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三十六章 我这演员很难做啊!同志!

我的时代1979! 最新章节 第三十六章 我这演员很难做啊!同志! http://www.ifzzw.com/379/379291/
  
  
    12号,许成军开始动身前往金陵。

    去部队慰问、座谈、采风被他视为今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得到部队的支持,在这个年代也算是一道护身符。

    现在是NJ军区,如果以后有机会他也想到南边前线去看一看。

    不只是功利心,更是真的想去慰问一下这个年代最可爱的人。

    他大哥许建军,也在那。

    一大早许成军就干到了火车站,和他一起前往NJ军区的上海文化界人士还有个老熟人——茹智鹃。

    特快火车的汽笛刚掠过苏州河,许成军就把靠窗的位置让给了茹志鹃。

    魔都到金陵的火车分为普客、普快、特快三种。

    当然还有棚车临客。

    过几年就会淘汰。

    铁路会动用部分货运棚车开临客,典型的是用 P50这样的车厢。

    棚车临客价格低廉,魔都到金陵全程 3元,不过速度极其缓慢,全程超过 10小时,且车厢无采光,乘坐体验很差,所以乘的人不多,而且以短途为主。

    特快列车就昂贵的多。

    票价 7.5元,最快的14次从上海到南京中间只停一站,3小时 59分钟可以跑完沪宁全程。

    铁皮车厢里飘着煤烟味,邻座战士正捧着本《解放军文艺》看得入神,偶尔抬头瞥一眼他们手里的《清明》杂志,眼神里满是好奇。

    这小战士是NJ军区方面特别派来接他们的。

    “你这《红绸》,是真把战士的心思写透了。”

    茹志鹃先开口,划过杂志上“黄思源雕木梳”的段落,“我上次跟前线文工团的同志聊,他们说官兵看这段时,好多人都想起家里的物件。”

    茹大姐作为上海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参加过不少类似的慰问活动。

    许成军刚给搪瓷杯续上热水,闻言笑了:“也是瞎琢磨,之前听我大哥说,他们在前线,缝补衣服都要藏着家里寄的线轴,就觉得该把这些写进去。”

    茹志鹃点点头,忽然话锋一转:“这次去NJ军区,打算跟官兵聊点啥?总不能光读片段吧?”

    “有什么聊什么吧,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而非什么具体的形式。”

    许成军把杯沿的热气吹开,“不过,好多战士说想写家书,又怕写不好,我琢磨着,不如教他们从记小事开始,比如今天吃的红薯、换岗时看见的月亮,跟您写《百合花》里的被面一样,小事里藏着真感情。”

    “这个思路好。”

    茹志鹃眼里亮了亮,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我上次去部队,有个小战士跟我说,他写了首诗,不敢给人看,怕人说‘没气魄’。你说,咱们是不是把‘文学’看得太金贵了?”

    许成军接过笔记本,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上面是首歪歪扭扭的诗:“钢枪在肩,月亮在天,想家的时候,就看云像妈织的棉。”

    他指着这句,抬头道:“文学本来就是给大多数人看的,我们已经经历了从文言到半文言,从半文言到白话文,何妨再进一步,让文学成为更多人能看懂的东西?”

    “你也是支持通俗文学发展的了?”

    中国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发展其实一直伴随着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二元争议。

    前不久的事。

    《译林》杂志创刊号刊载了《尼罗河上的惨案》,引发了关于通俗文学的争议。

    时任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冯智批评该杂志选题“堕落”,认为这不符合“五四”以来的出版传统。

    而JS省出版局局长高斯则表态介绍西方健康的通俗文学没有错,体现了学界和出版界对通俗文学地位的不同认知,反映出当时对于通俗文学是否应该在新时期文学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存在争论。

    “我不支持通俗文学,也不支持严肃文学,但我一直很疑惑,文学为什么要分为严肃和通俗?”

    “好的故事,无论是严肃和通俗都是好的故事。”

    “那你觉得文学应该怎么分?”

    “按题材分,写现实的就是现实,写科幻的就是科幻,写武侠的就是武侠把文学分为严肃和通俗,就是天然的把一部分人区分开来,这跟古代士大夫用文言文区分阶级有什么区别?”

    茹志鹃忽然笑了,也不接他的话,这个岁数的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她从包里掏出块奶糖递过去:“跟你聊天,倒让我想起我刚写东西的时候。那时候总想着写‘大时代’,后来才明白,大时代就藏在小日子里。这次跟你一起去,倒能跟官兵多聊点实在的。”

    火车过了镇江,窗外的稻田渐渐多起来。

    邻座的战士终于鼓起勇气凑过来,手里攥着本皱巴巴的稿纸:“茹老师,许老师,我……我也写了点东西,能帮我看看吗?”

    许成军刚要接,茹志鹃先伸手拿过来,翻了两页,抬头对战士笑:“写得好!你把站岗时的风写得有温度,比我年轻时候强多了。”

    战士的脸一下子红了,挠着头说:“我就是瞎写,怕不符合‘标准’。”

    “哪有那么多标准?”

    许成军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写的是自己的真心,这就是最好的标准。等咱们到了南京,说不定还能把你的稿子念给其他战友听听。”

    火车的轰鸣声里,茹志鹃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对许成军说:“你看,这就是咱们去慰问的意义。

    不是给他们讲大道理,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日子、自己的心思,都值得被写下来,值得被记住。”

    “成军,成军?别愣神了,到了!”

    “这就是南京军区的接待点?”

    “先在这儿集合登记,下午排练节目,晚上跟战士们唠唠,明天再去基层连队——到时候坐军区的吉普车去。”

    茹志鹃拍了拍身边的军用吉普,车身上的绿漆还沾着点尘土,让许成军好好看看。。

    “你倒沉得住气,刚才火车上还在改稿子。我来之前都没睡好,总怕准备不充分。”

    茹志鹃说着,又朝开车的战士道谢:“辛苦同志了,明天还要麻烦你们。”

    “不麻烦!”

    战士朝他俩敬礼,目光落在许成军手里的《红绸》样刊上,“许老师,能给我签个名吗?我们连队都传着看您这篇呢!”

    许成军赶紧接过钢笔,茹志鹃在一旁笑着打趣:“你现在可是战士们的‘红人’,比我这老太婆受欢迎多喽。”

    “今天不是还有文艺界人士来么?我跟他们可差远了!”

    “演《小花》的那几个年轻人说是也过来。”

    “那谁能跟刘小庆、陈沖比?”

    茹智鹃一听也是跟着直乐。

    《红绸》一火带动着许成军的名气在部队里当仁不让的居高不下。

    但是在部队里没有人能比女明星更受欢迎。

    进了“和尚庙”,这确实是没招。

    先天弱势。

    营地门口支着个蓝色帐篷,红底白字的横幅格外醒目:“热烈欢迎文艺界同志赴南京军区慰问演出!”

    许成军四下张望,只见操场上战士们正列队训练,喊号声震得人耳朵发颤。

    不远处的器械区,两个战士扛着原木跑得飞快,汗水把军装浸得发深。

    “这都是军区的骨干连队,刚从演习场下来就赶来集合,特意想跟你们见见面。”

    茹志鹃指着队伍,忽然眼睛一亮,“你看那边,人都到得差不多了。”

    许成军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帐篷旁已经围了不少人。

    穿浅蓝衬衫的陈沖正跟陶玉玲说话,手里攥着个笔记本,时不时低头记两句。

    刘小庆穿着件碎花连衣裙,正跟战士们聊《小花》的拍摄幕后,笑声传得老远。

    唐果强则站在一旁,跟个年轻战士比划着军人的站姿,浓眉大眼的模样跟电影里“赵永生”一模一样。

    “陶老师!您也来了!我是许成军,勉强算个作家。”

    许成军先迎上去,陶雨玲握着他的手,笑得亲切:“早就听说你这小伙子会写,《红绸》我读了,黄思源那股子韧劲儿,跟我以前演的‘二妹子’还挺像。”

    陶雨玲也是老表演艺术家了。

    她1976年落实政策重回前线话剧团,作为知名表演艺术家,曾主演《柳堡的故事》等军旅题材作品,是军区文艺界的代表性人物。

    许成军刚在这边客套完。

    就被唐果强拍了下肩膀:“成军同志,我可算见着你了!《红绸》里‘雕木梳’那段,我跟战士们聊的时候,好多人都想起家里的事儿,你这文字比演出来还动人。”

    “你好,果强同志,你的《小花》我也是看了好几遍。”

    “那赶明咱得交流交流。”

    看着许成军这侧脸,唐果强也有点咂舌。

    你丫的一作家搞这么帅!

    我这演员很难做啊!同志!

    正说着,黎如清和吴将也走了过来。

    许成军也跟着打招呼。

    这俩人是前线文工团出身、进入文学史的名家,黎如清擅长军事题材创作,代表作《海岛女民兵》,吴将则以《红日》闻名。

    黎如清手里拿着本《海岛女民兵》,递给许成军:“年轻人写得不错,比我当年有灵气。这次咱们一起跟战士们聊聊,看看他们心里的故事。”

    吴将则指着远处的排练区:“走,先去登记领演出服。营地条件有限,女同志有单独的房间换衣服,咱们男的得去食堂那边挤挤。”

    许成军跟着众人往食堂走,刚进门就听见刘晓庆的声音:“你们看我这裙子,穿去慰问行不行?会不会太花哨了?”

    陶玉玲在一旁帮她整理裙摆:“好看,战士们就喜欢鲜活的样子,别太拘谨。”

    陈冲正跟个小战士借针线,要把衬衫领口缝得更整齐,见许成军进来,笑着喊:“许老师,快来帮我看看,这针脚歪不歪?我平时都不怎么干针线活。”

    刘小庆在一旁打趣:“你怎么不让别人给看针脚?”

    “怎么的,我这个姐姐不能看?”

    “哎呀,人家许老师是大作家,懂得多嘛!”

    “哟,我看你个小妮子是看着好看的男人走不动道了吧!”

    “诶,什么呀,你说什么呢!”

    一下子陈沖闹了个大红脸。

    79年,陈沖刚18。

    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她凭《小花》中“赵小花”一角横空出世,以纯真自然的表演斩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

    又同时主演《海外赤子》(黄思华),两部作品均为年度爆款,是当时最年轻的“百花影后”,街头巷尾的杂志封面常客,学生群体中人气极高。

    更别说在这全是阳刚之气的军营里了。

    这会还是上外的学生,比许成军和茹智鹃早来了一天。

    刘小庆突然向着许成军这边喊:“许老师,你的小花姑娘喊你呢!”

    许成军:“喊我干苦力?我可不去!”

    “干什么苦力,叫你看美人,人家小陈沖可是单相思了!”

    “小庆姐!”

    “诶呀,行了行了,不闹了。”

    凭空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许成军在一旁撇撇嘴,这大姐这股生猛劲可真不一般。

    唐国强则对着食堂的镜子整理军装,忽然转头问许成军:“成军,你说我这身军装,跟战士们比,像不像那么回事?别到时候让人看出我是演的。”

    “像!比我像多了。”

    但特么你本来不就是演的,哪个当兵的跟你似的“浓眉大眼”的?

    唐国强看着许成军那英气的脸,也有点吃味,这款是他这个“浓眉大眼”都觉得帅的类型。

    “你这才够味好吧。”

    “你可是‘奶油小生’虽能跟你比啊,果强!”

    “嘿!讨打!”

    “我练过拳击的,劝你自重。”

    “我开玩笑的。”唐果强讪讪一笑。

    “成军,你这《红绸》有拍电影的打算么?”

    “都还没连载完!我哪知道。”

    “你看咱这兴趣相投,回头要是真拍了,给我留个角色呗。”

    许成军:

    “黄思源我不用,给我留个许建军就行。”

    “爬!”

    你小子浓眉大眼的想当我哥了还!?不过跟着几个年轻人相处确实是心情愉快。

    演员、演员!

    一般这情商和见识确实是远超同龄人。

    哪怕是18岁的陈沖也能和许成军聊哥囫囵。

    许成军刚说完,就见黎如清拿着登记表走过来:“都过来登记一下,晚上的座谈会,成军你跟战士们聊聊‘怎么写家书’,陈冲、晓庆你们准备个《小花》的片段重现,国强跟我一起跟老兵唠唠战斗故事。”

    “成军同志,还得弹唱《北乡等你归》呢!”

    黎如清皱眉:“什么弹唱?”

    人许成军同志一个作家,让人唱歌你不纯难为人么?

    陈沖:“那你不知道了,黎老师,现在魔都的最火的歌手就在你的眼前!”

    黎如清:啊?

    正登记着,外面传来战士的喊声:“各位老师,排练区准备好了,咱们先去走一遍流程!”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老牛爱吃肉的小说我的时代1979!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我的时代1979!最新章节我的时代1979!全文阅读我的时代1979!5200我的时代1979!无弹窗我的时代1979!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老牛爱吃肉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