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254章 宝贝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最新章节 第254章 宝贝 http://www.ifzzw.com/374/374611/
  
  
    “谢谢吴哥了!我再敬您一杯!”李哲说着,又端起了酒杯。

    “哎,半杯半杯!”吴绍辉连忙按住李哲的手,笑着说,“咱慢慢来,好酒得慢慢品。”

    就在这时,包间的门被推开了,服务员端着托盘走进来,开始上菜。

    第一道是吴绍辉点的“三不粘”,金黄油亮的,盛在白瓷盘里,还冒着热气。

    第二道是“扒鸡茸鱼肚”,鱼肚泡发得刚好,上面盖着一层细腻的鸡茸,汤汁浓得挂勺,一看就有食欲。

    李哲拿起筷子,夹了一口“三不粘”放进嘴里,软糯的口感在舌尖散开,甜而不齁,还带着淡淡的鸡蛋香。

    “不错。”李哲赞了一声,上辈子,他在某音见过一个姓隋的大厨做过,但还是头一次吃。

    众人也跟着尝了起来,一时间,包间里只剩下咀嚼声和“好吃”“味儿真地道”的称赞声。

    吃喝了一会儿,李哲像是突然想起啥,放下筷子:“吴哥,我跟几家涉外酒店有生意往来,从他们那儿收了不少外汇券。

    我想问问,我这外汇券能不能从咱外贸公司买东西?或者说,能不能请外贸公司帮忙代买些物品?”

    吴绍辉脸上的笑容收了收,露出点为难的神色。

    他放下酒杯,解释道:“李老弟,这外贸公司有明确规定。我们只能按自身的进出口经营范围和规定,给符合要求的主体代理进出口业务。

    这外汇和外汇券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个人不能直接用外汇券参与外贸交易资金结算。这事……真办不了。”

    李哲听完,脸上没太大变化——他之前就有过了解,外汇券主要是在国内的友谊商店、华侨商店、涉外宾馆这些指定地方买东西的特殊凭证,国家管得严,怕外汇券直接流进市场,搅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吴绍辉看了李哲一眼,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接着说:“李老弟,我大概明白你的想法。外汇券和人民币官方兑换是一比一,但在指定商店里,用外汇券能买到不少人民币买不到的紧俏货,购买力比人民币强多了,你是想借着这个溢价做点生意,多赚点钱,对吧?”

    李哲坦然点头:“吴哥您说对了,我确实有这想法。不过您放心,我这些外汇券都是酒店正常结的货款,来源正,没一点问题,不怕查。”

    “来源正也得小心。”吴绍辉叹了口气,压低声音提醒,“黑市上确实有人收外汇券,兑换率比官方高不少,有时候一块外汇券能换一块二甚至一块三的人民币,但做这个的都是有背景的人,咱们普通人根本碰不起。你要是没太深的背景,我劝你千万别沾,万一出点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吴哥,谢谢您提醒,我记在心里了。”李哲诚恳地说。

    其实在问吴绍辉之前,他就把外汇券的用途琢磨了个遍,可想来想去,合法的途径也就只有在那几个固定场所消费,根本没法用来做生意。

    他甚至动过心思,想用外汇券去友谊商店买些进口的稀缺商品,比如进口彩电、手表,然后自己开个小店,用人民币高价卖出去。

    可他仔细查了相关规定,最后还是放弃了——这种行为很可能被判定为“投机倒把”,轻则罚款没收货物,重则还要坐牢,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就在这时,洪三放下筷子,适时开口:“李老弟,你有外汇券,不如去友谊商店买些稀缺值钱的东西。”

    李哲笑了笑,他有二十多万外汇券,哪里用得完:“常用的东西我都买了,还剩着些闲钱。”

    其实他心里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着外汇券去指定银行,按一比一的比例兑换成人民币,可这样一来,就浪费了外汇券的溢价,他觉得太不划算,总有些不甘心。

    洪三摸了摸下巴,突然眼睛一亮:“对了!我有个亲戚在荣宝斋工作,上次跟他聊天,听他说荣宝斋和友谊商店有不少珍贵的收藏品,像清代的瓷器、老坑的翡翠、还有名人的字画,都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

    你不如用外汇券买几件收藏品放在家里,这些东西年限越久越值钱,以后保准能升值,比你存着外汇券划算多了。”

    金百万在一旁听了,问道:“洪哥,这荣宝斋不是也能用人民币支付吗?何必用外汇券呢?多不划算。”

    “金老弟,这你就不懂了!真正的好东西,普通渠道根本买不到。”洪三喝了口茶,笑着说:“要么得有过硬的关系,能让内部人员拿私藏的货;要么得有人脉,能搭上供货的渠道;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用外汇券——国家现在要创汇,特意把一些稀缺的珠宝、收藏品放出来卖,就是为了吸引外国人或者有外汇券的人购买,换更多的外汇。”

    洪三的话像一道光,给李哲提了个醒。

    他之前没往这边考虑过,这会儿仔细一想,收藏品种类多,有瓷器、玉器、字画,翡翠,不同种类的升值潜力也不一样。

    要是能挑到几件品相好、稀有度高的收藏品,不仅能把闲置的外汇券用掉,还能做个长远投资——这可比把外汇券存在手里,或者冒险去黑市兑换划算多了,也安全多了。

    李哲端起酒杯,又喝了一口茅台,心里慢慢盘算起来:回头得找个时间,去友谊商店或荣宝斋逛逛,看看里面到底有哪些收藏品,再找洪三的那个亲戚打听打听,哪些东西值得买。

    要是真能找到合适的,这外汇券就算是用对地方了……

    ……

    翌日上午。

    京城崇文门的灰瓦屋顶刚被春阳晒暖,琉璃厂西街的青石板路就漫着股子热乎气。

    一辆白色伏尔加停在荣宝斋门口,李哲推开车门,提着黑色公文包下车,黑色西装衬得他精神头十足。

    荣宝斋的朱漆大门敞着,门楣上“荣宝斋”三个鎏金大字晒得发亮,门两边黑底金字的楹联。门前两级青石板被踩得溜光,几个提鸟笼的老爷子正扎堆儿闲聊。

    李哲刚站定,就见洪三从里头快步跑出来,深蓝色卡其布夹克领口别着枚英雄钢笔,脸上笑出俩酒窝:“李老弟,你来了。”

    “洪哥,劳您久等了。”

    “我也是刚来,进去跟我表哥打了个招呼,他那正好有顾客做鉴定,得稍等一会。”

    “不着急。”李哲应了一声,跟着洪三往里走,墨香、木头味儿混着旧纸的气息一下子扑过来。

    正厅挺敞亮,头顶雕花木梁上吊着几盏黄铜吊灯,光洒在博古架上,亮堂堂的。

    架子上摆得满当当:玻璃罩里的青花瓷瓶,缠枝莲纹细得能看清纹路;卷轴书画排得整整齐齐,露出来的题跋上,名家印章红得扎眼;还有些小玉件、石印章,在光底下泛着润润的光。

    柜台后站着几个穿深蓝色对襟褂子的店员,跟客人说话都轻声细语的,倒让这厅堂多了股文雅劲儿。

    “咱去偏厅等,那儿清净,我表哥平时就搁那儿给人看东西。”洪三边说边拽着李哲往里头走,绕过摆着大端砚的展台,就进了偏厅。

    偏厅比正厅小点儿,墙上挂着几幅近现代的画,角落摆张红木八仙桌,桌上放着一套紫砂茶具。

    里侧长柜台后,一张宽大红木书桌摆着放大镜、手电筒、软尺,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坐在那儿,齐肩黑发梳到耳后,浅灰色中山装穿在身上,看着稳当又温和。

    这会儿,那男人正盯着一位大爷手里的物件看。

    大爷约莫六十来岁,蓝色劳动布褂子洗得发白,手里攥着个白瓷杯,杯口还沾着圈茶渍,攥得指节都发白。

    洪三凑到李哲耳边小声说:“瞧见没?那就是我表哥郑彦博,等他给这大爷看完,咱再跟他说你的事儿。”

    李哲点点头,找个圆凳坐下,刚扫了两眼偏厅的摆设,就被大爷的大嗓门吸引了注意力。

    “你仔细瞅瞅!拿放大镜看清楚!”只见大爷“当”的一声,把白瓷杯往桌上一放,杯子撞得桌面都颤了颤。

    这杯子小巧玲珑,矮壁平底,杯口微微往外撇,杯身上画着只大公鸡,旁边几只小鸡啄米,笔触倒还细致。

    大爷指着杯子,下巴一抬:“我找你鉴定,不是让你蒙事!是考考你,认不认得这宝贝!”

    郑彦博脸上还带着笑,拿起放大镜凑到杯子前,仔细看了看釉色和图案,又翻过杯子瞧了瞧底款,放下放大镜,语气平平地说:“大爷,不瞒您说,这杯子是新的。”

    “新的?”大爷像是听见了笑话,嗓门一下子高了八度,指着郑彦博就嚷嚷:“我看你才是新的!刚入行没几天吧?就敢在这儿瞎咋呼!”

    周围看藏品的客人听见动静,都扭头往这边看,眼神里满是好奇。

    郑彦博没被大爷的火气冲着,依旧笑呵呵的:“大爷,您先别上火,我跟您说说为啥是新的,您听听在理不在理。”

    “别跟我说那些没用的!”大爷猛地拿起杯子,手指戳着杯壁上的大公鸡:“你看清楚了,这画多真,颜色多正!你啥都不懂,还敢在荣宝斋当鉴定师,这不是糊弄人嘛!”

    郑彦博耐着性子,依旧温和:“大爷,您这杯子,是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仿品?”大爷眼睛一瞪,脸瞬间红得像关公,拍着桌子就站起来:“要是我这是仿品,那市面上就没真东西了!你可别搞错了,是你没眼光,不认识真宝贝,还在这儿胡说八道!”

    周围客人有的悄悄往后退,有的还往前凑了凑,想看看咋收场。

    郑彦博依旧坐得笔直,语气诚恳:“大爷,我知道您听了不痛快,我能理解,但这东西,确实是新的,没争议。”

    大爷气得胸脯一鼓一鼓的,喘着粗气:“我今天来,就是想看看你荣宝斋的鉴定师到底啥水平!我们家宝贝多着呢,本来还想多拿几件让你长长眼,现在看来,没必要了!”

    大爷一挥手,指着郑彦博的鼻子,“我就知道你水平不行,才只带这一只来试试水!”

    郑彦博闻言,还带着笑:“大爷,听您这意思,家里还有不少类似的宝贝?”

    “那可不!”大爷下巴抬得更高了,语气里满是得意:“就像这样的杯子,我们家还有五只呢!本来想让你开开眼,现在看你这水平,算了吧,不给你看了!”

    郑彦博轻轻点头,拿起杯子托在手里,慢悠悠地说:“大爷,咱先不说您这杯子,聊聊真正的成化斗彩鸡缸杯。那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珍品,距今五百多年了。

    特点特别明显:杯身小巧,胎质细,釉色润,上面的图案都是工匠精心画的,公鸡的神态、小鸡的动作都活灵活现。

    而且存世量特别少,全世界加起来也就二十只左右,大部分在故宫和宝岛故宫,真正在市场上流通的,不会超过三只。”

    说到这儿,他把杯子递到大爷面前:“您再看看您这只,釉色太亮,没有老物件的包浆。

    图案笔触虽细,却少了古画的韵味,一眼就能看出是新仿的,还是刚做出来的那种。而且……”

    郑彦博话还没说完,大爷突然一把抢过杯子,生怕再听出啥“坏话”,怒气冲冲地说:“你别而且了!净在这儿胡说八道!我不让你看了,你算老几啊,也配评价我的宝贝!”

    郑彦博没生气,依旧笑着:“大爷,您别激动,拿稳杯子,慢点走,别摔着了。这杯子虽说不是珍品,也是您的心爱之物不是?”

    “哼!”大爷冷哼一声,突然带着点炫耀:“告诉你,之前宝岛故宫还打电话让我捐宝贝呢!我都没同意!就你还敢说我的宝贝是假的?你有啥资格!”

    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张皱巴巴的旧报纸,将‘鸡缸杯’裹在里面。

    郑彦博看着他的动作,又提醒:“大爷,您用报纸裹着不安全,容易摔。回头买个专门装瓷器的盒子。”

    “算了吧你!”大爷白了他一眼,语气不屑:“你懂个啥!”

    说完,大爷一扭头,把裹着杯子的报纸团塞进衣服内兜,双手紧紧护着,梗着脖子走出偏厅,嘴里还嘟囔着“啥水平啊!还荣宝斋呢。”

    等大爷走远了,洪三忍不住笑出了声,拍着李哲的肩膀:“老弟,这大爷也太逗了!比我上次去剧院听评书还可乐!”

    李哲脸上带着浅笑,露出回忆的神色,这大爷让他想到了一个后世的团体,叫‘国宝帮’——一群特喜欢收藏,但分不清真假,还特固执的人。

    总觉得自己手里的是稀世珍品,别人说假还不乐意。

    有句话特形象:‘故宫一件我一件,故宫没有在我家,故宫全假我全真’。

    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些国宝帮的大爷虽然偏执了点、激进些,但愿意花钱买这些东西,也算是给收藏市场添了点活力,间接帮着经济发展了。

    ……

    洪三走到郑彦博跟前,脸上堆笑:“表哥,这位就是我跟你提过的李哲老弟!人家是做大生意的,今儿特意来荣宝斋,想挑几件靠谱的收藏品。”

    郑彦博站起身,主动伸出右手:“李同志,让您久等了。”

    李哲赶紧握住他的手,笑道:“郑师傅,幸会幸会。”

    郑彦博点点头,做了个请的手势:“坐,咱慢慢聊。荣宝斋藏品不少,你先说说想侧重看哪类,我好针对性给你介绍。”

    说到古玩收藏,李哲并不陌生。

    他很喜欢看鉴宝类节目,从最早王刚主持的《鉴宝》节目,到后来某音上各种鉴宝直播,他几乎期期不落。

    那些专家拿着放大镜,对着个不起眼的瓷瓶,或是一幅泛黄的字画,就能絮絮叨叨讲半天背后的历史、工艺,最后报出个让人咋舌的价格,每次都看得他心潮澎湃。

    那时候他也就图个乐呵,没特意记什么,可看得多了,一些藏品的名字、特征,还是不自觉刻在了脑子里。

    比如一提起近现代书画,他能想起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说到陶瓷器,元青花、明成化、清三代的名号也不陌生。

    当然,真要让他自己鉴定,他连釉色和包浆都分不清,只能靠上辈子的记忆,找那些未来升值潜力大的宝贝。

    他心里门儿清:要是现在就价格高昂的藏品,以他目前的资金根本买不起;但有些藏品现在看着不起眼、价格低,说不定就是未来的“潜力股”。

    昨天回家后,他还特意坐在台灯下琢磨收藏的事——收藏品大多有升值价值,可不同藏品的升值空间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在他看来,只升值几倍或十几倍的藏品,根本不值得入手。

    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会快速发展,人民币通胀也会加剧,要是涨幅连通胀都跑不赢,这样的藏品还有啥投资意义?

    他暗暗打定主意:这个年代买藏品,至少得有数十甚至上百倍的升值空间,否则绝不出手。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跑盘的小说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最新章节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全文阅读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5200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无弹窗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跑盘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