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六十七章 种柳

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 最新章节 第六十七章 种柳 http://www.ifzzw.com/379/379957/
  
  
    二十户村民聚集在西坡下的荒地前。村干部老陈带着测量工具,正和江韩讨论着什么。爷爷蹲在地上,抓把红土在指尖捻搓。

    “这坡地能种柳?“李老四用锄头敲着板结的土块,“石头比土还多!”

    爷爷站起身,指向坡地走势:“西坡日照足,金丝柳就喜欢石头缝里长。你看阳面这几丛老桩,“他拨开枯草露出几处树桩痕迹,“民国时候这就是柳林。”

    村委会主任擦着汗:“青丫头,你说这种植基地...真有把握?”

    刚才跟周鸿才说已经签了协议当然是骗他的,只是大家先商量了一下。

    “没有。“柳青实话实说,“但比起被人掐着脖子,不如自己闯条生路。这一百亩坡地虽然贫瘠,但日照充足,坡度适合排水,正好适合柳树耐旱怕涝的特性。”

    村主任追问:“种苗呢?金丝柳我可只听说过,从来没见过能人工种的。”

    柳青轻轻指了指坡上。那里站着一位比爷爷年龄还大的老人,他是当年跟爷爷奶奶一起移栽金丝柳的参与者。“这七丛,是我们用米汤水一滴一滴浇活的。“赵大爷手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枝条声音洪亮,“金丝柳娇贵,但认旧主。”

    村主任震惊了,这几丛混长在杂草中的植物,真的没有注意过。

    爷爷走到坡上,展开一张泛黄的手绘地图,上面标着每丛柳树的精确位置和特性:“这丛耐寒,那丛抗虫,采条要分时分丛...”

    柳青迅速记录着这些珍贵经验,张磊则用手机全程录像。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在这一刻完美交融。

    当天柳青起草协议,张磊测算成本,爷爷带着老农们确定栽种方案。

    “一百亩只是开始。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我们保底收购。”

    张磊展示方案,“预付30%订金,按保护价收购,另外每亩补贴管护费200元。”

    “还是不稳当。”有人摇头,“万一你们明年不要了...”

    爷爷突然大步走过来:“我柳明远担保。亏了钱,我这把老骨头砸锅卖铁赔给大家。”

    满场寂静。老匠人的承诺比任何合同都有分量。

    二十户农户当场签约。王婶的丈夫第一个按手印:“信得过柳师傅!”

    周鸿才很快打听到了消息,当知道只有七丛种苗之后,根本没当回事,一百亩地,看你们怎么种?

    现在根本不是移栽的季节,种上也活不成!就算活了,等到能编筐的时候,清河柳编工坊还有没有都难说!

    他当即打了一个电话,点头哈腰汇报了情况,那头沉默良久,用生硬的中文说“先不要打草惊蛇。”

    ---

    省林科院的白色越野车驶进清河村时,整个村子都轰动了。孩子们追着车跑,大人们挤在路边张望,这可是省里来的专家!

    领头的是位五十岁上下的女教授,姓周,镜片后目光锐利。她跳下车,第一眼就看见坡上那七丛金丝柳,呼吸明显一滞。

    “这就是...金丝垂柳?”周教授的声音有些发抖,甚至顾不上打伞,几步跨到柳丛前,“文献记载已经灭绝的品种...”

    她的团队成员迅速展开设备:土壤钻探仪、无人机、便携实验室...现代科技与这片原始坡地形成鲜明对比。

    爷爷站在不远处,蓑衣滴着水,沉默地看着这些不速之客。

    “pH值6.8,有机质含量...”

    “无人机遥感显示地下水脉在此处汇聚...”

    “样本检测确认是变种金丝垂柳...“

    专家们报出一串数据,张磊飞快记录着。柳青注意到,周教授每报出一个数据,爷爷的眉头就舒展一分,这些科学测量结果,竟与他凭经验判断的相差无几。

    “土壤条件理想,但问题是季节。”周教授终于转向柳青,面色凝重,“初夏移植乔木的成活率低于30%,更别说这种濒危品种。”

    “可等到秋天,这些柳树不知能不能保得住!”柳青没说完,但大家都明白,在这个地方,如果有人处心积虑破坏,太简单了。

    周教授沉吟片刻:“除非...”

    “除非用老法子。”爷爷开口说道,“遮阴降温和泥浆深栽。”

    专家们惊讶地看向这个一直沉默的老人。

    周教授眼睛一亮:“您说的是不是用稻草帘遮阴,泥浆掺入草木灰深栽?”

    这次轮到爷爷惊讶了:“你懂这个?”

    “我在老一辈林业笔记里见过!“周教授激动起来,“但具体比例...”

    “三担草木灰兑一池泥浆。”爷爷用木棒在地上划出比例,“帘子要悬空一尺,不能直接盖顶。”

    专家团队迅速计算起来:“草木灰提供钾元素...泥浆保持根系湿度...遮阴减少蒸腾...”

    “还需要现代生根剂和保水剂辅助。”周教授做出决定,“虽然风险很大,但值得一试。”

    移植日选在雨后阴天。全村能走动的人都来了,从坡顶到坡底排成两条长龙,像古时修筑水利的民夫。

    专家团队配好生根剂,爷爷指挥调制泥浆。年轻人负责挖坑,老人和妇女用稻草编帘子,孩子们传递工具。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在这片坡地上完美融合。

    “坑再深半尺!”

    “泥浆稠了,兑水!”

    “这边需要更多帘子!”

    金丝柳的根系极其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断裂。

    休息间隙,她翻看奶奶的笔记,突然注意到一段小字:“金丝柳移,宜带原土,断根处涂以人发灰。”

    人发灰?这是什么道理?

    周教授听后恍然大悟:“人发富含角蛋白和微量元素!老一辈居然知道用这个促进伤口愈合!”

    立即有村民回家取来积存的头发,焚烧研磨成灰。爷爷亲自调制成膏状,小心涂抹在柳根断口。

    移植从清晨持续到日暮。当最后一株金丝柳栽入新坑,夕阳突然破云而出,给所有人和柳树都镀上金边。

    “成活与否,三天后见分晓。”周教授的声音带着疲惫,“我们留人值守监测。”

    然而危机在第二天深夜就出现了。

    值守的研究生匆忙敲响柳青的门:“不好了!柳树开始萎蔫了!”

    坡地上,白天还精神抖擞的金丝柳此刻耷拉着枝条,叶片卷曲发黄。各种措施都试过了,浇水、加遮阴、甚至输液,都不见好转。

    “蒸腾量太大,根系供不上水。“周教授面色苍白,“恐怕...”

    爷爷蹲下身,扒开一株柳树根部的泥土。在手机照亮下,可见一些白色丝状物附着在根上。

    “这是什么?“柳青问。

    “菌根。“周教授凑近看,“但形态很特殊...”

    爷爷用手指沾了点泥土放在鼻尖闻:“是老坡地的土菇丝。金丝柳离不了这个。”

    “共生真菌!”周教授惊呼,“难怪移植后不适应,新土壤里没有这种菌群!”

    “老坡地的土...”爷爷起身望向黑暗中的原生长地,“得取原土来换。”

    但原生长地距离新植区有两里多地,而且都是陡坡。现在深更半夜,大雨将至...

    “我有办法。”江韩说,“可以用无人机运输!”

    在专家团队协助下,三架农业无人机连夜起飞,用特制容器吊运原土壤。村民们打着手电筒指引落点,爷爷亲自指挥换土。

    雨点开始落下时,最后一株金丝柳完成换土。奇迹般地,不到一小时,萎蔫的枝条就开始舒展。

    周教授看着监测数据,难以置信:“根系活力恢复...蒸腾平衡...这太不可思议了!”

    爷爷站在土地中央,轻抚柳枝:“草木通灵,你真心待它,它就以性命报你。”

    柳青在手机上记下心得感悟,产业化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焕发新生。

    移植成功后的第七天,周教授带着最新的检测报告走进工坊:“奇迹!简直是奇迹!”

    柳青正在整理资料,闻声抬头:“教授,怎么了?”

    “你们看!”周教授将笔记本电脑转向大家,“金丝柳根系的共生真菌,固氮效率是普通根瘤菌的十倍!十倍啊!”

    屏幕上复杂的曲线图让众人茫然,但那个鲜红的“10x”大家都看懂了。

    “这意味着什么?”张磊敏锐地问。

    “意味着可以不施化肥就获得高产!意味着盐碱地改良的新希望!意味着...”周教授激动得语无伦次,“这是足以改变农业历史的发现!”

    院子里一片寂静。妇女们面面相觑,显然无法理解这几簇白色菌丝的意义。但柳青和张磊明白,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柳编原料,更是一个可能惠及亿万人的宝藏。

    “必须立即加强保护。“周教授严肃起来,“这种发现,肯定会引来坏人的觊觎,一定要加强戒备...”

    张磊说:“附近已经安装了监控设备。”

    “监控不行,要有人值守。”

    夜色如墨,西坡上却人影绰绰。三个黑影正在一株金丝柳下挖掘,旁边停着的摩托车上挂着编织袋。

    “动作快点!“一个黑影低声催促,“老板说要连根带土!”

    突然,四周亮起无数手电筒光束。村民护柳队从四面八方围上来,打头的正是王婶的儿子大壮。

    “干什么的!”大壮举着锄头喝道。

    黑影们显然没料到深夜还有人看守,慌乱中扔下工具就想跑。但没跑几步,跑最前面的那个突然“哎哟”一声跌进坑里,那是个巧妙的伪装陷阱,上面盖着草席浮土。

    “爷爷教的法子真好使!”一个年轻村民兴奋地说。

    另外两个黑影也被村民团团围住。揭开面罩,竟然是邻村的闲汉,交代说有人高价买,他们就是想偷了卖钱,别的一问三不知。

    爷爷检查被挖的柳树,脸色阴沉:“根伤了不少,得赶紧处理。”

    他让人取来黄豆粉和红糖,调成糊状涂抹在伤口处。周教授取样检测后惊呼:“这配方能促进真菌菌丝再生!”

    “老法子了。“爷爷淡淡地说,“柳树受伤,就用豆粉补元气。”

    事件过后,柳青意识到不能总被动防守。她在工坊后院整理出两间空房,请周教授团队指导建立简易实验室。

    “真菌扩繁比想象中复杂。”周教授演示着培养基制作,“温度、湿度、酸碱度都要精确控制。”

    柳青和几个妇女认真学着,她们发现这活儿和发面做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伺候微生物。

    王婶学得最快:“这不就跟做豆豉差不多嘛!保持温热,不能太干不能太湿。“

    她甚至改良了培养基配方,用廉价的麦麸代替部分琼脂,成本直降六成。周教授团队惊讶地发现,这种土法培养基效果反而更好。

    一天,柳青在实验时不小心将真菌溶液洒在一筐待处理的柳条上。担心发霉的她将柳条单独存放,准备过几天处理。

    谁知那筐柳条不仅没发霉,反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金黄色光泽,手感也格外柔韧。

    “是真菌的作用!”周教授检测后惊呼,“它们分泌的物质能防蛀防霉,还能增强柳条韧性!”

    爷爷用这些柳条编了个小筐,发现成品比普通柳编轻30%,强度却更高。

    “老辈人说的'柳骨金皮',原来就是这个。”爷爷抚摸着筐体,若有所思,“但以前是靠机缘巧合,现在...”

    “现在我们可以主动实现!”柳青接口道,眼睛闪闪发亮。

    半个月后,“柳菌共生”合作社正式挂牌。二十户签约村民不仅种柳条,还学习真菌扩繁技术。合作社创新推出柳条菌肥双收益模式,预估计每亩柳林产的柳条值两千元,收集的真菌菌剂能卖到五千元!

    柳青要求大家必须不用化肥农药,遵守“取三留七“的行规。因为菌通灵性,地养良心。

    一天傍晚,柳青发现爷爷独自在西坡最高处坐着。

    “奶奶要是看到这些,一定很高兴。”柳青在爷爷身边坐下。

    爷爷沉默许久,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奶奶的笔记,翻到某一页,上面画着奇怪的符号和算式。“你奶奶生前最后那几年,一直在研究这些土菇丝。”爷爷的声音很轻,“她说这不是普通的菌,是地母的脉络。”

    柳青仔细看那些算式,惊讶地发现奶奶竟然试图用数学公式描述真菌的生长规律,在几十年前,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她走得突然,很多发现都没来得及说。”爷爷摩挲着发黄的纸页,“现在,你们接着她的路走了。”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童雁的小说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最新章节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全文阅读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5200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无弹窗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童雁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