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很快就到了二月二,古时过年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对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日,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
民俗里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所以也被称为“春耕节”和“农事节”,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春回大地,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所以又称之为“青龙节”和“龙头节”。
二妮在空间里的书籍上查到: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而古人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总之农家人对这一天是非常重视的。早前几天,村长就带着村子里几个老头子开始劈竹竿,让几个针线好的妇人合力缝起一条龙。
头一天晚上,农家人便用草木灰围着家里的屋子和篱笆院子洒上一层草木灰,便是驱虫伏龙。
这二月二这天清早,农家人起来后就用草木灰或谷糠等从河边、井边一路撒来,撒到自家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
四个庄家汉子就舞着龙从村口第一家每家每户地舞过去,一旁的村长则负责敲锣。而在龙到家之前,家里的男人就要用竹竿敲房梁,这叫“敲龙头”。而龙在每家门口都能停留一下,主人家给舞龙的汉子送上水,又把事先准备的爆竹拿出来放掉,以祈求春雨的到来,和驱赶掉虫蛇。
而村上的男娃子这一天都要剃头,名为“剃龙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村长媳妇孙大娘就是个剃头的好手,这天,村上的男娃子不满十五岁的都要排队剃头,村长家早就在院子里摆上了长凳和水盆。
孙大娘弯着腰仔仔细细地剃头。周家三兄弟拉着虎子一起去剃头,二妮也跟着去瞧了瞧热闹。
孙大娘剃头很快,也架不住人多,长生奶奶在一旁帮着她布巾、擦汗。
村上的妇人们要提前用五色布剪出方形或圆形小块,中间夹以细秫秸秆,用线穿起来,作长虫状,戴在孩童衣帽上,俗称“戴龙尾”,驱灾辟邪。
这一天农家人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或“龙角”;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炸油糕叫“吃龙胆”。总是但是都要和龙挂上钩就对了。
这天赵氏带着大妮、二妮炒了很多豆子,俗称“金豆开花”,三兄弟出门去剃头的时候,还在给小伙伴们分着吃。
但是这天也有很多忌讳。比如忌讳磨面,认为磨面会榨到龙头,不吉利。所以家里的面粉都是头一天晚上磨好的。也不能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
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
因为村上有了学堂,这一天森爹早早地去了,因为舞龙后,村里的孩子不管是不是学堂里念书的都可以去学堂里开笔写字,也是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断文识字。
妇人们还要在家里熏床,熏出虫儿来。
这一天,村里的大媳妇、小姑娘都结伴去另一个镇子上的龙王庙祭拜,带上水果、糕点等供奉在龙王像前。这供奉过的东西再给孩子吃,是能保佑孩子身强体壮,这一年平平安安的。
这一天大家伙脸上都带着笑容,因为过了这天,地里的活就要正式开始耕种了。过了这一天,就不再年里了,外出做短工的也要出行了,所以,这一天可以说是最后的一天游玩时刻。
村长还目露遗憾地说,去年一年村里的收成好些了,可还是穷,靠近镇子的村上,这一天还有唱大戏、“撇锣鼓”、“亮宝会”这些呢。复又激动地说,今年的收成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年的二月二、龙抬头也能办得有声有色了。
这天晚上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周家五个孩子从中午吃过饭就开始研究龙灯的制作,大郎画了样子,大妮挖萝卜,二郎摘了干芦苇叶用麦秆子扎起来。
研究了很久才做出了两个像样的龙灯,二妮把家里的蜡烛剪下来两截,便拉着大伙儿到了河边。
他们去的是屋后的小河边,河水很浅,平时没什么人,今天却是分外热闹。一边放着龙灯,嘴里还念念有词,“龙灯龙灯,快点走,保佑我家今年收成好!”
周家的屋子也建得差不多了,因为人多,晴日多,这大半个来月忙忙碌碌的,这屋子已经初见雏形了。
第二天是上梁日。这在造房子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因为“上梁”指的是安装屋子屋顶最高一根中梁的过程。而这里所谓的“中梁”除了建筑结构实用上的重要位置外,同时更有其无形的宗教层面的意义。因此,在上梁典礼中借助梁的作用,来连接庙宇建构本身、天地、神灵与宗教人之间的关系,通书上说:“上梁有如人之加冠。”
在上大梁以前,要举行一种诵唱“上梁文”的仪式,以祈求根基牢固,诵祝房舍平安长久。
上梁时间是森爹特意去洪建寺求了怀恩大师卜算后得出的卯时三刻。因为上梁的时间必须避讳家人生辰时间。
上梁前必祭神,祭品有“全猪”(也就是猪头一只,猪尾一根,寓意全猪),鱼、鸭、豆腐、蛋、盐与酱油五色或七色,用木制红漆祭盘,置于供桌上端,其他菜肴果品四盒。按照当地的习俗,谁家上梁是要外祖家挑着馒头、糕点之类的来祭神。而周家是独门独户,倒是程记绣铺的惠姨得知后,以赵氏妹子的名义送来的糕点。
贴“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的对联。对联用黄或绿色纸,切忌用红纸。梁之两端挂红绸,红绸下垂铜钱一枚,取“平安和顺”之意。
等时辰一到,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或用绳将正梁拉上去。抬梁或拉梁的时候,鞭炮齐鸣,上梁师傅要唱上梁歌,高喊“上啊,大吉大利!”
将正梁放平稳后,森爹要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到屋顶,放在梁的正中,寓意五谷丰登,并将红布披在梁上。
爆竹响过之后,林二平将果品、糕点等用红布包好,边说好话边将布包抛入由森爹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个程序称为“接包”,寓意接住财宝。
当森爹“接包”后,林二平和几位匠人便将糖果、馒头、铜钱、糕点、“金元宝”等从梁上抛向四周,让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人越多东家越高兴,此举称为“抛梁”,意为“财源滚滚来”。
在“抛梁”时,匠人还要说吉利话,这话是他们常说的:“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
然后大家伙都退出新屋,让太阳晒晒房梁。而周家人则要准备上梁酒了,主要款待工匠师傅、帮工亲朋好友和邻里。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