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57章 甘肃省域特色导游服务(2)

重生在港小小巡警 最新章节正文 第57章 甘肃省域特色导游服务(2) http://www.ifzzw.com/85/85993/
  
  
    为了推动甘肃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1997年3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甘肃旅游业的决定》,把旅游业作为一项大产业来办,并于2001年将旅游产业列为振兴甘肃经济的五大产业之一,于2002年明确了要在2015年使旅游产业成为甘肃的支柱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发展指标的确立、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的产业布局由东到西转移进程的开始为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国家已明确了将旅游产业这个波及效应强的产业作为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的先锋,并每年都拿出20亿左右的国债资金来支持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飞速发展的经济基础条件、初步形成的产业基础、强势的产业政策支持将使得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二、产业发展水平仍显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但就产业发展的总体在横向上进行比较,在迅猛发展的全国旅游业中,甘肃旅游业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产业发展理念滞后、政府支持乏力、宣传力度小、知名度低、资金缺乏、交通制约等仍然是甘肃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理念滞后

    旅游作为朝阳、外向型、满足人们求新求异体验的产业应采取开放的姿态全面开发,但甘肃地处西部内陆,思想解放难度大。第一、二产业对GDP增长和税收的贡献比例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直接造成了政府决策者在产业结构思想上过分重视农业和工业,轻视第三产业,因而束缚了旅游业的开放、开发。即使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也没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过分的依赖于莫高窟等少数旅游景点的发展,区域旅游产业的网络发展是基于其原生动力而进行的,并没有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系统化发展理念,网络布局仅仅是初步形成,各自特色也是刚刚凸现,但是网络内各旅游区之间的连接与互动还非常缺乏,旅游产品过分单一,仍没有形成多元立体互动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二)现有的旅游产业结构亟待改善

    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在甘肃旅游产业的部门结构中,吃、住、行等基本旅游消费产品比重过大,而游、购、娱等非基本旅游消费产品的比重过小;就地域结构而言,还没有形成全省各地优势互补,协作发展的整体发展格局,省域范围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别过大。可西武戚、张掖、嘉峪关、敦煌发展迅猛,河东天水、平凉、庆阳发展缓慢);就所有制结构而言,将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简单的等同于政府技资型,旅游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外的营销推广还是游乐项目的开发主要依赖政府的投入,民间资本、外来资本的投入乏力,旅游产业融资手段单一。

    (三)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滞后

    整个”十五“期间,全省旅游接待和创汇均以高于全省国民经济的速度超前发展,但省内交通条件相对滞后。进入旅游高峰季节,航空运力严重不足,航班变动随意性较大,敦煌机场旅游旺季游客爆满,嘉峪关机场亟待改造;铁路交通虽有改善,但主要旅游城市卧票配额少,停靠车站和到站时间安排上不够科学合理;公路交通主要是旅游车辆普遍老化,无力更新,大多数故障运行,存在安全隐患。有些主要景点的公路建设速度慢,路面质量差,游客旅行条件艰苦。配套服务跟不上也制约了旅游业发展,许多景点的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需要,一到旺季就造成新的矛盾。2001年”五一“长假敦煌市就出现了游客元车坐、元店住的被动局面。

    (四)旅游产业的对外宣传不够,宣传手段单一

    旅游产品是无形的、不可转移的服务产品,产品信息的传播具有间接性,通过广告有效的传播信息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西部地区四川、宁夏等地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进行的有效的旅游营销,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美誉度。但是甘肃旅游产业的对外营销缺乏统一、科学的旅游产业形象,缺乏有效的对外营销。

    (五)产业需要升级换代

    甘肃旅游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出租汽车、酒店、会议等行业的硬件或软件服务质量亟待提升。不仅如此,服务质量的提升还面临旅游中心城市服务人员的观念和认识的转变问题。城市旅游服务是一项复杂而开放的服务链系统,其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赖于社会各系统的综合协调,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城市社会任务。总之,在快速发展的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各地区吸引物建设和管理的协调、会议会展及休闲与旅游的协调、文化商贸与旅游的协调、城市旅游的公共信息服务与长期维持以及现代服务业的系统完善,产业要求必须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进行产业运作,实现旅游产业升级换代。

    (六)区域旅游协作和联动还没有更为实质性的、自觉的深度作为

    甘肃在区域旅游协作和联动市场上,旅游品牌度偏低,号召力弱,有逐渐陷入西北旅游谷地的困境,虽然地处坐中四联的区位,却不能扮演”武林盟主“的角色。进入全国、国际市场的通达性较差。

    当前,国际、国内旅游对线路和产品要求提高,优秀的精品景区组合、良好的交通和行程安排、完善的旅游服务是旅游服务型产品的必备条件。甘肃距离这些要求还有相当距离。甘肃旅游业的远程市场观光产品仍占主导地位,近中程市场体闲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产品最有明显增加,但仍不能形成产业优势产品,无法创造增加值。在甘肃走向国际化、产品结构转向休闲度假型和个性菜单式的多元需求阶段,提升服务质量标准1并达到国际水平则是一个必然要求。以这一标准进行考量,品质、品位、品牌、个性化的产品转型要求挑战巨大。

    旅游企业经营方式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第二节甘肃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特征

    一、甘肃重点旅游资源分析

    (一)分类分析

    按重点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厅19872-2003)进行分类。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涉及建筑与设施、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和人文景观6个主类,18个亚类,共计116处,按主类、亚类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需要说明的是,统计缺少了两个主类即天象与气候景观及旅游商品,是因为分类标准针对单体旅游资源(景点)比较准确和明晰,本次研究的重点旅游资师、基本为复合型的资源(景区),一个景区涉及了多种资源,分类时依主要性状分类,如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避暑气候地多在林区,分类时按生物景观对待,香包等优秀的旅游商品按人文活动民俗来统计。调查研究表明,甘肃旅游资源类型齐全,资源丰富,资源的聚集程度较高。

    资料来源:国家开发银行支援贷款、西部开发重点项目《甘肃省重点旅蒋资源开发建设规划研究》。

    按照旅游资源的倾向性,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个方面对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以人文景观为主,占56.1%,自然景观为辅,占43.9%。进一步具体分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可以得出建筑与设施和生物景观两主类是甘肃省旅游资源重中之重,总计93处,占重点旅游资源的75.6%。同时,也是甘肃省旅游资源特色最显著的载体,尤以石窟名扬国内外。各主类的亚类中,它们的贡献率也各不相同。以森林公园为具体表现的树术基本类型就占生物景观80.64%,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和综合人文旅游地占了建筑与设施的76.66%,数量多,规模大。

    二、甘肃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一)人文重点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特色鲜明,在西部及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甘肃省人文资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人文资源的垄断性、原真性、独特性比较强。甘肃省历史上遗留下的古建筑、古墓群、文物古迹,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也深深留下了历史的烙印。诸如大地湾闪耀着八千年前的文明,敦煌莫高窟映射着佛教传人甘肃传人中原的历史,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文字与汉文字对照的珍本字典,武威白塔寺铭刻着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事实,旅游价值极高。源远流长的宗教圣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展现了东方古国的文明风采。甘肃省的重点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古老、珍稀的特点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和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二是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自然环境基础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性和不可替代性。甘肃省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具备较大的市场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二是人文资源丰富,品位高。在甘肃省的116处重点旅游资源中,人文旅游资源涉及古代遗址、古代建筑、古代陵墓、古代城市、宗教遗存、古代文学艺术、古代风俗和罕见的历史活动遗址,可谓资源丰富多彩。而世界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2处,品位高,旅游价值大,极具吸引力,最为典型的是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关城,是中国旅游的著名品牌。四是民族民俗风情古朴醇厚,内容广泛,节日众多,异彩纷呈。其神秘的色彩和诱人的魅力极具开发性、表演性、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显示出民族文化、传统风俗和民族艺术的奇光异彩。五是在人文景观中,以建筑与设施的规模和特色突出,计59处,其中石窟11处,城堡6处,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5处,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9处,园林游葱、区域3处,水库、砖壁画、长城段落、文化活动场所体育健身场馆和陵园陵区各2处,其他基本类型各1处,其中河西走廊分布最多;遗址遗迹8处,其中包括红色旅游资源5处;人文活动2处,为积石民俗村和庆阳民俗(香包节)。

    (二)甘肃省重点自然旅游资源多样性、过渡性、原始性突出,旅游功能丰富,符合旅游发展趋势,部分资源有较强的垄断性甘肃省是我国唯一地跨三大自然区的省份,涉及亚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和亚高山湿寒带多个气候带,景观多样性丰富。在甘肃省,高原的雄浑、大漠的苍茫、绿洲的生机尽可领略,韵味无穷,各有千秋。甘肃省的自然资源以生物景观规模较大,森林公固和自然保护区是珍稀动植物的天然乐园,但主要为区域性旅游资源,其基本类型有草地、花卉、林地和疏林草地,计34处,河西走廊分布较少;地文景观9处,特色浓郁,是甘肃省重点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品牌,以敦煌鸣沙山一月牙泉最为著名;水域风光11处,黄河风情线风光搞脆,功能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浑然一体,别具特色,其中沼泽与湿地2处,冰川观光地2处,观光游想河段2处,观光游葱、湖区3处,温泉2处,有较强的区域性竞争优势。

    三、重点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分析

    纵观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评价等级与分布范围,甘肃省的重点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1.丝绸之路和黄河这两条主轴上重点资源分布较多。丝绸之路沿线市州(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兰州市、天水市)分布有重点旅游资源64处,占全省重点旅游资源总量的55.2%,其中五级旅游资源7处,四级旅游资源17处,这条旅游轴线包揽了甘肃省的绝大多数人文景观,资源优势明显;在黄河沿线市州(甘南州、临夏州、兰州市、白银市)分布有重点旅游资源33处,占全省重点旅游资源总量的28.5%,其中五级旅游资源1处,四级旅游资源15处,以自然风光取胜。

    2.兰州作为甘肃省旅游中心,周边旅游资源富集。兰州及周边市州(兰州市、定西市、白银市、临夏州、武威市)分布有重点旅游资源34处,占全省重点旅游资源总量的29.3口,其中四级旅游资源17处。

    四、甘肃省旅游产品类型和特征

    甘肃省有如此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近些年旅游创汇能力和旅游收入均排在全国各省市的后面,最重要的原因是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旅游产品,要使资源转化成满足游客需求的产品,还要取决于资源的特点和可进入性。甘肃旅游资源独具一格,所以可进入性,即资源的开发程度: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景区(点)的游览设施配置情况、景区(点)的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等综合配套情况就成为旅游资源能否转化成旅游产品的决定因素。

    根据这一决定因素,甘肃省依托以上各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已经形成了很多相对成熟的吸引人境的外国游客和国内游人的旅游产品。归结起来总体上甘肃省的旅游产品应称为:丝绸之路、黄河、大漠、石窟文化风情观光体验型旅游产品。

    (一)按照资源的区位分布特征划分旅游产品,甘肃已有六条精品旅游线路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线路设计规划是以客源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打造为中心,充分关照与周边区域、省份和全国旅游网络的联动,围绕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选择重点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的。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以国内短线游为,逐渐形成国内游、出境游和入境游三大业务并重的演进过程。中国和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呈现”非常规型“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长期以人境旅游业务为主体,以天水—兰州—敦煌连接起来的甘肃省丝绸之路是唯一担纲的运行产品。进入新世纪,人省长线旅游和省内旅游迅速发展,兰州、敦煌、天水的旅游中心城市地位得到巩固,全省渐次形成主要以兰州为中心和集散地的六条旅游线路:

    1.西线——河西走廊丝绸古道大漠风情旅游线:兰州—河西走廊—敦煌线,该线路以入境、入省游为市场主体,延伸至新疆,是甘肃省的旅游热线,西部旅游区的主发展轴,线路知名度高,是较为成熟的线状产品。

    2.东线——丝路胜迹、寻根朝现旅游线:兰州—天水线,为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东线,陇东南旅游区的主要发展轴线,该线路以入境、入省游为主体市场,以省内休闲游、出省游、陇南游的过境地、集散地为辅助市场,延伸至宝鸡—西安线以及陇南山水风光线,也是—条较成熟的旅游热线。

    3.南线——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旅游线:兰州—临夏—甘南线,中南部旅游区的主发展轴,线路延伸至九寨沟—成都线,该线路以入境游和省内短线旅游及九寨沟出省过境顺访游为市场主体,是—条旅游温线。

    ()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少年神父的小说重生在港小小巡警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重生在港小小巡警最新章节重生在港小小巡警全文阅读重生在港小小巡警5200重生在港小小巡警无弹窗重生在港小小巡警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少年神父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