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北师大校园,梧桐飞絮如雪。我抱着教案走向心理学部,阳光透过新绿的树叶,在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林教授好!”
“教授,下午的讲座我会准时参加!”
沿途不断有学生向我问好,他们眼中闪着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的自己。
今天是我开设的《梦境与潜意识》本科生课程最后一讲。教室里座无虚席,连走廊都站满了人。我放下教案,目光扫过台下年轻的面庞。
“这是我们这学期的最后一课,”我开启投影,“但不是探索的终点。”
“很多年前,我和你们一样,坐在这间教室里,对心理学充满好奇,却又不知从何开始。”
教室里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
“那时候,我遇到了弗洛伊德老师。”
“他教会我,心理学不仅是门科学,更是种关怀。不仅要理解数据,更要理解数据背后的人。”
我切换幻灯片,展示了“绘梦仪”从最初粗糙的原型到如今精巧设备的演变历程。
“这条路上,我经历过无数失败,也收获过意外惊喜。但最重要的是,我始终记得自己为什么开始——因为想要理解人类心灵的神秘,想要帮助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人。”
课程结束时,一个女生怯生生地走到讲台前。她戴着黑框眼镜,手里紧紧抱着一本《梦的解析》。
“林教授,”她的声音很小,“我......我能和您聊聊吗?”
我看着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然可以,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李晓梦。”
在办公室,晓梦告诉我她的故事:母亲患有重度抑郁症,常年被噩梦困扰。正是这个原因,让她立志学习心理学。
“我读了您所有的论文,”她说,“但最打动我的是您在一次采访中说的话:‘科学的意义在于让世界变得更好’。”
我们聊了很久。当她离开时,夕阳正好透过窗户,为她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弗洛伊德老师当年的感受。
随后的日子里,我注意到晓梦的特别。她在课堂上的提问总是直指核心,她的课程论文展现出独特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她始终保持着对他人痛苦的深切共情。
期中考试后,我邀请她参与实验室的一个小项目。她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提出了我们从未想过的新角度。
“为什么我们只关注噩梦的治疗,不去研究美梦的创造呢?”在一次组会上,她大胆地提问,“如果噩梦需要干预,那美梦是不是也能主动培育?”
这个问题让整个团队陷入了沉思。方舟后来评论:“这个女孩有成为优秀研究者的潜质。”
春天即将结束时,晓梦带着她的研究计划来找我。那是一个关于“积极梦境培育”的全新课题,虽然稚嫩,但充满了创造力。
“教授,我知道这个想法还不成熟,但是......”
“但是值得尝试。”我接过她的话,“科学探索最珍贵的,就是这种‘但是’的精神。”
我成为了她的本科导师。看着她一步步成长,就像看着当年的自己。有时候,我会在不经意间说出弗洛伊德老师曾经对我说过的话:
“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本身。”
“数据是死的,但数据背后的人是活的。”
“科学探索需要理性,但推动科学前进的往往是热情。”
每当这时,晓梦眼中就会闪现出我熟悉的光芒——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六月的一个傍晚,我在校园里遇见晓梦和她的同学们。他们正热烈地讨论着一个实验设计,阳光为这群年轻人镀上了金色的轮廓。
“林教授!”晓梦看到我,兴奋地跑过来,“我们想出了一个新方案,可以同时记录梦境的情感和内容特征......”
听着她滔滔不绝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心理学的未来——在这些年轻人手中,这门学科将继续进化,继续探索,继续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那天晚上,我在实验室日志上写道:
今天,我看到了下一个“林夕今”。
但她不会成为第二个我,
她会成为第一个李晓梦。
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不是复制,而是启迪;
不是跟随,而是超越。
弗洛伊德老师说得对,探索永不停止。而最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场永不停歇的探索中,永远有新的面孔加入,带着新的问题,开辟新的道路。
站在心理学部的天台,看着脚下熟悉的校园,我知道,这就是最好的未来——在这个未来里,每个迷茫的少女都可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每个平凡的学生都可能创造不凡的成就。
而我很幸运,能够成为这座桥梁的一部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承着探索的火炬。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