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五十五章 杜牧:晚唐诗坛最“俊爽”的光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最新章节正文 第五十五章 杜牧:晚唐诗坛最“俊爽”的光 http://www.ifzzw.com/381/381511/
  
  
    一提起杜牧,先想到的准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好像他这辈子就写点风花雪月的美景。杜牧在晚唐诗坛的分量,不是“写景诗人”能概括的:他跟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撑起了晚唐诗歌的半壁江山;他的诗又豪放又细腻,骂起统治者不绕弯子,抒起感情不装腔作势,连写历史都能开出新脑洞,这种“俊爽峭健”的劲儿,在当时没几个能比。

    今天就好好聊聊杜牧的文学成就:他怎么靠咏史诗戳中晚唐的“痛处”?抒起情来为啥比别人实在?写景诗里藏着多少小心思?还有那篇《阿房宫赋》,为啥能成千古名篇?

    咏史诗:拿历史说事儿,句句戳中晚唐的“烂摊子”

    杜牧最厉害的本事,是写咏史诗——不是简单地“念历史”,是拿古代的人和事当“镜子”,照出当时晚唐的毛病,骂得又准又狠,还不招人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借古讽今,内涵大师”。

    先说说最有名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你以为他在骂“商女”(歌女)?错了!杜牧半夜坐船停在秦淮河上,听见酒家里传来《玉树后庭花》的歌声——这歌可是南朝陈后主写的“亡国之音”,陈后主就因为天天听这歌、不管国事,最后国家亡了。

    那会儿的晚唐是什么样?皇帝忙着盖宫殿、玩乐子,官员忙着党争、捞钱,藩镇在外面作乱,百姓过得苦哈哈,京城的达官贵人还在秦淮河上听歌喝酒,跟陈后主一个德行。杜牧哪是骂歌女?是骂那些“明知要亡国还只顾享乐的统治者”!

    他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其实是反话——不是歌女不知道,是那些听歌的贵人假装不知道!这种“不直接骂,却比直接骂还狠”的劲儿,就是他咏史诗的妙处。

    再看《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别人写赤壁之战,都夸周瑜厉害、诸葛亮神算,杜牧偏不!他在江边捡到一根断了的戟,磨干净一看,是三国时候的,然后开了个脑洞:“要是当初没给周瑜吹东风,他打不赢曹操,那大乔(孙策老婆)、小乔(周瑜老婆)就得被曹操抓到铜雀台里去了!”

    别觉得这是“瞎想”——杜牧是想借这个说:别光觉得英雄厉害,有时候运气、时机也很重要。更深一层,他是在说晚唐的官员:你们天天吹有本事,真要解决藩镇、收复河湟,光靠嘴说不行,得有真本事,还得抓准时机!不然再厉害,也跟没东风的周瑜一样,干着急。

    还有《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里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更是把“以小见大”玩到了极致。

    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荔枝,让人从岭南快马加鞭送过来,跑死了多少马、累死了多少人,他不管,只在乎杨贵妃笑不笑。杜牧写这个,不是为了说“唐玄宗多宠杨贵妃”,是为了戳晚唐的“痛处”——那会儿的唐敬宗、唐文宗,也跟唐玄宗一样,天天铺张浪费,不管百姓死活。他是在提醒:“忘了安史之乱是怎么来的吗?再这么折腾,国家还得乱!”

    杜牧的咏史诗,从来不是“掉书袋”。他不写复杂的历史事件,挑最有名的人物、最鲜活的细节——比如商女唱歌、断戟沉沙、快马送荔枝,让你一眼就能看懂,可看懂之后又能琢磨出更深的意思。这种“浅里藏深”的本事,在晚唐诗坛独一份。

    抒情诗:不装腔作势,连“后悔”都写得特真实

    杜牧不光会“骂”,抒起感情来也一点不含糊。他的抒情诗没有那些“我爱你到海枯石烂”的空话,全是真经历、真感受——不管是离别时的难受,还是对年轻时荒唐的反思,都写得跟唠家常似的,特接地气。

    先说《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他送一个歌女离开扬州时写的。杜牧在扬州当幕僚的时候,跟这个歌女关系挺好,现在要分开了,心里肯定难受,又不好意思直接说“我舍不得你”——男人嘛,有时候就是这么别扭。

    所以他说“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心里满是感情,表面上却装得跟没感情一样;“唯觉樽前笑不成”:一起喝酒送别,想笑一笑缓解尴尬,怎么都笑不出来。最后还把蜡烛拉进来“背锅”:“你看那蜡烛都有心惜别,替我们流了一晚上的泪”——把自己的不舍,藏在蜡烛的“泪”里,既细腻又不矫情。

    这种“不说透却全是戏”的写法,比直接说“我好难过”动人多了。谁没经历过这种“想装潇洒却装不出来”的离别?一读就有共鸣。

    再看《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诗是杜牧后来回忆扬州岁月写的。年轻时他在扬州当幕僚,确实过得挺“潇洒”——天天跟朋友喝酒,看歌女跳舞,日子过得跟做梦似的。可后来他老了,回想那段日子,心里不是炫耀,是有点后悔,还有点对理想没实现的怅惘。

    “十年一觉扬州梦”:十年啊,跟做了场梦似的,醒来啥都没留下;“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落了个“对歌女不专一”的名声,想干的“削平藩镇”的大事,一件都没成。这话里有自嘲,有遗憾,还有点无奈——就像人们回忆年轻时候,也会说“那时候光顾着玩了,正事没干成”,特别真实。

    杜牧的抒情诗,好就好在“不装”。他不把自己塑造成“完美君子”,也不故意卖惨,开心就是开心,后悔就是后悔,难受就是难受。这种“真实”,在晚唐那些爱写“无病**”的诗人里,显得特别可贵。

    写景诗:不是光写美,景里藏着人生劲儿

    开头说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其实只是杜牧写景诗的“冰山一角”。他的写景诗不光画面美,还藏着他的人生态度——不是单纯地“看风景”,是借风景说想法,读着美,品着有劲儿。

    先看《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以为他就是觉得枫叶好看,才停车?不对!晚唐那会儿,很多诗人写秋天都透着一股“悲凉”,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可杜牧偏不。他写的秋天,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经了霜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还艳!

    这哪里是写枫叶?是写他人生态度:就算身处晚唐这个“寒冬”,就算理想没实现,也不能消沉,要像枫叶一样,经点挫折反而更有劲儿、更出彩。这种积极向上的劲儿,在晚唐的“悲秋”诗里,就像一束光,特别亮眼。

    再看《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写江南春天,画面感绝了——千里之外都是黄莺叫,绿树红花相映,水边的村子、山上的城郭,酒旗在风里飘;还有南朝留下的几百座寺庙,在烟雨中若隐若现。读着这首诗,就像打开了一幅江南春画,连风的味道、雨的湿气都能感觉到。

    杜牧不只是写春景。“南朝四百八十寺”是有说法的——南朝的皇帝信佛,建了好多寺庙,花了好多钱,最后国家还是亡了。他写这个,是在提醒晚唐的皇帝:别学南朝,光靠信佛、盖寺庙没用,得好好治理国家,不然再美的风景,也保不住。

    杜牧的写景诗,从来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的景里,有他的心情,有他的想法,还有他对国家的关心。这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思”的写法,让他的写景诗比一般的“风景照”有深度多了。

    《阿房宫赋》:一篇古文,骂醒晚唐的“糊涂蛋”

    除了诗,杜牧的古文也厉害,最有名的就是《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不光是千古名篇,还是杜牧“借古讽今”的“升级版”——他写秦朝的阿房宫,其实是在骂晚唐的统治者,一点都不绕弯子,骂得又狠又有文采。

    阿房宫是秦始皇建的,据说大得能住几万人,里面的柱子比树粗,宫里的珍宝堆成山,宫女多到“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渭水都因为宫女倒的胭脂水变浑浊了)。杜牧写这些,不是为了“炫耀”阿房宫多奢华,是为了说:“秦始皇这么浪费,这么欺负百姓,最后秦朝才亡了!”

    然后他笔锋一转,直接对准晚唐:“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翻译过来就是:“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朝的是秦朝自己,不是天下人!要是六国好好对待百姓,就能抵抗秦国;要是秦朝好好对待百姓,就能传好多代,谁能灭了它?”

    这话多狠!晚唐的皇帝天天盖宫殿、乱花钱,跟秦始皇一样浪费,杜牧就是在说:“你们再这么折腾,就跟秦朝一个下场!”

    更厉害的是,《阿房宫赋》不光有“骂”,还有“劝”。最后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来的人只知道为秦朝的灭亡悲哀,却不吸取教训,将来也会有更后来的人,为他们的灭亡悲哀。这话就像一记耳光,狠狠打在晚唐统治者的脸上。

    这篇文章为啥能成千古名篇?因为它不光辞藻华丽(比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还特别有力量——没有空讲道理,全是用阿房宫的奢华和秦朝的灭亡做例子,让你一看就懂,一懂就怕。据说后来唐敬宗看了这篇文章,都吓得不敢再随便盖宫殿了,你说它的影响力多大!

    诗风“俊爽峭健”:杜牧的诗,为啥读着就“痛快”?

    聊了这么多,得说说杜牧的诗风——“俊爽峭健”。这四个字听起来有点绕,其实就是说他的诗:豪放不啰嗦,细腻不矫情,有劲儿还不生硬,读着特别“痛快”。

    “俊爽”就是“清爽、利落”。杜牧写诗不堆华丽的词藻,不搞复杂的格律,有话直说。比如《泊秦淮》,四句诗,没一个生僻字,却把“晚唐统治者享乐误国”的意思说透了;《赤壁》的“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话就开了个历史脑洞,清爽又有趣。

    “峭健”就是“有棱角、有力量”。他的诗不软趴趴,不管是骂统治者,还是抒感情,都带着一股劲儿。比如《过华清宫》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看似写小事,却戳中了安史之乱的根源,有力量;《山行》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看似写风景,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有棱角。

    这种诗风,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他是杜佑的孙子,家里的万卷书养出了他的眼界,仕途的挫折没磨掉他的棱角,所以他的诗既有文人的细腻,又有政治家的豪放,不像李商隐的诗那么“隐晦”,也不像白居易的诗那么“直白”,刚好卡在一个“痛快又有深度”的点上。

    在晚唐诗坛,很多诗人要么写得“无病**”,要么写得“晦涩难懂”,杜牧的“俊爽峭健”就像一股清流——他的诗好懂,却不浅薄;有深度,却不晦涩。不管是老百姓,还是文人,都能读懂,都能喜欢,所以才能流传千年。

    晚唐诗坛的“光”,不止照亮当时,还暖到现在

    杜牧在晚唐诗坛的地位,不是靠“小李杜”这个名号撑起来的,是靠他一首首有血有肉的诗、一篇篇有劲儿的文撑起来的。

    他的咏史诗,是晚唐的“镜子”,照出了当时的腐败和荒唐;他的抒情诗,是普通人的“心里话”,写出了离别、后悔、怅惘的真实;他的写景诗,是人生的“小太阳”,透着不服输的积极劲儿;他的《阿房宫赋》,是醒世的“警钟”,骂醒了多少糊涂的统治者。

    现在读杜牧的诗,还是会被打动:读《泊秦淮》,会为晚唐的荒唐叹气;读《遣怀》,会想起自己的年轻岁月;读《山行》,会被枫叶的劲儿鼓舞;读《阿房宫赋》,会明白“爱惜百姓”的道理。

    这就是杜牧的厉害——他的诗不光属于晚唐,还属于每一个时代。他就像晚唐诗坛的一束“俊爽”之光,不光照亮了当时的黑暗,还暖到了现在,让我们不管过了多久,都能从他的诗里,读到真实、读到力量、读到人生的道理。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清风与你同坐的小说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最新章节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全文阅读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5200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无弹窗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清风与你同坐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