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73章 风暴的涟漪与错题本上的音符

开局遭雷劈:音乐不需要被 最新章节正文 第73章 风暴的涟漪与错题本上的音符 http://www.ifzzw.com/378/378635/
  
  
    《光年之外》正式发布的那天,像一颗超新星在网络宇宙的中心引爆。

    这首歌的威力,远比当初的《桃花诺》更加凶猛。如果说《桃花诺》是深海的惊雷,那么《光年之外》就是划破天际的宇宙史诗。邓子琪顶级的演唱、堪比好莱坞大片的MV、以及歌曲本身那磅礴恢弘的格局,三者叠加,形成了一股无法抵御的文化浪潮,瞬间席卷了整个华语乐坛,甚至辐射到了海外。

    发布后一小时,登顶各大音乐平台新歌榜。

    三小时,MV播放量破亿相关话题屠尽热搜榜单。

    二十四小时后,歌曲的英文翻唱挑战赛在海外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无数音乐博主和专业歌手为其惊人的旋律和编曲才华而折服。

    海角村的清晨,依旧被海浪与鸟鸣唤醒。阿汐正踮着脚,小心翼翼地给阳台上的多肉浇水,阳光落在她身上,暖洋洋的。客厅里,林星盘腿坐在地毯上,正耐心地教景曦如何将一个圆形的积木块,放进对应的圆形凹槽里。小家伙试了好几次都对不准,急得咿咿呀呀乱叫,最后干脆把积木块往嘴里塞。

    林星无奈地笑了笑,把积木块从儿子手里解救出来正要开口说话,阿汐的手机突然疯狂震动起来。是她设置的特别关注提醒,一连串的推送消息几乎要挤爆屏幕。

    “阿星哥!快看!”阿汐放下水壶,拿起手机,声音里是压抑不住的激动和骄傲,“《光年之外》……它……它好像火到国外去了!”

    她把手机递过去屏幕上是各种海外音乐博主夸张的表情封面,标题无一例外地带着“震撼”、“天才之作”、“华语音乐新高度”之类的字眼。视频里,那些金发碧眼的专业音乐人,用各种乐器解析着《光年之外》复杂的和弦进行和编曲结构,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惊叹与佩服。

    林星扫了一眼,脸上依旧没什么波澜,只是把景曦抱进怀里,轻轻拍着他的背:“嗯,知道了。”

    他的平静,与网络的狂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这股浪潮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在最初的喧嚣后渐渐平息。随着歌曲热度的持续发酵,一个更深层次的讨论,开始在一些专业的音乐论坛和乐评人专栏里悄然蔓延。

    起初,只是一些资深的乐迷在讨论。

    【这首《光年之外》的作曲,真的只是那个写《孤塔》的作家林星吗?这编曲的成熟度和和声的想象力,不像是一个玩票的作者能写出来的。】

    【同意楼上!主歌部分的和弦外音用得太绝了副歌的转调更是神来之pen,这完全是大师手笔!我甚至感觉听到了一点古典音乐的影子。】

    【你们有没有觉得,这首歌的旋律走向,那种在****里包裹着细腻情感的‘味道’,有点像……像一个人?】

    这个“像一个人”的帖子,很快被更多人注意到。但真正将这股暗流推向风口浪尖的是一篇来自国内最权威的音乐杂志《声纳》的线上专栏文章。

    文章的作者是乐坛泰斗级的评论家宋怀安。他年过六旬,一生致力于古典音乐的评论与推广,以眼光毒辣、从不媚俗著称。他的文章标题起得既克制又充满了暗示——《〈光年之外〉里,一个天才的幽灵在歌唱》。

    阿汐是在一个育儿公众号推荐的“睡前读物”链接里,无意中点进这篇文章的。

    文章开头,宋怀安毫不吝啬地赞美了《光年之外》的艺术成就,称其为“十年难得一见的华语流行乐杰作”。但笔锋一转,他开始从最专业的角度,庖丁解牛般地解构这首歌。

    “……其和声织体之复杂,远超常规流行乐的范畴。副歌部分从C大调到降A大调的突然转调,看似突兀,却通过一个精妙的共同音连接,营造出时空割裂的宏大感,这种手法,常见于瓦格纳的歌剧。而歌曲结尾处那段钢琴华彩,其复调写作的痕迹,带着浓郁的巴赫风格……”

    阿汐看得云里雾里,那些专业的乐理术语她一个也看不懂。但当她看到下一段时,她的心脏猛地一缩,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了。

    “……这种将古典技法圆融地藏于流行旋律之下的创作‘指纹’,这种在磅礴的音乐叙事中倾注极度个人化、甚至带着破碎美感的情感内核的风格,让我想起了一个本该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闪耀,却不幸过早陨落的名字。我无意冒犯《光年之外》的创作者林星先生,或许这只是一种巧合,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但当我闭上眼聆听这首歌时,我仿佛看到的不是一片璀璨的星海,而是一个孤独的背影,站在柏林的冬夜里,用小提琴的弓弦,拉扯着整个宇宙的星辰与尘埃……”

    小提琴!柏林的冬夜!

    这两个词像两把尖锐的冰锥,狠狠刺进阿汐的心脏。她握着手机的手指瞬间冰凉,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这篇文章,比之前邓子琪的私信、比MV里那个小提琴的剪影草图,要可怕一万倍!它不再是私下的猜测,而是一份来自权威人士的摆在公众面前的逻辑严谨的“招魂书”!

    她甚至能想象,这篇文章会引发怎样的轩串。那些关于“楚星河”的旧闻、他惊世的才华、他神秘的陨落、那场车祸的疑云……所有的一切都会被重新翻出来放在放大镜下,一寸寸地审视。

    而林星,这个名字,将彻底和“楚星河”的影子捆绑在一起,再也无法挣脱。

    阿汐的脸色变得惨白,她几乎是下意识地,迅速将文章页面关闭,然后删除了浏览记录。她抬起头,看向正在客厅另一头,陪着景曦搭积木的林星。他正耐心地将一块三角形的积木放在正方形积木的顶端,搭成一个“房子”的形状,脸上带着柔和的笑意。

    她不能让他看到这篇文章。她要保护他,保护他们现在这个家。

    接下来的两天,阿汐变得有些魂不守舍。她会下意识地频繁刷新网络,看到任何与“楚星河”相关的字眼都心惊肉跳。宋怀安的那篇文章果然如同病毒般扩散开来无数音乐博主、乐评人开始下场分析,各种对比视频、技术贴层出不穷。“林星到底是谁”这个话题,第一次以一种近乎严肃考据的姿态,出现在了公众视野里。

    林星似乎察觉到了她的异样。

    这天下午,阿汐又在偷偷刷手机,看到一条“深扒楚星河柏林车祸四大疑点”的帖子时,心跳得厉害,连林星走到她身后都没有发觉。

    “在看什么?这么入神。”

    林星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阿汐吓得手一抖,手机“啪”地一声掉在了地毯上。屏幕还亮着,上面那个刺眼的标题清晰可见。

    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

    阿汐慌忙弯腰去捡手机,想要关掉页面,但林星的动作比她更快。他捡起手机,目光落在了屏幕上。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安静地逐字逐句地,看完了那篇长长的充满了各种猜测和所谓“证据”的帖子。

    阿汐的心沉到了谷底,她紧张地攥着衣角,连呼吸都忘了。她不知道林星看到这些会有什么反应是愤怒?是悲伤?还是会勾起那些痛苦的回忆?

    林星看完了。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手机还给了阿汐。然后他转过身,走到了客厅的另一边。

    他没有走向那个尘封着小提琴的壁橱,也没有走向书桌去打开电脑,而是走到了阿汐平时练琴的那块地毯旁,弯腰捡起了那本被她翻得有些卷边的“吉他学习错题本”。

    他翻开本子,指着上面一页,那是阿汐昨天记录的难题:“F和弦到G和弦的转换,还是不顺畅?”

    阿汐愣住了她没想到他会突然提起这个。她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嗯……手指总会慢半拍。”

    “我找到一个更简单的按法。”林星拿起阿汐的吉他,坐在她身边,指尖在琴弦上示范起来“你看从中指开始移动,把它当成一个轴心,食指和无名指再跟上,这样会稳很多。”

    他弹奏着,一段简单而温暖的和弦进行在客厅里响起,像一只温柔的手,瞬间抚平了空气中所有的紧张和不安。

    他没有去解释那些疑点没有去反驳那些猜测,更没有去触碰那个名为“楚星河”的幽灵。他只是用最直接、最温柔的方式,将阿汐从那片波涛汹涌的网络风暴里,拉回到了他们这个小小的只关于吉他和弦、积木和猫的安稳世界里。

    阿汐看着他专注教自己弹琴的侧脸,看着他指尖在琴弦上熟练地跳动,眼眶一热,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

    “怎么又哭了?”林星放下吉他,伸手轻轻擦去她脸上的泪水,“弹吉他把手按疼了?”

    阿汐摇着头,一把抱住他,把脸深深地埋进他怀里,声音带着浓浓的鼻音:“不是……我就是觉得……有你真好。”

    林星笑了胸腔微微震动。他轻轻拍着她的背,像在安抚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好了”他拉开一点距离,拿起那本“错题本”和一支笔,在空白的一页上,重新画下了一段崭新的更简单的和弦谱,“罚你把这个练熟。这是新歌,叫《家的和弦》,你来当我的第一个听众。”

    谱纸上C、GAm、F……几个最简单、最温暖的和弦,构成了一段最平凡也最动人的旋律。

    阿汐看着那段乐谱,破涕为笑。她知道,那些关于过去的风暴,或许永远不会真正停息。但只要有他在,有这个家在,他们就能在风暴的中心,弹奏出只属于他们的最安稳的和弦。

    窗外,海浪声依旧。客厅里,两把吉他,一大一小,轻轻靠在一起,等待着被再次拿起,合奏出家的声音。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小红的煮夫的小说开局遭雷劈:音乐不需要被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开局遭雷劈:音乐不需要被最新章节开局遭雷劈:音乐不需要被全文阅读开局遭雷劈:音乐不需要被5200开局遭雷劈:音乐不需要被无弹窗开局遭雷劈:音乐不需要被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小红的煮夫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