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副台长,央视的外购电视剧或节目等这一块,是范台长分管的。
今天到北电来,范台长对曹阳的纪录片能拍成什么样,期待并不是最大的。
他来北电,主要是冲着曹阳来的,也就是说,是完全看着曹阳的面子,才亲自来的。
要不然,一个小小的“纪录片”,怎么可能让他亲自出面。
这不是摆谱或者其他什么,而是若购买一个纪录片都需要他亲自出面的话,央视有那么多频道,每年采购或合作定制的节目和电视剧之类的那么多,他怎么可能忙得过来?
一般情况下,不超过两千万的外购节目或电视剧,都不会报到他的办公室去。
两千万以上的,不是央视的重点项目的话,他也基本上不会过问,仅仅只是他案头待签字的文件而已。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么多年了,范台长的案头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一部纪录片的待签字文件。
这是因为这年代,一部纪录片基本上不可能卖到2000万以上。
当然,这么说是有些不恰当的。
正确的说法是,除了央视之外,没有哪一家民营或其他国营机构,会投资大量资金,拍一部纪录片的。
有这钱,拍一部电视剧不香吗?电视剧至少比纪录片好卖多了。
目前为止,单集投资前几的纪录片,都是央视拍摄的。
对其他电视台或机构来说,拍摄纪录片考虑的可能是回本和收益,但对央视来说,这些反倒不是重点考虑的。
不过,曹阳拍的纪录片,肯定是例外。
也就是曹阳没对外放消息,北电仅仅只通知了京城电视台和央视,要不然,范台长相信,今天这里人多的绝对是挤不下的。
就算在没看纪录片之前,范台长也绝对相信,就算曹阳的纪录片拍的中规中矩,只要要价不是太离谱,电视台是一定能收回成本的。
曹导的毕业作品、第一部纪录片……就凭这个名头,相信电视台招商的话,绝对能卖出大价钱。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能够借机交好曹阳,这是他亲自来的目的。
京城电视台的王副台长,肯定也是出于这个目的来的。
范台长哪能想到,今天还真捡到宝了,这是超出预料之外的。
就算范台长对纪录片不是太内行,但他就算是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舌尖》的魅力。
“《舌尖》需要购买吗?购买的意愿有多少?价格怎么定?你们都谈谈想法吧。”
范台长带着央视的几人来到隔壁的小会议室,也没废话,进来后就直入正题。
朱同是综合频道总监兼节目采购中心主任,除了范台长,他肯定是第一个发表看法。
略微思考了一下,朱同就毫不犹豫的说道:“《舌尖》不是传统的纪录片,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一部新型纪录片,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央视必须是第一个播放平台。”
会议室的几人全都跟着点了点头。
“至于价格,咱们可以按照市场价的基础上,把开拓性进行必要的溢价,又因为是曹导的纪录片,这就能减少台里收回成本的风险,这个也要给予必要的溢价。”
会议室的几人觉得朱同说的有道理,又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认可了他的说法。
不过,会议室的几人,都下意识的忽略了朱同话里的漏洞,这个“市场价”,到底是哪个“市场价”?
央视采购电视剧,那是分等级的。
就像98年采购的《雍正王朝》,因金牌编剧、老戏骨阵容和历史题材稀缺性,从而获得超高溢价,以2600万获得了播放版权。
单集在98年就创下了60万的“天价”记录。
别觉得这个价格低,这可是当时创纪录的价格,要知道当时一般电视剧的市场价,也就每集8万左右。
但是,央视采购纪录片的溢价空间就不大了。
全版权的话,也就成本的2到3倍的溢价,仅仅是播放权的话,别说溢价了,还会“缩”价。
因为最好的纪录片,几乎都是央视打造的,所以对外采购纪录片,就不是那么热心和重视了。
“对了,《舌尖》的成本是多少?”
范台长问了一句。
“至少应该1500万,这是刨除包括曹导在内的所有导演的酬劳后的估价,若是算是曹导他们的价格……一个亿都打不住。”
朱同摇着头,有些无奈的说道。
一个亿?
这还是往少了说的。
曹导作为总策划和总导演值多少钱?这个可不好计算。
《舌尖》的执行总制片程建业,是作为执行制片人拿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就算因为规则限制,程建业没法在小金人上刻字,但这成就是得到市场认可的。
《舌尖》分集导演顾常卫,五次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两次拿到了最佳摄影的小金人,这可是实打实的两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没有一点水分。
《舌尖》分集导演宁昊,作为执行制片人的《蝙蝠侠:黑暗骑士》,目前还在全球票房排行榜总榜第三位,更何况他执导的正在全球热映的《宿醉》,据说票房能突破4亿美元。
剩下的柳杉和李明义虽然看起来没有突出的成就,但人家作为曹阳的固定班底,想请他们的价格,那是一点也不低。
“嘶……”
会议室一阵斯哈声传来,包括范台长在内,都觉得有些牙疼。
问题来了,这该怎么算成本?
还没等范台长想好怎么给《舌尖》算制片成本呢,就听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片三部副主任刘盈小声说道:
“我听说,《舌尖》拍摄时,那些最先进的摄影设备还有航拍用的大型无人机,全都是免费的。”
范台长瞪了刘盈一眼,没说话。
免费?
难道我不知道吗?
免费又能怎么样?
难道因为拍摄设备免费,就不计算进拍摄成本了?
曹阳用的设备免费,那是人家的本事,是厂家上杆子送过来的,这些肯定是要按照市场租赁价格考虑进去的。
“行啦,别考虑这些有的没的了,咱们就先给《舌尖》按照1500万的制片成本吧,人工之类的就暂时不考虑进去了,要不然咱们也买不起。”
说着,范台长自己都笑了。
听了范台长的话,朱同也跟着笑了起来。
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兼副总监梁虹却没有笑。
1500万的制片成本,再加上曹导名气的溢价,还有纪录片开拓性以及高质量的溢价……这样一来,怎么算都要上3000万左右了,这还肯定不是全版买断的价格。
可问题是,梁虹主管的央视纪录频道年预算仅1.5亿元,单项目超2000万需特批,没错,是报上去要特批,而不是审批。
但对于朱同的综合频道来说,2000万?3000万?毛毛雨啦,小钱而已!
看着朱同脸上的笑容,梁虹心中有些苦涩。
她这次跟着来北电,本来还抱有一丝的期望,想要把曹阳的纪录片引进记录频道的。
可现在看来,想要竞争过综合频道,简直是难如登天。
唉,朱同这人也是,你综合频道又不缺高质量的影视剧,为何偏偏就来跟自己竞争曹导的纪录片呢?
纪录片不放在记录频道,真是天大的笑话!
梁虹一时有些气闷。
与此同时,北电的几个人也在讨论《舌尖》。
他们主要讨论的是,《舌尖》究竟该不该打破北电的传统,在导演系优秀毕业作品展映上,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全天用来放映曹阳的《舌尖》。
北电的毕业作品展映,可以说是影视行业年度重要人才选拔与产业风向标活动,其运作逻辑远超普通学生成果展示,核心目的是打通新人导演以及人才的上升通道等等。
每年展映时,国内一些民营或其他电影公司,都会来到现场,挖掘人才以及购买展映上感兴趣的短片版权。
侯可明等人怕因为曹阳的《舌尖》,而让来的那些人产生对比。
哪怕只是画面上的对比,也会造成很消极的影响。
因为若是看了曹阳的《舌尖》,就算是知道不能跟其他人比较,但也会不自觉的产生对比……然后就会发现,北电的其他优秀毕业作品,不过如此。
这是下意识的对比。
最后商议决定,专门开放一个场馆,不让《舌尖》跟导演系那些毕业作品放在一起,尽量的减小影响吧。
北电导演系的几个老资格教师,不约而同的在心里产生一种想法,跟曹阳赶巧碰到了一起,也不知是这些北电的优秀毕业生的荣幸,还是不幸。
曹阳没有亲自参与跟央视还有京城电视台的谈判,这些交给北电的人去处理就好,他没必要出面干这个。
毕业作品的事情既然搞定了,曹阳也暂时松了口气。
只是暂时而已。
再过几天,也就是6月21日父亲节这天,帮助他拿到欧洲三大三金大满贯最后一块拼图的《如父如子》,就要在国内上映了。
虽然曹阳不指望这种文艺片能拿到太多的票房,但相应的宣传,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在他忙着《舌尖》时,吴奇华、黄波与陈虹等人,已经开始宣传了。
李晓苒在拍摄小钢炮的《非诚勿扰》,最近这两天也会赶过来参加宣传。
毕竟是一部对曹阳来说非常有意义的电影,众人的宣传还是非常卖力的。
6月19日,《如父如子》在京城举行了首映礼。
不仅场地上,在其他方面,也都做到了牌面。
就像之前说的,这部电影对曹阳,对华夏电影,都具有特殊的意思,所以,首映礼这天,半个娱乐圈的明星都来了。
之所以是半个,剩下的那半个因为名气或名声的原因,被排除在外了。
不仅仅明星,国内电影制片厂、影视公司的老总、还有非常多的导演,也全都来了。
曹阳本来不想这么高调的,现在这些表面的功夫对他来说没意义。
但不是曹阳不想高调就可以不高调的,还是差不多的意思,《如父如子》的意义不同,所以可以适当的高调一下。
嗯,毕竟还活着的欧洲三金大满贯获得者就曹阳一个,适当的时候,就要适当的“展示”一下。
没毛病。
有了共识,中影和青影厂就把这次《如父如子》的首映礼往大了搞。
央视六公主进行的直播,而央视的《新闻联播》,居然也用了十几秒,播报了《如父如子》首映礼的消息。
这个可不是曹阳安排的。
也不是中影和青影厂安排的,当然,也没那么大能量可以安排进《新闻联播》打广告。
是的。
别看主持人只说了一句:“据本台消息,获得了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如父如子》,今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礼……”
但这应该也算是广告了吧?
也只有中宣等才有这个能量。
这么一搞,前阵子的宣传就显得有些多余了,砸再多的钱进行宣传,也不可能跟这个全方位的宣传相比较。
当曹阳得知这个消息时,他都有些懵了。
事先也没人跟他说呀,这都有点算是惊吓了,获奖时播报还好说,但首映礼还播报,真就有点吓人了。
“这阵仗有点吓人啊。”
曹阳跟侯可明感叹道。
就是侯可明过来,把曹阳拉到角落里,神秘兮兮的告诉他这个消息的。
侯可明也眼神负责的看了一眼曹阳,新闻给你打广告,这他妈传出去都没人信。
但这种似乎没人信的事,就这么真实的发生了。
只能说,曹阳这些年对电影的贡献,再加上《如父如子》的特殊意义等多种因素结合,才会有了这不可思议的事发生吧。
“是有点大,这种事……只能说是国家对你的信任和看重吧。”
侯可明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换成其他人,他肯定张口就是大道理,就是他的政治素养,可对曹阳,也就只能这么说吧。
曹阳原来是不对《如父如子》的票房抱有太多希望的,毕竟现在不是前些年,那时候只要是获得了欧洲三大奖项的电影,几乎都能大卖。
若是获得了欧洲三大最高奖的电影,大卖是必然的。
这几年国内电影票房的上限不断突破,但文艺片的票房,增长的却不多。
有选择的情况下,观众还是更愿意看令自己精神愉悦的商业大片。
可新闻这么一宣传,票房就难说了。
如今的智能手机还不太智能,还无法跟电视“争宠”,这年代的新闻,还是秒杀一切的存在。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