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法国和俄国政府一致同意开辟新战场,但小亚细亚半岛的新战场开辟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得占领君士坦丁堡海峡,只有拥有海峡的掌控权,才能让数十万俄国军队从黑海来到地中海登陆。
只有切断了奥斯曼帝国东西两部分的连接,才能迫使这个往日余晖不再的帝国,在紧张的局势中犯错。
虽然理论上掌控君士坦丁堡海峡只需要应对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但有一点也不得不考虑,那就是英国海军是否会干涉。
并不只是俄国对君士坦丁堡海峡相当关注,英国对君士坦丁堡及其海峡也是相当在意的。
如果没有英国政府的强行干涉,俄国早就在之前的战争中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打通了黑海前往地中海的道路。
虽然此时的英国和西班牙一样是中立国家,但同样也和西班牙一样,有着自己支持的阵营。
西班牙更加倾向支持法俄的协约国,英国人则比较支持德国。
虽然英国此时还是一个中立国家,但谁也不能保证英国人到底会不会干涉,会不会因为协约国掌控君士坦丁堡海峡,而作出强行干涉甚至参战的行为。
考虑到这一点,法国和俄国的外交大臣都将目光看向了西班牙的外交大臣,希望西班牙能够表明态度。
如果英国强行干涉的话,西班牙肯定是要向法国和俄国施以援助的。
目前能够对抗英国海军的,也就只有曾经在英西战争中打败了皇家舰队的西班牙海军了。
当西班牙外交大臣看到法俄双方的外交代表都将目光看向自己的时候,他当然明白法国和俄国政府的想法。
西班牙对于这样的局面也早有应对,新任外交大臣罗伯特·费尔南德斯微笑着说道:“西班牙将会严格遵守中立国家条约的相关规定,并且要求签署中立国家条约的相关国家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
如果有国家强行违背中立国家条约,这也代表着中立国家条约对西班牙的约束将不复存在。”
虽然并没有明说,但法国和俄国外交大臣也都明白西班牙的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英国人识趣一点,那西班牙还会保持中立。要是英国政府铁了心支持同盟国的话,西班牙自然也不会遵守中立国家条约,也会向协约国表达自己的支持。
在得到来自西班牙的态度之后,法国和俄国的外交大臣都松了一口气。
此时的欧洲大战陷入僵持,对法国和俄国政府来说是能够接受的。别看德国军队来势汹汹,但德国军队的消耗一点都不比法国和俄国少。
毕竟德国是双线作战的,德国累计动员的士兵数量,可要比法国或者俄国更多。
法国有着广袤的非洲殖民地,俄国也有着面积广阔的本土,完全可以撑得住短暂的消耗。
而德国,既没有面积广阔的本土,也没有肥沃广袤的殖民地,在消耗战上肯定是落于下风的。
法国和俄国唯一担忧的就是英国的干涉,毕竟英国可是目前最大的殖民帝国,工业和经济也是相当发达的。
一旦英国干涉到战争当中,法国和德国就不得不依靠西班牙的帮助,才能勉强打赢这场战争了。
这其实也代表着,西班牙对法国和俄国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高,西班牙也就有更大的底气去索要更多的利益。
在确定西班牙会表达支持之后,法国和俄国也就再无后顾之忧。
协约国关于新战场的开辟工作立刻进入了准备阶段,而同盟国那边,实际上也在召开着各种各样的会议进行商讨。
与协约国的三足鼎立不同,同盟国这边虽然也有好几个国家参与,但总体上还是以德国政府的意见为准的。
奥匈帝国虽然是德国的重要盟友,但不管是综合实力还是目前所面临的处境,都是远远比不上德国的。
意大利就自然不用多说了,在同盟国的百般拉拢之下都不愿意入场作战,摆明了是不怎么信任同盟国的。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外交代表也参与了同盟国的会议。
西班牙和英国更像是各自下注,西班牙在协约国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英国同样也在同盟国的身上花费了大量的资金。
其实走到这一步,西班牙和英国已经没得选了。如果协约国战败,西班牙放出去的各种贷款和投入的资金,基本上都会打了水漂。
英国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同盟国战败的话,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各种布局也基本上会烟消云散。
也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对同盟国还是比较支持的,也向包括德国在内的同盟国各国出售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可谓是支持同盟国和赚钱两不误。
在同盟国的会议上,各国主要讨论了关于西线战场凡尔登战役的进展、巴尔干战场的局势以及封锁君士坦丁堡海峡的问题。
不只是德国希望打赢凡尔登战役,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以及奥斯曼帝国,也希望德国在这场焦灼的战役中取得胜利。
没办法,此时的德国就是同盟国的最大大腿,也是包括奥匈帝国在内,其他所有同盟国国家想要赢得这场战争的最大保障。
如果德国在凡尔登战役中失败,不只是西线战场的局势要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就连东线战场和巴尔干战场,也势必会遭到拖累。
为了支持德国打赢凡尔登战役,经过同盟国内部商讨,最终决定由奥匈帝国出兵30万,前往西线战场支援德国军队作战。
反正冬天的东线战场没什么动静,俄国军队也大概率没有反攻的胆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奥匈帝国也只需要专心应对巴尔干战场而已,是可以腾出一部分军队来协助德国作战的。
奥匈帝国对此也没有什么异议,毕竟他们也清楚德国对整个同盟国的重要性。
在商讨完东线战场之后,同盟国各国又紧接着商讨了巴尔干战场的局势。
除了德国之外,剩余的所有同盟国国家,主要战场基本上都在巴尔干。
不管是奥匈帝国还是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都是非常重视巴尔干战场的局势发展的。
德国自然也希望自己的盟国能在巴尔干战场取得胜利,打通柏林到巴尔干再到小亚细亚半岛的运输线路,让自己获得更加充分的后勤补给。
此时就到了英国发挥作用的时候。英国政府与这些巴尔干国家签订了贷款协议,向这些巴尔干国家提供了一笔贷款,并且向他们出售了足够的军火物资,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武器装备来发动新一轮攻势。
拿到贷款和武器装备的巴尔干各国自然喜出望外,他们也纷纷承诺会在贷款和武器装备到达之后,响应德国的进攻计划,在巴尔干半岛发动新一轮的攻势。
虽然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影响不到法国,但要是同盟国在巴尔干半岛取得优势的话,还是能影响到整个战争的格局的。
德国自然也希望这些盟友能够给点力,毕竟如果光靠德国带飞的话,很容易会出现问题。
正如协约国担忧英国有可能的干涉一样,同盟国其实也在担忧西班牙有可能的干涉。
不过此时的英国已经在同盟国各国身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英国绝对不允许同盟国在这场战争中战败,自然也向同盟国各国口头表达了自己的支持。
还别说,在目前战争上,英国和西班牙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
两国到现在都没有干涉到战争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想在战争中赚自己盟友的钱,同时减少战争对自己经济的影响。
另一方面,英国和西班牙都希望削弱德国和法国,让自己成为最终的大赢家。
对于西班牙来说,协约国可以获得胜利,但法国和俄国只能是惨胜。
对于英国来说也是如此。英国肯定是想让同盟国获得胜利的,但英国可不希望战争后的德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英国希望的是德国和法国两败俱伤,最好德国从此一蹶不振,欧洲从此再也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威胁到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
也正是英国和西班牙在这方面态度的出奇一致,导致两国政府在战争前期做出了几乎一样的选择。
对同盟国和协约国来说,虽然英国和西班牙没有加入到战争当中,但光看两国各自对同盟国和协约国的物资支持,实际上和他们加入到战争中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此时的协约国并不清楚奥匈帝国派出军队支援德国的计划,但就算清楚了,法国和俄国对此也不会太过在意。
奥匈帝国军队的战斗力有限,而且奥匈帝国也没有太多的军队可以抽调,对西线战场的局势是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的。
如果奥匈帝国抽调的军队太多,反而会给俄国以及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制造更大的机会。
此时的协约国主要关注的还是新战场的开辟,以及对于君士坦丁堡海峡的争夺问题。
1914年1月16日,地中海西部的某一处海域。
一支舰队悄悄地从法国海岸驶离,向着南边的阿尔及利亚殖民地驶去。
因为周边海域几乎被法国和西班牙控制的原因,这支悄悄离开法国海岸的舰队并没有引起任何国家的关注。
甚至就连法国政府的大部分官员,都不清楚地中海舰队的许多军舰已经被调动。
除了当时参加会议的外交大臣和军方的一些高层之外,也就只有总统和总理这样的高官,才清楚海军的调动了。
在距离此地上千公里之遥的黑海,俄国的海军也在进行着调动。
在更北部的乌克兰,数十万俄国军队整装待发。只要海军传来控制君士坦丁堡海峡的消息,这些士兵就会立刻登船,随后发动小亚细亚半岛登陆战。
法国和俄国海军的调动相当隐秘,虽然很难完全进行保密,但也能确保在敌人得知消息的时候,军队已经隐没在海洋之上了。
两支舰队以不同的速度,向着相同的目标行驶。
法国舰队一路上躲避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英国控制的马耳他岛,为的就是防止意大利政府向英国通风报信。
虽然意大利并没有加入到战争当中,但意大利也没有撕毁同盟国条约,此时仍然是三国同盟的一员。
谁也无法保证意大利会不会在这样的关头向英国透露消息,这也让法国舰队决定沿着非洲殖民地的海岸线,悄悄的通过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
法国舰队的行动还是相当顺利的,成功地绕过了这两座岛屿,来到了地中海的东部区域。
在进入爱琴海之后,法国舰队想要再隐瞒行踪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爱琴海虽然是一片海域,但在海域之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两千多个岛屿,这些岛屿都被奥斯曼帝国或者希腊控制。
奥斯曼帝国是法国的敌人,希腊则是英国忠诚的小弟。被这两方任意一方发现,都有可能导致英国的警觉。
也正因为如此,法国舰队行驶在爱琴海上,还是相当谨慎的。
但再谨慎也无法完全隐藏自己的行踪,最终还是被希腊发现了法国舰队的踪影。
法国本土距离爱琴海上千公里,能让法国舰队不远千里之遥来到爱琴海,只能证明这支法国舰队是有比较重要的任务的。
希腊政府并不敢大意,他们将爱琴海方向发现法国舰队的消息立刻汇报给了英国,让英国政府去自行决断。
如果只是发现法国舰队的话,英国政府或许不会关注。毕竟英国并没有参与到战争当中,就算发现了法国舰队,最多也只是提醒同盟国各国而已。
但偏偏发现法国舰队的地点有些不太对劲。爱琴海在北边就是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两座海峡可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交通要道。
英国政府就算没有加入到战争当中,也是不愿意让协约国控制这两处海峡的。
在得到希腊政府的通风报信之后,英国驻扎在马耳他岛的地中海舰队立刻展开了行动,派出了主力舰队前往爱琴海,防止协约国突然袭击奥斯曼帝国舰队,获得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
除了让驻扎在马耳他岛的地中海舰队全军出动之外,英国政府还分别联系了德国、奥匈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
特别是奥斯曼帝国,英国政府不仅提醒奥斯曼帝国,法国舰队已经来到爱琴海,还嘱咐奥斯曼帝国海军加强巡逻,防止被法国舰队偷袭。
实在是上一次和西班牙的战争当中,英国海军被西班牙海军偷袭怕了。
当时的英国海军是西班牙海军总规模的好几倍,战列舰数量也比西班牙海军多得多。
按照常理来看,西班牙是怎么也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的,在海军方面是根本没有胜算的。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西班牙当时已经研发出了无畏舰,在掌握更加强大战列舰的前提之下,居然还利用偷袭,让英国的地中海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虽然当时的地中海舰队还剩下了几艘战列舰,但损失惨重的英国地中海舰队,对当时的西班牙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
也正是在这场战役之后,英国海军加强了对港口的巡逻,对各种各样的海军袭击也有了更高的谨慎。
当奥斯曼帝国得知法国舰队已经到达爱琴海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
虽然英国政府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提醒了同盟国各国,但这中间各环节还是需要时间的。
奥斯曼帝国政府对此不敢大意,只能吩咐海军龟缩在港口,并且加大了巡逻力量,防止驻扎在港口的海军被偷袭。
没有偷袭成功的法国舰队也不失望,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顺利的和俄国的黑海舰队汇合,并且光明正大的停靠在博斯普鲁斯海峡。
这样的行为也算是光明正大的对奥斯曼帝国和其背后的德国进行打脸。
毕竟当时奥斯曼帝国作为中立国家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行为,可是让法国和俄国恶心了许久的。
现在有机会报复回去,法国和俄国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奥斯曼帝国对法国和俄国几乎光明正大的威慑,是没有任何办法和应对措施的。
单单是法国或者俄国的舰队,就已经不是奥斯曼帝国能够对抗的了。更何况双方的舰队已经联合,这支联合舰队除了德国和英国有实力去对抗之外,其他的同盟国国家可是没有任何资格去对抗的。
奥斯曼帝国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造的海军就此沉没,只能命令海军继续龟缩在港口,任由法国和俄国的海军羞辱。
好在英国的海军已经在路上了。有了英国海军的帮助,就能确保同盟国继续掌控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至于其他的问题,已经不是奥斯曼帝国关心的了。能保住海峡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毕竟这可是奥斯曼帝国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连接的唯一桥梁。
5000字第二更,求支持!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