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的朝鲜战场,陷入了艰苦卓绝的阵地对峙阶段。战线相对稳定,但战争的形态却变得更加精密、更加残酷。空中,敌我双方的飞机展开着激烈的格斗,争夺着局部制空权;地面,密如蛛网的坑道工事纵横交错,双方在咫尺之遥的阵地上,进行着永无休止的冷枪冷炮对射、小分队夜袭、以及争夺前沿支撑点的反复拉锯。这是一场意志、智慧和后勤保障的终极较量。
谢文渊所在的志愿军司令部,对战争的理解和指挥艺术,也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不断深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负责某一方向作战筹划的参谋,其职责更多地转向了协助总结战争经验、研究敌军战术变化、并思考如何将这场现代化战争带来的冲击,转化为提升全军战斗力的宝贵财富。他案头的文件,除了日常战报,更多了来自各部队关于战术创新、技术革新、敌军装备性能分析的报告,以及国内军工生产进展和苏联援助装备情况的通报。
“谢副参谋长,这是刚从前线送来的,关于美军新装备的‘空爆炮弹’对我坑道口及表面阵地毁伤效果的调查报告。”
“这是第XX军总结的‘反坦克小组’利用夜暗和地形,近距离用反坦克手雷、爆破筒摧毁敌坦克的战例汇编。”
“这是高射炮部队摸索出的‘集火近战’打法,在应对敌机低空俯冲扫射时效果显著。”
每一份材料,都凝聚着前线将士的鲜血和智慧。谢文渊如饥似渴地阅读、分析着这些来自最前沿的经验。他深刻地认识到,与拥有世界最先进军事技术和强大工业支撑的美军作战,仅仅依靠勇敢和传统战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必须改变,必须让这支从战火中走来的军队,尽快补上现代化这一课。
他亲自带队,深入位于二线的休整部队和炮兵、工兵、防空兵等技术兵种驻地,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指挥员和战斗骨干的意见。在一個炮兵团的阵地上,他看到战士们利用缴获的美军瞄准镜,改装在己方的火炮上,虽然简陋,却提高了射击精度;在一个步兵连的坑道里,他看到战士们用废弃的罐头盒、铁丝制作了各种实用的防步兵绊索、警报器;在一个高射机枪阵地,战士们摸索出了用多个阵地交替射击、设置假阵地迷惑敌机的战术……
这些土洋结合的“智慧火花”,让谢文渊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他意识到,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机制,来收集、提炼、验证并推广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
回到司令部,他牵头起草了一份 《关于在志愿军各部广泛开展军事民主,总结推广对敌作战先进经验》 的建议报告,并提出了建立“战例研究组”、“技术革新推广站”等具体设想。报告很快得到了彭德怀等首长的高度肯定,并批示在全军推广。
与此同时,他也将目光投向了敌人。他组织懂外语的参谋,大量翻译缴获的美军作战条令、技术手册以及西方军事刊物上的相关文章,试图深入理解美军的作战思想、编制体制和后勤保障模式。美军强大的空地协同、步坦协同、以及依赖强大火力实施“火力绞杀”的战术,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未来战争中技术装备和诸兵种合成作战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空军!自己的坦克!自己的强大炮兵!”他在一次高级干部学习会上,指着墙上悬挂的敌我力量对比图,语气沉重而充满期盼,“朝鲜战场,是我们用鲜血换来的大学校。我们在这里学到了现代化战争是什么样子,也看到了我们与最先进水平的差距。这场战争结束后,我们这支军队,必须迎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
他的话语,引起了在场许多从红军、八路军时期走来的老同志的深思。他们习惯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运动战,习惯了“刺刀见红”的勇敢,但朝鲜战场的现实告诉他们,未来的战争,将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是科技与工业的较量。
除了军事技术,谢文渊也更加关注战争中“人”的因素。他注意到,面对敌人强大的心理战宣传(如用高音喇叭广播、撒传单)和极其猛烈的炮火打击,如何保持部队高昂的士气和坚定的信念,是一个新的课题。他建议加强前线部队的政治工作,形式要灵活,要接地气,要善于用战士们身边涌现的英雄事迹和战斗成果来鼓舞士气,同时也要关心战士们的文化生活(如建立坑道图书角、开展战地文娱活动)和心理健康。
一次,他收到了一封从国内辗转寄来的信,是林婉茹写的。信中除了家常的关怀,还提到她所在单位正在组织学习苏联的医疗卫生和后勤管理经验,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支援前线的工作中。她写道:“我们在后方,也能感受到前方传来的每一份经验与教训。这场战争,不仅在锤炼军队,也在改变着我们整个国家。”
这封信让谢文渊感触良深。是的,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在朝鲜半岛上与敌人作战,更是一场全面提升国力和民族精神的淬炼。军队在铸魂砺剑,国家又何尝不是?
他走到指挥所外,望着月色下静谧却暗藏杀机的山峦。坑道里,战士们可能正在总结白天的战斗,可能正在擦拭武器,也可能正在学习文化。远处,偶尔传来几声冷炮的轰鸣。
谢文渊知道,和平的曙光尚未到来,更残酷的战斗,例如即将到来的上甘岭战役,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但他坚信,经过这场战火洗礼的军队,其魂魄将更加坚韧,其剑锋将更加锐利。这支从井冈山走来,历经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如今又在朝鲜与世界头号强敌血战的人民军队,正在用他们的牺牲与智慧,为新中国锻造着一把能够捍卫和平、走向未来的——利剑。
而他,谢文渊,作为这支伟大军队的一员,能参与并见证这一过程,虽苦犹荣,虽死无憾。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