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66章 上等!上等!还是他娘的上等!

大宋悍臣 最新章节 第66章 上等!上等!还是他娘的上等! http://www.ifzzw.com/381/381277/
  
  
    孙奭的话语虽然带着极大的疲惫,但是他的话却是振聋发聩。

    黄河始终是悬在东京城百万人头上的一把利剑。

    若是不解决,黄河突然就给你来一下猛的肘击。

    儿孙怎么办?

    到时候真的成鳖孙了!

    孙奭的话,让判卷的官员们都常常叹了口气。

    他们又何尝不知道呢。

    可是治理黄河谈何容易?

    但是孙奭是当世大儒,又是被陛下钦点的主考官。

    背后的用意,说不准就已经与陛下提前通气了。

    判卷子本来就是一件极为不容易之事。

    众人吃过饭后,本想着休息一会。

    可是瞧见主考官孙奭又重新坐了回去。

    冯元等人也是叹了口气,默默的跟上。

    期望能够早日盼到能取得“上”这个等级的好策论。

    哪怕只是如同李垂提出来的理论,也是极好的!

    可惜夜半三更了,主考官孙奭都没有看见一张合适的策论。

    终于有人熬不动了,开始劝老师休息,养足精神明日在来判卷子。

    否则光是如此熬着,很难精神集中去阅卷。

    孙奭点点头,表示自己忘记了时间。

    明日不会如此了。

    他被人搀扶着下去休息。

    冯元暗暗叹了口气,也是回去休息了。

    孙奭年岁大了,觉少。

    他躺在床榻上,也是叹了口气。

    难不成自己当真错了?

    不该在为国选材时,如此胆大妄为?

    此番不知道要罢黜多少优秀的举子!

    可是老夫真的想要为大宋解决这悬在头顶的百年祸患啊!

    带着遗憾,孙奭沉沉的睡去。

    第二日一早他便醒了,草草吃过饭,便独自一人到达阅卷办公房,去看卷子。

    冯元等人也不好睡懒觉。

    本以为辰时一刻来,就算是早的了。

    未曾想孙学士桌子旁的蜡烛都要燃尽了。

    他们赶忙打起精神,陷入了繁忙的阅卷工作当中。

    又是深夜。

    冯元等人其实已经叫苦连天了。

    孙学士昨日就说今日不会如此,可他是否忘记了?

    在冯元的提醒下,众人这才散去休息。

    孙奭默默的躺在床榻上,老泪纵横。

    “看样子老夫真的是太急于求成了。”

    教书育人一辈子,告诉他们欲速则不达,结果年岁到了,自己却是想要一蹴而就,甚至是在拔苗助长!

    此番省试过后。

    孙奭便决定向官家辞去翰林侍读学士这一职位。

    第三日。

    众人更是愁眉苦脸的判着卷子,获得中下的考生也越来越多。

    再次日上三竿,冯元瞧着一动不动的孙奭,当下大惊失色,连忙起身,顾不得打翻砚台。

    他冲了过去:

    “孙学士,你怎么了?”

    孙奭麻木的看了冯元一眼。

    冯元见他脑袋还能动,当即松了口气,随即忍不住埋怨:

    “孙宗古,你真是吓煞我也!”

    孙奭却是嘴角突然勾起一抹笑意:

    “道宗,你还是先瞧瞧这篇策论,写的极好。”

    孙奭难以掩盖自己内心的狂喜:

    “老夫认为此篇当为天圣五年省试的会元!”

    “啊?”

    冯元又是一惊:

    “还有那么多,几千份卷子没有审阅,如何就定夺此人是会元了?”

    其余判卷子的官员听到冯元一惊一乍的声音,连忙看过来。

    他们又听到孙学士直接定了会元的试卷,全都离开座位跑了过来。

    孙奭内心狂喜。

    可是两眼却已经潸然泪下了。

    如此大才,终于被他给筛选出来了!

    冯元连忙读了出来:

    “古人言:水利之在天下,犹人之血气然,一息之不通,则四体非复为有矣。”

    “吾观东京形胜,黄河悬于头顶,汴渠穿于腹心,自景德四年黄河决澶州,二十年来堤防日颓。”

    “今若再遇大汛,则汴梁百万生灵,恐为鱼鳖!”

    “谨陈一策,以固根本。”

    ……

    冯元高声朗读的便是宋煊的试卷,并且宋煊在文中驳斥了李垂的荒唐想法,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策略。

    众多阅卷老师面露异色。

    因为他们给那些写李垂之法的,都是给了中上。

    如今出现了一个驳斥李垂之法的,直接点为会元。

    传出去是否?

    冯京念完后,心中也是极为惊诧。

    文采不说极好,就是此举子在文中所出的主意,听起来有理有据的,但是他心中还是有些疑问:

    “孙学士,此举子所言之法简直闻所未闻。”

    “万一也是纸上谈兵?”

    “是啊,老师,这谁懂他所说的?”

    “万一也是纸上谈兵,岂不是误导了我大宋,更是危害了黄河沿岸百姓的身家性命。”

    孙奭却是也不恼。

    他方才看了数遍宋煊的策论,已然把试卷上的每一个字全都背了下来。

    他也明白李垂的法子为何会受到欢迎?

    那就是能够一举多得,最主要的是针对辽国。

    取巧嘛!

    聪明人都喜欢取巧。

    而大宋士大夫阶层哪一个不认为自己是聪明人?

    虽然澶渊之盟已然签订了二十多年,可是辽国时不时的就会拿出黄河闹水灾来进攻之事威胁。

    朝臣说是苦黄河久矣。

    不如说针对辽国突然来袭的兵锋更加忧虑。

    因为像他们这些在东京城居住的官员而言。

    就算是黄河发大水,淹了东京城,可总会是有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而他们居住地恰巧便是如此。

    受灾的永远是人数更多的百姓。

    孙奭看向提出疑问的学生:

    “那李垂的言论,就不是纸上谈兵了吗?”

    孙奭昔日的学生一下子就哑火了。

    “孙学士。”

    冯京把卷子放下:

    “我承认这篇策论文采也好,逻辑也好,可是终究是没有经过验证,就如此草率的定为会元,是不是太儿戏了?”

    “是啊,有些儿戏了!”

    “毕竟大宋这么多年的省试,都没有如此决断过!”

    “儿戏?”孙奭摸着胡须极为肯定的道:

    “以前没有过先例,是因为没有如此良才,今年天圣五年的省试,便是第一次。”

    “难道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前,韩信他有什么声望吗?”

    韩信非常穷,穷的老母死了,都没钱置办丧事,穷到要饭,忍受胯下之辱。

    他去项羽那里去,结果项羽那里还是搞贵族那一套。

    到了刘邦这里也不受重用,但是萧何看过韩信写的兵书,想要等待时机再举荐给刘邦,但是韩信不等了。

    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果然把要逃走的韩信,还是一个治粟都尉给拜为大将军。

    即使那么多人都不服,但是韩信就是做到了。

    众人听着教书育人一辈子的孙奭现场拿韩信教育,其实也是因为孙奭的名望高。

    不是大家不想听教育,实则是众人心中都怀疑:

    “眼前这个举子,他配与兵仙韩信相比较吗?”

    自从韩信出世千年以来,有多少人能够到他!

    那也就是李世民夸赞李卫公的才能不输韩信。

    冯元等人如此想,也实属正常。

    在一个人没有做出成效之前,受到的质疑只会多,不会少。

    这是人性使然。

    每一个人都是结果论。

    故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言流传。

    并不是谁都拥有超前的看人的眼光。

    孙奭知道他们心中所想,但是他教书育人一辈子,能从一个人的文风当中看出这名学子的性格。

    此子极为自信!

    孙奭喜欢自信的年轻人,否则治理黄河的千古难题,谁遇到点困难都会知难而退,很难坚持下去。

    自信点人才会自傲!

    自傲就不允许他自己半途而废。

    孙奭已经打定主意,就是要把这个学子钦定为会元。

    将来鼓励他去治理黄河。

    彻底打掉悬在东京城百万民众头上的利剑!

    而且他觉得这个学子给出的具体的治理黄河的手段,并不是靠着像李垂那样的臆想。

    假以时日。

    定然能够成功!

    “就这么定了,你们谁若不服,尽管拿出其余人的试卷来与我看。”

    众人再次惊诧于孙奭的大胆。

    这与他平日里教导学生三思而后行的理念实在是不同。

    小老头怎么越来越激进了?

    “可是此篇驳斥李垂的方法,我等在都是给引用李垂的方法给了中上的等级,这?”

    冯元有些担忧,哪有对此割裂的判卷之法?

    大家至少应该统一标准呐!

    “无妨。”

    孙奭自从见了宋煊这篇策论之后,他整个人都觉得舒心了许多。

    “反正二人都是理论,到时候谁胜谁负,兴许老夫看不到了,但是你们也许能见到。”

    “治理黄河岂能只靠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策划,无论如将来何都要用在实际上,才能见到真章!”

    冯元等人也无话可说。

    大家本以为这种省试的答案应该是:一或二。

    如此选择才是正常的逻辑。

    结果作为主考官的孙奭选了“或”作为标准答案!

    此乃亘古未有之事啊!

    冯元等副考官自是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再劝。

    毕竟这可是省试,极为重要的一关。

    更是关乎着数千举子的前途,岂能如此~儿戏?

    但是孙奭却是不再理会他们,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二:

    “走吧,咱们去吃饭。”

    众人再次诧异。

    自从孙夫子瞧见了这篇策论之后,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

    待到吃完饭后,冯元等人又想回去继续判卷,发扬风格向孙夫子学子,可是孙奭却是摆摆手:

    “老夫年岁大了,要去午睡一会,你们自是去判卷。”

    “啊?”

    冯元等人目瞪口呆。

    孙夫子如何转了性子。

    孙奭哼笑一声。

    此事就如同军事上一般,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纵然还剩下四千多份试卷,他也相信,再也不会有比这篇文章写的更好的策论出现了!

    要不是因为规则,孙奭当真就想要拿着这份策论,立即进宫面圣。

    如此大才,切不可放过。

    否则就是朝廷的损失,更是大宋百姓的损失!

    判卷子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

    而且能进入省试的都是精锐。

    他们纵然不会写,那也是会用心编造一二,绝不会让你这个判卷老师,简单的给出中下的等级。

    如今又没有了孙奭这位主考官的监督,大家判卷的速度都是减缓下来。

    这牢坐的时间便更是久了。

    考官在锁宿期间,除得暴病,可“委监门使臣与无干碍官视其所苦,速令归第”以外,其他不论发生何种情况,都严禁外出。

    礼部贡院有“平安历”之设,让考官与家人在锁宿期间互报平安,以免挂念,当然这种“平安历”还须经过监门官的仔细检查,确认其内容“不过以报平安者”,才允许出入。

    除此以外,考官与外界的任何联系皆被隔绝。

    严格的锁宿制度,对于过惯了悠闲生活的士大夫来说,无疑十分难受,形之于笔墨、见之于吟咏者时或有之。

    嘉祐二年那场千古龙虎榜(1057),出任权知贡举的欧阳修对锁宿礼闱深感寂寞无聊,便与同僚互相唱和以打发时日。

    他先后作诗二十二首,其中数篇诗篇就抒发了对锁宿制度的不满。

    宋代众多的法律、禁令,对官员来说,大都形同虚设,不起作用。

    惟有锁宿制度却执行得颇为严格。

    这与皇帝亲自派出内侍,加强对主考官的监督是分不开的。

    作为皇帝的赵祯极为关心此番省试的结果。

    毕竟他是花了真金白银去支持宋煊夺得会元的。

    而且在治理黄河这方面,他也迫切的希望宋煊能够给出解决办法。

    可是连朝会都举办了两次,孙侍读那里依旧没有什么消息传来。

    这让赵祯十分的担忧。

    他不是怕自己的钱打了水漂,而是忧心孙侍读没有寻到一个可以替自己治理黄河水患的人才。

    皇帝还在忧心,听着下面宰相们议论事项,稍微有些心不在焉。

    王曾等人也没有在意,继续议论,直到回了公房。

    却是礼部的人再等,方才贡院来报,省试的所有试卷全都查阅且复核完了,如今正在整理。

    孙学士差人前来询问,几位相公是否要一同去做个见证?

    一般待到名次确认后,才会由礼部往上奏报。

    王曾相信孙奭的为人,而且为人师表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信誉,定然不会在这种国家大事上徇私。

    “待到我等直接观看礼部送上来的名单就可。”

    “喏。”

    礼部的官员告退,这才转身走了。

    倒是吕夷简摸着胡须笑道:

    “东京城内猜会元花落谁家的不计其数,也不知道谁能拔得头筹。”

    “一会便知道了。”

    张知白笑了笑:“我听闻买应天府解元宋煊的人倒是不少。”

    “应天府?”

    吕夷简悠悠的叹了口气:“上一次也是应天府解元宋庠。”

    “哦,巧了这不是?”

    张士逊摸着胡须笑道:

    “兴许他们之间会有些亲戚关系的。”

    “若是这宋煊能过中会元,在中状元,这连中三元的含金量,会比宋庠强上许多,自是可以媲美王相公了。”

    吕夷简突然开口提了一嘴。

    但是几人都明白吕夷简话里的意思,那便是:宋煊有机会连中三元吗?

    礼部奏名进士尚须通过殿试才能登第。

    但是作为例外,如果皇帝本人处于谅闇(守丧)时期,照例不举行殿试,而以会元为榜首。

    如真宗朝的孙僅、仁宗朝的宋庠、英宗朝的彭汝砺、神宗朝的许安世、徽宗朝的李釡、高宗朝的黄公度、孝宗朝的木待问、宁宗朝的莫子纯等人,皆为其例。

    宋庠连中三元含金量不高。

    一个是他没有参加殿试,另外一个则是刘太后给干预的,把本该属于弟弟宋祁的状元郎头衔给哥哥宋庠了。

    如今宋庠在东京城受到刘太后的关照。

    弟弟宋祁被一脚踢出去,倒也是好去处南京为县令去了。

    此时办公房内就坐着一个连中三元之人:

    王曾。

    察觉众人的目光,王曾放下手中的册子:

    “虽然宋煊他名声在外,可是又不是善于策论,想要连中三元有些难度的。”

    吕夷简通过他堂弟吕乐简得知宋煊的策论能力也是强的没边,他倒是来了兴趣:

    “诸位有没有想法,也来赌一赌宋煊他能否连中三元?”

    “我赌他有极大的可能拿到。”

    众人都是惊诧的看向吕夷简。

    大宋人是好赌的。

    从上到下皆是如此。

    要不然宋煊的彩票买卖也不会红火。

    “太早了吧?”

    王曾有些奇怪吕夷简为何会如此笃定宋煊也能达成此等成就。

    “至少要等他真是会元,这个赌约才有效,否则便是空中阁楼。”

    “待到成绩出来时就晚了。”

    “好。”

    王曾点点头:

    “既然你选择他能,我便只能选择他不能了。”

    “若是全都选能,岂不是有作弊的嫌疑?”

    “今年出题是陛下自己出三道题,最终选择一个,谁都不清楚,如何作弊?”

    吕夷简只是觉得想要证明连中三元并没什么了不起的。

    你王曾能做到。

    别人同样也能做到!

    而且宋煊还是更加年轻。

    王曾今后也不必总是以此自傲。

    先前的宋庠连中三元含金量不足。

    如今这个宋煊若是真的连中三元,那必然能过媲美王曾。

    他也不必那么“骄傲”了!

    吕夷简想要利用宋煊,把王曾拉下神坛。

    他实在是太想进步了!

    “确实如此,那我也猜测可以。”

    张士逊作为吕夷简的姻亲,自是全力支持他。

    “那我就赌他不能。”

    张知白笑呵呵的掺乎了一脚。

    “既然如此,我便做个公证的裁判。”

    鲁道宗也想要知道宋煊他这个敢当街喝骂宗室子的举子,能否完成连中三元的壮举。

    几个人伸出手掌,就算是约定。

    待到赌约成了,吕夷简摸着胡须笑着道:

    “我其实是很看好晏同叔看人的眼光,能被他点为解元,定然有着过人之处!”

    听着吕夷简自曝底牌,王曾也不在意。

    他听过几次宋煊的名字,但是内心总是觉得像是地方上在人造“神童”一般。

    倒是张知白哈哈笑了几声,指了指吕夷简道:

    “果然晏同叔与你是好友,这都告诉你了。”

    吕夷简笑而不语,其实是与宋煊为同窗的自家堂弟说的。

    晏殊那谨慎的性子,可不会随意说宋煊的情况!

    “那我去现场看一看。”

    鲁道宗也是管辖礼部的,自是要去看着。

    众人也没拦着,只是叫他早些带着结果回来。

    贡院内。

    孙奭在核对宋煊真正的试卷。

    名字以及籍贯准确无误。

    尤其是宋煊的字还挺优美的,较为少见。

    他仔细瞧了瞧,像是脱胎于石淙河的摩崖碑刻。

    孙奭越看越满意。

    冯元等人却是瞧着宋煊的试卷,全都是上等的评价。

    “此子当真是极为优异啊!”

    “不错。”

    “策论写的好也就罢了,诗赋也是极为突出。”

    “这宋煊,应天府解元,莫不是名动三京的宋十二?”

    “宋十二,明月几时有?”

    “对对对。”

    “真是他。”

    礼部官员已经把宋煊报名资料拿出来看了。

    众人又是一阵议论。

    倒是冯元摸着胡须笑道:

    “孙学士不愧是教了一辈子学生,眼光极为毒辣,要不是他点了宋十二的会元,我等还在苦哈哈的日夜不休判卷子呢。”

    “是啊!”

    诸多“坐牢”的官员纷纷附和,拍着孙奭的马屁。

    若是孙奭坚持,纵然宋煊其余两科答的如此之好,大家也不会重点关注的。

    毕竟敢于在科举考试当中,驳斥一个官员流传已久,且朝廷一直想要执行的好主意,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孙奭脸上的喜色越发多了起来。

    他本以为宋煊策论写的足够好,而且超越了本次考生,成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未曾想到宋煊其余两门考试,那也是答的极好。

    如此人才,中了会元,不中状元。

    当真是可惜啊!

    “哎,他已然是解元、会元,数日后的殿试,会不会中状元啊?”

    冯元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连中三元!”

    此言一出,大厅内的众人更是惊喜连连。

    在科举考试当中,如此扬名立万的机会当真是不多见呐。

    上一届连中三元的宋庠含金量太低。

    这一次宋煊要真正的去参加殿试,若是还能中状元。

    对于天下读书人,都是一个极大的激励!

    孙奭光顾着宋煊提出的治理黄河的法子而高兴了,险些都忘记了他有连中三元的机会。

    “宋十二,实至名归啊!”

    冯元摸着胡须欣赏宋煊的策论:“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是啊,是啊。”

    一帮人在哪里附和。

    孙奭只是觉得有些想笑。

    在糊名没有去掉看见结果之前,哪一个人会赞同自己的想法?

    他们都是在质疑。

    直到其余四千多份试卷,再也没有写出能与宋煊相媲美的策论来。

    他们才服气!

    再加上此时又退去糊名,把宋煊的所有卷子放在一起看。

    如此优异,那谁还不会夸两句啊?

    这都明牌了!

    世上从来都不缺乏马后炮!

    “怎么,结果已经出了?”

    鲁道宗瞧见大厅内呜呜渣渣的在讨论着。

    众人连忙向宰相行礼,就算是孙奭也不例外。

    鲁道宗点头示意,然后才走到中央的桌子前:

    “让我瞧瞧今年的会元是谁?”

    鲁道宗拿起最旁边的试卷。

    经义,等级为上,宋煊。

    诗赋,等级为上,宋煊。

    策论,等级为上,宋煊。

    “宋煊!”

    饶是鲁道宗心情沉稳。

    可是也没有遇到过如此优秀的举子。

    他细细看下来,然后到了策论治理黄河,眼睛都拔不出来了。

    旁人说什么话他都听不见。

    鲁道宗全神贯注的瞧着宋煊写在试卷里的办法!

    相比于李垂的纸上谈兵,鲁道宗更加相信黄河绝非人力能够控制的。

    他的想法不单单是为大宋解决决堤的困扰,还能把这种灾害转移给辽国,长此以往,大辽的国力会越来越弱,便是给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好机会。

    别管到时候燕云十六州是不是汪洋或者沼泽,总归是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

    但是鲁道宗却不这么想,治理黄河是必须的。

    但是前提要有足够的经验与成熟的方案,贸然行动只会给大宋带来更多的灾难。

    一旦治理黄河失败,受到伤害的还是大宋许多无辜百姓。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

    鲁道宗喃喃自语,随即看向满脸带笑,连褶子都带笑的孙奭:

    “孙夫子当真是慧眼识珠!”

    “哈哈哈。”

    孙奭得意的大笑了几声,他觉得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为国家选出一个可以治理黄河的有用之人,此生也无憾了。

    鲁道宗又看向一群复核官:“你们也都赞同孙学士的看法?”

    “我等阅卷七千五百其七十二份,皆无出其右者。”

    鲁道宗颔首,随即开口道:

    “你们速速把通过省试的名单整理出来,我要带着这批举子的试卷一同前往皇宫,面见官家。”

    “是。”

    有了鲁道宗在这里坐镇,众人的行动越发快了起来。

    孙奭差人给鲁道宗看了茶。

    鲁道宗已久是在拿着宋煊的试卷,仔仔细细的看,良久之后,他才小心翼翼的把宋煊的试卷折好:

    “孙学士,对于这篇文章如何看的?”

    “相比于李垂的空谈,我是觉得宋煊的法子有极大的可施行性。”

    孙奭摸着自己胡须,面露沉思之色:

    “待到时机成熟后,再细细询问一二,我总觉得他并没有全都说出来似的。”

    “啊?”鲁道宗面露不解:“从哪里看出来的?”

    “直觉。”孙奭微微侧头看向鲁道宗:

    “老夫教书育人一辈子,看过许多学子,此子文风极佳,且游刃有余,让我总觉得他还是没有全都把好主意说出来,而是重点抛出一个法子,用来反驳李垂的天真想法。”

    这种说辞,鲁道宗便是不敢苟同了。

    因为经验之谈,他根本就无法判断。

    “治理黄河是一件大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鲁道宗终究是松了口气:

    “看样子宋十二还是有些才能的,并不是单纯的以诗赋闻名于世。”

    孙奭点点头,他已经打定主意,待到尘埃落定后,定要与宋煊详细谈一谈。

    于是在这些考官的忙碌下,鲁道宗示意属官帮他拿着此番通过省试的学子名单以及一些较为优秀的考生试卷,他亲自拿着宋煊的试卷前往皇宫。

    至于孙奭在后面乘着驴车一同走。

    王曾等人还在忙碌。

    便看见鲁道宗急匆匆的回来,并且宣布要去找官家呈报宋煊的试卷。

    王曾面露奇怪之色:“发生什么事了?”

    “那宋煊可是得了会元?”吕夷简立即出声询问。

    “当然。”鲁道宗开口道:“舍他其谁?”

    吕夷简脸上当即流露出笑意,并且看向脸上带着几分诧异的王曾。

    王曾诧异是不是宋煊得了会元这件事。

    而是一向为人刚正,嫉恶少容的鲁道宗会说出舍他其谁都话。

    “他写的策论当真如此之好?”

    听到王曾出声询问,鲁道宗脸上带着笑容:“岂止是一个好字就能形容的!”

    “啊?”

    这下子连吕夷简都显得极为诧异了。

    几个人一边走一边听着鲁道宗说孙学士看见这篇策论,便定为会元,后面数千份卷子他一份也不去看了,免得污了眼睛。

    此话一出,让王曾等人更是感兴趣,纷纷叫嚷着要看一看。

    但是鲁道宗却道:

    “无论如何都先与官家看,待到孙学士来了,可以一字不落的复述给大家,他说自己全都背下来了,越看越欣喜。”

    王曾等人虽然被鲁道宗的话给说的心痒痒。

    但是他们都不是弄权之人,自是要先紧着官家去看。

    赵祯本来下朝后,在自己的房间里观看宰相们已经处理过的政务,以此来增长见闻。

    孙奭等侍读不在,赵祯也就没有了心思去学习。

    就在他神游天外的时候,便见到有人来通报,说是几位宰相联合求见。

    赵祯当即一个激灵,随即让人把他们请进来,并且赐座。

    鲁道宗说着省试名单已经出来了,另外还有会元以及一些排名靠前举子的试卷。

    赵祯立即来了精神,他打开名单一瞧。

    头一个名字便是宋煊,籍贯应天府宁陵县。

    “哈哈。”

    赵祯忍不住笑出声来,十二哥他当真考中了会元!

    朕可是花了整整五万贯押了他赢!

    这是赵祯第一次投资的买卖,他心中极为得意。

    最重要的是他没有看错人,宋煊果然是有实力之人。

    考生宋煊:

    经义:上等!

    诗赋:上等。

    策论:还是她娘的上等。

    赵祯已经没有去看其他人的名字了。

    他满眼都是宋煊三门功课,全都是上等的字眼当中。

    赵祯知道宋煊是挺强的。

    可是他没想到宋煊会是强中更有强中手!

    照此下去,十二哥当真会成为朕第一次主持殿试的第一个状元郎!

    而且他还是朕第一次主持殿试,第一个连中三元之人。

    如此多的第一次汇聚在一起,让赵祯随便畅想一下将来,就变得极为激动。

    更不是用说他与宋煊之间幼年时,还有着极强的缘分!

    赵祯一时间神情激动,脸上尽是惊喜之色。

    年轻的皇帝还没有学会,喜怒不形于色这项技能。

    但是坐在下面的王曾等人却是有些坐不住了,毕竟被鲁道宗勾得心痒痒。

    他们都想要瞧瞧宋煊到底写了什么拍案叫绝的策论,让一辈子教书育人的孙奭如此推崇。

    试卷只判了前面一点,他就定夺下来!

    “敢问陛下可是看完了?”

    赵祯这才从狂喜当中回过神来:

    “啊,还没有,我这就看。”

    赵祯平日里跟宰相们也不会说朕朕朕的。

    他把名单放在一旁,其余学子他并不知晓,所以看不看都无所谓。

    然后赵祯拿起放在头一位宋煊的策论面带喜色的看了起来。

    《黄河水利修缮策》:

    赵祯细细阅读下来,脸上的喜色全都被严肃之色代替。

    他曾经细细问过孙奭有关黄河水患的事。

    孙奭言明少则十年,黄河的水患便会越来越严重。

    若是官家不想每年夏天东京城都被水淹,还是要早日把治理黄河的事提到议程上来。

    至于李垂的主意,即使受到了许多朝臣的肯定,但是孙奭却认为不行。

    赵祯也是受到了这位侍读的影响。

    宋煊在策论当中写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方法,若是此法能行,赵祯相信后人定然会依照此法而行,去治理黄河。

    就如同都江堰一般,功在千秋!

    “朕觉得写的不错,但是有些地方朕看的不是很懂。”

    赵祯下意识的脱口而出,带上了一丝严肃之色。

    王曾是个急性子,他不等宦官拿过来,便主动上前从皇帝手里拿过来站在一旁就看。

    直到此时,孙奭才慢悠悠的走进大厅,冲着众人行礼。

    “哎呀,可叫我好等。”吕夷简倒是没有凑上去:“孙学士可是带了誊抄本?”

    “带了带了。”

    孙奭笑呵呵的从袖口当中掏出来抄了宋煊卷子判分的试卷。

    吕夷简也是快步走上前去,他着实是好奇,宋煊能写出什么惊天神策来。

    搞得每个看见的人,都如此沉默不语,甚至还看不懂。

    我就不信,还有我看不懂的策论!

    孙奭笑呵呵的走上前去,恭喜赵祯获得一良才,若是此法能行,黄河之患便可以在官家手中终结了。

    赵祯听着孙夫子的话,脸上也是带着笑意:

    “孙夫子,只是其中策论的有些内容我不大明白。”

    “不明白便不明白。”

    孙奭又是开启了教育模式。

    天子哪能无所不知啊?

    专业的事情自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便是天子的一大“德行”!

    而不是让人去胡乱指挥,甚至是皇帝自己胡乱指挥。

    赵祯这个人从小就是听劝,尤其是孙夫子这样的老师。

    他连忙表示自己记住了。

    王曾足足看了三遍,才目露异色:“这是谁教给宋煊的法子?”

    “我听晏殊说过,宋煊他本就是神童!”

    听着皇帝的回话,王曾忍不住惊叹,若是此法能行,此子当真是天纵之才!

    真乃大宋之幸事!

    以前他还觉得是晏殊想要快速回到中枢,故而在应天府大兴教育,而且还搞得政绩极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

    关键还推出宋煊这么一个“岁数大了的神童”,怎么看都像是造势的!

    而且晏殊还不惜用自己的一句之师,为默默无名的宋煊积累名望!

    现在王曾发现自己错了。

    简直是错的有些离谱!

    晏殊那种人,若不是宋煊自己争气,他如何会使出这般力气为宋煊扬名呢?

    宋煊名动洛阳之事,便是晏殊一手策划推动的。

    吕夷简看完之后,也是满眼的不可置信。

    他只是觉得宋煊先前有手腕,是个在官场上厮混的好苗子。

    吕家也愿意与他结盟,甚至吕夷简都打算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否则也不会让自己的堂弟吕乐简,多多关注宋煊,并且他们兄弟俩之间来往信件密切,大部分都是关于宋煊的。

    现在吕夷简觉得自己还是小看了宋煊。

    “若是此法真的能成,我大宋兴许就再无黄河水患之威胁。”

    王曾悠悠的叹了口气:

    “当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宋煊给我的惊喜太大了。”

    “先前我还觉得晏同叔不过是为了给宋煊积累名声才会如此,倒是我错了!”

    赵祯听到王曾如此评价,连忙惊喜的询问:

    “王相公也是觉得,十二哥的法子能成?”

    几个老臣都没有注意赵祯的称呼,王曾把手中的试卷传递给副宰相张知白:

    “臣以为大可一试。”

    鲁道宗却是又开口道:“官家,此事且不可着急,还需细细考察才可。”

    “臣也以为如此,欲速则不达。”

    孙奭也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宋煊年纪轻轻,若是一下子就让他挑大梁,就算是政策好的,可是执行层面也会打折扣。

    而且修缮黄河也是一件长久之事。

    宋煊的法子固然可行,但也需要实验一番,而不是大规模就推进工程。

    否则对于朝廷耗费极大!

    赵祯颔首,他也明白孙夫子的担忧。

    “此事我没有什么疑问了。”

    赵祯倒是不觉得有孙夫子这个主考官以及诸位宰相在,会影响十二哥中会元的事情。

    于是赵祯开口道:“但是还需要问过母后才行。”

    刘娥临朝称制,又有先皇遗诏,大小事都要过问,而且还是会元这种较为重要之事。

    “理应如此。”王曾重新拿回宋煊的试卷:

    “我等同去。”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鼠猫狗鸽的小说大宋悍臣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大宋悍臣最新章节大宋悍臣全文阅读大宋悍臣5200大宋悍臣无弹窗大宋悍臣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鼠猫狗鸽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