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一卷:默认 第206章 泰国集体农庄的生活(一)煎饼卷大葱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最新章节第一卷:默认 第206章 泰国集体农庄的生活(一)煎饼卷大葱 http://www.ifzzw.com/378/378053/
  
  
    1956年8月15日,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被缅甸内战所吸引的时候,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的人民在过着日复一日,平淡又刺激的生活。

    呵叻高原的连绵大雨终于停歇了,可空气中还是弥漫着闷热和潮湿的气息,集体农庄的铁丝网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小水珠。

    19岁的黄玉兰牵着孩子手蹲在稻田上,手指轻轻拂过水稻的绿叶,叶片上的露珠沾在手上,凉丝丝的,黄玉兰忍不住露出笑容。

    黄玉兰是一年前才过来南华的,对比过去的生活,她还是觉得集体农庄的生活有些不太真实。

    她在岭南的时候,只是个童养媳,每天起早贪黑照顾一大家子的生活,她本以为只要自己怀上男孩就好了,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四五年下来,她都没有怀孕,每天不是被丈夫骂,就是被婆婆折磨,好不容易怀孕,生下的却是女孩,为此还伤了身体,不能再怀孕了。

    不久后,一群当兵来了村里,他们为老百姓申冤,给老百姓分了土地。在黄玉兰眼里,这些人都是好人,这些人更是说要男女平等。

    其他的她都听不懂,她只知道举着红旗的人说她也可以分土地,“地契”上写上她的名字,不再是她男人的名字。

    她本以为这是好日子的开始,没想到她男人觉得她不能生孩子后,就想把她和她的女儿卖给山里的人,再把她的“地契”抢过来。

    在她绝望的时候,她想起这段时间,不断宣传男女平等的妇女干部,觉得只要离婚,她和她女儿就安全了。

    于是,她和那位妇女干部商讨该怎么做,但离婚是一件影响很大的事情,那名妇女干部把她的事情通知给上级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了。

    而她想要离婚的消息不知怎么的传遍了整个县城,黄玉兰知道,她不能回去,不然她会被打死的。

    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那名妇女干部带着她的女儿找到了她,还给了她一张火车票,让她赶紧走。

    说有些人觉得这是你离婚的事情,是女人压迫男人,对你的离婚请求“不予支持”,甚至还想“给你一些教训”。

    就这样黄玉兰来到了南华,转而来到了泰国呵叻高原的集体农庄。

    这片稻田是集体农庄的家人们在5月份一起种下的,如今稻田已经变得郁郁葱葱了,刚长出没多久的青涩稻穗,像在回应他们辛苦的劳作。

    每天清晨,52岁的李德昌都会坐在集体农场门口的石头上,不断看向周边的劳作的农民,手里还紧紧握着一把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李德昌是从国防军退役士官,他在桂系部队中待了大半辈子,作战经验丰富,二战时失去了妻子和两个儿子,来到集体农庄后,他就把这里当成了唯一的家。

    李德昌把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当成了家人,尤其是那群失去父母的孩子,他总把自己的糖果偷偷留给农庄的孩子们。

    “玉兰,别蹲太久,小心腰!”

    “你身体本来就不好,干掉轻松点的活就可以,拔杂草这活不用抢着干。”

    李大叔的声音从集体农庄的大树下传来,他身边跟着几只刚断奶的小羊羔,正围着他的脚边咩咩叫。

    黄玉兰直起身,揉了揉发酸的腰,笑着应道:“知道啦,李大叔!”

    李大叔走过来,蹲下身看了看摸了摸黄玉兰的女儿英子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一些糖果。

    “给,糖果,甜的。”

    英子看了看自己的母亲,见母亲点头后,拿起一颗放进嘴里,眼睛一下子眯了起来,露出甜甜的笑容。

    “谢谢李大叔!”

    “英子真乖。”

    “到午饭的时间了,陈大妈已经煮好饭了,今天可是有红烧肉和骨头汤,要是去晚了,肥肉就被抢光了。”

    “赶紧去吧!”李大叔对着还在田里忙活的人大声地喊道,声音洪亮,带着浓厚的八桂口音。

    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的口音笑着回应,随后便跟着李大叔,往集体食堂走去。

    集体农庄的建筑都很朴素,并没有多少美感,多为两层楼高的长方形结构,是用水泥和竹子砌成的房子,这主要是因为集体农庄在建立的那天起,需要考虑第一要素就是防御。

    现在的情况还算好的,三年前集体农庄更加简陋,早期大家都是住集体宿舍的。

    集体宿舍多为单层的简易泥土房,内部会用木板分隔成小房间,每个小房间可容纳2-4人。

    宿舍内仅配备基本家具,也就一张木板床,有的农庄比较富裕的话,还会给成员添上一个衣柜,就再也没有更多装饰和家具了。

    要是条件非常差的话,集体农庄的成员只能住军队发放的帐篷了。

    简陋的集体宿舍便于集体管理,集体农庄的成员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进一步强化了“集体高于个人”的理念。

    现在水泥房建成时,连门窗都是成员们自己动手做的,这里没有谁的房子更大、更豪华,无论是农民、厨师、教师、管理员,还是刚加入的新成员,住的都是一样的两居室,里面的床、桌子、椅子,也都是集体统一购买统一分配的,没有私人财产,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集体农庄的社区布局是以“公共中心+住宅环绕”的核心模式,这样既可以满足生产与生活的功能需求,也可以强化集体凝聚力。

    餐厅、礼堂、办公室、图书馆、医疗室等公共设施均位于社区中心区域,形成公共活动核。

    这种布局的目的是缩短农庄成员从住宅到公共设施的距离(步行不超过10分钟),便于集体活动(如聚餐、开会、学习)的开展,强化了集体的意识。

    每户住宅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周围种植树木或菜地。这种设计既保障了家庭的私密空间,又使成员“抬头可见彼此”,保持了集体的亲近感。

    李大婶穿着蓝色的围裙,正在把一筐热气腾腾的齐鲁煎饼放在餐桌上,即便她的汗水已经沾湿了衣服,但她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李大婶看见黄玉兰进来,就拿起一个刚烤好的煎饼,涂上秘制酱料,夹上一根来自齐鲁的大葱,递到她手里。

    “闺女,快尝尝,这可是正宗的齐鲁煎饼,我还加了点芝麻,香得很!下午还要顶着大太阳干活,可不能饿着肚子。”

    李大婶是集体农庄的“厨娘”,农庄的孩子们通常会叫她李妈妈。李大婶是齐鲁人,1950年就到南华了,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从齐鲁那么远的地方跑来南华的,这一路上可是兵荒马乱的。

    孤身一人来集体农庄后,就主动承担了集体食堂的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早餐、摊煎饼,把集体农庄的孩子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唯一不好的就是李大婶只会做齐鲁的食物,还特别喜欢做煎饼,煎饼卷大葱成为农庄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不过每次她都会说这里的大葱不怎么样。

    食堂的角落里,几个五六岁的孩子正围坐在一张小桌子旁,一手拿着煎饼,一手夹着红烧肉,吃得满脸都油。

    李大婶走过去,用围裙擦了擦一个小男孩的脸,轻声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不够李妈妈再给你拿。”

    这个小男孩叫李长安,是去年才来到这里的,听说他的父母在来南华时,在海上不幸遇难了。

    像李长安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对于他们的安排,南华政府基本都会送到集体农庄,不管是泰国呵叻高原还是南海道(克拉地峡),都有大量的孤儿。

    在集体,所有孩子都住在一起,有专门的保育员照顾他们的生活,白天一起去集体学校读书,晚上一起睡在集体宿舍里。

    不是父母不爱孩子,而是在集体农庄的理念里,“集体抚养”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平等的关爱,不会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异,有的孩子能吃饱,有的孩子却饿着肚子;有的孩子能读书,有的孩子却只能放牛;有的孩子可以得到家庭的宠爱,有的家庭却被虐待。

    黄玉兰坐在自己的孩子对面,一边吃着煎饼卷大葱,一边听旁边的人吐槽李大婶的饭菜,让他从岭南人硬生生变成齐鲁人了。

    19岁的李富贵刚从长安(河内)过来,是被政府派遣过来的,只会在这里待三年,他机械厂的技术工人,不仅懂点机械知识,还会说英语和日语,来到集体农庄后,主要负责修理拖拉机(谢尔曼坦克改)和灌溉设备。

    “李大叔,我刚刚检查了一下那台拖拉机,只是部分零件损坏了,要是换个零件就可以,这样被耽误的开荒就可以继续了。”

    “我已经给上级写了信,让他们帮忙调个零件过来,如果顺利的话,明天就能到。”

    “要是上面没有这个零件的话,这台拖拉机的零件只能从本土购买了,估计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弄不好了。”李富贵狠狠咬了一口煎饼,发现咬动,甚至连皮都没有破。

    “李大婶,你这齐鲁煎饼太硬了!你这煎饼是不是放太久了,根本咬不动。”李富贵举起手里的煎饼向李大婶喊道。

    “小子,煎饼就这样的,爱吃不吃。”

    “还挑上了!”

    “你看看其他人,不都好好的。”

    李大婶大声喊道,心里却在想:小样,让你说老娘做的饭菜不怎么样。

    李富贵发现身边的人都吃很香,觉得自己是不是最近昨天熬夜出现幻觉了,连隔壁桌的小孩都能咬下来。

    “太好了!修好拖拉机,不用再像前几个月前那样,累得腰酸背痛了。”

    “李大叔,这次拖拉机轮到我来开了吧?”

    “我保证在一天内,把村子东面那片荒地,全部开垦完。旁边的陈仁贵兴奋地说道。

    “还得等上面通知,至于拖拉机,你小子还小,等过几年再说吧!”

    陈仁贵可以说在这里长大的,他的父母是第一批来到这里的开拓者,陈仁贵10岁就来到这里了,这几年下来,陈仁贵不仅会种庄稼、会养牛羊,居然还学会开拖拉机。

    陈仁贵这个小子的射击成绩是农庄里面数一数二的,去年隔壁集体农庄被土匪袭扰时,他还跟着集体农庄的守备队一起去支援,听说还打中了两个人,也不知道真的假的。

    在集体农庄这里,并没有固定的“职业”,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集体农庄的需要,分配工作。

    今天你去种地,明天我去放牛,后天他去修机器,大家的分工不同,却都是为了集体农庄的发展,没有谁的工作“更高级”,也没有谁的工作“更低贱”。

    饭后,黄玉兰和李大叔、李富贵一起往村子东面的荒地走去。路上,他们路过集体学校,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老师正在教孩子们读的汉字。

    集体农庄的学校不收学费,所有孩子都能免费读书,不仅教汉语、数学、历史,还教孩子们种地、养牛羊、修农具,还有武器的使用。

    学校老师常说的一句话。

    “在这里,光会读书是不行的,还要学会使用武器,只有战斗才能守住我们的土地。”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爱吃番茄炒蛋的猫爷的小说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最新章节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全文阅读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5200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无弹窗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爱吃番茄炒蛋的猫爷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