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的十月,凌晨四点三十七分。
手机在床头柜上震动起来,发出幽蓝色的光,在黑暗中格外刺眼。我几乎是瞬间惊醒,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像要挣脱出来。
房间里一片寂静,只有手机持续的嗡鸣声。方舟在我身边动了动,含糊地问:“怎么了?”
我没有回答,只是盯着那个陌生的国际长途号码。瑞典,斯德哥尔摩。
深吸一口气,我滑动接听。
“您好,请问是林夕今教授吗?”一个带着北欧口音的英语男声传来,庄重而温和。
“是的,我是。”
“这里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我们很荣幸地通知您,您因开创性地发展了梦境引导疗法,并揭示了其重塑创伤记忆的神经机制,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恭喜您,林教授。”
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凝固了。
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回应,说着感谢的话,但意识却飘向了很远的地方——飘向了高中图书馆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那个第一次翻开《梦的解析》的十六岁少女;飘向了在实验室地板上熬过的无数个夜晚;飘向了四川山区孩子们重获笑容的脸庞……
“小今?”方舟坐起身,打开了床头灯,关切地看着我。
我挂断电话,转向他,泪水毫无预兆地涌出。
“我们……拿到了。”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方舟愣了一秒,随即明白了。他紧紧抱住我,我们相拥在凌晨的微光中,谁都没有说话。这一刻,所有的艰辛、所有的质疑、所有的汗水与泪水,都化为了无言的理解与分享。
很快,手机开始疯狂响起。第一个打进来的是陈浩,他在北京应该是上午,声音激动得变了调:“新闻!诺贝尔!是真的吗?”
接着是李教授、艾默生教授、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世界仿佛在这一刻苏醒。
我走到窗边,拉开窗帘。波士顿的黎明刚刚来临,天际线泛起鱼肚白。弗洛伊德老师的身影不知何时出现在晨曦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仿佛这历史性的时刻赋予了他某种实体。
他注视着我,脸上是我从未见过的、无比复杂的神情——有欣慰,有骄傲,有怀念,还有一丝如释重负的释然。
“您看到了,”我轻声说,既是对自己,也是对他,“您毕生探索的领域,终于得到了这个世界最高级别的认可。”
弗洛伊德老师微微颔首,目光穿越了百年时光:“这不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林夕今。这是对所有敢于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勇者的致敬。从古希腊对‘灵魂’的追问,到冯特建立第一个实验室,再到今天……这条路,人类走了两千多年。”
天光渐亮,楼下的街道开始出现记者和摄影师的身影。方舟已经接通了哈佛公关部门的电话,开始安排后续事宜。
我换上简单的衬衫和长裤,准备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在走出卧室前,我最后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还是那个林夕今,但某种内在的东西已经永远地改变了。
门打开的瞬间,闪光灯如星河般亮起。
“林教授,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心理学家,您有什么感想?”
“您认为这项技术将如何改变未来?”
“您想对全世界正在遭受心理创伤的人们说什么?”
我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
“这个奖项,不属于我个人。”我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格外清晰,“它属于我的导师李秉德教授,属于哈佛和北师大的团队,属于所有信任我们、参与我们研究的患者,更属于心理学这个伟大的学科——它告诉我们,心灵的痛苦值得被科学地理解和治愈。”
我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期待的面孔。
“至于那些仍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我想说:请保持希望。科学在进步,理解在加深,每一个宁静的夜晚都值得期待。而这个奖项,正是献给每一个渴望安宁的平凡夜晚。”
记者们低头快速记录着。在人群后方,弗洛伊德老师静静地站着,对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的人生将不再相同。但我也知道,那个在图书馆里憧憬着心理学奥秘的少女,将永远是我内心的指南针。
诺贝尔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承载着更重的责任,也照亮了更远的未来。
而这一切,都始于一颗名为“好奇心”的种子,和一场跨越百年的心灵对话。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