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314章 双喜临门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最新章节 第314章 双喜临门 http://www.ifzzw.com/378/378337/
  
  
    成都,早春的寒意尚未褪去,汉王府内火盆烧得正旺。

    此时的江瀚,正埋头于一堆公文当中,脸上带着一丝疲惫。

    治理一方所耗费的心神,几乎和当年流动作战不相上下。

    就在他揉着额角,准备休息片刻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

    “报——!”

    “大王,贵州捷报!”

    亲卫的声音在大门响起,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邵总兵已于日前平定贵州全境,各路土司皆已臣服!”

    江瀚闻言抬起头,脸上闪过一丝喜色。

    他从亲卫手中接过战报,诧异道:

    “哦?这么快?”

    “比我预想的时间,倒是提前了不少。”

    按照江瀚最初的预估,贵州地形复杂,土司林立,邵勇他们能在一年内初步平定主要地区,就算得上是进展神速了。

    这才过去了多久?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个月的时间。

    然而,当他仔细读过战报后,却有些哭笑不得。

    “好家伙……马科这厮,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刻,倒是够狠。”

    战报中详细记录了前线部队如何利用土司矛盾,设下龙场驿宴会,将水西、古蔺两地的头人一网打尽,并同时直捣黄龙,犁庭扫穴的经过。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盘踞百年的两大土司势力,基本被连根拔起。

    先以假意受降,随后以利诱之,进而一举将其彻底剿灭,思路十分清晰。

    “到底是跟着洪承畴混过的,把他那套‘以剿代抚、除恶务尽’的手段,学了个七八成。”

    江瀚左手轻叩桌面,心中暗自思忖,

    “洪剃头的法子还是好用,经过如此彻底的武力清洗,估计短时间内,贵州境内也生不出什么乱子了。”

    “只要再配上移民实边的政策,想必像奢安之乱这样的祸事,也不会再轻易上演了。”

    先以武力扫清障碍,再迁移汉民填充人口,逐渐同化夷民,巩固统治……

    这个路子,虽然不能用在汉地,但对付西南这些羁縻之地,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云贵一体,日后经略云南,也可以借鉴贵州的成功经验。

    可这想法虽好,但眼前却有一个更为现实和棘手的问题,江瀚手上没人。

    四川经过他两年多的经营,安置流民、恢复生产,人力倒是不那么紧缺了。

    但读书人,尤其是能够胜任地方管理的官吏,缺口却越来越大。

    贵州的情况比四川更复杂,原先大部分地区都是土司自治,如今要派遣流官建立郡县体系,每一个州县都需要能独当一面的官员。

    这让他本就紧张的人才储备,更是雪上加霜。

    由于江瀚的科举改革,这次秋闱,有不少四川的学子都落榜了。

    虽然提供了参考书目,但其中一部分人都是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酸秀才,光靠死记硬背是考过不乡试的。

    经过统计,四千应试学子中,只有三百二十四人通过了乡试,录取率低至百分之八。

    这还是江瀚特意下令,取消了人数限制的结果。

    而乡试过后,还有今年三月份即将举行的会试,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落榜。

    按理说,这批新科进士,应该能缓解一部分压力。

    但江瀚对于这些人的去处,早就有了初步规划,他打算将都察院的架子先搭建起来。

    算起来,他入主四川已经接近两年了,但却一次内部审查、巡视都没发起过。

    如今地盘更是扩充到了两省,疆域大了,政务更繁琐了,需要的官吏自然也越来越多。

    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察体系,时间一长,难免吏治腐败,政令不通。

    与其相信官员们的个人品德,倒不如提前建立预警机制,防微杜渐。

    其实,大明本身的监察体系就已经很完备了,堪称是最复杂、最严密的一套制度。

    它由多个机构组成,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共同构成了皇帝监视官僚系统的“耳目”。

    大明核心的监察部门可以分为三大系统: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以及厂卫系统。

    但江瀚不打算全盘照搬,他计划只保留都察院,并将其职能一分为三。

    保留“巡按御史”这一传统的巡视职位,但将其常态化、规模化,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耳目,负责记录官员政绩、考察民情风俗,并将信息直接上报。

    新设“稽勋清吏司”,负责勘验、核实各地御史报上来的消息,尤其是对官员的考核与问责初步筛查,若发现贪腐等严重问题,则移交审刑院。

    审刑院,原本是宋代设立的监察机构,其职能大多为复查大理寺所断案件。

    但江瀚旧瓶装新酒,把审刑院改成了类似后世的检察院的机构,并将其纳入都察院体系。

    审刑院主要负责对稽勋清吏司移交的案件,进行证据整理、补充调查,然后向大理寺提起“公诉”。

    之所以要如此煞费苦心的设计新的监察制度,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分权。

    在大明,巡按御史虽然品级不大,但职权极重,号称代天子巡守四方。

    如果这巡按御史是个草包,或者是个贪腐之徒,那所谓的巡守四方就会变成一个笑话。

    但如果巡按御史发现了问题,同时也会面临不小的困难。

    他不仅要走访民情,又要核实证据,还要准备弹劾奏章,最后还可能参与审判。

    一身多职,容易疲于奔命,也容易出现疏漏。

    而且巡按御史权力过大,集调查、弹劾、审判权于一身,容易滋生腐败,甚至成为党争的工具。

    考虑到这些,江瀚才将其一分为三,调查权归属巡按御史、审核权归属稽勋司、公诉权归于审刑院。

    这三个机构同属都察院,但又相互独立,它们的报告和结论可以互相印证,也可以互相质疑。

    这样便能在监察系统内部,形成有效的制约,防止有人一手遮天。

    而对于都察院长官的人选,江瀚也早已经定下了,只是还没正式任命。

    他打算让去年保宁府科举的案首吴熙、以及榜眼陈安这两位年轻才俊,分别担任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

    主要负责牵头、搭建稽勋清吏司和审刑院的人员班子。

    而大量扩招的巡按御史,江瀚则打算从今年的新科进士们中提拔。

    让他们从基层监察官做起,也能锻炼锻炼自身能力。

    可现在,贵州前线传来的消息,却打乱了江瀚的计划。

    大量的州府县令职位空缺,等着人去上任治理。

    监察体系固然重要,但若地方无人管理,立刻就会生乱,那便是本末倒置了。

    没办法,现在只能把原本用于监察体系的储备人才,先挪到地方治理上。

    而且,贵州这地方自古就是蛮荒之地,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放弃上任。

    “计划赶不上变化啊!”

    江瀚无奈地摇了摇头,随即召来了学部主事王承弼。

    对于即将到来的春闱会试,他做出了新的指示,要求学部将审题尺度可以适当放宽一些。

    如今贵州新定,急需官吏,最重要的是选拔出一批能立即上任、处理实务的人才。

    此外,他还让王承弼提前放出风声,并将策问题目向贵州治理、土司改流、边疆开发等方面靠拢。

    以此来引导应试学子,思考如何治理新辟之地、安抚夷汉百姓、推广农耕教化等实务。

    王承弼心领神会,当即点头应下:

    “明白,臣这就去调整考纲和评议标准。”

    安排完这一桩紧急事务后,江瀚靠在椅背上长舒了口气。

    每日批阅大量奏章,处理军政要务,让他倍感疲倦。

    江瀚不禁琢磨着,是不是该把内阁这类辅政制度,早点提上日程。

    找几个能力出众、忠心可靠的大臣帮着处理日常政务,自己只需要把握大方向即可。

    否则长此以往,身体恐怕真吃不消。

    但问题是,政权草创,人才匮乏,他只能事必躬亲,生怕出了差错。

    想到这,江瀚不禁有些佩服老朱。

    废除丞相后,老朱竟然能十几年如一日的亲自处理海量奏章,简直跟铁打的一样。

    前些日子,郑芝凤一行人从贵州前线返回了成都,还特地跑来向江瀚辞行,准备返回福建。

    也不知道郑芝凤这一趟经历了什么,反正回来后,他的态度明显更亲切、更熟络了。

    临行前,郑芝凤还拉着江瀚长谈了几天,又敲定了几项新的合作。

    除了之前谈好的蜀锦、生丝、珍贵药材等,他竟然还提出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军械订单。

    这倒是让江瀚有些纳闷了,广东佛山、澳门濠镜,有的是匠人和冶铁司。

    郑家海上贸易网络发达,为何非要舍近求远,从地处内陆的四川采购军械?

    不过,郑芝凤随口的一个提议,却让江瀚心中一动。

    他隐约提及,要是江瀚日后能拿下广西,打进钦州,获得出海口,双方便可通过海运直接联系。

    其效率,远比依靠长江水道、逆流而上要便捷得多。

    不仅能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也能避开沿途的官军或者流寇干扰。

    江瀚倒是没拒绝,只是说等平定西南之后再做打算。

    他琢磨着,海运便利,郑家海上势力庞大,或许可以将粮食从海外运来。

    郑芝凤走后不久,高迎祥也前来告辞了。

    闯军在四川休整了一两个月,基本已经恢复了元气,如今即将开春,正是出去打拼的好时机。

    高迎祥不愿久居人下,所以打算重返中原,继续他的造反大业。

    而对于江瀚主动提出的资助兵甲粮草,高迎祥则表现得十分谨慎,只象征性地接受了一小部分。

    其余的,他则坚持按市价购买,账目清晰,丝毫不逾矩。

    初入四川时,高迎祥还只是惊叹于江瀚治理一方的能力。

    短短两年时间,不仅攻下了四川全境,而且还将其治理得井井有条。

    在高迎祥这帮常年流窜的起义军首领看来,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大家都是造反出身的,你江瀚打仗厉害可以理解,毕竟是老前辈了。

    但这治理地方的能力,你又是从哪儿学来的?

    在四川待得越久,高迎祥心中就越是惊惧。

    江瀚治下政令通畅,深得民心,兵精粮足,俨然成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要是再让其经营几年,不知道又能拉出多少可战之兵。

    高迎祥生怕自己麾下的兵将在四川惹是生非,从被江瀚找到借口火并。

    因此,他在营中三令五申,勒令众人必须遵守法纪,公平交易,不得滋扰地方。

    对高迎祥的这些小心思,江瀚心知肚明,同时也不以为意。

    在他看来,高迎祥经过去年的惨败,精锐尽丧,实力已经大不如前。

    陕西三边有孙传庭、洪承畴两人坐镇,高迎祥几乎不可能再打回去,补充兵力。

    他很大概率,只能像张献忠一样,在湖广等地流动作战。

    失去了主力精锐的高迎祥,注定难成气候,只能为王前驱。

    为了进一步“支持”湖广一带的起义军,江瀚与高迎祥商议,在夔州府附近的长江口岸,设立一个中转集市。

    各路义军掳掠来的财物,可以通过集市交易变现。

    江瀚愿意充当一个军火贩子的角色,为前来交易的义军提供急需的火器、刀甲等军需。

    当然了,江瀚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交易要以金银为主,古玩字画需折价出售。

    并且,每成交一千两银子的军需,其中必须有两成,换成等价的粮食;否则,军械的售价,将上浮两成。

    这个条件听起来有些苛刻,但高迎祥权衡再三,还是咬牙应了下来。

    没办法,麾下人马战斗力不够,急需精良的装备来弥补。

    如今战乱愈演愈烈,各地乡绅都修起了高墙堡垒,用以自保。

    如果没有四川提供的火炮,他们恐怕连地主的堡寨都难以攻克,更别提县城了。

    他们又不像江瀚一样,有稳固后方可以自产军械,除了溢价购买,别无他法。

    就这样,上元节刚过没多久,高迎祥便急匆匆地离开了成都,准备从湖广方向出川。

    接连送走了郑芝凤和高迎祥两拨人马后,江瀚才稍稍轻松了一些。

    可没想到,贵州平定的消息突然传来,又让他身上的担子重了几分。

    江瀚揉了揉眉心,对一旁的亲卫吩咐道:

    “去,把赵胜给我叫回来。”

    “前线战事已了,赶紧让他回来处理公务。”

    “督运粮草事宜,我会另派他人接手。”

    他顿了顿,继续补充道,

    “此外,传令贵州各部,暂时不要全部回朝。”

    “留两万精锐,分驻各要害之地。”

    “贵州各府县暂时军管,等我派遣官吏接手。”

    “趁着这个时间,让他们组织人手,修筑堡垒城池,并招募当地百姓编练民兵,比例按汉四夷一,以为长久戍守之计。”

    一番安排过后,天色也不早了。

    江瀚是身心俱疲,也不想再处理公务了,便朝内侍吩咐道:

    “摆驾,回长春宫。”

    在内侍的簇拥下,江瀚踏着暮色,回到了王府后宫。

    刚走近长春宫外,只见大殿外灯火通明,不少内侍、婢女聚在门外,正交头接耳地讨论着什么,神色间还带着几分期待。

    江瀚见状,随即上前轻咳一声,询问道:

    “都聚在这里做什么?”

    “天色不早了,王妃还没歇息?”

    众人听见他的声音,慌忙跪倒一片,齐刷刷地行礼:

    “参见大王!”

    一个领头的内侍上前膝行两步,回应道:

    “启禀大王,今天午后王妃突感不适,已经接连请了几批郎中入宫诊治。”

    “奴婢们心中牵挂,故而在此等候消息。”

    江瀚闻言,心头一紧,也顾不得多问,立刻迈步走进殿内。

    只见殿内烛火通明,几位女官和郎中正各自忙碌,脸上虽有忧色,但似乎并不十分惊慌,反而隐隐带着一丝喜意。

    见江瀚进来,众人连忙起身。

    “都免礼。”

    江瀚摆摆手,径直走向内室,隔着纱帐轻声问道:

    “翌颖,你感觉如何?”

    “身子哪里不适?”

    帐内传来王妃王翌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柔弱:

    “劳王上挂心,并无大碍。

    “已经请郎中看过了,说是……说是……”

    帐内之人似乎有些羞怯,突然顿住了。

    江瀚等了片刻,没听到下文,心中更是疑惑,随即转头看向外间侍立的几位郎中。

    其中一位姓张,是前代蜀王府上的良医正。

    江瀚的语气,立马凑上前去,低声询问道:

    “张大夫,王妃究竟是何病症?”

    “但说无妨。”

    那张大夫闻言神色一禀,随即躬身到底,大声回应道: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王妃并非有疾,乃是喜脉!”

    “娘娘这是有喜了!”

    听了这话,江瀚猛地一怔,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有喜了?”

    他猛地看向帘幕,又看向良医,

    “此话当真?确定无误?”

    张大夫郑重地点了点头:

    “回大王,千真万确!”

    “老夫与另外两位同仁都已看过,脉象流利如珠,是典型的滑脉,乃是喜兆无疑。”

    这时,一旁侍奉的女官也适时开口,证实道:

    “王上,张大夫是圣手,断不会错。”

    “而且今日午后,已经先后请了三位郎中来诊过脉了,众口一词,都说是喜脉!”

    听见这个消息,一股巨大的喜悦油然而生,把江瀚连日来的操劳和疲惫一扫而空。

    他朗声大笑:

    “好!好!好!”

    “通通有赏!”

    殿内众人闻言,齐刷刷跪倒在地,高呼道:

    “恭喜王上,贺喜王上!”

    江瀚满面春风,随即大手一挥:

    “同乐!同乐!”

    说完后,他又重新走向纱帐,声音变得格外温和:

    “翌颖,你感觉怎么样?”

    “害喜严重吗?”

    可等了半天,里面也不见回话,江瀚也不以为意,随即又找上了张大夫。

    “王妃有孕大概多久了?”

    “一切可还安稳?”

    张大夫恭敬地一一答道:

    “回王上,根据脉象看,胎气平稳,孕程约有一个月左右。”

    “王妃只是恶心呕吐而已,正常反应,休养几日便会好转,大王无需担忧。”

    江瀚闻言,这才放下心来。

    他想起自己这段时间忙于政务,对王妃的关心确实有所疏忽,心下不免有些愧疚。

    这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很可能是这个政权的继承人,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他当即神色一肃,对一旁的内侍总管吩咐道:

    “王妃初有身孕,此乃社稷之福,头等大事,绝不可有丝毫马虎。”

    “你立刻去,将原先蜀王府的几位王府医官,以及城中善于此道的名医都给请来,组成一个安胎诊脉的班子,共同调理。”

    “其次,所有开具的药方,必须由所有大夫共同审议,确认无误后才可照方抓药。”

    “府库里的药材,要提前查验一遍,煎药过程更要严格把关,以确保万无一失。”

    内侍总管深知此事重大,连忙躬身应道:

    “奴婢遵旨!”

    “必定竭尽全力,保证王妃和王嗣安康!”

    说完,他便匆匆告罪一声,退出去安排起了各项事宜。

    很快,王妃有喜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从王府传遍了整个成都官场,继而扩散到全城。

    与一同传来的贵州大捷相比,这个消息似乎更能点燃官员和百姓的热情。

    各级官员闻讯,无不感到欢欣鼓舞。

    王嗣的诞生,直接关系到了政权的稳定传承。

    他们的身家富贵、政治抱负都与这个新兴的政权密不可分、休戚相关。

    而寻常百姓们对此也津津乐道,茶楼酒肆、街谈巷议间,充满了对王嗣的祝福与期待。

    大家现在的日子过得这么好,全赖汉王一人之功。

    如今王上有后,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好日子,还能延续下去,任谁听了这个消息,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到欣喜。

    甚至发展到后来,百姓们开始在城中敲锣打鼓,庆贺这一喜事;

    寺庙中更是香火不绝,前往上香许愿的百姓,几乎都要把寺庙门槛踏破了。

    而得知这个消息的江瀚,也是让起居注官记下了此事:

    “崇祯十年二月丙午,王妃有喜。”

    “与贵州捷报同至,而民独庆嗣音,锣鼓盈巷,香火满寺,盖以国本已固,人心遂安。”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就爱啃鸡翅的小说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最新章节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全文阅读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5200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无弹窗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就爱啃鸡翅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