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号火箭的一级助推器回收成功后,南门航天内部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高级别技术讨论会,主要是敲定八号火箭的一些比较明显,突出的问题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
在这场持续了不过四十分钟的技术讨论会里,技术团队根据八号火箭的首次试飞过程里收集的诸多数据,初步判断一级火箭的动力系统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红龙航天飞机的动力系统也存在问题,而一级火箭和红龙航天飞机,使用的发动机其实都是同一套,区别只在于红龙航天飞机上还采用了三台真空版的毕方C型发动机。
但是毕方C型发动机的海平面版本以及真空版本,技术核心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喷口形状,用以控制不同的尾喷形态,以分别对应大气层内或真空的飞行。
一级火箭的一台发动机起飞阶段未能点火成功,一台发动机出现故障后被迫关机。
红龙航天飞机的两台真空版发动机在点火后不久温度过热。
这算下来,就有四台发动机出现了问题。
技术团队进而论断,毕方C型发动机存在着某个未知的技术缺陷,这才会导致实际飞行的时候连接出现故障!
而这些技术故障,是之前在地面的长时间严苛测试里没能发现的……所以这又有可能和其他飞行系统相关联。
具体问题在哪里,技术团队还需要根据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再测试后才能够找出来问题。
不过邓飞跃表示,这一次的八号火箭实验,整体上还算是成功的,尤其是一级助推器的成功回收,验证了一级助推器这种大吨位飞行器的回收技术,尤其是技术分支里的悬臂回收技术。
一次实验飞行就能获得成功,从这一点来说,其他的先不说,南门航天的回收技术那是真的牛逼!
至于发动机问题,后续找出来技术缺陷并解决问题不大。
而红龙航天飞机的话,因为受到发动机技术缺陷影响,在自主飞行没多久后就爆炸,后续的卫星释放,轨道调整,回收等程序都没能进行测试,所以还要再看。
不过邓飞跃表示,红龙航天飞机的技术核心,来源于白龙航天飞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尺寸以及发动机,其他子系统几乎都是照搬的白龙二号航天飞机,理论上来说只要解决了毕方C型发动机的问题,那么也就差不多了。
对于技术团队的报告,徐申学表示满意,问题暴露的如此明显其实是一件好事,知道问题在哪里了,然后针对性解决就行了。
最怕的是炸了,还不知道问题在哪里,那才麻烦。
就和早年的五号火箭研发期间,因为是第一次搞可回收火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当年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也差一些……当年技术水平多少还是不太充足
当年的一号到四号实验火箭,可是各种炸炸炸,隔一段时间就放一个大烟花,很多时候炸了后连寻找问题都非常的麻烦,只能是依靠一些笨方法,收集残骸挨个进行分析,然后去论证!
也就是南门航天当年有着大量技术人才的支援,依靠笨办法也能够找出来各种问题然后解决掉……
这也是南门航天乃至徐申学旗下其他企业的一重大优势:工程师多……
搞一个新技术的,虽然没啥技术储备,经验不足,那就上笨办法,依靠技术人才数量优势……
一个团队不行,那就组建两个团队,三个团队,甚至十个团队,拆分任务后分别解决任务。
要不然干脆就是搞并行研发路线。
并行研发路线,一个项目同时搞好几个团队进行研发,这是徐申学旗下诸多企业常用的办法…典型例子,也是外头的普通人知道的比较多的就是S系列手机的研发了。
S系列手机的研发,是有着两个不同的团队的……每一代的新机型,这两个团队都会提交各自的原型机,然后进行评审,最后二选一,胜出者才是新一代的S系列机型。
所以……如果去前山国际会议中心里的智云展览馆,可以看到很多从来没有上市过的一些手机,这些手机型号都是历代S系列手机的落选型号!
这是让其他企业看了羡慕不来的研发方式:不仅仅是对人才数量要求太高,而且对研发经费要求更高。
每年都同时研发两款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S系列手机,这个研发支出可不是个小数目。
到了南门航天这边,其实也差不多,工程师多的很。
加上南门航天虽然各种哭穷,但是人家其实在研发上真不差钱……就算没啥其他外部收入,徐申学一个人的私人资金就能够对南门航天进行兜底。
要不然,南门航天也不会三天两头搞实验火箭炸炸炸了。
人多,钱多,技术又是当下最先进的,所以南门航天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
——————
南门航天的八号一级助推器回收成功后一个小时,南门航天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通报了八号火箭首飞的相关情况。
先是介绍了后红龙航天飞机的任务失败以及一级助推器回收成功的一些简单情况后。
还对外披露了一些技术细节问题。
这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场的很多记者们听到了一个让人很无语的消息。
“我们的八号火箭实验计划将不会改变,原定三个月后的第二次飞行将会继续进行。”
这话一出,现场的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国外的记者们都破防了……
大哥,睁开眼看看天上……你家的红龙航天飞机的残骸还在天上飘着呢。
炸了一艘航天飞机,而且刚才你们自己也通报了,动力系统存在严重技术缺陷,这么大的航天事故,这么大的技术缺陷,你们就不在乎吗?
不得来个全面的技术审查?
不调查个一两年年你怎么确定问题?
然后针对性改进怎么也要一两年吧?
前后怎么也要个两三年时间,然后才能进行第二次试验飞行吧?
而你们……三个月后就要来第二次飞行,疯了吧?
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够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果什么都不改的话,那么重复的失败有什么意义?
然后好多个记者都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质疑和提问。
对此,南门航天的新闻发言人环视一圈,带着淡定的微笑道:“请不要怀疑我们南门航天的技术实力!”
“我们的技术团队已经初步找到了此次任务失败的主要问题!”
“三个月后继续进行第二次试验飞行,这是我们的技术团队初步给出的时间表!”
“最后,就算第二次飞行也失败了,这也是正常情况,火箭在研发阶段里的实验飞行失败是正常现象……至少对我们南门航天而言是正常情况,诸位不用进行过度解读!”
“我借用我们南门航天的首席火箭科学家邓飞跃教授的话:一次的成功来源于十次失败的积累!”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走出会场准备离开的时候,有记者看到了不远处徐申学正在乘坐高尔夫代步车前往远处的火箭工厂!
八号火箭首次试飞这么的事,尤其首飞还失败了,但是徐申学还从来没有公开说过话呢……记者们都知道徐申学这段时间里都在南门航天待着,但是却找不到采访徐申学的记者。
这好不容易见到了人,一大堆记者就隔着两百多米高喊:
“徐董,能不能接受采访,给我们五分钟就好!”
“不用五分钟,一分钟就好,麻烦徐董说句话吧!”
刚从办公楼离开,和邓飞跃等几个南门航天的高层一起准备前往探测器工程,查看新型月球登陆探测器的徐申学,这个时候也听到了不远处记者们的喊话!
尽管平常时候徐申学不接受采访,不过在八号火箭首飞失败的背景下,徐申学觉得还是有必要接受一下采访!
当即他让代步车停下,并对着身边的工作人员吩咐了几句:“你去请三五个记者过来,给他们几分钟时间做个采访!”
当即就有工作人员过去,从一大群记者里挑选了五个记者过来,能够被选过来的记者,都是重量级媒体的记者,国内外的都有。
记者们过来后非常珍惜时间进行采访……想要抓住一次采访徐申学的机会,那可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工作人员过去的时候也只说了,徐董只给五分钟的时间。
他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五分钟时间!
最开始的时候,提问的是国内的一家大型媒体的记者:“徐董,我们的八号火箭在首次试飞里就实现了巨大的技术突破,成功让自重两百多吨的一级助推器的回收成功,请问你现在是什么感受?”
徐申学道:“我的感受啊,还算不错,八号一级助推器是一个庞然大物,想要让这样的大家伙乖乖的受控回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我们的技术团队解决了诸多难题,最终实现了首次试飞成功回收,说实话,这已经超过了我的预期,原本我以为会失败来着!”
“毕竟当年的五号火箭的陆地回收以及海上回收试验,还有七号火箭的悬臂回收都是经过了多次的失败后,最后才获得成功,而在八号火箭上,我们首飞就回收成功,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接着,又有一个美国的记者用着略带别扭的中文提问:“徐董,你好,刚才记者发布会里我们得知了红龙航天飞机在分离后不久就爆炸了,请问这里头是不是存在重大技术问题?会不会影响到南门航天的后续计划?航天界里也有很多技术专家认为,超重型火箭加航天飞机的组合技术路线风险极大,是不可能实现的技术路线,请问你如何这么看待?”
徐申学略微沉思了两秒后道:“红龙航天飞机的确还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不过问题不算太大,我的专家团队已经给了我一个初步技术方案,不用多久你就能看见改进后的红龙航天飞机继续进行飞行!”
“红龙航天飞机的技术问题,不会影响到我们南门航天的后续一系列计划,我们的太空港计划以及月球科研基地不会改变,将会按照预期继续进行推动!”
“至于外部专家认为超重型火箭和大型航天飞机的组合技术风险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相信我的技术团队的判断……毕竟,我们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团队,他们的优秀能力给了我充足的信心!”
接下来,又有其他记者陆续问其他问题……国内记者问的时候都比较友好,都是侧重一级火箭助推器的成功,八号火箭的重大意义等,基本上不问红龙航天飞机失败的问题。
而国外记者则是反过来,对助推器回收成功直接忽略,重点询问红龙航天飞机的失败相关问题,然后还会附带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
比如就有个记者问,航空探索是全人类的事,航天探索成功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成功,为什么南门航天不开放航天技术以及月球探测成功?
对这种问题,徐申学都懒得回答。
还有记者见这一次的采访机会难度,虽然他们这一次是奔着航天相关来的,但是也不妨碍他们顺带问其他一些领域的问题。
比如很多人关注的固态电池问题!
“徐董,众所周知,现在的海蓝汽车集团开发出来了固态电池,目前这种固态电池技术,除了海蓝汽车集团自用外,也已经逐步应用在大量的不同品牌的智能终端领域上,那么海蓝汽车的固态电池是否会对其他厂商开放?”
徐申学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略微思索了几秒钟,然后才道:“固态电池的出现是巨大的技术进步,采用了固态电池后的各项智能终端或电动车等产品,将会彻底摆脱电池燃烧起火的风险。”
“同时,我们海蓝汽车集团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一直秉承着为全球人们谋取福利,维持开放共享的精神,先后陆续开放共享超过三千项各项智能电动车领域的技术专利,其中包括上百种核心专利技术。”
“尤其是在充电桩技术上,我们从来都是进行免费的技术开放,全球所有企业都可以免费采用!”
“而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半固态电池技术也陆续选择了共享,通过和宁代电池的技术合作对外开放,目前全球已经有数十个汽车品牌陆续采用了我们的磷酸铁锂电池以及半固态电池!”
“在固态电池领域里,为了让全球人们都能用上安全而高效能的固态电池技术,我们在去年开始陆续向各类智能终端厂商提供固态电池。”
“而在电动车的动力电池领域也不会例外,我们将会继续敞开胸怀,为全球各地的汽车品牌提供优质的固态电池产品,只不过固态电池的技术难度大,产能扩充困难,目前我们的固态动力电池产能还比较有限,自用尚且不够,暂时还无力对外大规模供应!”
“不过,一旦等我们解决了产能问题就会向其他汽车厂商供货,这一点,我是可以确认的!”
“我始终认为,一个新产业的发展,不能依靠单打独斗,要大家一起来做,这样才能够把市场蛋糕做大!”
海蓝汽车集团的固态电池对外供应,这是必然的……这里头的理由很多。
其中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一辆电动车里,动力电池部分的成本占比超过了百分之五十,部分车型甚至超过了百分之六十!
同时,不管海蓝汽车的汽车产品有多么的优秀,黑科技有多少,价格多便宜,它都不可能占据全部市场份额……按照海蓝汽车集团内部的估计,哪怕是算上中低端子品牌,哪怕是采用和部分国家的车企进行合作,搞当地的合资汽车。
海蓝汽车在乘用车市场里能够获得千万辆销量,这基本上已经是极限了。
再往上的话,那就不是正常的技术竞争,商业技术竞争问题,而是涉及到产业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了。
任何一个拥有汽车产业的国家,都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海蓝汽车集团旗下的汽车占据他们的所有市场的……这是不可能的事。
当达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各种当地的限制措施也就跟着来了。
如此情况下,汽车零配件业务也就成为海蓝汽车的下一个候选……尤其是动力电池这一块上,动力电池在整车里,成本占比太高了。
只要能掐住动力电池这一块,那么海蓝汽车依旧可以获得丰厚的营收和利润。
试想一下,全球范围内的大量车企,都大规模使用海蓝汽车的固态电池,他们十万元的汽车成本里,五万块都得用来采购海蓝汽车的固态电池,那将会是多大的市场啊?
并且还有一个附加优势,那就是可以通过倾销固态电池,掐死其他国家的传统锂电池产业发展。
徐申学一直认为,在部分领域里,尤其是对方也有,存在一定竞争的技术领域里。
最好的技术封锁,不是藏着掖着,而是直接进行成品倾销……等把对方的相关竞争企业给挤兑死了后,后面想要涨价赚取更高的利润。
甚至到时候利用这一点卡脖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谈判筹码那都是轻轻松松的。
智云集团过去几年里,在算力芯片上就是这么玩的……如果一开始智云集团不卖APO显卡,说不准现在AMD,高通这些企业就能把算力卡给发展起来了。
因为算力卡是强需求,智云不卖的话,他们不可能傻乎乎的就放弃人工智能了,而是会想方设法也获得其他算力卡……哪怕是AMD的算力卡再拉卡,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用。
这一用,AMD那边就能获得充足的资源进行持续的升级迭代,未来会如何就不好说了。
但是现在,AMD的算力卡业务被智云压制的死死地,技术已经严重落后,只能依靠一些扶持订单勉强维持。
APO6000这种顶级算力都敞开了卖,其他企业疯了才会去用AMD的落后好几代的算力卡……那都是钱,而是不是小钱,而是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APO算力芯片上这么做,徐申学也会在固态电池上这么做……甚至他都还担心其他车企不愿意放弃油车,不愿意放弃落后的传统锂电池技术路线,大规模采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呢。
毕竟不是所有车企,都愿意把脖子套在别人的绳子上的!
所以其他车企,后续如果愿意大规模采用海蓝汽车的固态电池,徐申学甚至还会给他们一个优惠价呢!
不怕你用,就怕你用的不够多!
徐申学一向来都喜欢玩产业路线的,电动车领域也不例外,而固态电池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回答了固态电池的问题后,徐申学并没有继续回答记者们的问题,结束了这一次简短的采访,乘坐着高尔夫代步车前往远处的厂区,他要去看新一代的登月探测器。
这几个记者们则是收获满满的准备各种新闻稿了。
采访徐申学的新闻,其报道价值还是非常高的,毕竟徐申学很少接受采访,同时徐申学的影响力巨大,公开发言也比较谨慎,不会胡乱说话。
因此他的公开发言可信度比较高,并且影响力巨大!
实时也的确如此,徐申学的采访刚技术,大概五分钟后有第一个记者发出简短的采访报道。
其报道里提到,徐申学明确表示,未来数年内,有计划把固态电池向其他汽车厂商开放供应。
这个消息一出,汽车厂商还没反应过来,同样是徐申学旗下旗下的宁代电池股价直接跌停,然后隔壁韩国的LG化学,日本松下化学等相关动力锂电池的上市企业的股价都迎来了暴跌!
投资者们抛售这些电池厂商的股票的理由很简单……固态电池的技术优势太大,一旦海蓝汽车敞开供应的话固态电池,并且能够做到同等电量的成本不会高太多的话,那么基本上就是对传统锂动力电池的一场屠杀!
紧接着,部分坚守油车领域的汽车厂商的股价也迎来了下跌。
作为对应,海蓝汽车以及相关供应链的很多企业的股价也迎来了大幅度上涨!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的股价也在上涨……因为前些时候,比亚迪的高管说过,公司一直在努力获得固态电池的供应。
然后他们又说什么我们比亚迪和徐董旗下企业关系密切,如比亚迪电子是智云集团以及威酷电子的重要代工厂,比亚迪汽车也是唯一一家从海蓝汽车里获得完整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汽车厂商。
如果海蓝汽车开放固态电池供应,那么他们比亚迪必定会第一个拿到固态电池。
然后,徐申学说未来固态电池会开放供应后,他们的股价就上涨了……投资者们认为未来比亚迪会是第一个拿到海蓝汽车对外供应固态电池的厂商。
这些电池厂商以及汽车厂商,背后还有一大堆供应链企业呢,这些供应链汽车很多也是上市公司,终端厂商的波动自然也会引起他们的波动。
于是乎徐申学的一番话,直接导致了至少上百家海内外中大型上市企业的股价出现了剧烈波动……这也是他平日里不接受采访的原因,随便说点话就会造成剧烈影响。
不管他说什么话,都会有人倒霉,有人获益,而且影响的人还非常多。
久而久之,他干脆就不怎么对外公开表达一些产业看法了……
这一次算是破例,主要还是为了利用个人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智能电动车的全球普及化!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