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学后院空地上,几个半大孩子围着木箱蹲成圈,脑袋凑一起盯着里面刚冒芽的黄豆。陆星辰攥着小本子,眉头皱得紧——豆芽刚冒头就蔫了好几根,缺玻璃做恒温箱,温度控不住。
“星辰,再这么蔫下去,下周没法跟老师交差了。”小胖挠挠头,手指戳了戳木箱里的湿纱布,“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软了,是不是天太冷?”
陆星辰点头,翻开本子指给大家看:“查资料说豆芽发芽要 25度左右,现在早晚温差大,没恒温箱不行,温度忽高忽低长不好。”
“可玻璃要凭票买,咱们哪有票?”另一个同学小声说,“我娘上次补窗户买玻璃,跑三趟供销社都没买到,说要单位证明。”
几个孩子瞬间没了精神。这“小小科研小组”是陆星辰牵头的,本想培育豆芽送学校食堂省黄豆,现在就差玻璃做恒温箱盖子,眼看要半途而废,谁都不甘心。
放学路上,陆星辰磨磨蹭蹭,满脑子都是玻璃的事。回到家见苏瑶在院子晒药材,赶紧跑过去:“娘,我们科研小组培育豆芽,缺玻璃做恒温箱,没玻璃豆芽长不好,可玻璃要凭票,能买到吗?”
苏瑶停下活,蹲下来看儿子急红的脸:“玻璃不好买,得有单位证明。你们要多少?做恒温箱有啥用?”
“大概这么大。”陆星辰用手比划,“裁成 10厘米见方的小块,盖在木箱上做恒温箱,豆芽发芽快还不容易蔫。我们想送食堂,能省 10斤黄豆呢!”
苏瑶心里一动——孩子有想法还实干,不能让他们因为缺玻璃放弃。她琢磨着,县教育局说不定能批专款,毕竟是给学校搞科研还能省粮食,是正经事。
“走,娘带你去县教育局问问。”苏瑶擦干手,进屋换了件干净褂子,从抽屉拿张纸写了简单申请,“跟局长说说,说不定能批钱买玻璃。”
母子俩第二天一早就去县城。教育局在栋旧办公楼里,走廊飘着墨水味。苏瑶找到局长办公室,敲了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洪亮的声音。
苏瑶推开门,见张局长坐在桌前看文件,赶紧递上申请:“张局长您好,我是红旗村苏瑶,这是我儿子陆星辰。他们学校成立‘小小科研小组’,想培育豆芽送食堂省粮食,缺玻璃做恒温箱,想申请专款买玻璃。”
张局长放下笔,接过申请看了看,又看向陆星辰:“小朋友,你们培育豆芽能省多少粮食?恒温箱一定要用玻璃吗?”
陆星辰赶紧答:“张爷爷,我们算过,每次能培育 5斤豆芽,够食堂做一顿汤,省 10斤黄豆。不用玻璃温度控不好,豆芽长不好还容易烂,更浪费黄豆。”
“哦?还会算账。”张局长笑了,“想法很好,既锻炼动手能力又省粮食,该支持。但局里经费也紧张,你说说,为啥非要批这钱?”
苏瑶接过话:“张局长,孩子搞科研不容易,这不光是培育豆芽,更是培养责任心。现在国家号召节约粮食,孩子能用自己的办法省粮食,因缺玻璃放弃太可惜。而且玻璃买回来,以后还能做其他实验,不是一次性的。”
张局长点头想了会儿,拿笔在申请上签字:“行,批 20元专款,去财务科领钱开证明,去供销社买玻璃。记住钱要花在刀刃上,别浪费。”
陆星辰高兴得跳起来:“谢谢张爷爷!我们肯定好好做实验,培育最好的豆芽!”
领了钱,苏瑶带陆星辰去供销社。拿着教育局的证明,王主任很痛快地给了玻璃,还让师傅裁成 10厘米见方的小块,20块花了 18元,剩下的 2元,苏瑶给孩子买了铅笔和作业本。
回到村,陆星辰赶紧叫科研小组的同学,把玻璃搬到学校后院。几个孩子看着亮晶晶的玻璃,都兴奋得不行。
“有玻璃了,赶紧做恒温箱!”小胖搓着手跃跃欲试。
陆星辰点头,从家搬来几块废木板——是之前药厂装修剩下的,他特意留着做实验架。“先用废木板做框架,再把玻璃粘上面当盖子。”他说,“问过我娘,七零年代没胶水,用稠米汤就能粘玻璃,还结实。”
孩子们分工干活,有的锯木板,有的熬米汤,有的擦玻璃。陆星辰负责量尺寸,用铅笔在木板上画线让大家照着锯。小胖力气大,锯木板时脸憋红了,木屑飞一脸也不在乎。
“星辰,米汤熬好了,够稠不?”一个女同学端着锅跑过来,锅里的米汤冒着热气,黏糊糊的。
陆星辰用筷子搅了搅:“够了,在木板框架上抹层米汤,把玻璃粘上去,干了就结实。”
孩子们小心抹米汤粘玻璃,怕碰碎。陆星辰一边帮忙一边说:“玻璃边缘对齐,米汤抹均匀,不然粘不牢。”
忙活一下午,恒温箱做好了。长方形木箱上面盖着玻璃盖,侧面开个小口方便观察。孩子们把之前蔫的豆芽移进去,铺层湿纱布,满心期待等着。
接下来几天,陆星辰每天放学都去看豆芽。恒温箱里温度稳定,豆芽长得快,几天就长到一寸长,白白胖胖的看着有食欲。
“太好了!长得这么好,肯定能送食堂!”小胖伸手想摸,被陆星辰拦住。
“别碰,没成熟碰了容易坏。”陆星辰说,“再等两天,摘下来送食堂。”
采摘那天,孩子们小心把豆芽从恒温箱里摘出来,装了满满两大竹篮。陆星辰提着篮子,带同学们找校长。
校长看着新鲜的豆芽,惊讶得不行:“你们真培育出来了?这豆芽比供销社卖的还新鲜!”
“校长,这是我们科研小组的成果,想送食堂让全校同学尝尝。”陆星辰说。
校长高兴地拍他肩膀:“好!送食堂,今天中午给大家做豆芽汤!”
中午,食堂大锅里飘出豆芽汤的香味。同学们排队打饭,每人碗里都有一勺,脆嫩的豆芽配着淡盐味,好吃极了。
“这豆芽真好吃,是咱们自己培育的?”有同学问。
“对,陆星辰他们科研小组培育的,以后还能经常吃。”老师笑着说。
同学们都看向陆星辰,眼里满是羡慕。陆星辰心里美滋滋的,觉得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下午,校长写了封感谢信贴在药厂门口,上面写:“红旗村小学‘小小科研小组’,以节约粮食为己任,培育豆芽送食堂,彰显少年担当。少年强则国强,此等精神值得赞扬!”
乡亲路过都围过来看,有的还念给孩子听。李寡妇笑着说:“星辰这孩子真能干,学习好还会搞科研,以后肯定有出息。”
二柱子也说:“咱村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从小知道节约粮食,以后能为国家做贡献。”
苏瑶看着感谢信,心里满是欣慰。晚上陆战野回来,听说这事高兴地说:“星辰这孩子,越来越像你,遇事不慌还会想办法。”
“都是孩子自己努力。”苏瑶笑,“以后多支持他们搞科研,说不定还能培育更好的东西。”
陆星辰和同学还在改进恒温箱,发现米汤粘的玻璃时间长了容易开胶,想找其他办法加固。他想起在药厂看到的树脂,问苏瑶能不能用。
苏瑶笑:“树脂是工业用品,不能随便用。不过用布条蘸米汤贴在玻璃和木板接口处,能更结实。”
孩子照苏瑶说的做,果然加固了恒温箱。他们还计划培育小青菜、蘑菇,想以后给食堂提供更多蔬菜。
这天晚上,陆星辰在日记本上写:“今天全校同学都喝到我们培育的豆芽汤,大家都开心。以后要继续努力,搞更多科研项目,帮学校省粮食,为国家做贡献。”
苏瑶走进房间,见儿子认真写字的样子,悄悄退了出去。她知道孩子的科研路才刚开始,有这份热情和坚持,以后肯定能有更大成果。她能做的,就是一直支持,给他们创造好条件。
窗外月光洒进院子,照亮药厂招牌。苏瑶站在院子里,心里满是期待。她仿佛看到多年后,这些孩子都长成有用的人,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为国家发展出力。而这一切,都从这个小小的豆芽科研项目,从那块来之不易的玻璃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小小科研小组”成了村里的榜样。其他学校的老师特意来取经,学培育豆芽的经验。陆星辰也成了小名人,走到哪都有人夸。
但陆星辰没骄傲,知道还有很多要学。他常去公社图书馆查资料,还向张教授请教种植知识。张教授喜欢这爱钻研的孩子,常给他讲农业科研的故事,鼓励他好好学习,以后当农业科学家。
陆星辰把张教授的话记心里,更努力搞科研。他和同学又培育出小青菜,虽长得不高但鲜嫩,送食堂后也很受同学欢迎。
校长看着孩子的成果,在学校大会上表扬“小小科研小组”,号召全校同学学习,从小培养节约粮食、爱科学的习惯。
苏瑶看着儿子的成长,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这 20元玻璃专款,不仅解决孩子的急,更点燃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情。这份热情会伴他们一生,成为前进的动力。
夜深了,药厂的灯还亮着。苏瑶坐在桌前,看着陆星辰写的科研报告,脸上露出笑容。报告里详细记了豆芽培育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还有未来计划。字迹虽稚嫩,却满是认真和执着。
苏瑶相信,只要孩子保持这份热情和执着,以后肯定能创造更多奇迹。而她,会一直站在他们身后,加油鼓劲,支持他们追梦想。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