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上午,甘宁来到彭泽县,参观官办造纸坊,这是整个长江以南最大的造纸工坊,事实在一个月前,这里的规模在南方还排不上前十,但一个月后,工匠增加了十倍,规模扩大了十倍,纸产量比紧随其后的宛陵纸坊多了五倍。
这一切都来自官方今年最大的投资,招募的工匠达六千人。
工坊大管事叫赵成,是江东的一名负责官办工坊的主管官员,原本是步骘的手下,步骘把他推荐给了甘宁,出任纸坊大管事一职。
“目前我们生产的纸张还是蔡侯纸,造纸本钱比原来降低了很多。”
“很多是多少?”甘宁停住脚问道。
赵成略有些尴尬,“一张纸的本钱原本是十五文,现在降到了十文钱。”
甘宁点点头,“还不错,但还要再降。”
雕版印刷术能否推广的关键就是纸张的数量和本钱,本钱越低,印刷一本书的本钱才会低于请人抄一本书的润笔钱,只有这样,士子才会真正接受印刷书籍。
“卑职会想办法再降本钱。”
“目前有想法吗?”甘宁又问道。
“暂时还没有!”
甘宁想了想道:“那个从许昌请回来的造纸大匠呢?我要见见他。”
大管事赵成立刻让人带上来一名中年男子,正是从许昌过来的郑初,或许是生活条件和心情畅快的缘故,他比许昌时明显年轻了很多,也有了精神。
郑初躬身行礼,“参见楚侯!”
“和家人团聚了吗?”甘宁笑问道。
郑初鼻子一酸,连忙道:“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了,楚侯大恩大德,小人一定做牛做马报答!”
说完,郑初跪下给甘宁磕头,甘宁连忙扶他起来,笑道:“不需要你做牛做马,只要你把几十年的造纸经验好好传授给大家,就是报答我了。”
“小人一定悉数传授,绝不藏私!”
甘宁点点头又问道:“现在一张纸的本钱是十文钱,我想把它再降低,有没有办法?”
郑初想了想道:“现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换原材料。”
目前各地造的蔡侯纸就是宦官蔡伦改良的纸,蔡伦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大大降低的造纸本钱,使纸张能大规模推广,取代了传统的帛绢写字,至少官方都用纸了。
在蔡伦的基础上再降低本钱,路子似乎有点堵住了。
甘宁知道隋唐造纸成本大降,关键就是用竹子来作为造纸原料,造出的纸张韧性好,本钱低,反过来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甘宁淡淡笑道:“郑大工匠可以试一试,用竹子造纸,以后还可以用稻草芦苇造纸。”
南方最多的便是竹子,用竹子造纸的本钱一定大大降低。
郑初眼睛一亮,“小人可以试一试!”
“不是试一试,就是用竹子造纸!”
甘宁又回头对大管事赵成道:“你给郑初充足的时间、资源和人手,要全力支持他把竹纸造出来。”
赵成和郑初一起行礼,“一定不让楚王失望!”
甘宁之所以要大规模造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雕版印刷术要成功了,对纸张的需求便迫在眉睫了。
甘宁没有在彭泽过夜,当天下午便返回柴桑,他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又来到官房,他在路上他得到消息,马良和李撰正准备向自己汇报。
自己给了他们一个月的时间,他们提前三天完成了。
甘宁回到官房坐下,新任令史庞明将二人领了进来。
庞明是庞统的侄子,也是一个天才,今年十九岁,一笔书法写得尤其漂亮,深受甘宁看重。
不多时,马良和李撰走进来行礼,“参见楚侯!”
“我们不耽误时间了,看看你们的成果!”
马良上前将一份印刷纸张小心翼翼呈给了甘宁,李撰则上前将一块雕版放在案上。
甘宁先拾起雕版,雕版上还粘有油墨的黑渍,木质非常好,密度高,分量重,居然是浸泡过油的青刚木。
上面雕刻了整齐的木阳文,一个一个整齐排列,字体笔锋刚劲,雕刻细腻,整体上很有一种岁月沧桑感,正是甘宁想要的雕版。
“不错,是我想要的东西,哪里搞来的木板?”甘宁笑问道。
李撰连忙道:“是从船场!”
原来是船场,那就能理解了,最好的木料,还要反复浸油处理,使木板几十年都不会变形开裂。
甘宁又拾起印刷件,上面的字迹非常清晰干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印刷的是《论语》中的《里仁》、《泰伯》。
甘宁赞许道:“很不错,很成功!”
马良和李撰对望一眼,两人眼中都露出激动之色,得到了楚侯的认可,这一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
甘宁又笑道:“接下来,你们要把整部《论语》都雕刻印刷下来,现在我先教你们怎么装订成书。”
线装书在唐宋后才出现,也是和印刷术的出现息息相关。
甘宁从抽屉里取出一份册简单装订的线装书,这还是徐蔚替他装订的,基本上后世的书籍一样了,加线、黏合、包上书脊。
“这是.”
两人都愣住了,甘宁耐心告诉他们,“我们把一页页印刷出来的书籍装订起来,就是一册书了,这样更容易携带,更方便,按照我这个样本,把《论语》装订成册,当然不是一册,可以多装订几册,厚道适中就行了。”
马良默默接过线装书,这又是一种颠覆传统的书籍方式了,由卷改成了册。
甘宁语重心长对他道:“你出任著作署署令其实责任重大,你职责有三,第一,制定标准,每一块雕版有多大,用什么样的纸张,什么样的油墨,怎么装订成书,这些都要制定详细的规矩;
第二,推广,负责要把雕版印刷书籍和线装书推广出去,当然,这里面的技术不能泄露.”
马良轻轻点头,“我明白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大量制作雕版,把我们以前的各种书籍都刻成雕版,印刷出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但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光靠你一人完成不了,但我希望你能打好基础,能让后代传承下去。”
马良眼中燃烧起了一簇火,历史、传承、责任,他郑重地点头,“我不一定不辜负楚侯的重托!”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