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卷 第598章 自己看着办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最新章节正文卷 第598章 自己看着办 http://www.ifzzw.com/353/353541/
  
  
    说来,刘荣前几年,也曾像摸像样的搞了几场科举。

    彼时,刘荣也不是不知道当今汉室,读书人数量太少,知识还没有普及,甚至都未必存在知识普及的土壤。

    但刘荣却还是毅然决然的,将科举制度提前数百上千年,推上了华夏历史的舞台。

    为什么?

    刘荣的主要目的,当然不是为了选拔官员。

    ——全天下就那么几万读书人,老的老小的小,再去掉一批书呆子、老学究,能不能剩下三五万人都不清楚。

    这还选拔个屁啊?

    一道诏谕,把愿意来的都拉来做官,从而增强朝堂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推动中央集权,才是刘荣应该做的事。

    但刘荣却还是选择科举。

    这么做的目的,便旨在通过这种近乎透明,且看得见、摸得着,根本不讲究出身贵贱的选拔方式,来为读书人、为‘知识’做宣传。

    刘荣是想通过科举,来让天下人看到:除了入伍从军,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底层民众并不是没有第二条上升渠道。

    尤其对于底层民众、贫苦老农而言,供一个读书人,可比供一个武夫、一个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猛人,要轻松许多。

    还是那句话。

    供养一个武人,尤其还是能在战场上游龙的猛人,其培养成本是无比巨大的。

    从小到大的吃食,锻炼,药物,名士,几乎缺一不可。

    脱产更是题中应有之理。

    而这样一套培养模式,对于一个堪堪维持生计的农户家庭而言,无疑是空中楼阁。

    ——一个原本可以帮忙种地的男丁,却从小脱产,完全不参与家庭劳作,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成本。

    更别提昂贵的肉食、药物,以及成本上不封顶的名师教导,任何一项,都不是底层所能染指、所能遐想的。

    尤其要命的是:这样一套培养模式,最终也并不是百分百能培养出一个猛人,能在战场上百分百建功立业,并使家族鸡犬升天。

    习武这个东西,是讲究天赋的。

    如此海量的资源,十几二十年的时间砸下去,最终是有可能培养出一个胸大无脑,一身腱子肉,却没有半点脑子,更没有半点胆略——上了战场就尿裤子的懦夫的。

    就算运气不错,最终成功培养出了一个猛人、勇士,上了战场,也照样可能在建功立业之前功败垂成,马革裹尸。

    所以,对于底层农户——甚至对于任何家庭而言,这套培养模式,都是一个投入极高、成本极大,若成功则回报极为丰厚,同时风险又极大,有相当大的概率失败,且失败后果极为惨重的模式。

    道理很简单。

    一家农人,为了培养这么一个武人,很可能是兄弟姊妹好几家合力,一起熬十几二十年吃了上顿没下顿,补丁上面盖补丁的苦日子,才能勉强供的起的。

    结果供出来了,可能不中用;

    就算中用,也可能死在战场上,让十几二十年的投入、苦日子都打了水漂不说,还损失一个壮劳力。

    这代价太过于惨重,风险也太大,根本不是底层民众所能承受的起的。

    ——就算不培养武人,寻常农户家庭意外损失一个壮劳力,都是要元气大伤,甚至可能就此家破人亡的!

    而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宗族,连续十几二十年奉献所有,几乎是赌上宗族命运去培养一个武人,最终结果却有可能是这个武人,在前线成为炮灰?

    这个下限实在是太低,也太令人接受不能。

    反观读书,对于底层民众而言,风险就没这么高了。

    武人要好吃好喝,要营养,要名师,要武器军械,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读书人就没这么多讲究了。

    笔墨纸砚?

    那根棍子在地上写字行不行?

    名师指导?

    爬墙跟,偷听老儒的诵经行不行?

    有的是办法省钱,甚至近乎零成本汲取知识。

    而且‘学成与否’所造成的后果,也就是上下限,对农人而言也相对更容易接受。

    读不出来又怎么着?

    做个账房先生也好,替人写写书信也罢,总归是一门活计。

    至不济,实在实在没读出来,也不过是脱产十几年。

    确定读不出来了,照样可以拉回来帮忙种田,恢复为家里的壮劳力。

    总不至于读书读不出来,就把人读死了不成?

    很多时候,华夏底层民众就是这样。

    他们是最淳朴,同时又最精明、最有开拓精神,同时又作为谨慎的群体。

    当你想动员他们,给他们画大饼时,你跟他们说‘成了如何如何’‘只要成功就怎样怎样’,确实是有一些效果的。

    但再有效果,也抵不上这么一句:就算没成,也还能如何如何。

    就算失败了,也不至于如何如何。

    就好比后世新时代,华夏蹴鞠发展惨不忍睹——发展越差,家长越不愿意让孩子去踢,越没有孩子去踢,又反过来发展的越差。

    那家长们为啥不让孩子们踢?

    真的是因为华夏蹴鞠发展的不好,孩子没有机会踢世界杯、没有机会成为世界级球星吗?

    然,也不尽然。

    很多时候,华夏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在为子嗣规划未来时,都更看重下限有多低,而非上限有多高。

    你给一个华夏家长说,你的孩子有天赋,只要学蹴鞠,就有很大概率成为球星,那他们或许会心动,却依旧会慎重。

    但你要是跟他们说:我带你孩子去练,练不出来我也能保障他的文化课,保证他有大学上,那家长大概率就不会再反对了。

    归根结底,华夏底层民众,是无比现实的一个群体。

    他们会憧憬天上掉馅饼,但绝不会为了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微弱可能性,去进行太过巨大的投入。

    他们幻想中彩票,但绝不会卖房梭哈;

    他们幻想发大财,但绝不会破釜沉舟。

    他们永远会为自己、为儿女留好退路,然后告诉自己:实在不行,好歹还能如何如何。

    从积极的方面来讲,这种谨慎,便造就了华夏底层民众与自身地位,以及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严重不符的抗风险能力。

    从负面的角度来讲,这也算是一种认知局限性。

    只不过,你绝对不能说他们没见识、没格局。

    因为他们之所以能代代传延,之所以能让炎黄血脉延续五千年,正是因为这种本能给自己留后路的谨慎。

    总是给自己留后路、总是不把路走死,才是华夏民族得以传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而读书,便是刘荣为这个时代的华夏民族、为汉室的底层百姓,所找到的那一条风险较低、成本较低,且失败代价并不太过惨重的上升渠道。

    ——武人,不是底层民众培养的起的。

    培养一个武人,最终却填了前线的绞肉机,更是底层民众无法承受的惨重代价。

    但读书人,底层民众咬咬牙,还是有可能培养的起的;

    读书人没读出来,最终不得不回到田野之间,重新做回农民,也是底层民众相对更容易承受的结果。

    前者不亚于倾尽所有,培养一名随时可能死去的角斗士——纯粹就是在赌。

    后者则是让一个男丁脱产十数年,去试一试,实在不行还能让一切回到原点的尝试。

    而在这个时代——在这么一个读书人奇缺,科举根本没有土壤的时代,刘荣依然决意举行科举的目的,便在于此。

    提醒底层民众:读书也可以出人头地。

    把儿子培养为读书人,成本没那么大,风险没那么高,失败代价没那么惨重。

    如果目的达成,让天下百姓民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那刘荣的第一步就算是走成了。

    这第一步走成,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也就都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当全天下人,都意识到有一条名为‘培养读书人’的出路后,至少会有一小部分人进行尝试。

    当今汉室民五百余万户,哪怕是每一百个家庭中,出一个敢于尝试的家庭,也有足足五万户。

    正如后世那句细谈:哪怕是万里挑一的天才,新华夏也有足足十三万。

    ——哪怕是百户只出一人的幸运儿,如今汉室,也能有足足五万人。

    只要这五万人,在家庭、宗族的支持下开始读书,那刘荣就有信心在未来几十年,将他们之中一半以上的人,都纳入汉室的官吏体系。

    而后,见到好处的底层民众,就会自发地,更为积极地尝试。

    读书人越来越多,官员质量越来越高,国家越来越强大,朝堂中央越来越富庶,官员待遇越来越好……

    只要这个良性循环形成,那刘荣就不担心未来,华夏还会缺‘做官的读书人’了。

    但可惜的是,刘荣的一厢情愿,终究还是没能抵得过时代的滚滚车轮。

    ——知识传播,在当今汉室实在是没有土壤。

    一来,是纸张还没有普行天下,没能成为‘知识普及化、大众化’的载体。

    二来,便是时代的局限性,使得学阀、贵族们对知识的垄断,依旧处于不可撼动的原始阶段。

    贵族、学阀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知识,是需要传播才能更具价值的。

    他们只狭隘的认为:这本书只有我家有,那未来,无论哪个统治者需要用到这本书的内容,就都要求到我家的头上。

    掌握知识的人藏着掖着,底层民众求学五门,饶是刘荣这个穿越者开了天眼,也是拿他们没有太好的办法。

    ——强按牛头喝水,要么会把牛淹死,要么会被牛顶死。

    放在国家大事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个政策再怎么正确、再怎么积极,只要没有施行的土壤和广泛接受度,那强行推行,就只会造成两种后果。

    要么,是政策被扭曲,偏离最初的初衷,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

    一如千百年后的王安石变法,出发点伟大的不能再伟大,结果却离谱的不能再离谱。

    再或者,便是遭遇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噬——如刘荣人亡政息,甚至被反向清算,被未来的重臣开历史倒车之类。

    无奈之下,刘荣也是难得念起了儒家的好。

    说一千道一万,说儒家这儿不行,那儿不好,说老说去,有教无类四个字,刘荣是无论如何都黑不动的。

    尤其是在这个知识垄断严重,甚至被普遍认为‘本应如此’的时代,儒家能喊出这个口号并身体力行的践行,无疑是彰显出了其独特的格局和前瞻性。

    虽然儒家只有一个,偏偏刘荣还不怎么喜欢;

    但没关系。

    儒家的存在,让刘荣找到了解决这一难题、解开这一毛线团的接入点,或者说是‘线头’。

    ——凡是就怕对比。

    好比后世的企业,大家都摆烂,或许还能相安无事;

    但只要出现一个卷王,那大家就是不卷也得卷了。

    因为有对比了。

    因为有了参照,让老板意识到你们在摆烂了。

    这鱼,也就是无论如何,都摸不下去的了……

    “儒家~”

    “嗯……”

    心中有了大致盘算,刘荣便也不再迟疑,当即以非正式的口谕形式,召了几位有资格代表儒家的大儒、大家入朝觐见。

    这些人当中,有的在长安——如公孙弘、董仲舒;

    也有的在关东,如辕固生、鲁申公、胡毋生等。

    召见这些人,自然不是刘荣闲着没事儿干,而是要‘反向杀鸡儆猴’,通过表彰儒家有教无类的教化之功,来倒逼其他学派,也学习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刘荣知道这么做未必能成功,就算成功,效果也未必能有多好。

    但刘荣不在乎。

    ——对于封建帝王而言,一件事能不能成、能不能有效果,根本就不是事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甚至都不是事后需要反思的问题。

    如果日后,此事果真不成,刘荣也不会反思‘早知道就不这么干了’。

    而是会严厉的斥责其他学派:朕都把话说得这么直白了,你们居然还这么不给面子?!

    好啊!

    尔等,皆非汉臣呐!!

    朕生气了!!!

    你们自己看着办!!!!

    刘荣确信,只要自己能说出这么一句话,那有教无类,就再也不会是儒家特有的教育理念了。

    诸子百家一大抄嘛!

    别的都抄了,怎么能漏掉‘有教无类’这种难得积极、正面,且有功于华夏的东西?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煌未央的小说朕这一生,如履薄冰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全文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5200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无弹窗朕这一生,如履薄冰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煌未央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