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宁卫民结算了日本大多数的投机生意之后,带着老婆孩子再度归国。
对他来说,其实这一次重返京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衣锦还乡。
为什么这么说?
就因为此前,尽管宁卫民的个人财富每年都在飞速增长,尽管每次归国都带回来不少让人羡慕的礼物。,尽管他身边的人一直都感到他越来越富有。
尽管许多人惊叹他对国内做出不少投资,还免费捐赠了不少文物,捐献了不少的物资。
但自己的事儿往往只有自己才最清楚。
外人只看他忙乎得挺热闹,却不知道宁卫民内心深处,是真的自认为有点愧对家乡父老的。
也觉得多少有点对不起那些跟着他做事,一直都在对他深信不疑的伙伴和下属。
没错,这些年,他的确在京城做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不假。
但捉襟见肘,覆盖面也着实有限,这些情况却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之所以会如此,也不是因为别的,其实主要就是为了吃到这波泡沫经济的红利,宁卫民不得已把大部分的财产和精力都押注在了日本,几乎没有能力再关照国内。
即使曾经从日本抽离一部分资金,也都被他带到了法国,继续通过金融市场趁着价格低廉,疯狂购入海外的稀缺资产。
大多数时候,他在国内想要做点什么事,往往得去找皮尔卡顿公司借款。
要么是从殷悦负责的服装生意抽调资金,要不就是用工艺品销售,和邮票投机,以及音乐专辑分红的钱,才能勉强支持。
可以说,对国内他就一直在抽血,所有国内人脉关系都在帮他的忙,为他当血包。
但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在宁卫民把自己在日本的证券资产和不动产成功清仓出货之后,他就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轮的财富收割。
可以说,日本这座宝地已经被宁卫民开垦完成,不但今后再也不用他费心来灌溉,轻而易举就能稳定收获。
反而他还可以把从日本源源不断取得的资源用于长期反哺祖国,让他的家乡和亲朋好友们都能从中受益。
如此,也就有了津门港发生的那件事。
宁卫民不惜赔本赚吆喝,把孙五福从日本收集来的各种还能用的家电和农用机械,用集装箱通过远洋货轮大批量的运送回国。
然后把这些洋落再免费赠送给专业对口,他也认为值得扶植和投资的国内企事业单位,以求能对这些刚刚起步的国货厂家提供一点帮助。
这就是他真正阔了之后,感到手头宽裕了,为反哺国内做的第一件力所能及的实事。
所以别看宁卫民人还身在京城,但他却通过此次的义举已经初步名扬天下了。
且不说这件事在津门港引发了不小的哄动,所有的货场负责人都知道了这件新鲜事,在背后啧啧称奇。
关键是那些受惠于此的家电企业,无不对此感激不尽。
要知道,国内的家电企业此时经营品类单一,各个都缺乏研发能力,面对这种劣势几乎没有人能够避免,或者有办法改进。
偏偏宁卫民出其不意的做到了。
他送给国内各家厂商的东西,都是比较新颖的日本家电,而且无所不包,那等于就是现成的模版。
对他们这些厂家所能够起到的技术启发,和从中获得的借鉴意义,实在太大了。
有些小电扇,电热水壶和烤箱之类没见过的小东西,研究过后直接就能仿制生产。
哪怕是空调,冰箱,洗衣机这类的东西,国内厂家在技术上还暂时做不到日本的水准,但起码还能借鉴一下外观设计,避免同质化竞争呢。
所以这些厂家把东西运回去之后,无不大喜过望,谁也没真的奢望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但偏偏还真的发生了。
于是很快各家厂家的领导,纷纷给大刀贸易公司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同时,无不提出希望能够见见宁卫民和齐彦军,并邀请他们一起来自家做客的。
有些人还专门登报感谢,或是在自家的电视广告里加上字幕鸣谢的。
更有甚者把他们戏称为现实里的基督山伯爵,恨不得对他们顶礼膜拜。
至于那些厂家发来的锦旗和感谢信,本就是应有之义,更是数不胜数。
于是哪怕大刀贸易公司一直都很低调,可很快,几乎全国整个家电行业都知道了京城有一个主动把日本货免费送人的大刀国际贸易公司。
甚至有些地方的轻工局,都知道了宁卫民和齐彦军的名字。
可以说,他们起码是在国内的家电行业里算是出名了,成了赛孟尝一样的存在,是人人都渴望见上一面的传奇人物,比明星更令人期待。
但即便如此,这件事让宁卫民来说,也算不上什么值得夸耀的事儿。
毕竟日本的情况特殊,他搞到这些洋落的成本极低。
别人难以理解,也难以做到的奇迹,对他本就属于顺手而为,轻而易举的事儿,根本就不算什么。
要让他自己来说,这次回国真让他有所期待和值得夸耀的事,还他带回来了二百亿日元的外汇。
并且打算把这笔相当于十亿左右人民币的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都花在国内。
想想看,十个亿啊,对于这个年代的共和国,这笔庞大的资金那得办多少事儿啊。
所以宁卫民打一回到京城,就开始了水漫金山一样的资金灌溉模式。
原本因为去年特殊情况,一直没有进展的龙宫水族馆项目开始有效推进,相当于一亿人民币的日元到账,让原本颇有些怨言的区政府领导一下子就消了气。
龙潭湖公园的非施工区也直接迎来了基建改造工程,用不着再等什么龙宫水族馆的盈利了,宁卫民直接拨了五百万给陈述平,让他先去买两辆汽车用着。
然后其余的钱用来盖厕所,换座椅,增设垃圾桶,修葺园区里的道路和建筑,再适当盖一些水榭之类的新建筑。
至于对待自己投资占绝对大头的产业,宁卫民当然就更大方了。
除了农业大学那边,宁卫民又增资五百万和对方全面展开人工培育绿色精品食材和寻找各地特色食材的合作之外。
他一直扶持的两家文化协会,也各自增资了三百万,全面开始提高各行业口述资料编纂图书和为各行老匠人们拍摄纪录片的工作。
还有他和那些皮尔卡顿公司出来的老同事们,合股成立的公司,也都视情况而定修改股权比例,每个公司由他来分别增加二百万到三百万的流动资金。
除此之外,宁卫民还给了这些公司额外的一条福利,那就是每个分公司的主事人都可以买汽车了,用以提高办事效率。
不用说,这一条肯定是最得民心的。
虽然宁卫民不做冤大头,指定了车型,要各个公司统一购买桑塔纳。
但能有个汽车开,已经足以满足这些高级打工仔的虚荣心了。
比宁卫民给他们每个人配个大哥大还让他们喜出望外。
不得不说,宁卫民算是搔到了他们的痒痒肉,也顺带提高了他们的忠诚度。
不过尽管如此,宁卫民给他们的待遇也不是最好的。
毕竟下属也有亲疏远近,亲信之间也分等级高低。
完全不用怀疑,宁卫民最为厚待的人,肯定还是说是殷悦、罗广亮和小陶他们仨。
实际上,宁卫民这次回来,也就只给他们仨,每人发了五十万的奖金分红。
而且对于他们各自负责管理的业务进行注资和新方向的规划,也远超其他人的规格。
就拿小陶来说。
宁卫民让他负责管理三轮车生意的同时,还要他去注册组建一个出租汽车公司。
要说这个出租车公司规模的相关规划,本来是二三十辆面的而已,。
而且这笔钱原本还要从倒腾邮票的利润里,和罗广亮从东华门夜市代收的摊位费里出。
但现在不用了,见营业执照不久前已经批下来了,小陶还没找着适合安置的地方。
宁卫民直接给小陶增资了两千万。
一是要他直接跟天津那边先定个二百几十辆面的,把公司车辆规模直接扩大到了十倍不止。
二是让小陶在京城郊区租地盖楼,直接一步到位,把出租车公司的办公楼和修车场都盖起来。
好家伙,他们一个刚刚成立的民营出租公司,拿到钱这么一改规划,
直接就能赶上,甚至是超过许多有国企背景出租公司规模。
而且连自己的办公楼和车场都有了。
你就说知道这件事的,有谁不吃惊的?
连小陶本人都一样,直接就吓懵了,老半天都以为宁卫民是逗自己呢。
殷悦也是一样啊,宁卫民同样给了两千万,她同样不敢置信。
直至宁卫民亲口表示,给她这笔钱,除了要她用这笔钱给自己买辆豪车开。
就是要她留意在京城的闹市区多买商铺,增设专卖店。
以后他们“云裳服装公司”的远景就是商铺都是自家的。
争取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彻底摆脱来自于商铺租金的困扰,同时享受黄金地段商铺升值的回报。
对于这个经营思路,善于盘算的殷悦也很认可,认为绝对划算,这才表示接受。
至于罗广亮,宁卫民是给钱给的最多的,比照前两个人还直接翻倍。
饶是罗广亮性子沉稳,已经经历过人生中不少的大风大浪。
但高达四千万人民币的资金,宁卫民毫不犹豫的交给了他。
竟然毫不迟疑的由他拿去,继续用于替自己购买著名景区附近的四合院和商铺。
这还是让罗广亮如同小陶和殷悦一样被吓了一跳,大为震惊。
这毕竟是四千万啊,在京城已经够盖一个三星级酒店的了。
所以在罗广亮看来,但凡一个人有了这么一大笔钱,哪儿还用再去琢磨什么生意啊,何必四处去买平房呢,这就已经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人生巅峰了好不好?
总之,一回来还没几天呢,宁卫民一直都在大撒巴掌的花钱。
连头一周没过去呢,差不多两亿五千万人民币就被宁卫民派上用场了。
但即便如此,也用不着多担心,因为对于现在的宁卫民来讲,承担这笔开销一点不吃力。
要知道,就因为和高桥治则敌对的事儿,宁卫民在经济泡沫后成倍增加了杠杆做空,这就导致他吃了一整条鱼,最终收获自然远超他最初的设想。
以宁卫民当下的实际身家而论,即使只算他在日本的资产,连同没有归还住友银行的部分债务在内,总资产就已经突破一兆的数目了。
即使他彻底清偿完债务,去掉所拥有的企业资产,他在日本也有大约八千亿日元左右的资产净值。
而这其中纯粹的现金和随时可以变现的日本国债就有六千亿日元之多。
所以完全可以说,现在的宁卫民所拥有的财富,比起当初有“一兆日元帝国创造者”之称的高桥治则,还要更具含金量。
即使他暂时还不能与目前世界首富相提并论,但放眼全世界,他也是成为了一个不弱于那些欧洲老钱们几代积累的真正富豪了。
尤其对于国内的环境来说,宁卫民这样的财富量级简直就是个不该出现的BUG。
他的资产要都投入到国内去,不说是富可敌国吧,起码买下一城之地的大部分产业是绝对的没问题的。
别忘了,这个年代港城那个刚刚登上港城首富宝座的“李超人”才有多少钱?
其个人资产无非也就是数百亿港元而已。
而现在的宁卫民,仅可以动用的现金资产换算过来就差不多有五十多亿美元。
其实他这个京城首富,早已经在不知不觉间,稳压港城首富一头了。
说白了,对这样的他来说,其实花个两亿几千万的算个什么事儿啊。
即便是所有的钱都花完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再从日本抽调资金就好了。
何况也没乱花,都是用来办改办的事儿了,只不过他是想尽量让大家都感到宽裕点。
说来说去,其实钱的事儿上,宁卫民绝对不会发愁什么钱不够花,或者花的太快之类的问题的。
真正他发愁的反而是他钱太多了,在国内实在太惹人眼了。
他可是一个民营商人的身份,怎么就把十亿的资产给弄回来了。
对这一点,想必政府部门一定会好奇的,也不会不关注的。
即便是好事,恐怕也需要个合情合理的说头。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