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五十三章 杜牧的仕途沉浮: 26岁中进士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最新章节正文 第五十三章 杜牧的仕途沉浮: 26岁中进士 http://www.ifzzw.com/381/381511/
  
  
    这位写得出千古名句的诗人,年轻时满脑子想的不是游山玩水,是“削平藩镇、收复河湟”的大事业——他26岁就考上进士,跟李商隐同榜,本以为能在朝堂上大展拳脚,结果却被晚唐的党争缠得死死的,一会儿被踢到偏远地方当刺史,一会儿就算献上好计策也没人真当回事,最后官是当到了高位,心却早就冷了。

    杜牧怎么从少年得志的进士,变成处处受挫的“外放官员”?又怎么在乱世里,守住一点“为百姓做事”的初心?

    26岁中进士:长安街头的“新晋才子”,满脑子都是大理想

    公元828年,长安的春天比往年热闹——这一年的科举放榜,26岁的杜牧赫然在列,成了新科进士。

    晚唐的科举可不好考,多少人考到头发白了都没中,杜牧26岁就考上,还跟后来的“小李杜”搭档李商隐同榜,这在当时绝对是“少年得志”的典范。放榜那天,他跟着其他新科进士去曲江池赴宴,街上的人都围着看,有人指着他说:“这就是杜佑的孙子,难怪这么厉害!”

    杜牧当时穿着新做的进士服,腰里系着玉带,心里那叫一个敞亮——他爷爷杜佑是当过宰相的大人物,家里的万卷书早把他的眼界养高了,他可不是来混个官当的,是想跟着爷爷的脚步,在朝堂上干实事:晚唐那会儿,藩镇割据得厉害,河北的节度使不听朝廷的,西边的河湟地区还被吐蕃占着,百姓过得苦,杜牧早就憋着一股劲,想帮朝廷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中了进士后,杜牧先在弘文馆当了个校书郎,就是整理国家藏书的小官。别人觉得这官没实权,天天抄抄写写没意思,杜牧却干得特别认真——他借着整理藏书的机会,把唐朝开国以来的典章制度、军事档案翻了个遍,尤其是关于藩镇的资料,他都抄下来贴在墙上,有空就琢磨:“为啥这些藩镇总不听话?到底该怎么治?”

    那段时间,他还写了两篇特别有名的文章,《战论》和《守论》。在《战论》里,他说藩镇之所以敢作乱,是因为朝廷“兵不强、将不勇”,得改革军事制度,让士兵能打仗;在《守论》里,他又说不能光靠打,还得安抚百姓,让藩镇的人知道跟着朝廷比作乱好。这些话不是空喊口号,全是他对着史料熬了好几个通宵想出来的,字里行间全是“我想干事”的迫切。

    有人劝他:“你刚中进士,别这么急着提意见,小心得罪人。”杜牧却摇摇头:“我爷爷教我,当官就是为了替百姓说话,要是光想着不得罪人,那还当什么官?”

    杜牧当时就像一颗刚点燃的蜡烛,亮得很,满脑子都是“理想”,还没见识到晚唐官场的“现实”有多冷——他不知道,接下来等着他的,不是大展拳脚的机会,是党争的“冷水”。

    党争这盆冷水:替人说句公道话,就被踢出京城

    晚唐的官场,有个绕不开的“大坑”——牛李党争。一边是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一边是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这两派就跟仇家似的,不管你有没有本事,只要站错队,就别想有好日子过。

    杜牧本来没想掺和党争,架不住他跟牛僧孺有点交情。早年间,杜牧在扬州当幕僚时,牛僧孺是淮南节度使,很看重他的才华,经常跟他聊政事,还提醒他“官场复杂,别太耿直”。杜牧心里感激,觉得牛僧孺是个正直的人。

    后来李党得势,李德裕当了宰相,就开始找牛党的麻烦,说牛僧孺当年在地方上“治理不力”。满朝文武都知道这是党争,没人敢说话,唯独杜牧站了出来——他写了篇文章,说牛僧孺在淮南的时候,减赋税、修水利,百姓都念他的好,所谓“治理不力”都是瞎编的。

    这话一出来,李德裕立马就盯上了杜牧:“好你个杜牧,居然敢替牛僧孺说话,你是不是牛党?”

    其实杜牧根本没打算站队,他觉得该说句公道话,可在党争的漩涡里,“说公道话”就是“站错队”。没过多久,朝廷就下了命令:把杜牧外放,去黄州当刺史。

    黄州是什么地方?在当时就是个“荒郡”——城里没几条像样的街,百姓大多靠种地为生,还经常闹水灾,之前几任刺史都把这儿当成“流放地”,来了就天天喝酒偷懒,根本不管事。

    杜牧接到调令那天,在家里修改《战论》的稿子,看到“外放黄州”四个字,手里的笔“啪”地掉在纸上,墨水晕开一大片。他看着窗外的长安街,心里又气又委屈:“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就因为替人说句公道话,就不能在京城做事了?”

    收拾行李的时候,母亲劝他:“孩子,去就去吧,在哪儿不是做事?你别忘了初心就行。”杜牧点点头,把《战论》《守论》的稿子叠好放进箱子里,又带上了爷爷杜佑写的《通典》——他想,就算到了黄州,也不能忘了自己想干的事。

    离开长安那天,天刚蒙蒙亮,李商隐来送他。俩人站在城外的小桥上,没说多少话,李商隐递给杜牧一包茶叶:“到了黄州,照顾好自己,你的计策总有一天会用上的。”杜牧接过茶叶,眼圈有点红,他知道,这一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长安。

    坐在去黄州的马车上,杜牧看着路边的田野,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26岁中进士时的风光,想起在弘文馆熬夜查资料的日子,想起“削平藩镇”的理想,现在却要去一个连朝廷都快忘了的“荒郡”,这落差,比从山顶跌到谷底还难受。

    外放“荒郡”不躺平:建学堂、禁佛寺,他在黄州池州干了实事

    要是换了别人,到了黄州这种地方,可能就破罐子破摔了,杜牧不一样——他没忘了母亲说的“别忘了初心”,也没忘了是杜佑的孙子,就算在“荒郡”,也得干出点样子来。

    刚到黄州,他没先去刺史府歇着,而是带着随从在城里城外转了三天。转完之后,他发现黄州最大的问题不是穷,是“没教化”——城里连个正经的学堂都没有,小孩大多不识字,百姓遇到事不知道找官府,反而去求神拜佛,有些和尚还借着“念经”的名义骗百姓的钱。

    杜牧心里有了主意:先建学堂,再整肃风气。

    建学堂得花钱,黄州的官府库里没多少钱。杜牧就把俸禄拿出来一部分,又找城里的乡绅募捐:“各位乡亲,孩子是黄州的将来,要是他们不识字,将来还是要受穷受欺负。咱们建个学堂,让孩子能读书,不好吗?”

    乡绅们一开始不乐意,觉得这是“瞎折腾”,可杜牧天天上门跟他们聊,还说要把爷爷杜佑的《通典》抄一份放在学堂里,让大家看看“读书能懂道理”。慢慢的,有乡绅被说动了,开始出钱出物。

    没过多久,黄州的孔子庙就扩建好了,旁边还盖了三间学堂,杜牧亲自挑选了几个识字的秀才当老师,又规定:黄州的孩子,不管家里有钱没钱,都能来上学,学费全免。

    开学那天,学堂里挤满了人,小孩们穿着新洗的衣服,手里拿着杜牧送的毛笔,眼里满是好奇。杜牧站在孔子像前,跟孩子们说:“读书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将来能当个好人,能帮家里、帮黄州。”

    除了建学堂,杜牧还在黄州整顿吏治——之前有些小吏借着收赋税的名义欺负百姓,杜牧就亲自去乡下核查,把多收的赋税还给百姓,还把欺负人的小吏革了职。百姓们都说:“没想到来了个这么实在的刺史,咱们黄州有救了!”

    后来杜牧又被调到池州当刺史,池州比黄州强点,但也有个大问题:佛教寺庙太多了。那会儿晚唐的和尚特别多,好多寺庙占着大片的好地,却不用交税,还天天让百姓捐钱“修佛塔”,百姓本来就穷,再被这么折腾,日子更过不下去了。

    正好那时候唐武宗下了命令,要禁毁佛教,说佛教“蠹耗生灵”(就是坑害老百姓)。别的地方官怕得罪和尚,都敷衍了事,杜牧却真干了——他亲自去查池州的寺庙,把那些占着地不干活、专门骗钱的寺庙拆了,把寺庙的土地分给百姓种地,还让年轻的和尚还俗回家,要么种地要么学手艺。

    有人劝他:“刺史大人,别这么较真,和尚们背后有人,小心他们告你状。”杜牧却摇摇头:“我不管他们背后有人没人,百姓都快没饭吃了,我不能看着和尚们欺负人。”

    在池州的日子,杜牧还修了水利——池州经常闹水灾,他就组织百姓挖水渠、修堤坝,让百姓的田地能浇上水,收成好了不少。有次他去乡下看堤坝,百姓们拉着他的手,递给他刚煮好的红薯:“刺史大人,要是没有你,咱们今年又得饿肚子了。”杜牧咬着红薯,心里暖暖的——虽然不能在京城实现“削平藩镇”的理想,但能在地方让百姓过好点,也没白当这个官。

    那段时间,杜牧虽然身处“荒郡”,却写了不少诗,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看起来是写风景,其实是写他在池州的日子——虽然远离朝堂,但能和百姓在一起,能做实事,心里也踏实。

    献策被用却难圆梦:《战论》说得对,藩镇还是平不了

    杜牧在地方干得风生水起,消息传回长安,连之前排挤他的李德裕都注意到了——李德裕虽然是李党,可也不是完全没脑子,他知道杜牧有本事,尤其是在军事上有想法。

    那时候唐朝的藩镇问题越来越严重,河北的藩镇又开始作乱,朝廷派去的军队打了好几次都输了,李德裕急得睡不着觉,就想起了杜牧写的《战论》和《守论》。他让人把这两篇文章找出来,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觉得杜牧说得对:“之前就是没按杜牧说的改革军事,才打不过藩镇!”

    没过多久,李德裕就向朝廷建议,采用杜牧在《战论》里提的策略:整顿军队,挑选能打仗的将军,再安抚藩镇治下的百姓,让藩镇失去民心。朝廷同意了,还下了命令,让杜牧回长安,协助李德裕处理军事事务。

    杜牧接到命令的时候,正在池州的堤坝上跟百姓聊天,听到“回长安”三个字,他愣了半天——他以为这辈子都回不了长安了,居然有机会回去,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心里又激动又忐忑。

    回到长安后,李德裕亲自见了杜牧,俩人没提之前的党争,只聊军事。李德裕说:“杜牧,你在《战论》里说的‘兵贵精不贵多’,我觉得很对,接下来就靠你帮朝廷出主意了。”杜牧点点头,把自己这些年在地方观察到的情况,还有对藩镇的新想法,一股脑全说了出来。

    那段时间,杜牧天天泡在兵部的档案房里,跟将军们讨论战术,还亲自起草了好几份关于削藩的奏折,里面的建议大多被李德裕采纳了。朝廷按照他们的策略出兵,还真打了几个胜仗,河北的藩镇老实了不少。

    杜牧看着捷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觉得,自己的理想要实现了,“削平藩镇、收复河湟”的日子不远了。可他忘了,晚唐的党争从来就没停过,就算打了胜仗,该来的麻烦还是会来。

    没过多久,牛党又开始反击,说李德裕“滥用兵权”“想谋反”,还把杜牧拉了进来,说杜牧是“李德裕的帮凶”。唐武宗本来就对李德裕有点猜忌,听了牛党的话,就开始疏远李德裕,最后居然把李德裕外放了。

    李德裕一走,杜牧就成了“靶子”——牛党说他之前替牛僧孺说话是“假的”,现在又帮李德裕,是“两面派”;李党残余的人又说他“没骨气”,不帮李德裕说话。杜牧夹在中间,有嘴说不清,之前提的削藩策略也没人再提了,刚打下来的优势又没了,藩镇又开始作乱。

    那天,杜牧在兵部的档案房里,看着起草的奏折,还有那些打胜仗的捷报,心里像被堵了一块石头——他明明献上了好计策,明明看到了希望,可就因为党争,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他突然觉得特别无力:“晚唐的官场,怎么就容不下想干实事的人呢?”

    从那以后,杜牧就很少再提“削平藩镇”的理想了——不是他不想,是他知道,在党争不断的晚唐,就算有再好的计策,也实现不了。

    晚年中书舍人:官当大了,心却冷了

    杜牧的晚年,算是“苦尽甘来”——他后来又被调回长安,还当上了中书舍人,这官不小,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负责起草诏令,相当于“高级秘书”,多少人一辈子都熬不到这个位置。

    谁能想到,当了中书舍人的杜牧,反而没了年轻时的劲头。每天在宫里起草诏令,看着皇帝被宦官和党争左右,看着朝廷对藩镇的问题视而不见,他心里早就没了当初的热情,只剩下失望。

    有次,皇帝让他起草一份关于“安抚藩镇”的诏令,其实就是对藩镇妥协,杜牧拿着笔,半天没写出一个字——他想起年轻时写的《战论》,想起在黄州池州为百姓做事的日子,再看看现在这份“妥协”的诏令,心里一阵发凉:“这不是我想干的事,也不是爷爷教我的为官之道。”

    那时候,杜牧在长安城南有个樊川别墅,是他之前买的,一直没怎么整修。晚年的他,一有空就去樊川别墅,把院子里的杂草拔了,种上菊花和竹子,还盖了个小书房,把家里的万卷书搬了一部分过去。

    每天下班,他就换上便服,去樊川别墅待着——要么在书房里读《通典》,想起爷爷杜佑;要么在院子里喝茶,看着菊花发呆;要么约上几个老朋友,比如李商隐,来家里喝酒写诗,聊的都是以前的事,很少提朝堂上的事。

    他还写了首《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看起来写的是宫女的孤独,其实是他自己的心境——在朝堂上,他就像那个宫女一样,孤独又失望,只能对着夜色发呆。

    有人问他:“你现在当了中书舍人,官这么大,怎么不替朝廷多做点事?”杜牧笑了笑,没说话——他不是不想,是不能,也不想了。晚唐的官场就像一潭烂泥,他再怎么挣扎,也只会越陷越深,不如守着樊川别墅,守着书和朋友,过点清净日子。

    公元852年,杜牧病逝于樊川别墅,享年49岁。临终前,他让家人把写的关于削藩的奏折、在地方任职的记录,还有没写完的诗稿整理好,放在书房里,跟爷爷的《通典》放在一起。他说:“我这辈子,没实现‘削平藩镇’的理想,但我没辜负百姓,也没辜负爷爷的教导,够了。”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清风与你同坐的小说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最新章节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全文阅读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5200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无弹窗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清风与你同坐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