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可明等人坐在放映室里,边等着还没来的“客人”,边轻声的聊着。
所谓的“客人”,是京城电视台以及央视的人。
倒不是北电或曹阳联系的他们,而是他们听说曹阳的毕业作品是纪录片,又打听到这部作品会做成七集。
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曹阳不仅用了全球最先进的数字摄影机,还出动了最前沿的无人机航拍,以及还用了微观镜头、高速摄影等……
总之,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那真是奢侈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这个“奢侈”,包括据说整个剧组有索尼最先进的CineAlta F35摄影机的全套设备,并且还是整整三套!
还有阿莱最先进的ARRIFLEX D-21的整套装备,两套完整的ARRIFLEX D-21啊!
还有一套Phantom的高速摄影机。
至于还有RED ONE的三套设备,虽然据说RED ONE很不错,性价比很高,但这毕竟是“廉价”设备,倒是没让业内感到多震惊。
央视以及京城卫视震惊的是,一部纪录片不仅有这么多最先进的装备,居然还组建了六个拍摄小组,每个小组的导演几乎都是业内大咖。
比如总执行制片人是全球著名的制片人程建业、小组分集导演有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的顾常卫,以及最近这半个月引起全球关注的华夏大导演宁昊……
另外,这部纪录片前后出动数百人的拍摄团队,足迹遍布五湖四海,纪录片的总投资预估超过1500万……
当然,这个1500万不包括请顾常卫、程建业和宁昊这样的“大咖”的钱。
因为像顾常卫这样拿过两届奥斯卡最佳摄影的大咖,他在好莱坞的报价,1500万人民币还不够请他的薪酬。
所以在打听到这些“内幕”消息后,无论是央视还是京城卫视,几乎都马上做出了决定:只要价格不是太离谱的话,试试看能不能拿下这部纪录片的播放权。
于是,央视和京城卫视几乎同一时间找到了北电。
侯可明虽然觉得这是好事,但肯定要跟曹阳商量,以曹阳的意见为主。
不过前阵子曹阳从好莱坞回来后,就一直忙着给《舌尖》做后期,侯可明没找到机会给曹阳说这事。
等到曹阳做好《舌尖》,才总算把这事告诉了曹阳。
所以在北电这边定好时间第一次在小放映室播放《舌尖》时,才临时决定通知的央视和京城卫视。
这年代,电视台尤其是上星的电视台都是“大爷”,央视更是“爷爷”辈,但也要看对象是谁。
若是一般的内容生产商,比如国内的那几个民营影视制作公司,上星的电视台随便一个“小”购片主任之类的,他们就要费尽心机的做好接待工作。
这年代像是华亿这类公司,用公司的签约艺人做公关的,不在少数。
可对于曹阳,电视台那是真没办法“牛”起来。
哪怕央视也是一样。
“《宿醉》的北美票房怎么样了?”
侯可明对左手边的田庄庄问道。
今天试看《舌尖》,是要决定在导演系的优秀毕业作品展映上,怎么播放才更好一些的,所以作为导演系的系主任,老田坐在了侯可明左手边。
而像老司徒、谢非、郑东天等导演系老一辈的人,单独坐在了一起。
听到侯可明提起这个,老田顿时咧开了大嘴。
《宿醉》的制片人和编剧是曹阳,虽然是老司徒的关门弟子,但实际关系来说,也算是老田带出来的,两人关系自不用多说。
导演宁昊呢,是老田带过的研究生,算是老田收的弟子。
所以《宿醉》的大卖,老田是非常欣慰的。
唯一让老田可惜的是,根据曹阳的说法,这部电影是“低俗”喜剧,瞄准的就是经济危机后的“失意”人群,就是冲着票房去的。
要是在票房大卖的同时,还能提名几项奥斯卡,老田就更高兴了。
可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可惜啊!
“北美上映十四天,1.3亿的票房,还行吧。”
老田表面上波澜不惊,很随意的说道:“嗯,是美元。”
要不是他微微翘起的嘴角,要不是老侯还算了解老田,不知道的还真以为老田不在意呢。
“装!”
老侯在心底暗自啐了一口,这货以前还是很有艺术家风范的,不知道何时起,居然也变得这么会“装”了。
难道我还能不知道是美元?还用得着你特意强调?
以老侯对老田的了解,主要是对禁导期之前的老田的了解,要是这家伙那时候带出的学生拍的电影,只追求票房而忽略了艺术,这家伙绝对能把人骂死,甚至动手都有可能。
老侯对田庄庄的事,了解的很清楚。
2000年左右,提起国内的大导演,大多数人肯定不自觉的想到老谋子和陈凯哥,最多再加上一个小钢炮和江文。
但要在1990年左右,提起国内活跃的电影大导演,那绝对是田庄庄、老谋子和陈凯哥三个人。
可惜92年的一纸禁令,让田庄庄消失在公众视野。
但老侯知道,若是说国内谁对文艺片的贡献最大,既不是拿奖拿到手软的老谋子,也不是一部《霸王别姬》封神的陈凯哥,而是局外人绝对想不到的田庄庄!
甚至可以说,田庄庄是第六代导演的核心推手。
这并不是侯可明乱说的。
目前来说,要说国内最活跃也是知名度最广的几个文艺片导演,除了曹阳之外,那肯定是贾章可、王晓帅、娄耶、路学常等人。
贾章可的处女作《小武》,筹拍时遇到各种困难,没钱没人没设备……
是田庄庄亲自担任了监制,通过私人关系联络香江投资人,解决了影片的资金困境。
而事后,为了电影能过审,田庄庄更是连监制都没署名,虽然最后还是没过审……
就算这样,田庄庄还是通过私人关系,将影片拷贝送抵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促成该刊以头版刊发《发现贾章可》长文,引发国际关注。
在2000年,田庄庄以“艺术指导”身份,协助贾章可的《站台》申请到合拍片资格,使影片获得官方立项,开创“跨国资本规避审查”模式,为第六代导演集体转型提供了范本。
贾章可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从《小武》开始,田庄庄对现实主义叙事的坚持,也就是保留非职业演员的方言原声,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理念。
王晓帅在93年筹拍他的第一部电影《冬春的日子》时,同样面临着没钱没人没设备的窘境。
于是,他找到了田庄庄。
田庄庄当时还在北影厂,并且正处在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候——那时候他刚接到禁导十年的书面通知没多久。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老田冒险给王晓帅提供拍摄设备,要知道当时胶片摄像机属严格管控资源,更何况他还刚被禁导,不说人人踩一脚,但日子绝对不好过。
除此之外,老田还私下安排自己的灯光师、录音师给王晓帅,又介绍了香江的投资人,帮助王晓帅制作《冬春的日子》。
然而,由于当时《冬春的日子》绕过了国营厂的制片体系,违反了电影管理条例,又违规参加了国外的电影节,王晓帅继老田之后,喜提禁导套餐。
王晓帅还不只是喜提禁导套餐,同时被吊销了导演资格5年,他也成为国内首位被公开吊销了导演资格的电影人。
在王晓帅被禁止导演资格期间,生活那是相当拮据,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又是老田通过非公开渠道,为其介绍广告拍摄工作维持生计。
到了2000年,王晓帅筹拍《十七岁的单车》时,老田再一次给予了莫大的支持。
“把农民工与城市少年的冲突具象成一辆自行车,让道具成为叙事发动机”,这句话就是老田给王晓帅的剧本的建议,也成了电影所有矛盾的核心。
并且,老田再次给王晓帅引荐了香江的资金,虽然最终没谈成,但跟弯弯那边却谈成了,让《十七岁的单车》有了投资。
除此之外,《十七岁的单车》拍摄期间,王晓帅在京城取景遭到了驱逐,拍摄胶片被扣留等问题,全是老田帮忙解决的。
还有电影的主演李斌因为逃课拍摄电影,被学校做了退学处分,又是老田出面,以北电名义发函称“教学实践”,让李斌的学校撤销了处分。
王晓帅当时在柏林电影节接受采访时说过,没有田老师兜底,这片子早死在胡同里了。
与贾章可和王晓帅相似,娄耶和路学常也同样得到过田庄庄的帮助。
这也是当初老司徒把田庄庄介绍给曹阳的原因。
别看老司徒经常大骂老田,但对老田的办事能力,他还是相当放心的,毕竟老田对文艺片导演的帮助是有目共睹的。
在国内文艺电影圈,至少在当时那个年代,说夸张点,老田就类似于“救世主”的存在。
只要你拍的是文艺片,只要你的剧本能得到老田的认可,就算你不是北电的,也一样会得到老田的帮助。
就事论事,侯可明对于老田其实还是蛮佩服的。
“听说《宿醉》只有3000万的投资?”
侯可明问道。
“没错,3000万的预算,北美那边根据这两个星期的票房走势,做了最新的预测,好几个权威机构都认为,《宿醉》在北美的票房,能冲上2.5亿。”
老田笑呵呵的说道。
随后像是想起了什么,又补充了一句,“美元。”
侯可明很想翻白眼或撇嘴,但这不符合他的身份,就没做这些出格的举动。
“青影厂投了吗?”
老侯问道,同时心里忍不住感叹,谁能想到3000万美元的“小”成本电影,居然能在北美拿到2.5亿美元的票房?
换算过来,这是多少?将近20亿人民币!
就这还只是北美的票房,还没计算全球票房呢。
若是按照经验,北美的2.5亿美元票房,全球怎么着也能有4.5亿美元左右的票房。
这就是超过30亿人民币的票房了。
要知道去年国内的总票房也就40亿多点。
“投了,因为是曹阳主导的电影,青影厂按照惯例,就跟着投了一点,不算多。”
这次说话的是坐在侯可明右边的谢晓静,他是学校的副院长,又是青影厂的厂长。
老田看了自己的老同学一眼,撇了撇嘴,他跟谢晓静都是78级导演系的学生,是同班同学。
“他呀,就是看《宿醉》是一部没有思想内涵的喜剧片,才投了一点的,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赚钱机会。”
老田毫不客气的说道。
随后又小声道:“还不如尽早把青影厂厂长的位置交给我,我保证青影厂能跟着赚大钱。”
侯可明和谢晓静对视一眼,都有些哭笑不得,又有些很滑稽的感觉。
这可是田庄庄啊,国内第六代导演的幕后推手,文艺电影圈的核心人物,从他嘴里说出“赚钱”两个字,总觉得是对艺术的背叛。
当然了,他们也知道这是老田在嘚瑟,在开玩笑,在炫耀。
两人决定暂时不理田庄庄了。
正巧,这时央视人和京城卫视的人,跟着曹阳一块走了进来。
曹阳走在最前面,落后半步的是两个中年人,以及更后面跟着四五个不同年龄的人。
侯可明作为主人,站起来迎了上去。
来的人他认识,落后曹阳半步的,是央视的一个副台长和京城电视台的一个副台长。
从来人的身份也能看得出来,两家电视台对于曹阳的纪录片,那是相当的重视。
这里毕竟不是说话的地方,众人简单的寒暄了一下,便找到各自的位置坐了下来。
有意思的是,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怎么的,央视的副台长跟京城电视台的副台长坐在了一起。
“王台长,你们也对曹导的纪录片有兴趣?你们打算放哪里播放?京城卫视的黄金时段,应该不会专门空出时间播放纪录片吧?如果不上星,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央视的范台长坐下后,就小声的说道,也算是提个醒吧。
嗯,没有恶意,就是这样。
“我们当然有妥善的安排,这就属于机密了,播出前,我一定亲自给范台长打电话。”
京城电视台的王台长笑着回道。
京城电视台的王副台长按照级别来说,肯定是没有央视的范副台长高的,但京城电视台也是自带首都光环的,对央视一点也不怵。
范台长笑了笑,没说话。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