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243章 同心(大章)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最新章节 第243章 同心(大章) http://www.ifzzw.com/374/374611/
  
  
    李振国眉头锁得紧紧的,过了好半晌才开口:“头一条就得看厂子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这证要是过期了或是不合规矩,生产出来也是白忙活。”

    他掰着手指头数着:“再就是设备,这可是顶要紧的。杀菌锅、封口机、清洗机、灌装设备都得细细检查,看看哪些该修、哪些得换,把这笔账算明白。”

    李哲赶紧在本子上记着,笔尖在纸上沙沙直响:“要是主要做番茄、酸黄瓜、青刀豆这三种罐头,设备上有啥特殊讲究不?”

    “那肯定有!”李振国把声音提高了些,“青刀豆得有焯水杀青的设备,不然脆劲儿不够;酸黄瓜需要专门的腌制发酵车间,温度湿度都得拿捏好;番茄罐头得有破碎打浆机,这些设备一样都不能少,别到时候厂子租了才发现设备不对路,白扔钱。”

    他喝了口茶接着说:“仓储也得留意。新鲜的青刀豆、番茄得有冷藏库,不然放不了几天就坏了;成品罐头得存到通风干燥的仓库,还得够大,能周转开才行。”

    李哲边记边点头,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专业门道,没有叔叔这个内行指点,他压根摸不着头脑。“二叔,还有其他要注意的不?”

    “还有水电和运输。”李振国往椅背上靠了靠,“罐头杀菌得用大量蒸汽,锅炉房设备得合规,电力容量得够几条生产线同时转,一旦停了电,整个生产就得停下来。

    物流也得方便,离公路或货运站近些,原料运进来、成品运出去都省事,能省不少运费。”

    李哲边记边点头,农村确实爱停电,用电是个大问题,看来不光要跟工厂沟通,还得跟镇政府好好说说。

    “二叔,我打算六到九月份生产 200吨罐头,得要几条生产线?”

    李振国接过李哲递来的钢笔和笔记本,在桌上算起来:“一条生产线每天 8小时,青刀豆、酸黄瓜罐头能产 1.2-1.5吨,番茄罐头工艺不一样,能产 1.5-1.8吨。”

    “六到九月一共 120天,要产 200吨,平均每天得 1.67吨。考虑到设备维护和原料供应不稳定,租两条生产线保险些,能灵活调整着生产。”

    “工人呢?”李哲追问。

    “生产线核心岗位,每条线要 2个清洗工、3个分拣工、2个灌装工、1个杀菌操作工、1个封口检验工,两条线就是 18个操作工。”李振国想了想接着写:

    “辅助的得有 2个仓管员、2个质检员、1个维修工、3个包装工,共 8个。再加 1个生产主管和 1个技术员,总共得 27到 30人。”

    笔记本记满了整整一页,李哲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踏实多了:“叔,这些门道没您指点,我真摸不着头脑。过段时间我去看罐头厂,想请您跟我一起去,帮我把把关。”

    李振国把钢笔递回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自家人不说两家话,啥时候去,你提前说一声。”

    他心里头五味杂陈,自己在罐头厂干了这么多年,论能力、技术、经验都不差,却连个技术员都没评上。

    侄子才二十来岁,却要自己开罐头厂了……

    晚上九点。

    李振国打开门锁,带着几分酒意回了家,客厅里床帘已经拉上了,小胖子和丈母娘都睡了。

    他脚步放得更轻,蹑手蹑脚推开卧室门,见妻子还坐在床头缝衣服。

    等他关上卧室门,妻子陈淑萍才小声问:“咋这么晚才回来?老二找你啥事?”

    李振国脱掉衣服坐在床上,把事情简单跟妻子说了说。

    陈淑萍听完愣住了,一脸不可思议地问:“这老二卖菜卖得好好的,折腾罐头厂干啥?你们厂的生意都不好做,他弄个罐头厂不更得赔钱嘛。”

    李振国想了想:“不一定,老二的朋友能弄到出口苏联的外贸订单,这就能盘活一家罐头厂。

    我们厂这两天之所以加班加点地干,听说也是因为苏联外贸订单,可惜量不大,还不知道转了几手,价格压得特别低。不好干啊。”

    陈淑萍眼珠一转追问:“那老二是啥意思?打算让你去他新开的罐头厂干活?”

    李振国皱着眉:“现在罐头厂还没租下来,事还没敲定,他也没明说,但我感觉有那个意思。”

    “那你咋想的?”陈淑萍扭头看向丈夫,见他不说话,推了推他肩膀,“问你话呢。”

    “我要真跟着老二干,他肯定不会亏待我,大小也是个生产主管,工钱也不会少;但他毕竟是租赁的厂子,也不知道能干多久。”李振国不是不相信侄子,只是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由不得他不慎重。

    他轻叹一声:“看看再说吧……”

    ……

    午后,苏州胡同七号院。

    李哲站在北屋门前,看着工人师傅们小心翼翼地搬运崭新的电器,这批电器安装好,家里的东西就齐了。

    “慢点慢点,这冰箱金贵着呢。”旁边一个约莫四十来岁、手上布满老茧的男子指挥着。

    李哲递上搪瓷缸凉茶:“郑师傅,您喝点水。”

    “谢谢李老板。”他接过茶缸一饮而尽,抹了把汗笑道:“您家这院子可真敞亮,我干了这么多年,还真没遇到过几家。”

    李哲笑了笑问:“郑师傅,这冰箱通电能直接用吗?”

    “这您可问对了,还真不能立刻用。”他往厨房走了几步,回头叮嘱道:“刚搬过来得静置俩钟头以上,等制冷剂回流好了才能通电,不然压缩机容易出毛病。”

    李哲点点头:“我记住了。”

    “咱进去归置归置。”郑师傅先一步进了厨房,对着身后的李哲问:“李老板,这冰箱您打算放哪?”

    李哲指着门口方向:“放这边吧。”

    郑师傅摆摆手:“李老板,我建议您换个地,您这边开着窗,太阳一晒容易外壳老化。”

    李哲又瞅了瞅厨房,指着靠里的位置:“您看那边呢?”

    “这可以。”郑师傅拿着尺子比划着,对后面的徒弟说:“搬过来,慢一点,别太靠墙。冰箱两侧和后背得留够空当,至少十到十五厘米,不然散热不好容易坏。”

    安置好冰箱,一行人又把热水器搬进卫生间,同样确定好位置,打孔、安装、接线,郑师傅很负责,每一项都亲自检查。

    见李哲进来,他指着墙上的漏电保护器说:“这玩意儿可得装好,洗澡的时候最忌讳漏电。机身离淋浴区远点儿,开关高度正好够着又不碰头,您记着每次用完都得拔电源。”

    “我记住了。”李哲郑重点头,这年代的热水器不比后世,确实得加小心。

    北屋西侧的客厅里,一台牡丹牌电视机正被安置在靠墙的电视柜上。

    郑师傅接上电源帮忙调试,屏幕亮起的瞬间,李哲忍不住凑近细看。

    郑师傅熟练地转动旋钮:“您看这清晰度多好!要是图像歪了或者没信号,八成是室外天线没接好,您可以自己动一动,弄不好了再找我们来修。”

    最后安置洗衣机,郑师傅确保地面平整、不漏水后,才拍了拍手:“李老板,妥了,您放心用,有啥问题直接打维修电话。”

    “好嘞,谢谢您。”李哲拿出一包烟分给几名工人。

    等工人们收好工具离开,李哲仔细把所有电器的保修卡、说明书分门别类,用夹子夹好放进客厅抽屉。

    客厅里的电视还开着,正在播放《西游记》,这电视剧虽然看了很多遍,但当个背景节目还是不错的。

    他靠在沙发上长长舒了口气,刚想歇口气,院门外传来“砰砰砰”的敲门声。

    李哲出了客厅拉开院门,一个圆滚滚的身影堵住门口——正是金百万,他那身黑色外套被肚子撑得紧绷绷的。

    “李老弟,恭喜乔迁之喜!”金百万嗓门洪亮,侧身让出身后的洪三。

    洪三穿着中山装,手里捧着个卷起来的纸筒,脸上堆着笑:“李老弟,早就想来看看你的新家了。”

    李哲把两人往里让,金百万一进院就咋咋呼呼地四处打量:“去年我来的时候还是个空壳子,这才多久啊,装得这么气派!”

    洪三则显得拘谨些,眼睛好奇地扫视着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不时发出啧啧赞叹。他之前只去过前院,还是头一次来后院。

    “两位老哥来得正好,我带你们参观参观。”李哲领着他们进了北屋介绍:“北屋三间,左手边是客厅,右手边餐厅。东边是书房,东耳房改了厨房。”他又指向西侧,“那边是卧室,家具都是刚添置的,西耳房改成了浴室。”

    走到东厢房时,李哲特意放慢脚步:“东厢房也是三间屋,专门用来接待客人。”

    一进门,洪三就被中央的原木茶桌吸引住了,伸手轻轻摸着光滑的桌面:“这桌子真像样!”茶桌配着六把圈椅,下层的封闭柜体里整齐码放着茶叶罐和茶具。

    胡桃木原木地板泛着温润的光泽,局部铺着的竹编地毯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头顶仿古铜制吊灯的流苏随着微风轻轻晃动。

    东厢房北屋是休息室,单人床铺着素色床单,阳光透过窗纱洒在上面暖洋洋的。

    东厢房南屋最里面的娱乐区摆着张可折迭的原木麻将桌,金百万眼睛一亮:“这桌子好,平时能当餐桌,人多了还能搓麻将!”

    东厢房耳房改成的卫生间里,白瓷洗手盆擦得锃亮,散发着清新的肥皂味。

    参观完院子,三人在东厢房茶室坐下,李哲泡上一壶茉莉花茶,给两人各倒了一杯。

    金百万扶了扶茶杯,从洪三手里接过纸筒:“李老弟,你乔迁新居,我和洪哥琢磨了好久送啥礼,你看看这个合不合心意。”

    李哲解开绳子展开卷轴,四个瘦硬挺拔的毛笔字映入眼帘——“宁静致远”。字体结体扁稳,转折处利落干脆,落款“启功书”三个字下方还盖着鲜红的印章。

    “这是启功先生的真迹?”李哲眼睛一亮,他虽然是个农民,但经过后世的信息时代,也听过这位书法大家的名号。

    洪三得意地竖起大拇指:“李老弟果然有见识!我那亲戚在荣宝斋做事,特意帮我们挑的,绝对正品。”

    说着从口袋里掏出收据和鉴定说明:“您看,这是正规收据,还有专家鉴定呢。”

    李哲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宣纸,感受着笔墨的力道,心里暖烘烘的:“太贵重了,让你们破费了。”

    送礼这件事上,两人确实用了心。

    金百万摆摆手:“老弟,咱兄弟不说这个,回头挂在书房里,多有气派。”

    收起字画,李哲正了正神色,开始说正事:“金哥,洪哥,我准备下一批收 30吨罐头,总投资五万。”

    我出两万占四成,沈老板一万五占三成,你们俩各出五千占一成。还有个苏明远,之前你们也见过,他是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的,以后跟苏联打交道用得上,他也出五千占一成。

    你们觉得合适吗?有啥想法可以说。”

    金百万和洪三对视一眼,都点头同意。

    李哲继续说:“另外,沈老板那边给了准确回信,中苏的贸易谈判很顺利,沈家长辈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苏联的外贸订单。我和沈老板商量了一下,打算成立一家罐头公司,租赁一个罐头厂,生产咱们自己的罐头品牌。”

    金百万愣了一下,租赁罐头厂的想法是他提的,但他回去跟媳妇商量后,又觉得这想法有些冒失:“李老弟,你想生产属于咱们自己品牌的罐头肯定是好的,但问题是咱们都不懂罐头生产,技术上的问题不好解决,这对咱们来说等于是个新行业,我担心被人蒙了。”

    李哲说道:“金哥,你的担忧有道理,我也有过类似想法。不过,我叔叔李振国在京城罐头厂干了十来年,对生产罐头的各个环节门儿清,可以让他帮咱们参谋参谋。

    他这个人比较谨慎,给我提了不少建议,到时候咱们租赁罐头厂的时候可以叫上他。

    如果他觉得不合适,咱们就不租,也能多一道保险。”

    听到李哲这么说,金百万没再反对,但脸上还有几分忧色。

    洪三倒是没太纠结,说道:“营业执照我来办吧,我认识工商局的人,能办得快点。李老弟,如果你没意见,我也可以当公司的法人。”

    李哲看着他诚恳的眼神:“洪哥,谢谢您了。”

    洪三搓着手笑道:“跟着你干有奔头,这点事算啥。”

    洪三知道当法人要承担责任,但他能参与罐头的外贸生意,全凭和李哲的关系。可论起和李哲的亲近程度,他又比不上金百万,要想融入这个团队,就必须承担更多责任。

    又聊了会儿开公司的事,大致确定了公司的股份和名称。

    洪三起身告辞:“我这就去跑执照的事,争取早日办下来。”

    送走洪三,金百万才有些犹豫地开口:“老弟,这外贸生意确实赚钱,但咱的主业毕竟是蔬菜大棚,现在搞罐头厂是不是有些……”

    “不务正业?”李哲笑着接话,掰了个橘子递给他一半:“金哥,不管是新鲜蔬菜还是罐头,本质都是蔬菜生意。

    新鲜菜价格波动大,遇上坏天气就赔本;罐头能储存,市场更稳定。这叫蔬菜深加工,是蔬菜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

    “深加工?”金百万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个词,大概能明白意思。

    “没错。新鲜蔬菜门槛低,易受天气、供需关系影响,价格波动剧烈。同一种蔬菜,种植的人多了,价格就低了。深加工可将过剩原料转化为耐储存产品,比如罐头、冻干蔬菜、果汁,稳定收益。”

    李哲吃了一瓣橘子继续说:“深加工有技术和设备壁垒,普通人想学也学不来。利润更稳定,也更持久。而且,还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

    在李哲看来,一个知名品牌就是无形的财富,这才是他最看重的。

    他掰着手指头解释:“只从事低端的蔬菜种植,未来发展有限,抗风险能力也差。从种菜、收菜、卖菜,到做成罐头,产业链长了,抗风险能力就强了。

    只有形成蔬菜产业链,深耕这个领域,咱们才能在这个行业有一席之地。”

    “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还是你想得远。”金百万听得眼睛发亮,一拍大腿:

    “租赁罐头厂的事,我回去就联系。万安镇罐头厂之前跟咱们合作过,他们资金断了没复工,我先去问问。”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他脸上,映出满脸的干劲。

    李哲刚才那番话虽然不长,却给他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他以前就是个农村菜贩子,虽说有些见识,但受限于眼界,根本接触不到“蔬菜深加工”的概念和延伸。

    李哲这番话给了他很大启发……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跑盘的小说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最新章节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全文阅读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5200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无弹窗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跑盘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