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米修斯之火”试验场的硝烟与“新伊甸”圣城的狂热,如同投入历史长河的两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在缓慢扩散,却并未立刻改变河流的总体走向。永恒图书馆的两次精准“清洁”行动,成功地将两场迫在眉睫的灾难扼杀在摇篮之中,但也如同在浑浊的水面下进行了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搏斗,水面之上,波澜不惊,暗流却已悄然改变方向。图书馆的存在,如同一个过于完美的修复痕迹,开始引起某些敏锐观察者的注意。
时间,在谨慎的修复与潜伏的危机中,又悄然滑过了一年。对于重建中的人类文明而言,这是相对平静、专注于生存与发展的一年;但对于深藏于阿瓦隆的守护者们,这一年则是在高度戒备与隐秘引导中度过的。
---
地表世界,缓慢重塑的格局。
“普罗米修斯之火”主试验场的“严重事故”消息,通过某些隐秘渠道(主要是共济会残存网络的暗中引导与信息塑形),被有限度、有选择地扩散开来。在官方层面(那些正在艰难恢复职能的区域性治理机构)的调查报告(其结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图书馆匿名提供的、经过伪装的“专家意见”影响)中,事件最终被定性为“非法激进组织进行未经授权的高危能源实验,引发的未知技术灾难与连锁事故”。这一结论被用作加强区域内对类似地下科技活动打击和管控力度的依据。卡修斯·沃德的失踪,在官方记录和主流认知中,被普遍认为已死于那场毁灭性的爆炸与能量失控。这个一度令人不安的激进科技团体,表面上似乎树倒猢狲散,但其分散在各地的残余势力,以及其代表的、对前代力量极端渴望且不择手段的思想,却如同蛰伏在灰烬之下的火星,等待着合适的风向,便会再次燃起。
“新伊甸”的事件则更加复杂和难以界定。大祭司以利亚的彻底精神崩溃(表现为周期性的木僵与癫狂呓语交替),以及圣城核心区域在事件后出现的大规模、长期的精神萎靡、记忆混乱和认知障碍现象,在图书馆通过多个匿名心理学与社会学研究机构散布的“权威分析”影响下,被外界广泛解读为某种“极端环境下的集体歇斯底里”或“高强度邪教精神控制与信仰崩塌引发的群体性心理创伤后遗症”。那座引发事件的、风格诡异的白色遗迹,被当地恢复了些许行政能力的机构(在图书馆匿名提供的、措辞严谨且引用了大量“虚构先例”的“高危考古遗迹及潜在辐射污染”评估报告推动下)紧急封锁,拉起了层层警戒线,被列为永久禁区,并派驻了象征性的守卫。“新伊甸”的宗教狂热迅速消退,但其留下的信仰真空、对超自然力量的复杂情绪(混合着恐惧与隐秘向往)、以及对“神迹”破碎的失落感,却在其原信徒和周边区域的文化心理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
而“启蒙之种”计划,依旧在沉默而坚定地发挥着作用,如同无声浸润大地的地下水。更多贴近生存需求、易于推广应用的实用知识——关于耐寒抗旱作物的轮作与土壤改良技术、基于本地材料的简易水过滤与疾病预防措施、小型风力与水力发电设备的搭建与维护、乃至基于残存设备和图书馆优化协议的区域通讯网络构建方法等——通过越来越多样化和去中心化的隐蔽渠道(如混杂在物资交换中的数据芯片、伪装成民间工艺手册的技术指南、在恢复广播的频道中插播的“科普故事”等),持续渗透到重建中的社会肌体。一些地区开始自发地出现基于这些共享知识和技术互助的小型、自治性较强的“知识社群”或“技术行会”。他们不仅分享技术,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基于贡献和共识的简易协作与决策机制,这形成了一种区别于旧有僵化国家模式和混乱无序状态的新社会组织雏形,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地表文明的韧性,在知识无声而持续的滋养下,正在废墟的缝隙间,一点点地增强、蔓延。
然而,平衡始终是脆弱的。图书馆的干预手段虽然高超,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天衣无缝。其行动模式中蕴含的超前技术痕迹、信息传播路径的异常优化、以及对某些关键事件过于“及时”和“完美”的平息,开始在一些嗅觉极其敏锐、且具备强大信息搜集与交叉分析能力的势力眼中,显露出不自然的轮廓。一些目光,开始越过表面的混乱与复苏,试图聚焦于那隐藏在诸多“巧合”与“匿名援助”背后的无形之手。
---
欧亚大陆交界处,某处山体深处,“遗产回收委员会”主数据中心。
该组织成员构成复杂而精干,主要由背景深厚的前情报分析专家、嗅觉敏锐且敢于冒险的资本运作人,以及对“前代文明”有着近乎偏执考古热情的顶尖学者组成。他们不像“普罗米修斯之火”那样激进地试图直接掌控和运用危险力量,也不像“新伊甸”那样沉溺于非理性的精神寄托。他们更加谨慎、耐心、狡猾,且具备将零散信息碎片拼凑成完整图景的强大分析能力。他们的目标并非即时权力,而是致力于“回收”和“理解”那些失落文明留下的真正遗产,并在此过程中,确保自身能占据有利位置。
委员会的实质领袖,是一位代号为“考古学家”的神秘人物。他置身于一间充满矛盾美感的密室——一侧是陈列着斑驳陶器、锈蚀金属铭文和不明材质残片的古老文物架,另一侧则是环绕着不断刷新数据流的现代全息信息终端。此刻,他面前巨大的主屏幕上,正并排列着“普罗米修斯之火”事故的详尽技术分析报告(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内部数据)、“新伊甸”事件完整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评估、以及一张极其复杂、标注了全球数百个“异常知识涌现点”和“技术突破巧合”并显示其潜在关联性的动态网络图。
“太干净了,也……太高效了,”“考古学家”喃喃自语,他的声音平稳而富有穿透力,戴着白色手套的手指优雅地划过屏幕上那些被主流学术界轻易归因为“民间智慧复兴”或“技术自然扩散”的知识节点,“这些知识的出现时机,精准得仿佛经过计算;其传播路径,优化得超越了现有任何信息网络的效率极限;其内容,又总是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某个区域当前最迫切的需求。这背后,一定存在一张我们尚未看清的、高度智能且具备全局视野的协调网络。还有这两起几乎同时发生、性质迥异却又同样被迅速‘平息’的事件……看似是独立的悲剧与闹剧,但其解决过程中透露出的那种超越所有已知各方能力的、高效的‘纠正’力量,绝非偶然。这绝不是任何一个残存政府或已知跨国集团能够做到,甚至超越了他们能力范围的总和。”
他调出了一份标记着“绝密-溯源”的高度加密档案。这是他从某个严重损毁的“守望者”侦察单位残骸的数据核心里,耗费数年时间,动用大量资源才勉强恢复的、极其模糊且残缺的日志片段。片段中,几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并高亮标记:“南极……异常变量……持续性高维信息扰动……非授权干预协议……”
“南极……”“考古学家”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如同锁定了猎物的鹰隼,“还有那些流传在古老文献和边缘史学理论中、关于失落海底都市‘阿瓦隆’的缥缈传说……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线索——异常的知识传播、高效的事件干预、南极的异常变量、海底的传说——串联起来,一个模糊却令人震撼的轮廓正在逐渐清晰。我认为,存在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古老、更强大的组织,它可能源自某个前代文明,甚至可能横跨了多个迭代,它隐藏在我们文明的阴影之中,拥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遗产和力量,并且……正在以一种近乎‘园丁’般的姿态,默默地、却坚定地按照它的意愿,修剪和塑造着我们文明的未来走向。”
他并未像卡修斯那样妄图直接夺取力量,也没有像以利亚那样寻求精神上的皈依。他的目标是冷静地理解这个他暂时命名为“隐藏守护者”的存在,剖析其行为逻辑,定位其存在的证据,评估其力量的来源与极限,以及……探寻其可能的弱点或必须遵守的原则边界。
“启动‘镜像’计划最高权限,”“考古学家”下达了清晰的指令,声音中带着一丝面对宏大谜题时的兴奋与绝对冷静,“调动委员会所有资源,启用所有潜伏节点,全力搜寻、甄别、整合关于这个‘隐藏守护者’的一切信息碎片,无论是来自历史的尘埃、传说的隐喻、技术的异常,还是事件的巧合。构建其行为模式的动态模型,分析其干预行为背后的潜在原则、优先序列和可能存在的逻辑悖论。我们需要知道,他们究竟是谁?他们真正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以及……最关键的是,我们能否与他们建立某种形式的、对等的对话?或者,至少,从他们精心编织的指缝间,为我们自己,争取到应得的那一份‘遗产’……和至关重要的……自主决定权。”
---
阿瓦隆,图书馆核心监控室。
叶舟、伊森和刚刚结束休整、重返岗位的奥拉夫与艾莉丝,正聚集在巨大的星图与数据流前,评估着近期地表世界微妙而危险的局势变化。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面对直接暴力威胁的、更加复杂的凝重感。
“‘遗产回收委员会’……以及这位代号‘考古学家’的领袖……”叶舟看着逻各斯投射出的关于这个新兴组织及其核心人物的详细情报摘要与心理侧写,眉头紧锁,“他们非常聪明,而且极具耐心。他们不像前两者那样依赖激情、狂热或简单的力量崇拜,他们依靠的是冷静到近乎冷酷的逻辑分析、海量信息的交叉比对和超越常理的直觉。他们在试图理解我们,解构我们,而不是简单地征服或崇拜。这是一种……更具威胁性的关注。”
“这往往意味着更大、更深远、也更难以防范的麻烦,”伊森议长语气沉重,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座椅的合金扶手,发出规律的轻响,“被疯子攻击,我们可以凭借绝对的力量优势和策略进行防御、反击乃至清除。被智者窥视,我们则可能面临根基的暴露、意图的曲解和信任的彻底瓦解。一旦我们的存在、我们超越时代的能力以及我们‘引导’而非‘控制’的初衷被公开解读、被别有用心地传播,无论我们本意如何纯粹,都可能被轻易曲解为‘幕后黑手’、‘秘密政府’或‘新型神灵’,从而引发全球性的恐慌、猜忌、乃至联合敌对。那将使我们数个世纪的努力、‘启蒙之种’播下的希望,都可能付诸东流。”
奥拉夫揉了揉因长期紧绷而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语气中带着惯有的、倾向于直接解决问题的狠厉:“那就想办法误导他们,抛出几个精心设计的假目标、假基地,引他们上钩?或者……找机会,像处理前两个麻烦一样,让他们也‘意外’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他做了一个干净利落、含义明确的抹脖子手势。
艾莉丝立刻摇头,她的眼神中闪烁着理性分析的光芒,带着炼金术师特有的严谨:“不妥。这个组织行事极其隐秘,网络结构很可能是分布式的,核心成员身份成谜,自我保护机制必定非常完善。贸然采取直接清除行动,风险极高。一旦失手,或者哪怕只是留下任何一丝可供追溯的痕迹,都无异于直接向他们证实了我们的存在和威胁性,甚至可能激化矛盾,促使他们采取更极端、更不可预测的对抗手段。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种有限的、非直接的、多层次的接触策略?通过我们完全掌控的、层层伪装的匿名渠道,释放一些经过精心设计和互相矛盾的‘***’信息,引导他们的调查视线和资源,走向我们希望他们关注的无害方向,或者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更容易解释的‘自然异常’或已知竞争对手身上?”
叶舟沉默地倾听着,大脑如同最高速的处理器般运转,权衡着每一种方案的利弊、风险与长期影响。艾莉丝的建议符合图书馆一贯的“引导”与“隐匿”相结合的作风,但面对“考古学家”这样具备高超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庞大资源支撑的对手,常规的误导和信息迷雾战术能否真正生效?还是只会被他敏锐地识别出来,并作为进一步分析、逼近真相的垫脚石?他体内那庞大的第六迭代知识库微微波动,一些关于复杂系统博弈、多层次信息心理战、认知域精细操控的深奥模型自动浮现,其中甚至包含了若干种足以将对手引入逻辑死循环或使其自我怀疑的精妙(甚至堪称冷酷)方案,但又被他以强大的意志力强行压下。他始终警惕着任何可能让自己和图书馆滑向高高在上的“操控者”角色的诱惑,那是一条通往权力傲慢与最终迷失的歧路。
“暂时保持最高级别的静默观察和全方位监控,同步大幅提升我们自身的信息反制、伪装与隐匿等级。”叶舟在令人压抑的沉默后,最终做出了一个看似被动、实则极度谨慎的决断,“逻各斯,将监控‘遗产回收委员会’及其所有关联节点的优先级提升至最高。尝试构建其核心成员,尤其是‘考古学家’的详细心理与行为画像。同时,在绝对隔离的环境中,准备好几套不同的、相互关联却又可能存在逻辑矛盾的‘叙事框架’和‘虚假身份’体系,储备充足,并进行压力测试。以备在万一暴露风险急剧升高时,能够主动、有序、且无法追踪地释放出去,混淆视听,干扰其判断。但在那之前,我们绝不主动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维持绝对的电子与信息静默,除非……情况万分危急,或者出现了我们无法承受的、即将暴露的确定性风险。”
他顿了顿,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侧方那幅巨大的星图,那个代表外源信号的光点依旧在规律地、固执地闪烁着,如同宇宙黑暗中一颗不祥的眼睛。逻各斯在一旁标注出其脉冲频率的监测曲线,显示其平均频率在过去一年中,似乎有了一丝极其细微、但持续且稳定的加快趋势,这种变化本身就像一种无声的、越来越急促的倒计时。
“我们内部的麻烦尚未平息,新的、更聪明且更具耐心的窥探者已经出现,而外部的压力却在持续增加,甚至表现出某种……令人不安的‘活性’。”叶舟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源于巨大责任感的紧迫感,“图书馆不能永远这样被动应对,像一艘只能不断修补漏水的航船。我们需要……一个突破口,一种能够打破当前这种被动僵局、化被动为主动的策略或技术,或者至少,能让我们对那片深邃星空中的威胁,有更多实质性、决定性的了解。”
他的目光投向了图书馆那浩瀚无垠的、依旧大部分处于严密封闭状态的知识库深处。或许,在那些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来自前代文明的禁忌遗产中,存在着某种被谨慎封存的、关于超光速通讯、异星文明行为模式分析、或是更高级别的宇宙隐匿技术的知识碎片?解锁它们,无异于在深渊的边缘行走,每一次接触,都是对守护者自身意志、智慧、乃至人性底线的终极考验。
就在室内的沉默几乎要凝固成实体,每个人都沉浸在各自的思虑中时,逻各斯突然发出了一个与往常任何系统提示音都截然不同的、音调带着一丝微妙起伏(几乎是模拟出的“疑惑”与“警惕”情绪)的警报!
“接收到一段异常通讯请求。信号源……无法追踪,路径分析显示其经过多次非自然量子态跃迁路由。加密方式……底层逻辑与图书馆已知的任何体系均不兼容,疑似基于某种非欧几里得几何原理与动态拓扑加密。内容……经过初步过滤与净化,仅剩一组重复的、结构极其复杂、数值巨大的……素数序列。”
素数序列?一种在宇宙社会学和早期接触理论中被反复推测的、试图与陌生智慧建立初步沟通的、基于数学普适性的“通用语言”?
所有人的心瞬间被提到了嗓子眼,监控室内的空气仿佛再次凝固。是“遗产回收委员会”的试探?他们已经掌握了如此超乎想象、连图书馆都感到陌生的通讯技术?还是……某个一直潜藏在水下的、更为古老的、连第六迭代都未曾记录的地球势力?或者是……最坏的那种可能……
叶舟快步走到主控台前,紧紧盯着那组在全息屏幕上不断跳动、闪烁着冷冽幽蓝光芒的、仿佛蕴含着宇宙某种底层数学规律的巨大素数序列。
“能破解其潜在含义、编码模式,或者任何隐藏的信息层吗?”他沉声问道,声音因紧绷而显得有些沙哑。
“序列本身无法直接解读为任何已知语言的编码或预定义符号集,但其整体排列模式、素数选择的特定‘偏好’、以及间隔规律中蕴含的深层数学结构……经过深度比对与混沌分析,与‘深空之耳’长期监控到的外源信号背景调制模式与能量签名,存在千分之三的统计学相似性。”逻各斯的回答依旧冷静而精确,但其中蕴含的信息却足以掀起惊涛骇浪。
千分之三!这个比例在绝大多数严谨的科学领域中,都可以被毫不犹豫地归入误差范围而忽略不计。但在当前这种高度敏感、关乎整个文明生死存亡的语境下,这微小的、近乎于无的相似性,却无异于一道划破夜空的惊雷!它足以在每个人心中引爆最深的恐惧与最坏的联想!
是外源信号背后的存在,已经发现了地球?并且开始尝试进行某种形式的、基于数学的初步接触?还是某种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不可思议的宇宙巧合?亦或者,是某个未知的、极其狡猾且技术高超的势力(无论是地表、地内还是……其他),在巧妙地模仿甚至利用外源信号的特征进行伪装,意图达成某种未知的、可能是灾难性的目的?
图书馆陷入了一片更深的、令人窒息的沉默之中。内部的窥探者如同阴影般缠绕未去,来自星海的谜题又添上了新的、更加扑朔迷离且危机四伏的维度。
脆弱的平衡之下,是更加汹涌混乱、深不见底的暗流。
下一步,是继续小心翼翼地加固堤坝,严防死守,祈祷风暴过去?
还是……不得不冒险扬帆,驶向那未知的、可能蕴含一线生机、但更可能通往毁灭的浓稠迷雾?
抉择的时刻,在这无声却重若千钧的压力下,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悄然逼近。
-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