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
如果能干出一台真正国产品牌的自主中高端汽车。
哪怕只是三十万级别。
都是当前国产车的大突破!
抛开薪资待遇不谈——
在场的研发人员,心头也是一片激动!!
不过——
L2辅助驾驶那套,显然不是“一咬牙一跺脚”能干出来的。
这已经不是开不开挂的问题。
而是涉及产业链太过庞大。
成熟的L2辅助驾驶硬件,包括:“前视单目摄像头”、“77GHz前毫米波雷达”、“24GHz后角雷达”、“超声波雷达”、“域控制器”、“电子助力转向(EPS)”、“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
供应商包括且不限有:“Mobileye”、“博世”、“索尼”、“大陆”、“采埃孚”……
光听名称就知道多有含金量了。
光是一颗“EyeQ3芯片”,都是28纳米制程工艺。
这些玩意,星辰如果能短时间自研搞定。
那不用卖车了。
直接在全世界卖硬件,都能化身产业供应链巨头。
……
“L2配套的硬件,先走博世那套合资采购的成熟方案,但算法咱们要深度参与自研……
把辅助驾驶算法的习惯,针对国内道路进行改良,更贴近国内用户的驾驶习惯。
争取把‘拨杆打灯变道’功能做出来。
算法自研也是自研!
到时候开发布会,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宣传点。”
许易拍板道。
——走全域自研路线,不代表我不采购合资厂零件。
不等式直接秒了!
其实。
最关键的反而是算法技术的积累。
这一点。
先通过与合资供应巨头合作吸收经验。
再以此为基础,研发自己的算法会进步得很快。
在开会之前。
许易就让助理顺便收集了一下信息。
目前国内自研L2辅助驾驶硬件。
最大两个瓶颈——
国产森思泰克“77GHz毫米波雷达”原型机才刚发布,没到量产阶段。
而替换“EyeQ3芯片”的“地平线征程1芯片”,也在年前放出过风声,但要等实际发布,则是要到年底第四季度末了。
地平线刚好处于B轮融资阶段,而森思泰克还处于A轮融资。
以星辰汽车当前的销量地位,拿个入场券是轻轻松松。
只要稍加投资,承诺将“征程 1芯片”用在旗下某款车型的域控制器,采购“国产77GHz雷达”批量订单。
立刻就被对方重视,视为核心战略股东也不为过。
当下。
国产供应链的智能硬件供应商,处境还是挺“苦哈哈”的。
不光是性能、稳定性上比不过合资供应商。
就连订单量也难以保障。
大部分还处于从“0到 1”的关键生死节点。
星辰汽车哪怕每年只拿出五万台车的采购订单,都够让对方流口水加抱紧大腿了。
许易不介意先入股。
届时。
再以订单量这个核心筹码,进行深入谈判。
有订单这个胡萝卜,不怕对方不答应。
从某种意义来说,车企的大量订单,甚至比大范围的融资还关键。
因为智驾芯片需要“大范围装车运行”才能验证可靠性。
还需要“真实道路数据”才能进一步优化算法。
而毫米波雷达需要“大范围装车测试”才能解决“抗干扰”问题,优化“探测精度”。
到时候星辰汽车通过自身培养起来的国产供应链。
不光可以要求“优先供货权”。
还可以“定制专属算法”,加上大范围的“数据共享”。
先把能薅的自动驾驶的算法和数据全部薅过来。
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底蕴和人脉。
然后再启动“自研智驾芯片”计划,启动“500TOPS”以上的高算力芯片流片。
彻底摆脱高阶智驾系统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
…
说起智驾芯片,许易也想起一件事。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几乎是国产车企崛起的大潮,从十几二十万的价位,一直厮杀到三五十万。
可结果呢。
一波芯片制裁、产能断供大潮,差点把国产汽车的脊梁给干断了。
英伟达、Mobileye这些智驾芯片供应商,借机上涨数倍甚至十倍,关键还拿不到货。
地平线等国产供应商才被国产订单撑起来,一举壮大。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星辰汽车的提前布局相当有必要。
……
“许总说得不错,算法自研也是自研嘛!
现在这个阶段,国内能自研L2辅助驾驶算法的,又有几家?”
王景明更深以为然了!
反正到时候发布会直接喊!
就是主打“自研”大旗。
友商有不服的,大可以把自家“自研算法”也端出来比较一下。
…
“另外在底盘方面,咱们采用的是——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结构设计。
高配版本搭载CDC可变阻尼减震器。
这样光论底盘配置,完全可以对标五十万级别的合资豪华车了。”
王景明又道。
相比供应链1200一套的“麦弗逊悬挂”。
双叉臂的采购成本更高,要达到2500元一套。
一般也只用于中高端车型。
星辰S7和大多数25万以下的燃油车,采用的都是“麦弗逊结构”。
这里面值得说道一下的,就是“CDC可变阻尼减震器”。
在当下算妥妥的“黑科技”配置。
这玩意的作用,就是一个实时调节的阻尼。
同时还能提供“软”、“硬”两档预设的底盘模式,开起来舒适感更强。
合资车企这边,能搭载“cdc减震器”或者类似技术的,都到了“奔驰E级”、“宝马5系”、“奥迪A6”这一级别。
包括还有像“雷克萨斯 GS”、“英菲尼迪 Q70L”,起步就是四五十万。
对外宣传那是牛逼轰轰啊。
什么“舒适与操控的完美结合”、“实时30ms内智能调节”、“自适应悬挂”之类。
包括类似技术的,还有通用的“电磁流体悬挂”,也是主打实时调节响应。
看得国内消费者只能疯狂流口水。
……
而为了把“高端”这两个字干上去。
星辰汽车这次把合资供应商的“CDC可变阻尼减震”也纳入采购名单了。
“单从配置上是够了,但我觉得……这台车还是欠缺一项更劲爆,且更能感动人心的东西。”
许易却摇摇头。
他们所开发的这款增程大SUV,说白了就是加强版理想ONE。
各方面肯定比理想ONE强,但却强得也没那么多。
要知道,理想ONE首年销量才到三万台,第二年增长到九万台。
产能是一方面,但主要还是没有绝对的市场统治力。
“更感动人心的东西?”
众人一愣。
“没错,既然要冲高端,那就一定要有大众所认知的高端配置。
光是CDC减震,和冰箱彩电大沙发还不够……
空气悬挂是最合适的选择!!”
许易语出惊人。
这话一出。
不光王景明懵。
俞年、孙鹏飞、产品经理曾岱岩……总之在场的全体高管。
都集体傻眼了!!
嘶——!!!
“好家伙,空气悬挂??”
“许总,这是不是有点太极端了……”
“空气悬挂目前业内只有大陆和威巴克供应,光采购价就要达到一万五到两万一套,还不包括定制研发费,这个成本实在是……”
……
相比“cdc可变减震”这种配置。
“空气悬挂”的大名,无论是在行业还是在消费者耳中,可算得上如雷贯耳啊!
拿合资车企来说,几乎要到80万级别才会搭载,不光采购价高。
关键这玩意的官方维修成本也高。
早年官方售后更换,基本要达到5-10万元的成本!
而所提供的作用,也很直观了。
空气悬挂可以主动调节车身高度,气囊要比钢制弹簧的振动传递率低。
几乎要到奔驰S级、宝马7系那个级别才会搭载。
可以说。
在15年之前,大部分普通消费者都认为,自己这辈子可能都开不到一款带“空气悬挂”的豪华车。
因为这玩意是出了名的贵,而且国产不了。
不过许易之所以这么说。
也是有原因的。
合资车企的很多“豪华”、“高端”配置,就是那种看起来极为“吊炸天”!
可一旦国产了。
瞬间掉档次。
拿“空气悬挂”来说。
光采购成本价格,都要一两万一套。
可谁能想到。
国产化之后,愣是给干到了一千多一套的成本。
导致后续购车的消费者,都对“空气悬挂”有点免疫了。
但在当下。
“空气悬挂”这四个字的杀伤力可是相当大!!
最关键的是。
这玩意的研发和量产成本,反而并不高。
起码是比智驾硬件、大算法那一套的投入是要低多了。
只要将其自研出来。
很容易造成“颠覆性”的宣传效果!
宣传口号他都想好了——【国内首款搭载空气悬挂的量产车】!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首款蔚来ES8,便是打的这个宣传旗号。
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配置与形象,着实打动了一批有钱的消费者。
会议大屏出现一个企业资料文档。
“长春孔辉这个企业,创始人是国内汽车行业第一个工程院院士,主营业务是给车企提供汽车底盘技术方面的服务,服务过东风、华晨、五菱这些企业……
而且从去年开始,他们宣称正在进行自主空气悬挂,目前仅有百人的团队,注册资金是400万元。
……”
许易指了指大屏上的信息。
“孔辉科技”这家企业,在几年后的新能源产业链,算得上如雷贯耳,“行业龙头”的级别。
独占了几乎“40%”的国产空气悬挂供应量。
但在今天。
却还是一家非常“苦哈哈”,连研发车间都需要协调租借,甚至都舍不得购买国外产线设备,只能自己从头开始设计的一家科技公司。
其创始人和团队非常有实力。
不光给给一汽做过电控悬架样车,还曾给华夏兵装集团做过导弹发射车的油气悬架系统。
光这份资历说出来就很有份量了。
只不过,空气悬架算是一套相当昂贵的系统。
在燃油车上,又不是一个很必要的零部件,少部分高端豪华车才会使用。
而新能源车还没大面积发展起来之前,很少有人看好这类技术的发展。
研发出来了又怎么样,能挣大钱吗??
几乎所有投资人都这么想。
认为这是一个即使自主造出来了,盈利空间也不大的零部件。
直到国产新能源车开始大面积的应用“空气悬挂”!!
……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