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不算小,但相对于整个世界,算不得什么。
虽说全球唯有大秦一国,世界皆归大秦的想法很好,但受限于这时代的交通、通讯、人口等因素,想让大秦将全世界纳入治下,不异于痴人说梦,哪怕有李念这位穿越者。
即使拿下了海外之地,可交通、通讯不便,也很难治控。
像海外领地距离本土很远,就这时代的交通、通讯手段,若出了问题,消息传回本土就得用许久,等本土收到消息做出应对,再反馈回海外领地,又要用很久。
一来一回,黄花菜都凉了!
还有治控海外领地,想要治理得安稳,就必须有足够的自己人,可大秦本土目前都缺人,根本不可能向海外大规模移民。
因而,世界虽大,好的地方很多,大秦不可能尽占。
在李念对大秦的规划中,也没有直接从土地上占领全世界的计划,要从中选择最符合大秦利益的地方占领。
但不能尽占,却可施加影响,可与这些地方的人贸易往来。
“大秦丝绸之路计划”是李念对大秦构思较早的一个计划,只是在最初构想这个计划时,大秦那时对西域的影响不太强,且还有其他事,遂一直被搁置,但在大秦与东胡、月氏战后,大秦的影响力施加到了西域,任命刘季作为大秦西域总督,联合西域诸国建立西域联盟,大秦便有了实施这个计划的基础。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西的重要商道,对华夏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西方的交流在很早前就有,但这些并非由官方组织开通,官方正式开通丝绸之路是在西汉之时。
昔年,汉武为对付匈奴,欲联合大月氏,于是在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在出使过程中,联合大月氏的任务虽未能达成,但其行于西域诸国,了解诸国情况,不仅让大汉了解西边还有这些国家,还带了不少西域特产回来,若非张骞,华夏的百姓要吃上某些果蔬应当还得等很多年。
在这个世界,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王朝将不是大汉,而是大秦!
对于第一次“丝绸之路计划”,大秦的重视程度比汉武更高,张骞出使时只带了一百人,大秦的使团多达千人。
大秦丝绸之路使团:正使王陵,副使郦食其,使团主将曹参,副将灌婴,配备步兵五百,骑兵三百,医者二十,来自百家各派的学者八十人,及官员和其他人员若干。
另有十数支随使团一同前往西域的大秦商队。
在大秦在西域设立总督府,与西域诸国建立西域联盟,定下与西域诸国的贸易条约后,便有不少大秦商贾组织商队前往西域。
但行到现在,跟随使团一同出发的商队只剩下数支,倒不是出了意外,而是大多数商队在到达各自想要去的西域国家后,便与使团分别。
且使团的目的地是更远的西方,大多商队不想跟那么远。
使团如今已经出了西域诸国联盟的地带,到达了西域再往西,后世中亚阿富汗所在之地。
当然,如今还没有阿富汗,位于这片地区的是一个叫“巴克特里亚”国家。
此地在百多年前,为波斯帝国一个行省,后来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所灭,此处便成为亚历山大东方领地的统治中心。
等亚历山大离去后,此地归其部将塞琉古统治,塞琉古在统治期间,将大量希腊人、马其顿人迁于此处。
在三十多年前,塞琉古国任命在此地的总督狄奥多图斯一世趁安息人反叛之机,宣告独立,而在十多年前,狄奥多图斯二世的王位又被麾下总督欧西德穆斯所夺。
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多年中,此地已换了好几个主人。
不过,以骑在马上的王陵所见,这地方的主人还得换,即便大秦不来,此地现今的主人也守不住。
因为这都是大秦给造的孽,从望远镜中看到的前方那座城关前留下的交战痕迹也证明了这点。
王陵正在思考是否要派人去城关联络,毕竟是进入他国,主动知会对方一声,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就在这时,那城关的城门打开,十多名骑士从城中踏出,朝他们所在方向驰来。
一旁身穿盔甲、同样拿着望远镜的曹参道:“定是城中之人发现了我等,前来与我等打招呼。”
使团并未刻意隐藏行踪,且此地应当刚发生过战争,正值警惕之时,对方能发现他们十分正常。
对方对大秦使团应当暂时没有恶意,否则不会只派十几名骑士前来,但为防万一,曹参还是下令让使团全军戒备。
不多久,那十几名骑士驰行到使团不远处,渐渐看清了使团。
这是一支他们以前从未见到过的奇怪队伍!
首先引他们注目的是这支队伍打着的两面旗。
那是两面黑色的旗帜,一面上绘着两个奇怪的图案,一个像是只鸟,一个像是条蛇,另一面上也是个图案,但那非鸟兽,应当是一个字。
如果是在半年多前,他们还认不出这两面旗上的东西,但如今从东边那些过来的人那里,他们已经得知那旗上似飞鸟的图案被称为“玄鸟”,旗上似蛇的图案被称为“苍龙”。
好生奇怪,龙怎会是这等模样?跟他们所知的龙大为不同。
至于另一面旗上像是字的图案,那也确实是字,东边过来的那些人将之读为“秦”,一个很奇怪的发音。
据那些人说,这两面旗属于东边那个被称为“秦”的国邦,两面旗出现在这,即代表了那个国家!
在那些人的说法中,秦是一个极度强大的国家。
秦人有着最繁华的城市,他们修建的城墙堪比山岳,城中街道以平整的石头铺成,即使下雨天也干净无比,从来不会泥泞,秦人也从不会有人在街上随意丢弃脏物,要是有人丢弃,会被认为是一件可耻之事,被其他秦人训斥,甚至罚钱。
当然,秦人也考虑得周全,知晓有人可能需要丢弃脏物、排泄,所以在城中设立了专门丢弃脏物的“垃圾桶”,还修建了公厕供需要的人排泄,让他们的城市能一直保持干净。
据说,秦人还在城中种植了不少花草树木,使得城市四季皆有花开,秦人的城市都是鲜花盛芳、常年皆青之城。
秦人还有最漂亮的衣装,人人皆有衣穿,哪怕是那种被称为“丝绸”的珍贵布料,在秦国能穿的人也不少,且秦人的织造制衣工艺极好,制成的衣服好穿又漂亮。
秦人还有最美味的食物,他们食用的盐白如雪,毫无苦涩之味,他们用的糖同样如雪一般白,甜味要超过如最上等的蜜,秦人的烹饪水平也极高,煎炒蒸煮皆有,难以想象秦人平时所吃都是何等美味。
秦人还有最文明的礼仪,最先进的学识,在秦国有很多学者,那位被称为“皇帝”的秦王派这些他们到各地教授秦人礼仪,教他们识字,因而在秦国,哪怕是偏远地区的秦人也能知礼识字。
但这些都不关键,关键是在那些人的说法中,秦人有着世间最强的军队!
据说,秦军掌握了一种名为“火炮”的可怕武器,那种武器能在数里外喷射火光、发出如雷霆般的轰鸣攻杀敌人。
哦,对,听说秦人已经掌控了雷霆的力量,秦人能主动制出雷霆,还能将雷霆用于发光。
要真是如此,秦人岂非已经掌握了神灵的力量?
秦人的强大还有实例佐证,现在正在和他们打得不可开交的月氏人便是因为败给了秦人,被迫迁移到这抢夺他们的土地。
他们跟月氏人交手过不少次,吃了许多亏,可他们很难击败的月氏人,竟是一群被秦人击败,连地盘都给丢了的败者。
十几名骑士中,领头的两人心情复杂,在他们过去的认知中,诸国中应当是那位大帝还在时的马其顿最强,在那位大帝死后,便是希腊化诸国最强,塞琉古王国,他们巴克特里亚王国……
从未想过东边还有强大的国邦,而从各种得来的消息分析,那个国家很有可能比那位大帝在世时的马其顿还强。
那位大帝当年没能继续东征,也许是那位大帝的幸运,否则其辉煌的战绩很可能会终结在那东方之地。
尽管他们打心里不太愿意相信这些,可要是月氏人是真被秦人打得弃土而逃,那由不得他们不信!
在秦人手下毫无招架之力的月氏人,却是他们十分头疼的强敌……
再看这队人马,秦人士卒每一个都着甲,那些秦人骑士虽骑在马上未动,但能感觉得出来,一旦冲锋起来,会如一把无坚不摧的剑洞穿一切。
他们的方阵能否应对得了这些秦人骑兵?
估计难以应对,他们连应对月氏人的骑兵都不容易,何况是秦人的骑兵。
即使能应对秦人的骑兵,秦人还有那神奇的火炮,据说那火炮能连人带马一同毙杀,他们方阵以盾牌防守,只怕会白白沦为火炮毙杀的对象。
但这支秦人队伍不像是来和他们交战的,并未发现有大规模秦军,只有这一支,虽说秦人可能比他们强,但仅凭这点人马就想攻打他们,未免也太瞧不起他们了。
况且,这支秦人队伍中带了许多马车,还有不少非军士之人,更加不像来和他们交战。
这应当是一支秦人使团,是来向他们出使的!
到达近前后,为避免秦人误会,十几名骑士刻意放慢了马速,缓缓到达秦人的队伍之前。
离得更近,让十几名骑士更清楚看清这支秦人队伍。
所有秦军士卒不苟言笑,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每名秦军士卒都是肃然冷漠的表情,静静站着或骑于马背,只等主将一声令下,便会由静转动,化为锋利的杀戮兵器。
好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领头的两人又惊又赞,不知道那位大帝当年率领的远征大军是否有这等纪律,反正他们巴克特里亚的军队没有。
秦人所着盔甲的样式,发饰,肤色衣着都和他们不同。
像秦人队伍为首的两人穿着的便是他们从未见过的一种服饰,且两人将头发给梳于头顶,还用一个怪东西给束了起来,形成一个奇怪的形状。
至于那衣服,袖袍很宽大,看上去似乎是一整体,从上半身笼到下半身,腰间系着一条奇怪的带子,带上系着一枚像是玉做成的圆环,两人的武器好像也和那带子相连。
秦人真是奇怪,和他们以往见过其他国家人都不一样,但一看便知,这些秦人来自一个强盛文明有礼的国度,和那些野蛮无礼的国邦部族之民不同。
只是秦人的文明礼仪,与他们应当有很大不同,但文明有礼的人到来,应当也予以礼遇!
十多名骑士并未靠得太近,相隔一段距离,为首之人主动行礼说话,只是其所言,王陵、郦食其等人并不能听懂,与西域某些国家的语言有些相似,却又有不同。
应是那些西域国家受了巴克特里亚,或者说希腊化诸国影响。
但如今大秦来了西域,统统都得给咱大秦改,都必须以大秦雅言为官方语言,希腊化诸国的语言,滚一边去。
这次出使,王陵等人自然准备了翻译,在翻译的转述下,弄懂了此人说的是什么,用大秦的话便是:“阿伊.哈姆依总督治下希扎姆德见过诸位客人,不知诸位客人从何而来?”
“阿伊.哈姆依”是一座城市的名字,但不是前方那座城关,前方的城关不过是受其管辖的一边境城镇,用大秦的郡县制来类比,阿伊.哈姆依便是一郡治所所在,阿伊.哈姆依总督即为郡守。
当然,在希腊化诸国中,总督的权力比郡守更大。
这座“阿伊.哈姆依”城还有一个称呼,“绝境亚历山大里亚”,从此名也可看出即便那位亚历山大已经死去,但希腊化诸国依旧对其十分崇敬。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