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供奉殿;太祖像,洪武指。”
曹正淳听得一头雾水,满脸茫然,但见王三丰一副煞有其事、高深莫测的模样,不似信口雌黄,心中不由得惊疑不定,暗自揣摩这十二字箴言的含义。
王三丰见他神色变幻,继续加码,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明教,便在此光明顶,恭候佳音。都督尽管回京传话便是。倘若那位成化皇帝,非要一意孤行,执意剿灭我等,那你们再兴师动众,调集大军前来征伐,也为时不晚。”
曹正淳目光急剧闪烁,如鹰隼般死死盯住王三丰,似乎想从他脸上瞧出一丝破绽。
然而,王三丰始终神色淡然,古井无波,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怎么,都督还担心我等会趁机逃遁不成?”王三丰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弧度,“这岂非正合都督之意,让我明教联盟不攻自散?”
良久,良久。
曹正淳方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声音嘶哑却带着一丝决绝,厉声道:“好!老夫便信你一次,回京一试!你们也莫要想着耍什么花样,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话音未落,曹正淳单手一提,便将瘫软如泥的朱无视拎在手中。
他身形一晃,迈步走向黑压压的大军阵前。
只见曹正淳将手中那根一直紧握,缠绕着布条的玄铁旗杆徐徐展开。
刹那间,金光迸射,一柄以玄铁精心铸就,小巧玲珑,却又威势凛然的日月旗,在山风中猎猎作响,旗面之上,日月同辉,散发着一股令人心悸的皇道威严。
曹正淳手持日月秘旗,声如沉雷,喝问道:“大军主将何在?速速现身!”
大军之中一阵骚动,甲叶摩擦之声不绝于耳。
很快,三名身披重甲、气势彪悍的将领排众而出,几个纵跃便来到曹正淳身前,目光炯炯。
“尔等既为南疆统兵主将,想必识得此旗!”曹正淳目光如电,扫过三人,手中日月同辉旗帜微微一扬,一股皇权特有的威压弥漫开来:
“此乃太宗文皇帝,永乐大帝亲赐秘旗!见此旗如见朕亲临!诸将听令!”
三名将领目光触及那面小巧却散发着惊人气息的日月旗,脸色骤然大变!
此乃永乐大帝亲赐秘旗,见旗如见帝亲临,可节制南疆一切兵马!他们万万没想到,这面传说中的秘旗,竟然会出现在这里。
他们几乎是同时单膝跪地,甲胄铿锵,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令主在上!末将等听令!”
正淳见状,嘴角露出一抹得色,沉声下令:“传我将令!大军即刻下山,后队改前队,退守南疆各处要道隘口!严加防范,听候朝廷后续命令,不得有误!”
三名将领相互对视一眼,虽然心中尚有疑虑,但面对这面象征着至高皇权与军令的永乐秘旗,他们不敢有丝毫违逆。
三人齐齐拱手,沉声领命:“末将遵令!”
随即,三人迅速起身,转身奔回军阵,高声呼喝着,调动着庞大的军队,开始井然有序地撤离光明顶,向山下退去。
曹正淳缓缓转过身,深邃的目光,如同两道利剑,缓缓扫过山上神情各异的武林群雄。
他不再多言半句,只是冷哼一声,单手提着人事不省的朱无视,身形几个兔起鹘落,便如一道青烟般,迅速消失在了光明顶的茫茫山林之中。
“呼……终于……终于退兵了!”
直到曹正淳的身影彻底消失,山上的武林群雄们,才如释重负。
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感如潮水般涌上,许多人再也支撑不住,纷纷腿脚一软,瘫坐在冰冷的地面上,胸膛剧烈起伏,大口大口地急促喘息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后怕交织在每个人的脸上。
宋远桥、俞莲舟等几位核心人物,不约而同地将复杂的目光,投向了那宛如谪仙临尘的卓然身影上。
只见王三丰孤身立于山巅,背对众人,衣袂飘飘,任凭凌厉的山风吹拂着他的长发与衣袍,整个人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孤高与神秘。
几人心中疑窦丛生,百思不得其解,王三丰究竟与曹正淳达成了何种协议,竟能让那老谋深算,手握重兵的东厂督主,如此轻易地退兵离去。
他们相互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震撼与敬畏:“这位‘曾教主’,当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透,越来越高深莫测了。”
........
接下来的日子,光明顶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武林群雄在经历了这场生死血战后,空前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兴土木,仅仅用了半个月时间,一座崭新而宏伟的大殿便在光明顶之巅拔地而起。
此殿依山而建,气势磅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正中牌匾上书三个龙飞凤舞的烫金大字——光明殿!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南京故宫。
香烟袅袅,钟磬悠扬。
当朝天子成化帝,以祭祀太祖高皇帝为名,摆驾南京。
此刻,他正身着十二章衮服,在东厂都督曹正淳的亦步亦趋的簇拥下,缓步走入了幽深肃穆的供奉殿。
殿内光线略显昏暗,数十支巨烛摇曳着昏黄的光晕,将殿壁上悬挂的历代先皇画像映照得影影绰绰。
正中,那幅最为高大、也最为威严的,正是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的画像。
画像上的朱元璋,身着龙袍,面容奇古,目光深邃,不怒自威,仿佛能洞穿岁月,看透人心。
“陛下,您请看太祖高皇帝画像的手指……果真……果真似有所指!”
曹正淳的声音带着一丝刻意压抑的惊异,在寂静的供奉殿中显得格外清晰。
他心海之中,光明顶上那小子的十二个字如同魔咒般再次浮现:“明故宫,供奉殿;太祖像,洪武指。”
难道,玄机真的在此?!
成化帝闻言,龙目微凝,也聚精会神地仔细端详起墙上那幅太祖遗像。
只见画像中的朱元璋,目光耐人寻味,一只随意垂在身侧的手,其食指微微向下,指向了画像下方偏左的一处地面。
若非曹正淳提醒,这细微的指向,极易被人忽略。
成化帝顺着那手指指示的方向望去,那是一片铺着青石板的平整地面,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
但他何等人物,立刻察觉到其中不同寻常。
成化帝眸光骤然一缩,沉声吩咐身旁的曹正淳:“曹公公,快,速速命人挖掘此处!朕倒要看看,太祖爷究竟在此留下了什么玄机!”
“遵旨!”
曹正淳心中也是怦怦直跳,连忙躬身应诺,亲自找来几名心腹太监和侍卫,带着早已备好的铁锹、镐头等工具,在那处地面上叮叮当当地挖掘起来。
尘土弥漫,碎石飞溅。
时间在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中,仿佛凝固了一般,变得无比漫长。
终于,“铛!”一声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响起。
铁锹似乎碰到了什么坚硬的物体。
“挖到了!陛下!果真有东西!”一名小太监惊喜交加地叫道。
曹正淳心中也是猛地一凛,连忙亲自上前,挥退旁人,小心翼翼地加快了挖掘速度。
片刻之后,泥土被层层剥开,一个约莫尺许见方、通体乌黑,似铁非铁,似木非木的精致古盒,渐渐显露出来。
盒子表面刻满了繁复古朴的云纹,散发着一股岁月沉淀的沧桑气息。
成化帝再也按捺不住,不顾九五之尊的仪态,也顾不上那满地的泥土脏乱,亲自弯下腰,伸手将那古盒从坑中捧了出来。
盒子入手微沉,带着一丝泥土的冰凉。
成化帝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盒盖。
“咔哒”一声轻响,盒盖应声而开。
映入眼帘的,并非什么金银珠宝,奇珍异宝,而是一封用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已然微微泛黄的信笺。
成化帝的心跳陡然加速,手指微微颤抖,缓缓信笺取出。
信笺则是用火漆封住的,成化帝小心翼翼撕开火漆,打开了信封,取出里面的信笺。信笺的纸张则显得有些泛黄,似乎承载着岁月的沉重。
他打开信笺,字迹清晰而有力:
“明教,乃国教矣,不可妄动!——刘基”
短短十二个字,却如同一道九天惊雷,在成化帝和曹正淳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成化帝身体猛地一颤,龙目圆睁,失声惊呼:“刘基?!这……这是开国翊运大臣、国师刘伯温的遗箴!”
曹正淳更是如遭雷击,整个人都僵立当场,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光……光明顶那个年轻人……他……他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为何会知道太祖供奉殿内藏有如此惊天秘密?!”
“刘伯温……国师大人他……他为何要留下这样的遗箴,指定明教为大明国教?!”
“这一切……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无数个巨大的疑问,如同无数条毒蛇,疯狂噬咬着曹正淳的心脏,让他遍体生寒,头皮发麻!
供奉殿内,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落针可闻。
只剩下墙上那幅朱元璋的画像,目光依旧幽幽地注视着他们,仿佛承载着无尽的秘密和预言。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