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329章 新钱上市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最新章节 第329章 新钱上市 http://www.ifzzw.com/378/378337/
  
  
    江瀚宣布涨俸的消息,让在场的一众文武振奋无比。

    此次涨幅之大,简直难以想象,薪俸上涨一半后,他们也就不用再过那种紧巴巴的日子了。

    可当得知涨俸将以纸票的形式发放后,众人的心头又像被浇了一盆凉水。

    纸票?

    该不会和明廷一样,听起来不少,但实际上发到手的,都是些难以变现的陈年旧货吧?

    尽管心中疑窦丛生,但在场的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究是没人再站出来质疑、反驳。

    新钱已经制成,甚至连负责此事的新衙门、以及衙门的官员都已经确立。

    大家都不傻,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此事不容置疑,不是商量,而是通知。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随着太监一声唱和,这场喜忧参半的大朝会,总算是落下了帷幕。

    江瀚随即起身,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离开了大殿。

    王驾一走,承运殿内紧绷的气氛顿时松弛下来,文武官员们也三三两两,怀着复杂的心情相继离去。

    人群中,薛志恒的脚步最为匆忙。

    明天不仅是发放俸禄的日子,更是泉通司正式开衙、直面考验的第一天。

    他还要赶回去做最后的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

    正当他加快脚步,想尽快赶回衙门时,身后却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

    “薛主事,薛主事,还请留步。”

    薛志恒停下脚步,转身望去,叫住他的,正是农部职方清吏司郎中——庄博阳。

    此人是湖广武陵人,字子书,也是从明廷投诚过来的官员。

    因为在城内的宅院与薛家府邸相邻,庄博阳和薛志恒平日里素有往来,算是熟识。

    见到是这位邻居,薛志恒也放缓脚步,朝他拱了拱手:

    “原来是子书,不知道唤我何事?”

    庄博阳脸上堆起笑容,快步走近,同样拱手回礼道:

    “薛主事如今荣膺新职,执掌泉通司,权责重大。”

    “我这做邻居的,自然要向您道贺啊。”

    薛志恒谦虚地摆摆手:

    “唉,子书兄言重了。”

    “不过是王上信赖,尽力为君分忧罢了,谈不上什么恭喜。”

    庄博阳在廊下凑近了些,压低声音,用手指做了个捻票子的动作:

    “薛主事,你我毗邻而居,也算知交。”

    “您……能不能跟在下透个底儿?”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

    “这本色加折色的制度,会长期并行吗?”

    “粮票和布票,将来……将来会不会也像宝钞那般……”

    后面的话他没说出口,但意思却不言而喻。

    薛志恒听罢,不动声色地宽慰道:

    “子书兄大可放心。”

    “具体的细节我虽然不便多言,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告知,王上励精图治,体恤臣下,绝不会行那自毁根基之事。”

    “再说了,这粮票、布票,都标明了可以抵换实物,并非什么空头票据,你也不必过于担忧。”

    说罢,他看着庄博阳叹了口气。

    如果是其他人来问,薛志恒肯定不会多说,最多也就是搪塞两句罢了。

    但既然是庄博阳开口了,他才多解释了两句。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相熟,而是薛志恒很清楚,自己这位邻居的家境,实在是太过寒酸了。

    庄博阳是天启年间的进士,金榜题名后,先是被吏部委派到四川的安县担任知县。

    因其为人勤勉,治下吏治清明,钱粮刑名诸事井井有条,颇有政声,几年后便被擢升为崇庆州知州,紧邻成都。

    而在崇庆州知州任上,庄博阳更是勤政爱民,做了不少实事。

    他亲自督导兴修水利,疏通了多条淤塞数年的灌溉渠,使得境内数千亩“望天田”得以保收;

    每逢灾年,庄博阳必定想方设法开仓平粜,甚至还捐出自己微薄的俸禄发粥赈济,在士民中口碑极佳。

    后来江瀚打下成都,庄博阳所在的崇庆州也跟着投降了。

    按理说,像这一类承平时期干练有为、政绩斐然的官员;在战乱时期,本应该是誓死不降,最终以身殉国的标准模板。

    但庄博阳偏偏不是。

    当李自成率领的大军兵临崇庆州城下时,他几乎未作任何抵抗,便领着州衙一众属官,干净利落地开城投降了。

    李自成看着崇庆州高耸的城墙,本以为这会是一场硬仗,但他万万没想到城门不攻自开了。

    见此情形,他生怕其中有诈,愣是派兵在城内反复搜剿了大半天,直到确认并无伏兵后,他才敢放心接收州城。

    按照惯例,占领一地后,李自成立刻召开了公审大会,准备全面清查城内的贪官污吏、豪绅劣商。

    这一查之下,结果简直令他触目惊心。

    崇庆州官府上下,从知州到胥吏,几乎都存在加征行为,像什么纸笔费、车马费、火耗等等,数目不小。

    李自成当时也并未细究,只是依照惯例,将庄博阳等一干人等都定性为“贪官污吏”,准备严惩。

    为首的庄博阳更是要被判斩首示众,家产抄没。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行刑,得知消息的百姓便围满了州府衙门,替庄博阳鸣冤叫屈。

    李自成闻报都愣住了,他征战多年,还是头一回见到百姓替“贪官”求情。

    意识到事有蹊跷,他立刻找来几位乡老市民,仔细询问其中关节。

    这一问,李自成才明白了其中隐情。

    原来庄博阳平日素有清名,并非什么大奸大恶之徒。

    但李自成却更不解了,既然素有清名,为何什么官府上下都在加征税款?

    直到他带着亲兵,亲自踏入庄博阳家中时,所有的疑惑得以解开。

    这个姓庄的家里,是真穷啊!

    庄博阳家住城西,是一个仅有三间瓦房的一进院宅子。

    院内除了一棵老树外,别无长物。

    进屋一看,更是家徒四壁,桌椅板凳俱是陈旧不堪。

    庄博阳的寡母常年卧病在床,他的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身上穿的也只是寻常的绸布衣裳。

    单从衣着上看,外人根本看不出来,这是知州大人的亲眷。

    按理说,庄博阳身为一州知州,本该住在州衙内院。

    但崇庆州衙门早已年久失修,每逢雨雪便四处漏风渗水。

    庄博阳无钱修缮公廨,又不愿劳民伤财,索性自己租了一个便宜的小院,带着家眷搬了出来。

    而他之所以选择投降,原因也很简单。

    这种既要维持官府运转,又要坚守底线的清贫日子,他实在是过够了,也撑不下去了。

    以庄博阳任安县知县时为例,他名义上年俸是九十石,折合白银约七十两。

    但实际发放时,因朝廷财政困难,到手能有一半就算不错了。

    而他辖下的安县衙门,不算临时帮闲,仅各类固定的吏员、衙役、杂工就有一百五十余人。

    其中仅有县丞、主簿、典史、六房司吏等约三十人属于朝廷经制吏员,勉强有微薄薪俸。

    剩下的一百二十人,如三班衙役、门子、仵作、书算等,则要完全靠地方自筹经费来养活。

    而一个县衙,下属机构也非常多,像什么递运所、河伯所批验所、铁治所、水马驿、急递铺、道、僧会司、阴阳学、医学等等。

    手底下这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庄博阳这个领头的,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奈之下,他最终也只能默许加征一些“火耗、纸笔费、车马费”等杂项,用以维持衙门最基本的运转、以及支付胥吏们的工食银。

    而他自己,却没有中饱私囊。

    得知这一切后,李自成也有些犯难了。

    你说庄博阳贪污吧,他确实违反了加征禁令;

    但说他是个贪官吧,庄博阳加征来的银子,全都填了公家的窟窿,自己反而却过得紧巴巴的。

    李自成难以决断,只能将此事原委写成奏报,连同案卷一并送回成都,请江瀚亲自裁决。

    仔细审阅卷宗后,江瀚对此事也做出了批示:

    像庄博阳这类官员,本性不坏,能力亦有,虽然不属于清官,但称得上能臣。

    其“贪墨加征”的行为,本质上是为了缓解财政缺口,以保证地方运转,实乃情有可原。

    既然并未横征暴敛,中饱私囊,而且在民间声誉不错,便可网开一面,予以任用。

    所以,江瀚就放了庄博阳一马,并将其擢升为正五品职方清吏司郎中。

    除此之外,他还给庄博阳安排了一套宅院,就在薛家府邸旁边。

    江瀚的本意,是想做出个千金买马骨的姿态,鼓励更多像这样的官员投诚。

    但很可惜,偌大一个四川,也就只有十来个人而已。

    正因为两人是邻居,知道庄博阳家境清贫、为官不易,薛志恒今天才破例跟他多讲了两句,以安其心。

    就在他俩交谈的片刻功夫,周围一些尚未散去的官员,也不自觉地放缓了脚步,悄悄靠拢了过来。

    一群人竖起耳朵,想从新任泉通司提举口中,探听更多关于纸票细节、未来规划的消息。

    见此情形,薛志恒也知道不能再多说了,于是便对四周拱了拱手,朗声道:

    “诸位同僚,还请放宽心。”

    “王上金口玉言,既已承诺,便绝不会效仿明廷旧弊,行那搪塞敷衍之事。”

    “明日便会发放薪俸,也是我泉通司开衙首日,欢迎各位持票前来兑换!”

    听了这话,周围的官员们也纷纷拱手还礼,应和道:

    “薛主事哪里的话,我等怎么可能质疑王上?”

    “由您执掌泉通司,我等最是放心。”

    “明日开衙,公务繁忙,我等就不去凑热闹了,免得妨碍了正事。”

    薛志恒也不点破,只是点头笑道:

    “好说,好说。”

    随即告罪一声,匆匆离开了王府。

    而他身后的一众官员们,望着薛志恒远去的背影,纷纷沉默不语,神色各异,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翌日,未时正刻,新成立的泉通司衙门正式开衙。

    为了凸显重视,也为了应对突发状况,薛志恒亲自坐镇衙内,负责唱票。

    他整了整官袍,正襟危坐,朝着身旁侍立的副提举微微颔首,沉声道:

    “吉时已到,开衙!”

    随着他一声令下,院内的吏员立刻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的炸响震耳欲聋。

    门房则是气沉丹田,高声吆喝道:

    “开——衙——!”

    随即与身旁的差役一同,奋力推开了沉重的大门。

    然而,大门甫一洞开,端坐堂上的薛志恒立刻傻眼了。

    只见门外黑压压地站满了人,昨天还口口声声说着“不去凑热闹”、“免得妨碍公务”的同僚们,此刻竟一个不少,几乎全数到场。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还跟着不少仆役、力工待命。

    在大门打开的瞬间,人群如同潮水般涌入,顷刻间将原本宽敞的前堂挤得水泄不通。

    而挤进来的官员们,抬头看见坐在大堂正中的薛志恒,也同样愣住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位新任的泉通司一把手,竟然会亲自坐在这前堂之上,干起了类似钱庄柜头唱票兑付的活计?

    哪个部门主事,不是在高堂后厅运筹帷幄,挥斥方遒?

    这种一线事务,交给手下的副官、吏目去办不就好了?

    一时间,两方人马大眼瞪小眼,愣立在了原地,空气中满是尴尬。

    还是薛志恒最先反应过来,他轻咳了两声,率先开口,打破了僵局:

    “各位同僚如此热情,前来捧场,薛某真是不胜荣幸啊。”

    堂下的官员们也立刻借坡下驴,互相吹捧、寒暄起来,试图掩盖方才的尴尬:

    “薛主事真乃我等楷模,竟然亲力亲为,坐镇前堂,实在令人钦佩!”

    “是啊是啊,薛主事勤勉奉公,我等佩服不已!”

    “瞧瞧这衙门,规制严整,吏员抖擞,一看便知道能干实事!”

    “泉通司有薛主事执掌,何愁新政不兴啊”

    薛志恒也不点破,只是笑着一一拱手,安排道:

    “诸位谬赞,薛某实在愧不敢当。”

    “各位要是想兑票,只管依次上前,薛某亲自为各位办理,绝不让大家久等!”

    众人闻言,自然是从善如流。

    尽管内心急躁,但表面上却还维持着体面,一一将刚到手的粮票和布票,小心翼翼地递到薛志恒面前的公案上。

    对于大多数官员而言,几张轻飘飘的纸片握在手里,终究还是不如实实在在的粮食、布匹看在眼里放心。

    尽早将其落袋为安,才是稳妥之举。

    然而,在这争相兑换的人群之中,却有一个人始终稳坐钓鱼台。

    那就是户部主事赵胜,他甚至压根就没往泉通司这边凑。

    成都城内的核心衙门,大多都集中在汉王府周边区域,彼此相距不远。

    泉通司比较特殊,设有两个分衙:

    一个在城西,主要负责回收旧钱、兑换新铸的铜币银币,面向民间;

    另一个就是薛志恒坐镇的城内分衙,主要负责兑换粮票、布票,面向官员和官府体系。

    因此,对于不远处泉通司衙门里的热闹景象,端坐在户部大堂的赵胜是心知肚明的。

    但他却仿佛如老僧入定般,慢条斯理地品着杯中热茶。

    窗外隐隐传来的议论声,丝毫不能干扰他分毫。

    就在此时,赵胜的副官孙楷却快步走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急切:

    “赵主事,果然不出您所料,泉通司那边已经排起长队了,各衙门的同僚都去了大半。”

    “您看……咱们户部是不是也派几个人过去?”

    “毕竟这新增的俸禄都是票证,部里不少同僚心中也颇为忐忑……”

    赵胜连眼皮都没抬,只是轻轻吹了吹茶沫,淡淡道:

    “急什么?沉住气。”

    “这午后实在闷热,有什么好挤的?”

    “可是……”

    孙楷有些不解,凑近了些,

    “下官听说,不少人都心中打鼓,生怕这票子……”

    “生怕它变成一堆废纸?”

    赵胜放下茶盏,发出一声轻响,打断了孙楷的话。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自己的副手,

    “我户部,执掌全川钱粮、户籍、度支。”

    “库房里有多少银子,有多少铜料,官仓里堆着多少石新粮,织造局送来了多少匹新布……”

    “你这个副手心中,难道没有一本清晰的账目?”

    “新增俸禄所需的粮、布,早在数日之前便已经入库,专款专用。”

    “至于钱币,库藏的大半银两和铜钱,更是早就换成了新钱,有什么可急的?”

    他瞥了一眼孙楷,继续说道:

    “你不信现在去打听打听,今天挤在泉通司门前排队的,大多是哪些人?”

    “除了像庄博阳那种确实等米下锅的,大多都是些品级不高的官员。”

    “各部主事一级的,你见有几个亲自去了?”

    “如果连我户部的官员都慌慌张张、一窝蜂地跑去挤兑,传将出去,成何体统?”

    “岂不是显得对新政没有信心?”

    孙楷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什么,但赵胜已经站起身:

    “好了,无需多言。”

    “传令下去,让我户部各级官吏安心办公,不要去凑这个热闹。

    “兑换的机会有的是,不在这一时半刻。”

    而与此同时,在城西负责民间兑换的泉通司分衙,又是另一番光景。

    成都城内的市井街巷,也因为官府贴出的“兑换新钱”告示而议论纷纷。

    在茶肆酒楼里,百姓们围坐闲谈,话题都离不开这事。

    “听说了吗?官府要发新钱了,铜的、银的,模样可俊了!”

    “俊有啥用?能当饭吃?”

    “大明朝廷的教训还不够?我家倒是有些祖传的宝钞,模样也俊,要不折价卖给你?”

    “去去去,那宝钞擦屁股都嫌硬!”

    “非也非也,这回发的不是宝钞,而是实打实的银子铜钱。”

    “只要拿着旧币,在三个月内,都能去泉通司兑换新钱。”

    “哼,官字两张口,他说能换,到时候库门一关,你找谁去?”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官府更换钱币,早已不是新鲜事,历朝历代皆有。

    而他们的反应,大多都是谨慎和观望。

    虽然短时间看,朝廷分了田土,还免了不少赋税。

    但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告诉他们,官家的任何“新花样”,最后吃亏的多半都是小民。

    民间市场的兑换,在告示贴出后的前几天内,规模都不是很大。

    大多数人都不敢轻易上前,只是聚在衙门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那新钱模样是挺稀奇,边缘还有齿纹,但谁知道它分量足不足,官府回收旧钱公不公道?

    然而,这种观望并未持续太久。

    成都城内几家规模较大、与官府往来密切的商号,已经接到了泉通司的通知,要求他们做个表率,为百姓带头。

    这几家大商号的掌柜亲自带着伙计,抬着一箱箱的旧铜、银锭,浩浩荡荡地来到泉通司衙门前,当众办理兑换业务。

    按照事前安排,这几家商号的兑换业务被拖得很长,故意摆出姿态,以吸引民众的目光。

    一群人在泉通司衙门高谈阔论,说些什么“发行新钱,统一制式,乃是利商利民之举”、“新钱做工精湛,防伪独特,以后做生意也更放心了”之类的话。

    而这些商家的行为,自然也给犹豫的百姓们打了一针强心针。

    都说精明无过商人,眼看这些商号掌柜都如此积极,民众心中的顾虑也渐渐打消。

    “几家大商号都换了,应该没问题吧?”

    “看样子这新钱是硬通货?”

    “官府回收旧钱的折价,听着还挺公道……”

    窃窃私语声中,开始有胆大的小商小贩、佃户农人,拿出积攒的旧钱上前兑换。

    当他们见识到新钱后,也渐渐放下了心来,开始极力向周围的亲朋好友鼓吹此事。

    与此同时,如德昌布行、丰泰粮号、协兴盐栈等有官府背景的商号,更是早早挂上了牌子,宣布从今往后只接收新钱。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即便是一些认死理的老农,为了生计也只能乖乖就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兑换的队伍,城西泉通司分衙门前,逐渐排起了长龙,秩序井然。

    新钱也开始逐渐走出成都,向周边乡县辐射开来。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就爱啃鸡翅的小说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最新章节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全文阅读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5200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无弹窗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就爱啃鸡翅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