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40章 华夷之辩

三国:我不是曹睿 最新章节 第40章 华夷之辩 http://www.ifzzw.com/365/365217/
  
  
    贾充胸膛挺起,神态庄重,向堂中诸多学子和士子行了一礼:

    “诸位同窗,在下贾充,就郑师提到的山越一事浅谈几句……”

    贾充目不斜视,在讲台上讲述的渐渐慷慨激昂了起来。今日集会本就是郑博士发起的,但郑称却反常的晚到了许久,还神情恭敬的陪侍在几人身侧。

    最中一名气度若神之人,若不是皇帝,还能是谁?贾充虽没亲眼见过皇帝,但洛中见过皇帝的人不在少数,只听传说都能联想到!

    可以说,贾充此刻的心情是忐忑而又紧张的。虽说众人都称他为贾侯,皇帝也事实上算他的姐夫,但这个姐夫后宫妃嫔二十余人,他根本没有面圣的机会……

    曹睿听到此人自我介绍为贾充时,轻哼一声,而又略略摇头。

    听到皇帝轻哼,左右两名侍中都装做没有听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郑称却以为皇帝有哪里不满,开口问道:

    “陛下,可有哪里不妥?”

    曹睿笑道:“并无不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郑博士且听此名学子讲演吧。”

    “臣遵旨。”郑称有些莫名其妙。

    贾充口若悬河般说了大约半炷香的时间,而后总结道:“诸位同窗,结合在下以上所述,蛮夷皆是不识恩义、畏惧兵威之辈,不可教化。人面兽心、似人非人,与大魏百姓绝对不能等同视之,以免遗祸后世。”

    “以上就是在下所述,感谢诸位同窗倾听。”

    贾充朝着众人团团拱手,而后朝着郑称的方向躬身一礼,然后昂然走了下去。人群中也在同时起了一阵掌声,显然有很多人赞同贾充的观点。

    蒋济偷偷侧脸朝着皇帝看去,却发现皇帝并没有任何的表情变化。

    贾充下台,另一名年纪略小的学子走了上来,朝着众人拱手行礼:

    “诸位同窗,在下卫瓘。方才贾侯所谈之论,在下大部分都是赞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在下也有一些与贾侯不同之处。”

    “贾侯谈蛮夷似人非人,在下认为将所有蛮夷都化为一体有些不妥。比如去年伐吴之时,匈奴、鲜卑、乌桓各有五千轻骑从征,担任侦查、戒备、袭扰之责,各立功勋,几位统兵的胡人将领还因此封了大魏正经乡侯以作褒扬。”

    “贾侯是乡侯,在下也是乡侯,几位胡人将领也是乡侯,若说他们非人,那贾侯与在下这里又当何论呢?”

    说到这里,卫瓘朝着下面的贾充拱手笑了一笑,台下诸位学子们也纷纷笑着拍起了手,贾充在众目睽睽下也笑着摇头不语。

    “卫侯说的好!”

    “卫侯果然妙语连珠!”

    曹睿见下方热闹,目光朝着郑称看了一眼,郑称也连忙走近曹睿耳侧介绍道:

    “陛下,方才一人是河东贾逵之子贾充,时年廿一。此人是河东卫觊之子卫瓘,时年十八。二人各以父荫承袭乡侯爵位,故而学子中常称二人为贾侯、卫侯。”

    曹睿微微点头:“见此情景,此二人颇为要好?”

    “是,都是河东乡人。”郑称答。

    曹睿又问:“学子中可是由地域不同而抱团?”

    郑称答道:“此事古而有之,人之常情,不可禁绝。”

    曹睿颔首。

    这时,卫瓘继续说道:“大魏周边诸多蛮夷,其中自然有不服王化之辈,也有遵循大魏号令、应征归附的顺民。正如江水清而河水浊,民众也不可一体视之。”

    “由此可见,山越中亦会有忠于大魏之辈。应当使南方扬州、江州等地细细分辨,择其忠实者予以使用,择其悖逆者严肃惩治,以示大魏威德。”

    “以上便是在下之论,多谢诸位同窗听在下之言。”

    卫瓘朝着四周拱手行礼,而后走下台去。

    曹睿依旧没有什么表情,而接下来上台的一个略显瘦弱的士子却让他眼前一亮:

    “诸位同窗,在下杜预。方才贾侯、卫侯以及诸位同窗已有卓言在前,在下不才,只不过寻些细处填补几句,还望诸位海涵。”

    “在下先问诸位一个问题,待诸位同窗太学毕业后,哪位愿意去会稽郡任职?愿意去庐陵郡任职?愿意去章安郡任职?”

    “如有愿意去这几处的同窗还请举手。若不愿去还请不要作伪,多谢诸位。”

    杜预此语说罢,方才热闹的集贤堂当即安静了下来。众口铄金,不愿意去就不愿去,没什么可指摘的。可若是在现在众人面前搏名、将来被人挖出,可是要被嘲讽一辈子的。

    杜预等了几瞬,缓缓说道:“在下籍贯京兆,方才上台的贾侯、卫侯籍贯河东……据我所知,今日前来集会的同窗并无江南之人。对于我等北人来说,大江横立宛若天堑、江南皆是烟瘴之地,不愿意去属实正常。”

    “可对于大魏来说,我等太学生已经是眼界最广、最为开明之人了。我等尚且不愿意去扬州、江州这些南方州郡,那么寻常百姓呢?是不是更加畏惧南方,更加故土难离呢?”

    曹睿这时朝着台下诸学子望去,已经有许多学子作思索状了。

    杜预这时说道:“彼处亦是大魏郡县,亦是大魏疆土。汉人少而山越人多,为了彼处长治久安,如归化羌人一般归化山越人势在必行。”

    “粮食是要人种的、铁器是需要人打的、城池是要人来守的,有人才有疆土,无人则是荒地。”

    “故而在下以为,朝廷应当归化山越之人,以填充城池州郡,以保南方诸州郡长治久安!”

    “多谢诸位同窗,在下先说到这里。”

    说罢,杜预朝着台下躬身行礼,而后小跑着走了下去。

    直到听闻杜预之语,曹睿的脸上才露出些许笑意。

    蒋济只是略微一瞥,就已将皇帝心意猜度了八九分。想来自己回返扬州后有得忙了……

    曹睿侧过面庞,朝着郑称努了努嘴,郑称当即会意,站起身来朝着台上走去。

    “见过郑师。”堂内跪坐在软垫上的一众学子见到郑称到来,纷纷行礼。

    郑称走到讲台上,面向众人,缓缓说道:“诸位,今日太学议论山越之事,学子们发言踊跃,各有思量,太学鼓励诸位学子慎思博行。”

    “不过,老夫要与诸位宣布一件重要之事。”

    “今日皇帝陛下从北宫移驾太学,前来与学子士子们一同议论。诸位,一同行礼。”

    郑称说话之时,曹睿也站起身来,朝着讲台的方向走去。而此刻台下的学子士子们闻得皇帝前来,眼神纷纷炽热了起来,随着郑称的指挥一齐下拜行礼:

    “学生拜见陛下!”

    曹睿站于讲台之上,风姿若神,气度超然,缓慢而又平和的说道:

    “诸位学子平身吧。”

    “谢陛下!”又是一阵齐声传来。

    曹睿目光朝着台下扫去,开口说道:“方才朕与王、崔两位侍中,以及扬州蒋刺史一道从北宫来此,已听了七位士子发言议论,各有见解,各有所长,朕甚嘉之。”

    “朕知晓,关于山越的议论是由丹阳太守夏侯太初的表文在洛中引起的。山越该不该视同大魏百姓,这是一则学术上的问题,也是朝廷所面对的一项行政问题。”

    “太和二年之时,朕亲征关西,朝廷自此归化羌人。太和四年朕北巡幽并,亲征辽东,乌桓、鲜卑、匈奴及营州属国自此归附。山越也好,其他诸胡、诸蛮、诸夷也罢,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问题。”

    “何为华,何为夷。”

    “方才朕听了学子杜预之语,从南方州郡人口谈及山越之事。大魏肇立以来,大魏子民依旧以汉人相称,朝廷不曾更改。杜预,朕且问你,你以为汉人与蛮夷是泾渭分明、一成不变的么?”

    杜预站起身来,躬身一礼:“禀陛下,学生不甚知晓。但学生猜度,如前汉中行说一般由汉入胡者,还是当有的。”

    曹睿点了点头,朝着王雄的方向一指:“今日侍中王元伯随朕一同前来。王元伯曾任幽州刺史、凉州刺史,对大魏边境之事知之甚详。”

    “请王侍中言之。”

    “臣遵旨。”王雄走到讲台下方朝着曹睿恭敬一礼,而后转向学子们的方向朗声说道:“诸位学子,我曾于幽、凉二州为任。汉末战乱之时,凉州汉人多有遁回雍州、河南之事,亦有汉人迫于战乱入胡人部族中放牧谋生,幽州亦有许多此类之事。前汉后汉四百年间,汉人入胡放牧之时屡屡发生,胡人入汉耕种之事虽不多见,却也有过。”

    “汉人与蛮夷之间并非一成不变,可以互相转换。”

    说罢,王雄朝着曹睿拱手行礼。

    曹睿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方才王侍中说得不错。汉人与夷狄并非一成不变,太和四年时朕在碣石考究诸将学问,有一名为刘豹的匈奴将领,竟然能背出武帝诗选,一副并州太原口音,还请了太原王氏之人为师。”

    “朕要与诸位学子说的是,蛮夷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蛮夷则蛮夷之!”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李一振的小说三国:我不是曹睿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曹睿全文阅读三国:我不是曹睿5200三国:我不是曹睿无弹窗三国:我不是曹睿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李一振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