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一卷:拾穗儿 第51章-去留

拾穗儿 最新章节第一卷:拾穗儿 第51章-去留 http://www.ifzzw.com/383/383562/
  
  
    黎明,像一把迟钝的刀子,艰难地划开了戈壁滩厚重的夜幕。

    临时指挥部的橄榄绿色帆布帐篷下,早已黑压压地聚满了人。

    男人们大多沉默着,一口接一口地抽着呛人的旱烟,烟雾与尚未散尽的尘埃混合在一起,凝固成一种沉重而焦虑的空气。

    女人们则紧挨着站着,怀里抱着懵懂的孩子,或牵着稍大些的,眼神里充满了茫然与不安。

    昨夜的惊恐尚未完全从眉宇间褪去,新的、更深的忧虑已经爬上了每个人的心头。

    孩子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这异样的气氛,不像往常那样嬉闹,只是安静地依偎在大人身边,睁着乌溜溜的眼睛,看着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布满愁容的脸。

    晨风试图卷走地面的沙尘,却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将一些细碎的沙砾推来搡去,发出窸窸窣窣的轻响,仿佛大地在低声呜咽。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矛盾,比沙尘更密,比晨雾更浓,压在每个人的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

    帐篷角落堆放着志愿者们分发下来的矿泉水和压缩饼干,但很少有人去动,大家的胃口仿佛都被那沉重的未来给堵住了。

    王旗长,那位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深蓝色制服的中年男人,站在一张临时搬来的破旧木桌前,手里紧紧攥着一份盖着红色公章的文件。

    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眼袋深重,显然也是一夜未眠,嘴角甚至因为焦灼而起了一个小火泡。

    他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既温和又具有安抚力,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郑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他知道,今天这番话,将决定一个村庄的命运,也将深深刺痛许多人的心。

    “各位乡亲父老,静一静,听我说。”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石头投入死水,瞬间吸引了所有的目光,连孩子的啜泣声都下意识地停止了。

    “地质勘探队的专家们,连夜赶出了初步报告。”

    他扬了扬手中的文件,纸张在风中发出脆弱的哗啦声,仿佛这薄薄的几页纸,承载着千钧重担。

    “情况……不太乐观。金川村原址的地基,底下沙层已经大面积松动,形成了潜蚀空腔。

    专家判断,如果再遇到像前天那样强度的沙尘暴,极有可能发生二次、甚至更大规模的塌陷。而且,后山那边,因为植被破坏,滑坡的风险也急剧增高。”

    人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窃窃私语声像潮水般涌起,带着恐惧和难以置信。几位老人相互交换着眼神,浑浊的眼里满是忧虑。

    王旗长顿了顿,等这阵不安的声浪稍歇,才继续艰难地说道,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

    “旗里连夜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决定了个方案……就是整村搬迁,旗里在五十公里外,靠近国道、水源相对有保障的地方,规划了一个移民新村,房子是统一建的砖瓦房,基础设施也会配套,学校、医疗点都会有。……搬迁,这也是为了大家的长远安全着想。”

    “搬迁?”

    这两个字像一颗炸雷,瞬间在人群中引爆了积压的情绪。

    李大叔,那个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汉子,第一个攥紧了手中那根磨得光滑锃亮的锄头把,往前猛地踏出一步。

    他黝黑的脸膛因为激动涨得通红,额上青筋暴起,声音粗粝得像砂纸摩擦:“王干部!你说搬迁,说得轻巧!那我们地里的沙枣树咋办?那些树,是我爹,我爷爷那辈儿就开始种的!它们耐旱、抗风,是咱金川村的魂!你摸摸这树干,上面的每一道疤,都记着咱村子的年头哩!搬去那啥新村,那平地能种出咱这味道的沙枣来?能养出咱这喝碱水、吃沙棘草长大的耐活羊?那是要断我们的根啊!”

    他挥舞着胳膊,指向远处那片在沙暴中幸存下来、却显得蔫头耷脑的沙枣林,声音里带着哭腔,“我爹临死前,拉着我的手说,‘娃,看好这些树,它们就是咱家的命根子……’现在,你让我把它们扔下?我……我做不到!”

    这个倔强的汉子,说到最后,声音已然哽咽,泪水混着脸上的尘土,淌了下来。

    他的话音刚落,旁边被称为“赵老倔”的老汉也拄着铁锹站了起来,他年轻时是村里最好的猎手,后来封山育林,才专心务农。

    “王旗长,我老赵在这村里活了七十三年,娶妻生子,送走爹娘。村东头那棵最大的胡杨树,是我跟我家老婆子当年栽下的定情树,树下还埋着娃的胎发……你让我们搬?这些念想,这些根,能一起搬走吗?到了新地方,我们这些黄土埋到脖子的人,还能干啥?不就是等死吗?”

    老人说着,浑浊的老泪顺着深深的皱纹滑落,他用粗糙的手背狠狠擦去,却越擦越多。

    老村长,那位须发皆白、脸上刻满了戈壁风霜痕迹的老人,颤巍巍地拄着磨得光滑的枣木拐杖,用力顿了顿地,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目光都投向这位在村中享有威望的长者。

    他剧烈地咳嗽了两声,喘匀了气,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清晰,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肺腑里挤出来的:“王旗长,还有县里的领导们,不是我们这些老家伙不识好歹,不领政府的情。实在是……这金川村,巴掌大的地方,是咱们祖祖辈辈的根啊。每一寸土,都埋着先人的骨血;每一棵树,都听着娃娃们的哭和笑。还有……还有张教授,带着陈阳那小子,没日没夜搞起来的那片试验田……”

    老人浑浊的目光投向那片被黄沙掩埋了大半的田地,眼眶瞬间湿润了,声音也开始颤抖。

    “刚见了点起色,绿油油的苗子,让人看着心里就亮堂。这苗,是阳子跟穗儿那丫头,一颗颗种子亲手埋下,一瓢瓢水亲手浇活的啊……这要是搬了,他们多少心血,乡亲们刚燃起来的那么一点点新指望,不就全白费了?咱这村子,就真的……没救了吗?”

    老人的话,像一把钝刀子,割在每个人的心上,不锋利,却疼得深入骨髓。

    许多妇女再也忍不住,低声啜泣起来,哭声连成一片,在清晨的空气中弥漫,更添悲凉。

    在人群相对靠后的地方,陈阳和拾穗儿并肩站着,阳光将他们紧挨着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斑驳的地面上,看似亲密无间,但他们之间,却隔着一道无声的、正在迅速扩大的鸿沟。

    陈阳的视线死死地钉在那片试验田上。那里,大部分区域还被厚厚的沙土覆盖着,像一块巨大的伤疤。

    但在边缘地带,几株顽强的新绿——那是他们精心培育的耐旱沙地作物——已然挣扎着探出头来,在晨风中微微摇曳。

    那一点点绿色,在他眼中,就是燎原的火种,是全部的希望,是他和拾穗儿,还有张教授,无数个日夜奋战的意义所在。

    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些夜晚:繁星满天,戈壁滩上寂静无声,只有他们俩和教授打着手电,记录数据,讨论方案。

    拾穗儿总是细心地给每一株苗做好标记,她的侧脸在微弱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柔和。

    有一次,他累得差点睡着,是拾穗儿把外套披在他身上,自己却冻得嘴唇发紫……那些共同的记忆,此刻像潮水般涌上心头,与眼前这片狼藉形成尖锐的对比,让他的心揪痛起来。

    他猛地转过头,看向身旁沉默不语的拾穗儿,语气急切而坚定,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孤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哀求:“穗儿,我想留下!我们必须留下!你看,苗还活着!它们都没放弃,我们怎么能放弃?”

    他指着那几点绿色,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只要我们能想办法,加固沙障,引水改良土壤,未必不能把这块地守住!教授不是说过吗,事在人为!等试验田成功了,我们就能带着乡亲们种更值钱的经济作物,金川村就能真正活过来,不再靠天吃饭!到时候,年轻人就不用都往外跑,村子就有希望了!穗儿,我们一起,肯定能行!就像我们之前一起克服那么多困难一样!”

    他的眼睛里燃烧着灼热的光,那是理想和信念的光芒,纯净而滚烫,几乎能灼伤人。

    他下意识地伸出手,想去握拾穗儿的手,寻求那份他一直依赖的支持和温暖。

    拾穗儿却始终垂着眼睑,长长的睫毛上挂着未干的泪珠,在晨光中微微闪烁。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紧紧地绞着洗得发白的衣角,关节处泛出白色。

    听到陈阳那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话语,她的心像被撕成了两半。

    她何尝不怀念那些并肩奋斗的日夜?何尝不珍视他们共同浇灌的心血?试验田里的每一株苗,都像是他们的孩子。

    可是,前天那场毁天灭地的沙暴,彻底击碎了她对这片土地“可控”的幻想。

    那咆哮的狂风,那瞬间坍塌的土墙,那弥漫在口鼻中的、令人窒息的沙土味道,还有村民们惊恐的哭喊、受伤后痛苦的呻吟……这一切都像噩梦一样,牢牢刻在她的脑海里。

    她抬起头,眼中充满了巨大的恐惧和挣扎,还有对陈阳那种不顾一切的勇气的担忧,声音轻得像一阵风就能吹散,却带着千斤重量。

    “陈阳,我……我知道你舍不得试验田,我也舍不得啊!这里的每一寸土,都有我们的汗,我们的盼头……可是……王旗长说的风险,是真的啊。前天那场沙暴,你忘了有多可怕了吗?天昏地暗,房子像积木一样塌下来……李奶奶家的房子,就在我眼前……塌了……要不是部队来得快,我们……我们可能都……”

    她的声音哽咽了,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末日般的景象,身体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起来,脸色苍白,“我怕……我真的好怕。怕的不是自己出事,是怕乡亲们,怕小石头他们那么小的孩子……万一,万一再来一次,我们赌不起啊!陈阳,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我不想……不想有一天,我们要在这片我们亲手拯救的土地里,挖出……挖出亲人的……”

    她说不下去了,泪水汹涌而出,顺着苍白的脸颊滑落。她猛地抽回了被陈阳触碰到的手,仿佛那温度会烫伤她冰冷恐惧的心。

    这个下意识的躲避动作,像一根冰冷尖锐的细刺,瞬间扎进了陈阳的心里,带来一阵尖锐的刺痛。

    他愣愣地看着自己落空的手,再看向拾穗儿泪流满面、充满恐惧的脸,一股混合着失望、焦急和不被理解的委屈猛地冲上心头。他无法接受,曾经那个和他一样坚信能改变这片土地、眼神里闪着同样光芒的拾穗儿,此刻会被恐惧彻底压倒。

    他往前逼近一步,声音因为激动而带着颤抖,目光灼灼地盯住她:“穗儿!你看着我!你难道……你难道都忘了阿古拉奶奶临走前,是怎么拉着咱俩的手说的吗?!”

    “阿古拉奶奶”这几个字像一道无声的霹雳,瞬间击穿了拾穗儿所有的防御。

    她的哭泣戛然而止,整个人猛地一颤,抬起头,脸上血色尽褪,眼中充满了巨大的、几乎无法承受的悲痛。

    那个午后,奶奶的手枯瘦却温暖的触感,帐篷里昏暗的光线,还有那断断续续、却字字砸在心上的嘱托……一幕幕场景裹挟着沉重的情感呼啸而来,几乎让她窒息。

    陈阳的情绪也彻底决堤,眼泪涌了出来,但他倔强地不让它掉下,声音哽咽却执拗地追问:“奶奶把她的念想,把这片土地最后的希望,都托付给咱们了!她相信我们能让她守了一辈子的地方再绿起来!可现在呢?沙暴刚过,我们就要走?就要把她的话当成耳旁风,把她的根就这么扔在这黄沙底下吗?!那我们成什么了?我们对得起奶奶闭眼时看着我们的那份信任吗?!”

    他没有重复奶奶具体的言语,但那未尽的话语、那份沉甸甸的托付,比任何详细的描述都更有力量,像一块巨石压在了拾穗儿的心上,也压在了整个去留抉择的天平上。

    拾穗儿被这直击灵魂的质问钉在了原地,张着嘴,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阿古拉奶奶的期望和眼前残酷的现实在她脑中疯狂撕扯,一边是沉甸甸的诺言,一边是血淋淋的恐惧。她最终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压力,身体软软地滑落,蹲在地上,将脸深深埋进膝盖,肩膀剧烈地耸动,发出压抑到极致的、绝望的呜咽。

    陈阳看着拾穗儿彻底崩溃的样子,胸口堵得发痛。他明白,自己搬出奶奶,近乎是一种残忍的逼迫。

    他痛苦地别过脸,仰起头,用力眨回眼中的湿意。

    阿古拉奶奶的期望,像最沉的枷锁,锁住了“离开”的脚步,也让“留下”的每一步,都变得无比艰难。两人之间的争执,此刻陷入了一种充满悲伤与无助的沉默。

    帐篷的另一角,张教授正面对着苏晓、杨桐桐和陈静三人。他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原本花白的头发更显凌乱,眼角的皱纹也更深了,像是用刀刻上去的一般。他听着三位年轻人理性而冷静的分析,久久不语,只是用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茫然地看着地面。

    苏晓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努力让自己的语气保持专业和客观,但微微颤抖的指尖和紧抿的嘴唇,还是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作为医生,她见惯了生死,但面对这种群体性的艰难抉择,她依然感到沉重。

    “教授,我完全理解您和陈阳对试验田的感情。那不仅仅是块地,是你们的心血和希望。但是,我必须从最根本的安全角度出发。搬迁,是目前情况下最理性、风险最低的选择。我昨天逐一检查了受伤的村民,有好几个都是被坍塌的房梁和墙体砸伤的,万幸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原址的建筑结构经过这次沙暴和地基松动,已经非常不稳定了,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继续留在这里,等于将所有人的生命安全置于不可控的风险之下。我们……不能拿人命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感情上再不舍,也必须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她的话语清晰而冷静,却像手术刀一样,剖开了温情掩盖下的残酷真相。

    杨桐桐站在苏晓身边,一向活泼的她此刻脸上写满了严肃和关切。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翻看着里面记录的金川村日常和沙暴后的惨状,声音低沉:“教授,苏晓说得对。故土难离,这是人之常情,我拍这些照片的时候,最能感受到大家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每一张笑脸,每一道皱纹,都和这里的一草一木连着。可是,人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关于未来的生计,我们可以想办法,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新村那边,我可以立刻联系我认识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募捐一批现代化的农具,或者帮大家把沙枣、羊毛这些特产,通过电商平台卖出去,讲故事,打造品牌。只要我们人在,心齐,希望就在,未必不能闯出一条新路来。留下,可能是守着过去的念想等一个渺茫的希望;离开,或许是放弃过去,但更是为了拥抱一个更安全的、可以重新创造未来的可能。”她的语气充满了鼓动性,试图在绝望中点燃新的火苗。

    陈静抱着胳膊,她总是显得最为理智和干练,此刻更像一个冷静的分析师。

    “教授,我已经和县里的相关部门初步对接过了。移民新村的规划很完善,标准化的住房、配套的学校、卫生院都在同步建设,而且政策补贴也很到位,能够保障大家未来几年的基本生活过渡。反之,如果选择留下重建,我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资金缺口至少数百万,复杂的地质加固技术从哪里来?专业施工队伍能否请到?后续长期的维护成本谁来承担?更重要的是,我们无法对抗未来的极端天气。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现有的力量,恐怕……很难支撑。这不仅仅是不甘心的问题,更是现实能力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情感冲动,而做出可能让乡亲们陷入更大困境的决定。”

    她的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将美好的愿望拉回到冰冷的现实地面。

    张教授默默地听着,目光却越过她们,远远地投向试验田的方向。

    在那里,他看到陈阳正不顾一切地蹲在地上,用双手拼命地扒开沙土,小心翼翼地检查着每一株幸存的幼苗,那背影倔强得让人心疼,也孤独得让人心碎。

    他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也曾这样为了一个理想而不顾一切。

    可是,岁月和经历告诉他,现实往往比理想更骨感。他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沙土和淡淡的植物汁液味道,这味道曾经让他无比振奋,此刻却充满了苦涩。

    他的声音极其沙哑,充满了无尽的疲惫和挣扎,仿佛每一个字都用尽了全身力气:“我懂……你们说的,我都懂。理性上,我知道你们是对的。安全第一,现实困难……这些道理,我比谁都明白。”他的声音开始哽咽,眼圈红了,“可是……这片试验田……”

    他伸手指向那边,手指微微颤抖,“它不只是一块田啊……它是我和陈阳、穗儿,还有之前因为觉得没希望而离开的同学们,熬了无数个日夜,一滴汗一滴汗,甚至是一滴泪一滴泪浇灌出来的。夏天顶着四十度的高温记录数据,冬天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守护幼苗……穗儿那丫头,为了省水给苗喝,自己嘴唇干裂都舍不得多喝一口;陈阳那小子,为了观察夜间土壤墒情,差点被狼盯上……它是我们对抗这片荒漠的希望,是金川村可能焕发新生的种子,也是……也是我们这些傻子的信仰啊……”

    老人说到这里,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落,他赶紧别过头去,用粗糙的手掌狠狠抹了一把脸,肩膀不受控制地抽动起来。“现在,眼看它就要在这沙土下焕发生机了,却要我们亲手放弃……这心里头,就像被挖走了一块肉啊……太不甘心了,真的太不甘心了……”

    这位一生致力于改造荒漠的老教授,此刻哭得像个无助的孩子。

    他的眼泪,不仅是为试验田而流,更是为那看似触手可及却又被迫放弃的未来,为那份沉重而无力的不甘。

    不远处,陈阳的母亲正紧紧攥着陈父的胳膊,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往下掉,滴落在满是尘土的衣服上,晕开一小片深色。

    她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心里没有那么多宏大的理想和乡土情怀,她最大的愿望,最朴素的信仰,就是儿子平平安安。

    “他爹……你就劝劝阳阳吧……算我求你了……搬迁好,搬迁安全啊!这鬼地方,我是再也不敢待了!前天晚上,那风吼得跟鬼叫似的,沙子打得窗户啪啪响,房子都在晃……我以为……我以为这辈子都见不到阳阳了……”

    她泣不成声,身体因后怕而剧烈地发抖,紧紧抓住丈夫的手臂,仿佛那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要是……他要是真有個三長兩短,我可怎么活啊……我还不如跟着他去了……”

    母亲的哭声悲切而绝望,那是一个母亲最原始、最深刻的恐惧,足以让闻者心碎。

    陈父一下一下地、沉重地拍着妻子的背,眉头紧锁成一个深深的“川”字。

    他理解儿子的执着和那份对土地的眷恋,他也曾年轻过,也曾有过梦想。

    但他更理解妻子的恐惧,那是基于最本能的母爱。他望着儿子在试验田边那固执而孤独的背影,又看看身边哭得几乎晕厥的妻子,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充满了岁月的沧桑和现实的无奈,声音低沉而沙哑:“哎……你别光哭,哭有啥用……阳阳那驴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他认准了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他随我,倔……”

    他顿了顿,目光复杂地环视着这片熟悉的土地,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也许……也许这孩子是对的……这村子,总得有人守着,总得有人……试试看吧……只是,苦了你,也苦了孩子了……”

    他的话里充满了矛盾、无力感,以及一种深沉的、不善表达的爱与牺牲。

    这个一向顶天立地的汉子,此刻眼角也湿润了,他飞快地抬手擦了一下,不愿让人看见。

    这时,年幼的小石头,怀里还紧紧抱着昨天拾穗儿塞给他的那一小包沙枣干,像是抱着最珍贵的宝贝。

    他懵懵懂懂地挤过人群,来到蹲在地上默默流泪的拾穗儿身边,仰起小脸,大眼睛里充满了困惑和害怕,小声问道:“穗儿姐,我们……我们真的要搬走吗?搬走了,是不是就不能去村口那棵老胡杨树下玩了?它会不会想我们呀?还有我埋在树下的‘宝贝玻璃珠’,还能挖出来吗?你说过,等夏天来了,要带我去看胡杨树开花,黄灿灿的,像星星一样……这些话,还算数吗?”

    拾穗儿看着小石头天真无邪的脸庞,听着他稚嫩却直击心灵的问题,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疼得她几乎无法呼吸。

    胡杨树下的承诺,玻璃珠里的“宝藏”,那些她曾经随口许下的、关于未来的、美好的约定,在此刻都变成了尖锐的拷问。

    她蹲下身,紧紧抱住小石头瘦小的、温暖的身体,把脸埋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泪水瞬间决堤,浸湿了孩子的衣襟。

    她想给他一个肯定的答案,想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胡杨树会想他们,玻璃珠会挖出来,夏天的胡杨花依然会像星星一样灿烂……可是,喉咙里像塞了一团滚烫的棉花,灼痛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未来如同一片浓得化不开的迷雾,她看不到方向,只觉得冰冷刺骨,而那曾经描绘过的、温暖的图景,正在眼前一点点碎裂、消失。

    她的沉默和汹涌的泪水,就是最残忍的回答。小石头似乎明白了什么,也不再追问,只是伸出小手,笨拙地拍着拾穗儿的背,小声说:“穗儿姐不哭,小石头乖……”

    去?还是留?

    这简单的两个字,此刻却重若千钧。它关乎生存与死亡,关乎理想与现实,关乎记忆与未来,关乎个人选择与集体责任,也关乎一段刚刚萌芽却又遭遇严酷风霜的爱情。

    矛盾像一张无形却又无比细密的网,将帐篷下的每一个人——满怀理想的青年,忧心忡忡的学者,恐惧不安的母亲,矛盾无奈的父亲,眷恋故土的老人,懵懂无知的孩子——都紧紧缠绕在其中,越挣扎,缠得越紧。

    没有人能轻易地说出那个决定,因为每一个字的背后,都可能是一生的牵挂、无尽的遗憾,甚至是鲜血与生命的代价。

    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沙土的味道,更是浓得化不开的离愁、别绪、恐惧、不甘、牺牲,还有那在绝望边缘挣扎的、微弱的、却不肯轻易熄灭的……希望之火。

    王旗长看着眼前这悲恸而混乱的场面,看着那一张张流泪的脸,一颗心也沉甸甸的。他何尝不想两全其美?但职责和理性告诉他,必须做出最稳妥的选择。

    他攥紧了手中的文件,指节发白,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解释政策,如何安抚情绪,如何引导大家走向那个在他看来更安全、却也必然伴随着阵痛的未来。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而每一步,都踏在乡亲们的心尖上。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万宏的小说拾穗儿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拾穗儿最新章节拾穗儿全文阅读拾穗儿5200拾穗儿无弹窗拾穗儿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万宏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