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卷 第600章 大赦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最新章节正文卷 第600章 大赦 http://www.ifzzw.com/353/353541/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

    终是司马篡魏,由晋坐了天下。

    而后,便是令后人无比痛惜的五胡乱华。

    ——鲜卑、匈奴、羯、氐、羌。

    造成五胡乱华这一史诗级惨剧的原因,有人说是西晋的八王之乱,也有人说是历史的机缘巧合。

    但刘荣能大致断定:五胡乱华真正的原因——五胡之所以能乱华的根源,在于三国相争百十年,不止耗尽了华夏的英雄气,也耗尽了华夏文明的人口、资源。

    自汉灵帝刘宏驾崩,天下陷入大乱,到魏帝曹髦被当街弑杀,司马氏得以篡立晋祚;

    前后短短七十年的时间,华夏人口就从灵帝末年的两千三百万,掉到了不足八百万。

    八百万……

    在后世,随便一个像样点的大城市,都不止八百万人口。

    如此稀薄的人口,自然是给了异族乘虚而入的机会。

    至于乌恒、鲜卑二部,同为东胡后裔,都被匈奴人同时流放到苦寒之地,在历史记载中,为何屡屡见到鲜卑人的身影,却基本看不见乌恒人?

    这是因为在东胡灭亡后,同时被流放的乌恒、鲜卑二部,在随后的几百年时间里,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乌恒人,作为曾经的东胡王族、贵族,依旧保留了相当一部分东胡风俗和文化习惯。

    他们会人人都养一只‘本命犬’,出生入死都不分离。

    如果有一天,本命犬带着主人的毛发或衣物碎片归来,便是其主人遭遇了不测,族人便可以此为‘判断某人是否健在’的手段。

    从秦汉之交被流放,到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这长达四百年的时间里,乌恒人几乎是在不间断地,促进和华夏文明的融合。

    历史上的汉武帝年间,乌恒人成为了冠军侯手下最得力、最忠诚的鹰犬,追随冠军侯驰骋草原。

    汉武帝设乌桓校尉,为汉家戍守边境,防备草原游牧之民。

    而后,乌恒人开始搬出深山,逐步迁居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等郡。

    在这个过程中,乌恒人也不可避免的,被分成了两部分。

    其中更理智、更亲华夏的那部分,迁居内陆与华夏文明融合,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一份子,成了汉家各地‘乌恒校尉’的成员。

    而另外一部分,则选择留居塞外。

    这也间接导致了鲜卑,就此成为了大兴安岭地区一股新兴势力。

    ——原本,乌恒、鲜卑二部各占一山;

    同时,又因为二者分别为东胡贵族、东胡奴隶的出身,互相瞧不起、看不上,故而会相互牵制,根本不会有任何一家做大。

    但在乌恒人大半南迁,融入华夏文明后,鲜卑人不但接管了乌恒人留下的乌恒山,还顺势将留居塞外的乌恒残部尽数吸收。

    而后数百年,双方便站在对立立场,开始连连征战不休。

    鲜卑人,以及臣服鲜卑的塞外乌恒残部,受令于衰败后的南匈奴,不断向汉家发动侵扰;

    而南迁的乌恒人,则受命于汉天子,以‘汉乌恒校尉’的编制,低于这些穷亲戚的侵扰。

    就这么世世代代,时间来到东汉末年。

    经过两汉数百年的壮大,鲜卑人早已不是曾经,那个只能守着鲜卑山的奴隶部族,而是一个与匈奴势均力敌,甚至平起平坐的草原庞大势力之一。

    反观乌恒人——南迁的早已彻底融入华夏,留居塞外、臣服鲜卑的那部分,反倒成了还能辨识出其‘乌恒人’身份的外族。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

    各地军阀并起,对外族却普遍是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唯一的例外,便成了乌恒人。

    ——白马将军公孙瓒,几乎是拿塞外的乌恒人当经验包刷;

    所以,当袁绍攻打公孙瓒时,乌恒人开始自发帮助袁绍,不为袁绍感激,只求能向公孙瓒报仇。

    及至公孙瓒败亡,袁绍矫天子制,赐乌恒头人蹋顿、(难)峭王、汗鲁王三人印绶,皆为单于。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败袁绍于官渡之战,袁绍旋即病死。

    建安十年(205年),袁绍之子袁尚等往奔辽西,投奔蹋顿。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远征乌桓,两军相遇于柳城境内的白狼山。

    曹操派张辽率军突击,大破乌桓,乌桓单于蹋顿为张辽阵斩。

    至此,乌恒彻底灭亡,不再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残部或融入华夏,或并入鲜卑,再不以‘乌恒’自居。

    从最开始被匈奴人流放,到汉武帝年间部分南迁内附,于白狼山之战后再度分裂,各为汉、鲜卑——乌恒最终的结局,算是大半融入华夏,小半融入鲜卑。

    而鲜卑人的发展历程,却是截然不同。

    秦汉之交,与乌恒人一同被匈奴流放,及至汉武帝年间,乌恒大半内附,鲜卑人却坚定地选择留守。

    因为鲜卑、乌恒,虽同为东胡后裔,出身、思维却都截然不同。

    ——乌恒人是东胡贵族出身,品尝过好日子的滋味,也经历过苦日子的蹉跎。

    但鲜卑人,却是东胡奴隶出身。

    乌恒人没做过奴隶,仅仅只是被匈奴人流放过,根本不知道做奴隶、被奴役的滋味。

    但鲜卑人很清楚,且再清楚不过。

    在东胡称霸草原时期,作为东胡贵族甚至王族的乌恒人,过着草原上纸醉金迷的生活。

    而在东胡灭亡后,被匈奴人流放的乌恒人,也仅仅只是被‘流放’而已,仅仅只是被困在大兴安岭的冰天雪地中,吃生活的苦而已。

    娇生惯养的乌恒人,可以为了更好的物质条件、更优渥的生活条件,以及更温暖的气候,而依附汉人、尝试着做汉人的狗。

    但鲜卑人不会。

    奴隶出身的鲜卑人,可以接受一切苦难,唯独不能接受再次被奴役。

    所以,当乌恒人抓紧机会,保住冠军侯霍去病的大腿,成为冠军侯驰骋草原的急先锋、马前卒时,鲜卑人确实悄悄蚕食起了乌恒人的地盘。

    等乌恒人大半南迁,鲜卑人更是直接放开手脚,直接成为了大兴安岭区域的实际掌控者。

    而后的数百年间,鲜卑人虽然也在匈奴人的勒令、指令下,对汉室边境发动侵扰,但这并不意味着鲜卑人,就此回到了匈奴人的奴役之下。

    ——鲜卑人愿意侵扰汉人,不是因为匈奴单于庭的指令,而是因为这么做有好处捞。

    哪怕匈奴单于庭不说,鲜卑人也愿意、也希望这么做。

    只是有了单于庭的指令,鲜卑人可以更肆无忌惮的去做,并装出一副‘我不想这么干的,全是匈奴人逼我的’的架势,从而将汉人的怒火转向匈奴人。

    也正是在这种看似臣服、依附匈奴,实则却是利用匈奴人暗中强大的模式下,几百年后的东汉时期,鲜卑才能成长为草原上数一数二,与匈奴以及羯、氐、羌人并列的大势力。

    以至于两晋之后,五胡乱华,鲜卑人更是成了乱华五胡之一,一度短暂统治了神州中原的部分土地。

    说回眼下。

    如今汉室,距离秦汉之交,草原秩序重新洗牌,东胡灭亡、匈奴‘登基’,乌恒、鲜卑被流放的时代,也才刚过去短短六十多年。

    冠军侯收乌恒人当狗,鲜卑人得以占据乌恒人的地盘之类的‘历史机遇’,也还没有到来。

    这个时间节点的乌恒人、鲜卑人,和六十年前,被匈奴冒顿单于流放时一般无二——各自守着乌恒山、鲜卑山,在冰天雪地里啃冰块、捏泥巴。

    一边艰难生活,一边还要给狮子大开头的单于庭上贡马匹、物资,不够就得拿人口去冲抵。

    这样的状态下,乌恒、鲜卑二部,似乎不应该成为刘荣应该考虑的因素。

    至少朝鲜半岛的事儿,根本没有这两个部族的事儿。

    只可惜,这都只是刘荣的一厢情愿。

    ——刘荣本以为,乌恒人、鲜卑人,都只是和早已入土的东胡,以及如今的匈奴人有渊源,和朝鲜半岛八竿子打不着干系。

    却是不曾想,在过去这几十年间,被困在深山老林的乌恒人、鲜卑人,也都找到了各自的生存之道。

    被匈奴人流放,导致他们无法向草原方向寻求帮助、谋求发展;

    而游牧民族的底色,以及东胡曾被燕人、赵人支配的恐惧,又使得他们不敢喝华夏文明产生交集。

    于是,他们自然而然的,开始与东、东南方向的朝鲜半岛进行接触,甚至是进行贸易往来。

    对于乌恒人、鲜卑人而言,在大兴安岭的冰天雪地里,唯有通商贸易,才能保证他们的生存。

    而对朝鲜半岛的当地居民而言,和这群生活在山里的人交换物资,也是难得的贸易机会。

    毕竟汉人商队,并非哪里都去。

    尤其是气候不够好、不够温暖的地方,更难见到汉人商队的身影。

    且物以稀为贵——越没有汉商出现的地方,偶尔出现的汉商,就越会把货品价值抬上天去。

    所以,无论是对于深山老林中的乌恒人、鲜卑人,还是对朝鲜半岛的真番人、马韩人而言,汉商手里的稀罕物,那都是奢侈品——好归好,但太贵。

    反倒是双方彼此之间,都能以彼此满意的价格,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比如,深山老林里的乌恒人、鲜卑人,能从真番人手里换到海鲜、鱼类;

    而朝鲜半岛的原住民,则能成乌恒人、鲜卑人手里得到山里才有的东西,亦或是耐寒的马匹之类。

    ——尤其乌恒人独有的本命犬,更是颇受朝鲜贵族青睐,成为了朝鲜半岛一直推崇的珍惜宠物。

    简而言之,便是过去短短几十年间,蜗居大兴安岭的乌恒人、鲜卑人,已经和朝鲜半岛的各个政权、部族,形成了相当紧密的文化贸易往来。

    有多紧密,刘荣不清楚。

    但坏就坏在不清楚。

    如果能弄清楚,刘荣倒还能见招拆招——关系好就一起弄/一起安抚,关系一半就分化拉拢,逐个击破之类。

    但搞不清楚,就意味着刘荣对朝鲜半岛的谋划,不能再将朝鲜半岛看做一个独立的整体,亦或是几个独立的当地政权、部族。

    刘荣需要以某个部族和鲜卑人关系好、某个政权与乌恒人有姻亲等诸多可能性为前提条件,来做好几手准备。

    最让刘荣感到头疼的事:朝鲜半岛的寒冷天气还没解决,这又冒出来个更难搞定的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的寒冷,可比朝鲜半岛夸张得多!

    如果说朝鲜半岛,还只是寒冷,只是汉军将士难以忍受,久攻不下就会迟则生变的话;

    那大兴安岭,就是极度冰冷,汉军将士几乎无法生存,更别提进行有效的军事打击了。

    这,就让事情变得有些棘手和麻烦了。

    刘荣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明明对手不强,却碍于地形、气候等客观原因,而拿对方没办法的感觉。

    但讨厌归讨厌,刘荣却也还是不得不去面对。

    “几十年的时间~”

    “乌恒人,鲜卑人……”

    “应该不至于吧?”

    “几十年的功夫,不至于就荣辱与共,沆瀣一气了啊……”

    …

    “顶天了去,也就是通通商,换换东西——顶多再联个姻亲。”

    “尤其是鲜卑人,怕是连结姻亲都不乐意,生怕再被谁给‘奴役’了……”

    思虑间,刘荣的双眸缓缓下垂,本就算不上金光闪烁的双眼,也就此缓缓闭上。

    本斜躺在榻上思考的刘荣,也就此闭眸假寐,休息起来。

    ——麻烦事儿一桩接这一桩,朝鲜半岛,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

    比如眼下,刘荣就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大赦。

    大赦天下,赐民田爵,与老者酒肉布帛,以普天同庆。

    为什么?

    因为窦老太后,要过大寿了。

    六十大寿。

    这本不该是让刘荣头疼,亦或感到棘手的事儿。

    大寿嘛~

    大赦嘛~

    都是有一套固定流程在的,刘荣顶多也就是陪东宫窦老太后,吃上几爵酒,再说几句好听的祝词。

    但问题,还就出在这稀松寻常,且毫不起眼的‘大赦’二字上了。

    ——大赦天下,是无条件免除任何人的任何罪责,释放犯下任何罪行的犯人出狱。

    这,就让刘荣有些焦头烂额,心里憔悴了。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煌未央的小说朕这一生,如履薄冰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全文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5200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无弹窗朕这一生,如履薄冰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煌未央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