚至有些不好意思:“这只是档案记录里的一个共同点,那个学校当年是重点中学,出几个成功人士也不算奇怪……所以,可能只是巧合。”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下。几位老刑警互相看了一眼,有人微微摇头,显然觉得这确实只是个无关紧要的巧合。年代久远,同学关系海了去了,能说明什么?难道要去查他们几十年前的同学录?
然而,张涛却没有立刻否定。他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起来,紧紧盯着白板上那两张照片。
XX中学。
很多年前。
赵辉。李婷。
一种模糊的直觉,仿佛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附着的地点。两个看似完美的“意外”,两个社会名流,一个不起眼的共同点——所多年前的母校。
这真的是巧合吗?
在刑侦工作中,过于完美的巧合,往往值得深究。
“查!”张涛猛地站起身,声音斩钉截铁,打破了会议室的沉寂,“重点查这个XX中学!查他们那一届,乃至前后几届的所有学生名单、档案、发生过的大事!特别是,查还有没有其他‘成功人士’出自那里,并且近期有什么异常!”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小林身上:“小林,这个线索由你跟进,深挖下去!不要放过任何细节!”
一瞬间,所有警员都打起了精神。虽然不明所以,但队长的直觉和决断力是他们一贯信赖的。一条看似微不足道的线索,或许正是揭开重重迷雾的第一道缝隙。
小林愣了一下,随即感到一股重任在肩的激动,用力点头:“是!张队!”
会议结束,人员散去。张涛独自一人站在白板前,凝视着“XX中学”那几个刚刚被写上去的字。
诡异的共同点。
如果这不是巧合,那意味着什么?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恩怨?一场针对特定群体的精准复仇?凶手是如何做到的?目的又是什么?
更多的疑问如同潮水般涌来,但这一次,黑暗中似乎终于出现了一个模糊的指向标。张涛感觉到,自己可能触碰到了一个巨大冰山的微小一角,而隐藏在深海之下的部分,恐怕远超想象。调查,终于找到了一个或许能通往真相的,狭窄而幽深的入口。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