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林光宫前殿放着不少奇珍异宝,甚至有一些扶苏自己都不知道其作用,现在这里诸多异宝都被送去了皇陵。
这些宝贝都是从六国的王宫得来,或者是之后各种奇人异士进献的。
王馀站在前殿,双手捧着一卷卷宗行着礼。
扶苏走上前,拿过他手中的卷宗道:“三百余人,有劳了。”
王馀道:“臣本想在两月之前就前来觐见,是臣耽误了。”
“三百多个学子,也有劳你们了,朕知道这件事不好办,况且你们还要逐一筛选。”
王馀道:“臣是另有一事禀报。”
“你说。”
“韩夫子来过一次关中。”
扶苏看着名册,颔首示意他想说就说。
说起韩夫子,见皇帝只是看着名册,也没有追问的意思,王馀又道:“臣问过韩夫子,问他是否反秦,可他没有回话,说是又要回蜀中教书。”
扶苏翻过一页继续看着名册上的名字。
王馀又道:“臣想劝说韩夫子,但他去意已决,现如今已回到了江原县教书。”
安静了片刻,王馀呼吸时还能闻到行宫四处的泥土味。
扶苏道:“嗯,朕知道了。”
王馀再一次行礼道:“臣还会送信劝说韩夫子,潼关也有几个学子是韩夫子教书出来的,臣可以让他们去劝说。”
扶苏道:“他的学子有几人在这份名册中?”
王馀回道:“十余人,韩夫子的成果已是不小了。”
“其余事你可自行决定。”
“臣领命。”
扶苏道:“入丞相府的学子,你去安排吧。”
王馀又道:“臣告退。”
此刻的骊山,嬴政与李斯坐在山上,听着近来新帝主持下的诸多国策。
李斯道:“臣有些担忧。”
嬴政低声道:“你担心什么?”
“听闻群臣已有两年未休沐,臣担忧朝野上下会满是怨言。”
嬴政蹙眉没有多言,知道扶苏喜治国为乐,没想到会带着群臣两年不休息。
天色入夜时,小公子礼就回到了骊山上,这一次他咸阳一来是去取入夏时要穿的衣裳,去年的衣裳已穿不下了。
带回来了今年入夏要穿的新衣,以及诸多吃食与用具。
礼换上了一身新衣裳,这是一件灰色的长袍,看着很朴素但若仔细其针线工夫十分了得。
公子扶苏与公子夫人自成婚后,生活向来俭朴,因此两位小公子的生活也都俭朴习惯了。
嬴政看着礼,这张还带着稚气的脸,像极了那时的扶苏。
至今,嬴政还记得,扶苏在这个年纪时常会站在远处,注目观望着,眼神中多有好奇与思考。
华阳太后还在世的时候,扶苏就常常跟在她身旁。
华阳太后病重到走不动路了,只能卧病不起,是扶苏将她扶到了轮椅上,推着轮椅让华阳夫人在宫里散心。
嬴政知道其实那时的华阳太后早就看腻了宫中景色,她只是知道扶苏想要好好看看宫里,便让他推着轮椅到处走。
想起那些往事,嬴政的心中不免有了几分失落,现在华阳太后不在了,王翦也过世了,当年的故人似乎也就剩下了身边的李斯。
还有的那些人,不是被自己杀了,就是已死了。
见爷爷不说话,礼还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就不敢再多言了。
四周又恢复了安静,山下田地里又传来了嘹亮的蛙鸣声,嬴政问道:“朕听闻你父亲让群臣两年没休沐。”
礼吃着切好的甜瓜,一边嚼着一边道:“是呀,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李斯道:“是小公子亲眼看到的,还是小公子听说的。”
礼回道:“听说的。”
“那么如今可有朝臣罢朝?”
“那倒没有。”
而后,李斯道:“臣以为既然听说的,那就不是事实,当年公子扶苏善待张苍,程邈与丞相府众人,如今想来也是,若是新帝处事不端,朝臣势必有人来骊山相告,如今都只是朝野传闻而已,臣以为群臣没有怨声载道,甚至依旧尽忠尽职的帮助新帝主持国事。”
嬴政低声道:“依你所言,两年不休沐是他们自愿的。”
李斯回道:“他们自然不是自愿。”
“呵呵……”嬴政忽然一笑。
李斯又道:“但因职责所在,他们不得不自愿。”
听罢,礼抬眼看着李斯,这位丞相好一番论述,既让爷爷无言以对,还能让爷爷高兴的承认事实,还为朝臣说好话。
等爷爷回去休息,见丞相还站在石阶上,看着丞相衣衫随风而动,雪白的须发也随风起伏,礼上前一步道:“丞相。”
“老朽年迈,已向新帝告老,早已不是丞相,公子不用多礼。”
“父皇没有另立丞相,在父皇心里能坐在丞相之位的人其能力一定是最好,礼以为父皇之所以迟迟没有再立丞相,是因为没有人能与李爷爷比肩。”
一句李爷爷,让李斯笑了,回道:“你父皇若这么想,往后……斯该如何自处?”
礼道:“爷爷这般问我朝野传闻,一时慌张口不择言,多谢李爷爷相助。”
李斯接着道:“小公子怎么说,都是没错的。”
“礼小时候常听说丞相事迹。”
“斯的过往不值一提,都是一些不好听的事。”
“可我觉得丞相的过往多么精彩,比之诸侯王的一生更精彩,我小时候常听父皇说起一件事,当年丞相担忧边关,匈奴人每每来犯边关就会被劫掠,丞相向边关增兵,迁民戍边。”
“为的就是希望边关能够稳固,大军所需粮草太多,要解决戍边将士们最重要的粮食,唯有让粮食长在边关的土地上,才能让边军的将士吃饱肚子,不让他们挨饿,因这事丞相没少受当年齐鲁博士非议。”
礼又道:“父皇常说以后不仅要延续丞相的过程,还要更严格的执行。”
小公子一番话,让李斯脸上更添了几分笑容,他当然知道新帝近来的国策,屯田之策就是迁民戍边的改进之策,国策改进了,边关有了秦军屯田,粮食就能长在边境线上。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