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鸣起身谢恩,坐在了殿中最末的一个座位上。
他抬起头,正好对上朱雄英的目光,那目光中没有丝毫敌意,反而充满了鼓励。
朱雄英开口道:“林鸣,今日在学院之事,本皇孙已经知晓。
你敢于质疑儒家、直言不讳,这份勇气,本皇孙很欣赏。
但本皇孙想问你,你认为儒家之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林鸣连忙道:“殿下,学生不敢。
儒家之道中有许多精华,比如‘仁政’‘民为贵’等理念,都是治国的根本。
学生质疑的,是后世儒者对圣人之道的曲解,是那些只知空谈义理、不懂实务的腐儒,而非儒家本身。
学生认为,我大明应当‘取儒之精华,去儒之糟粕’;
将儒家与格物、法家、兵家等学派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大明更加强盛。”
朱雄英眼中一亮:“哦?那你说说,具体该如何结合?”
林鸣沉吟片刻,答道:“比如在治国方面,可用儒家的‘仁政’安抚百姓;
用法家的‘律法’规范朝堂;
用格物的‘实务’发展农工;
用兵家的‘谋略’整顿军事;
再比如在治学方面,儒家学堂不应只教授圣贤书,还应加入格物、兵法、律法等内容。
让学子们不仅能修身养性,更能掌握经世致用的本领。”
这番话,恰好说到了朱雄英的心坎里。
他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打破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构建一个多元的治学与治国体系,而林鸣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
朱雄英站起身,走到林鸣面前。
拍了拍他的肩膀:“林鸣,你说得很好!
本皇孙一直在寻找像你这样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人才。
皇家学院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能为大明所用的栋梁之材,而不是培养只会盲从的书呆子。
你虽然出身微末,却有如此远见卓识。
本皇孙相信,你日后定能为大明做出一番大事业!”
林鸣心中激动,连忙站起身,跪倒在地:“学生多谢殿下赏识!学生愿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雄英看着跪倒在地的林鸣,伸手将他扶起。
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林鸣,起身说话。
本皇孙要与你说的,不是一句赏识便能概括,而是关乎我大明百年基业的治学与治国之道。”
殿内烛火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映在金砖地面上。
朱雄英踱步至殿中悬挂的《大明疆域图》前。
手指落在西北边境的标记上:“你可知,如今西北蒙元残部仍在蠢蠢欲动,东北女真虽灭李氏王朝,却也成了新的隐患。
若我大明仍抱着‘以德服人’的空论,忽视武备与实务,不出十年,恐又将陷入宋时的被动局面。”
林鸣凝神倾听,眼中满是认同。
他此前虽有困惑,却未如朱雄英这般将天下局势与治学之道紧密相连。
“儒家讲‘民为贵’,这是精华,本皇孙从未想过舍弃。”
朱雄英转过身,目光锐利如炬道:“但‘民为贵’的前提,是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安稳日子过。
若农桑不兴、工坊不立,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再高的‘仁政’口号,也只是镜花水月。
这便是为何本皇孙要设格物苑,格物讲究实证,讲究‘究事物之理’。
从改良农具到冶炼铁器,从修水利到制火器,哪一样不是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大明国力强盛的实务?”
他走到案前,拿起一本翻开的《农政全书》手稿,递给林鸣:“你看,这是格物苑的先生们与老农一起编撰的,里面记载了新的稻种培育之法,能让亩产提高三成。
若只让学子读‘民为贵’,却不让他们学如何让百姓富足,这‘贵’字,又从何体现?”
林鸣接过手稿,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与绘图,皆是实践所得。
他抬头时,眼中已满是震撼:“殿下所言极是!学生此前只知质疑程朱理学的僵化,却未想过如何用实务填补治学的空缺。”
朱雄英继续道:“不止治学,治国亦是如此!
法家讲‘法不阿贵’,这是规范朝堂、约束权贵的利器。
若没有严明的律法,贪官污吏横行,就算有再好的仁政理念,也会被蛀虫啃噬殆尽。
当年严惩胡惟庸,便是为了肃清朝纲,让律法能真正护佑百姓。
而兵家讲‘兵者,国之大事’,我大明军户制度改革,便是要摒弃宋时‘重文抑武’的弊病,让将士有尊严、有战力,才能守护这万里江山。”
他顿了顿,语气放缓道:“本皇孙要的,不是废掉儒家,而是‘融儒于诸家’。
用儒家的‘仁’安抚民心,用法家的‘法’整顿吏治,用格物的‘实’发展民生,用兵家的‘武’守护疆土。
如此四者结合,才是我大明长治久安的根基。
而程朱理学,将儒家捆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条条框框里,只知空谈义理,忽视实务。
甚至将格物、法家视为异端,这才是阻碍大明发展的毒瘤。”
林鸣听到“程朱理学”四字,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他此前在儒家学堂所见,正是程朱理学的僵化影响。
先生们只许学子背诵“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却不许质疑为何宋朝尊此理却亡于外敌。
“殿下!”
林鸣躬身行礼,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道:“学生愿为殿下赴汤蹈火!
若殿下信任,学生愿牵头整理儒家典籍,剔除程朱理学的糟粕,留存‘仁政’‘民本’的精华;
愿往格物苑求学,将儒家义理与实务结合;
更愿走遍天下,向学子们传播殿下的融合之策,让更多人明白,治学不是盲从,治国不是空谈!”
朱雄英看着林鸣眼中的火光,心中甚是欣慰。
想要打破程朱理学的桎梏,光靠自己一人远远不够,需要林鸣这样有学识、有勇气、有行动力的年轻人。
朱雄英重重一拍案几道:“本皇孙便命你为‘儒典修正使’,可调动皇家学院藏书楼的所有典籍,允许你与格物苑、法家馆、兵家堂的先生们自由交流。
但你要记住,剔除程朱糟粕,不可操之过急。
方孝孺、周敦儒等老臣,并非奸佞之辈,只是被旧学所困。
若能让他们看清程朱的弊端,他们反而会成为推动改革的力量。”
林鸣深深叩首:“学生谨记殿下教诲!定不负殿下所托,既不激进,也不退缩,为大明扫清治学的障碍,为殿下筑牢治国的根基!”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