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478章 点石成金?两大财神爷!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最新章节正文 第478章 点石成金?两大财神爷! http://www.ifzzw.com/376/376601/
  
  
    金陵城的皇宫里,秋阳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奉天殿的金砖地上,映得案头的奏章泛着暖光。

    朱元璋正翻看着北疆送来的军报,忽然听见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抬头一看,只见太子朱标捧着一叠文书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哭笑不得的神色。

    “父皇,您看看这个。”朱标将文书递过去,语气里带着惊讶,“上海那边……闹翻天了。”

    朱元璋放下军报,接过文书一看,眉头渐渐挑了起来。

    文书里是上海县令王敬之的急报,字里行间满是激动——不到一个月,上海及周边州县的地契交易量翻了百倍,各路商贾携带的银子堆满了县衙库房,光是自愿参股工厂、码头的资金就超过百万两,连江南织造世家都带着账册跑去上海,说要把绸缎直接从上海运出海。

    “这小胖墩……”朱元璋看着文书,忽然笑了,“去上海时只带了几个随从,这才多久,就搅得江南商路都动了?”

    朱标在一旁坐下,拿起另一封抄报,忍俊不禁:“何止是江南。儿臣收到的消息,现在民间都管高炽和卓敬叫‘两大财神爷’,说他们往哪儿站,哪儿的地价就涨,银子就往哪儿流。”

    “有商户说,卓敬一句话,比户部侍郎的文书还好使——他在上海说要建雪糖厂,江南的甘蔗价格当天就涨了两成。”

    朱元璋放下文书,指尖在案桌上轻轻敲击着,目光望向窗外。

    殿外的银杏树叶刚开始泛黄,恍惚间,他仿佛又看到了洪武初年的景象——那时候国库空虚,连北伐的军饷都得靠百官捐俸,宫库里能找出的银子,连给皇子们做新朝服都不够,夜里听着更夫打更,都在盘算第二天的粮草从哪儿来。

    “还记得洪武初年那次北伐吗?”朱元璋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徐达的大军在漠北等着粮草,户部尚书拿着空账册跪在殿外,说库房里连十万石米都凑不齐。那时候,谁能想到有今天?”

    朱标点头应道:“儿臣记得。那时候父皇常说,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光是让百姓有饭吃还不够,朝廷得有银子办大事——修水利、练新军、赈灾荒,哪一样离得开钱?”

    “可钱从哪儿来?”朱元璋叹了口气,“明初的时候,只能靠种地收税,可百姓刚从战乱里缓过来,哪敢多征?后来高炽那小子提出开海贸,说‘海里面有金山银山’,朝臣们骂他胡闹,说‘与民争利’。现在再看……”

    他拿起另一本账册,那是户部刚送来的季度汇总:天津海关的关税,三个月就收了一百二十万两;东海贸易运回的苏木、胡椒,在京城变卖后得银八十万两;加上上海刚起步的各项收入,今年光是“海”里来的银子,就够抵上两年的农业税了。

    “这小子是个妖孽。”朱元璋的语气里带着笑意,眼里却闪着欣慰的光,“别人看滩涂是荒地,他看是码头;别人看海是险地,他看是商路。天津从无到有,靠的是他规划的漕运与海贸衔接;上海还没发力,就引得天下商贾疯抢,靠的是他把江南的物产和海外的市场连在了一起。”

    朱标补充道:“高炽不光会赚钱,还懂得怎么把钱用在正地方。天津赚的银子,一部分补了北疆军饷,一部分投去了岭北拓荒;这次上海刚启动,他就上奏说要从未来的税收里拨出专款,修江南的水利,疏长江的航道。儿臣看他的折子,说‘钱如水,堵则溢,疏则通’,倒是把其中的道理看透了。”

    朱元璋站起身,走到殿外的丹陛上。

    秋风吹起他的衣袍,远处的紫金山在阳光下轮廓分明。

    他当了半辈子皇帝,见惯了刀光剑影,也尝够了缺钱的窘迫,直到这几年,才真正体会到“国库充盈”是什么滋味——不是宫库里堆着用不完的银子,而是有底气应对各种变故:北疆遇灾,能立刻拨去赈灾粮;水师要造船,能痛快答应拨木料;甚至能拿出银子,让各地建学堂、修驿路。

    “这就是天佑大明啊。”朱元璋望着远方,轻声说道,“朕打下来的江山,需要有人守住;朕没能做到的事,儿孙们替朕做到了。标儿你稳重,能守成;高炽这小子敢闯,能开疆——这里的‘疆’,不光是土地,还有商路,是让大明富裕起来的路。”

    朱标站在父亲身后,看着他鬓角的白发,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

    这些年,他看着朱高炽从一个古灵精怪的胖小子,变成能独当一面的胖殿下:在栖霞镇搞工业区,在天津建码头,在岭北定章程,现在又去上海拓荒,每一步都走得出人意料,却又实实在在地让大明变得更稳、更富。

    “父皇说得是。”朱标轻声道,“前几日收到高炽的信,说上海的造船厂要造能远涉重洋的大福船,还说将来要让大明的丝绸、瓷器,在西洋诸国都能看到。儿臣看他的劲头,怕是想让‘大明’这两个字,随着海船传遍天下。”

    朱元璋转过身,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笑容里带着几分释然:“随他折腾去。当年朕不让他开海,是怕出乱子;现在看来,这小子比谁都懂分寸——既敢放出去赚钱,又能把规矩立住,不让外夷欺负,也不让商贾乱来。有他在,你将来当皇帝,手里的银子能更多,腰杆能更硬。”

    父子二人站在丹陛上,看着宫墙外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

    “谁能相信,这小子真有‘点石成金’的本事?”老朱喃喃自语。

    想当初,朱高炽刚提出要在天津建码头、开工厂时,满朝文武没几个看好的,都说那地方贫瘠落后,纯属扔钱打水漂。

    连他自己都捏着把汗,想着让这小子试试无妨,败了就当买个教训,万万没料到,不过三五年功夫,天津竟真成了北疆的聚宝盆,关税商税流水似的进国库,连带着周边荒地都成了香饽饽。

    太子标听后也是感慨万千,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

    他虽然不是朱高炽的爹,但自小看着朱高炽长大,知道这孩子看着胖乎乎的,心思却比谁都活络。

    当年在栖霞镇琢磨着改进织机、烧琉璃,旁人只当是孩童玩闹,他却当成正经事来做;后来力主开海贸,顶着“与民争利”的骂名,硬是把船开到了东海;如今到了上海,不过月余,就引得天下商贾疯涌,这等号召力和远见,别说皇孙里少见,就是朝中老臣也难有匹敌。

    这哪里是“点石成金”,分明是看透了利源,摸准了商脉,把朝廷的规划和民间的资本拧成了一股绳,才能让荒地变宝地,让死水活起来。

    有这样的后辈撑着,大明的将来,确实让人宽心。

    金陵城的百姓不知道皇宫里的对话,但他们能感觉到日子在变好——市集上的货物多了,手里的铜钱经花了,连税吏上门都客气了几分。

    这些变化,都和那个传说中能“点石成金”的胖殿下脱不开关系。

    “对了,”朱元璋忽然想起一事,对朱标道,“让工部给上海送些好木料过去,就说朕准了,造船厂要建得结实些,能抗住台风。”

    “儿臣这就去办。”朱标笑着应道。

    秋风穿过宫墙,带着桂花的香气。

    奉天殿的阴影里,那本记录着海贸收入的账册静静躺着,上面的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流,从江南的港口流向京城,滋养着这个年轻的王朝。

    朱元璋望着远方,忽然觉得,或许不用等到朱标继位,大明就能迎来一个比他预想中更富裕、更广阔的时代——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那个被天下商贾追着喊“财神爷”的胖小子脚下,那片正在崛起的上海滩涂。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朕闻上古的小说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最新章节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全文阅读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5200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无弹窗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朕闻上古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