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362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大宋文豪 最新章节 第362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http://www.ifzzw.com/374/374211/
  
  
    福宁殿内。

    官家赵祯半倚在御榻上,面色较前几日略好些。

    听闻中书省呈送进士授官名单,他微微抬手。

    内侍省都知邓宣言会意,上前接过,小心地将共有十几页的名单取出,铺陈于御案之上。

    赵祯的目光缓缓扫过名单。

    当看到状元陆北顾的拟任官职赫然变为“殿中侍御史里行”时,微微一顿。

    这个任命,显然背后定有宰执们的博弈,但让各方势力在规则内互相制衡,本就是他所乐见的帝王之术。

    不过陆北顾的风骨与文采,确与台谏之职有相合之处。

    于公而言,将这样一个有锐气的年轻人放入御史台,或许真能起到一些作用,搅动一下暮气渐生的庙堂毕竟相比于庆历时代,如今的大宋庙堂,可以说是肉眼可见地老龄化了。

    这一点,辽国使者能看出来,赵祯自然也能看出来。

    而庙堂没有新鲜血液,是不行的。

    倒不是没有新鲜血液会导致朝廷怎么样,而是没有新人顶上来,赵祯就不方便给老人制造威胁感了.

    看完名单,赵祯从笔架上取过朱笔,在名单末尾空白处,批下一个铁画银钩的“可”字。

    这意味着,这份经过政事堂宰执们讨论后确定的新科进士授官方案,正式获得了官家的裁决,只需要盖上玉玺,就具备了法律效力。

    邓宣言小心吹干墨迹,将名单重新卷好,放入函匣,然后去唤门下省的内、外符宝郎。

    在大宋,关于玉玺保管与用印,都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平时玉玺不是留在官家身边的,而是保存于门下省。

    官家用印时,需让内侍省的宦官召唤门下省的内、外符宝郎,外符宝郎当面向官家奏请使用玉玺,并根据官家口谕明确用印事项,然后内符宝郎在官家面前奉出玉玺,完成用印。

    很快,这个关乎数百名新科进士仕途的流程,就在静谧的禁中完成了最后一道手续。

    下午。

    陆北顾正在陈州门内大街的陆家旧宅中。

    他站在院中,看着焕然一新的屋舍,心中很是有一番重振家业的希冀。

    忽然,巷口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旋即一名青袍小官与两名吏员勒马停在门前,高声问道:“此处可是新科状元陆官人府上?”

    陆北顾心下一动,开门迎上前去:“正是,阁下是?”

    那青袍小官利落地翻身下马,从马侧的袋囊里取出一份用精美黄纸制作的敕牒,长五寸,宽两寸半。

    敕牒是“官凭”的一种,作为新科进士任职的正式通知文书,上面会写明官职、品级、差遣、差遣任职地点及有效期。

    如果是被外放到了州、军,还会同时发放一张关牒,关牒也是“官凭”的一种,专门用于给沿途的驿站证明进士身份,从而免费吃住。

    青袍小官将敕牒双手奉上,语气恭敬中带着羡慕:“恭喜陆官人!授官文书已下,特来送达。”

    陆北顾拆开敕牒看了看。

    ——将作监丞、殿中侍御史里行!

    将作监丞,是从六品下的官职,这是一个相当高的仕途起点。

    不好衡量?

    简单来说,就是除了他之外,这届进士的初始官职别说六品了,就是七品都没有,榜眼章衡才是从八品下的大理评事。

    而陆北顾穿越之初认识的第一个官员,当初的合江知县,现在的泸州军事判官李磐,在官场蹉跎了数十年,到现在官职也才堪堪到七品。

    嗯,李磐要是再见他,得口称下官了。

    这就是状元的福利。

    只要你能从千军万马里杀出来拿到第一名,那你的仕途起点,就已经超越了大宋九成官员的仕途终点。

    不过话说回来,官职只是用来衡量官员待遇的,真正重要的,是差遣。

    不同的差遣,“含权量”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而殿中侍御史里行的“含权量”虽然不如盐铁司的案主,但毫无疑问,同样不容小觑。

    毕竟,这可是唯一一个新科进士入仕即能成为朝官的差遣!

    再加上风闻奏事的弹劾之权,只要能够将其运用到极致,哪怕敌人是宰相、枢密使,也未尝不可将其拉下马。

    看着敕牒,一瞬间,宋庠此前关于“欲扳倒贾昌朝,唯有入御史台”的论断,以及欧阳修此前在琼林宴上看似随意的话语,如同电光石火般在他脑海中串联起来。

    陆北顾很清楚,这个决定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庙堂里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

    “殿中侍御史里行”

    他心中默念,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对欧阳修赏识的感激,有对即将踏入漩涡中心的警惕,更有一种“正合我意”的豪情。

    御史台,虽是风口浪尖,却也是实现他肃奸佞、雪家冤的最佳平台!

    陆北顾压下翻腾的心绪,对那青袍小官和随行吏员拱手道:“有劳尊驾,还请入内用茶。”

    青袍小官连连摆手,道:“下官还要去往他处送文书,时间紧迫,实在是不便久留。”

    对方没再叫“官人”而是口称“下官”。

    显然,新科进士接过了敕牒之后,虽然还没去正式报到,但已经是官身了。

    “些许喜钱,辛苦诸位了。”

    陆北顾取出些铜钱递给青袍小官,那小官推辞两句便收了,又说了几句恭贺的吉祥话,方才与随行小吏上马离去。

    送官凭这差事虽然很累,但都是他们这些基层官吏抢着干的。

    因为按规矩,新科进士从他们手里接过敕牒,都要给些喜钱讨个彩头,哪怕每个人给的都不多,这一天积少成多下来,对于他们来讲也是一笔很可观的额外收入。

    马蹄声渐远,陆北顾立于修缮一新的旧宅门前,春日阳光洒在门楣新漆的匾额上。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陆北顾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只需埋头苦读的学子,也不再是仅有着耀眼头衔的新科状元。

    他是大宋的御史,是即将手持谏笔、直面权贵的言官。

    前路注定布满荆棘,但此刻,他心中没有畏惧,只有一往无前的决心。

    随后,更衣完毕的陆北顾雇佣了一辆马车,前往御街西侧的御史台。

    车厢内,他看似闭目养神,脑海中却已开始梳理御史台的格局。

    权御史中丞欧阳修新任不久,正值用人之际;侍御史知杂事出缺;殿中侍御史吴中复以直声闻名,乃是清流领袖;其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里行目前都还处于空缺状态。

    “一共就仨人,所以,自己去了就算御史台暂时的三把手呗?”

    突然冒出的想法,让他自己都乐了。

    整体来讲,御史台因为刘沆罢相前的自爆,人员凋零非常严重,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他此去确实会比在其他人满为患的部门,得到更多的机会。

    马车在御史台衙署前停下。

    御史台位于御街之西,门庭不似枢密院、中书省那般显赫,却自有一股严肃的氛围。

    大门紧闭,门前石狮肃立,檐下悬着“御史台”三字匾额,字迹遒劲,隐隐透出风宪之威。

    陆北顾整了整身上那袭崭新的绿襴袍,又将官家御赐的金荔枝带正了正,这才手持敕牒,缓步上前。

    巧的很,门吏还是去年他第一次来御史台打听赵抃家地址的时候没搭理他的那位。

    门吏估计是认识他,也听到了些交代,这次完全不敢怠慢,跑着前来迎接。

    “可是陆御史?”

    陆北顾出示敕牒,淡淡道:“新任殿中侍御史里行陆北顾,前来御史台报道。”

    “早就候着您了!”

    门吏弓着腰,恭敬地说道:“您请随我来,欧阳中丞正在中堂处理公务。”

    御史台的占地面积不算很大,前院植有古柏数株,枝叶苍劲,后面则是御史台的正堂。

    欧阳修果然在内,正伏案批阅文书,眉头微蹙,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

    听得脚步声,欧阳修抬起头,见是陆北顾,起身笑道:“北顾来了?好,好!老夫正盼着你呢!”

    陆北顾上前几步,依礼躬身:“下官陆北顾,参见中丞。蒙朝廷恩典,授此职司,特来御史台报到,聆听中丞教诲。”

    陆北顾虽然跟欧阳修挺熟悉的,也是对方在科举中选拔出来的,但现在正式进了官场,他也不好表现的跟私下场合一样随意。

    毕竟,工作的时候,要称职务。

    “哎呀,不必多礼,坐。”

    欧阳修指了指旁边的椅子,示意他坐下,自己则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你来得正好,如今台中风宪稀薄,诸事繁杂,正是用人之际.你这‘殿中侍御史里行’,虽为里行,权责与殿中侍御史无异,可风闻奏事,弹劾百官,关乎朝廷纲纪,责任重大啊!”

    “是,下官定当恪尽职守。”陆北顾应道。

    欧阳修点点头,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

    见陆北顾第一次当官还有些拘谨放不开,欧阳修也不马上跟他说工作上的事情,而是问道:“做官之后的待遇,有人跟你交代过吗?”

    陆北顾有些茫然。

    “没人跟我说过。”

    “那老夫这个做上官的得跟你说,先说每个月发到手的钱粮。”

    欧阳修拿过他的敕牒看了看,一边看一边说道:“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正俸呢,是每个月55贯钱,禄粟是每个月5石米,因为你没有馆阁的‘职’,所以就没有职钱,而且作为京官也没有职田钱不过咱们御史台现在人少,所以你分到的厨食钱就很多,每个月有20贯。”

    大宋制度,京官有厨食钱,数额从50贯至2贯不等,其中宰执分为50、35、25贯三等,在京其他部门的官员则能分到从20贯至2贯不等,具体分多少,跟本部门的厨食钱总数和在职官员人数有关系。

    而外地官员,正是因为没有厨食钱所以才搞了职田,真宗时期规定各州县职田按其亩数,收获粮食售卖所得钱财,一半给主官,一半给佐官和幕僚官,而如今规定的更详细一些,将州县分为七等,州县各级官员均授予20顷到2顷数量不等的职田。

    “所以,目前你每个月的钱粮收入,是75贯钱,加上5石米。”

    多少?

    幸福来得有点突然,陆北顾还没完全反应过来。

    要知道,普通开封市民的平均月收入,也就5贯钱啊.要是把米也换成钱,他相当于每年俸禄收入就超千贯了。

    当然他收入这么高,跟目前御史台缺人以及欧阳修的照顾是有很大关系的,御史台作为京城的重要部门之一,每个月分到的厨食钱很多,但现在算上他,大猫小猫一共就三只,就算都顶格发,钱也根本分不完。

    所以,他才领到了跟三司使同水平的厨食钱,属于宰执之下的最高水平。

    “多谢中丞照顾。”陆北顾很感激地说道。

    他又不是傻子,很明显御史台的厨食钱怎么分配,完全是由欧阳修这个主官决定的,要是欧阳修不愿意多发,每个月就给他按最低标准发2贯,那也没什么好说的。

    “年轻人别感觉俸禄多,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雇佣仆役、娶妻生子、往来应酬、接济亲朋,哪样不需要钱?”

    欧阳修打趣道:“老夫最有钱的时候,就是当初刚当官的时候,越往后,俸禄越多不假,但反而越不够花。”

    随后,欧阳修又给他介绍了在大宋当官的其他福利待遇。

    物质上的,包括但不限于在每年春冬两季发放的罗、绢、棉等衣料,以及逢年过节发的茶、酒、薪、蒿、炭、盐等物资。

    非物质的,则包括致仕养老待遇、转官待遇、恩荫待遇。

    如果以从六品下的官职致仕退休,可以领取在职时一半的正俸作为养老金,而在退休时也会被授予一个更高的散官衔以示荣宠,同时有机会获得一次荫补子孙的门荫机会。

    当然,仅仅是机会,现在门荫的口子收的很紧,只能推荐一名子孙为官,而且能否成功,以及成功之后要排队多久,排队之后又能分配到什么官职,都是不确定的。

    但这已经为家族后代提供了一个科举之外的入仕渠道,是士大夫维持家族延续的关键,跟科举虽然没法比,但起码能保证在自己死亡后,后代哪怕没出息也饿不死。

    “好好努力,等你从六品升到五品,穿上绯袍了,就能每年领绫、绢作为衣赐,然后每个月还有额外的添支钱,一般是30贯钱,7石米、10石面、10只羊。”

    嗯,在元丰改制之前,大宋文官都是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的。

    而入仕起点就是从六品下的陆北顾,距离五品其实也不是特别的远。

    给陆北顾介绍完了当官的福利待遇,欧阳修才开始正式给他介绍御史台的工作。

    首先,按国朝制度,陆北顾作为御史每月要向官家上疏报告一次,称为“月课”。

    他可以把平时听到的除自己以外其他官员的任何相关情况都写到奏疏里,由御史台统一上交给官家,这种给官家的报告不必一定要有依据,被称为“风闻弹人”。

    而如果奏弹不实,他也不会因此受到惩罚。

    但是身为御史台的御史,若是他在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会被罚一大笔足够他倾家荡产的“辱台钱”,再不弹,则会贬官。

    所以,不喷人.呃,不弹人是不行的。

    交代完了工作内容,欧阳修说道:“你年少成名,然则台谏之位非同小可,非仅凭才学便可胜任,需得有胆识,有风骨,能持正不阿。”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尤其须知,言官一纸弹章,可令人青云直上,亦可令人身败名裂。用之得当,可肃清吏治,匡扶社稷;用之不当,则可能沦为党争工具,徒增纷扰。你初入台谏,凡事要多看、多听、多思,谋定而后动.吴中复为人刚直,经验丰富,你可多向他请教。”

    “谨遵中丞教诲。”陆北顾将这番话牢记心中。

    欧阳修此言,既是上司的训导,亦含有座师的关切。

    “嗯。”欧阳修满意地捋了捋胡须,随即起身,“走吧,老夫带你熟悉一下台内情形,也见见同僚。”

    欧阳修领着陆北顾走出正堂,堂后庭院中种着好多株老梅,虽已过花期,枝叶却仍苍翠,环境很是清幽。

    两人先来到东廊的一排廨署。

    他指着其中一间道:“这便是你日后视事之所。”

    接着,欧阳修又带他参观了御史台后方存放档案的架阁库、议事的花厅以及御史台官员们平日休憩的茶厅。

    沿途遇到御史台的小吏,欧阳修皆一一为陆北顾引见。

    众人见是新科状元,又是权御史中丞欧阳修亲自介绍,再加上是他们以后的上官,所以态度均十分客气。

    但陆北顾也能感受到,这些积年老吏,对他投来的那些审视、好奇的目光。

    最后,他们又绕回庭院,来到庭院西侧一间较为宽敞的廨署前,欧阳修低声道:“这便是吴中复的值房,他今日应在。”

    话音未落,廨署门从内打开,一人迈步而出。

    此人年四旬许,面容清瘦,身着绯色官袍,正是殿中侍御史兼言事御史,吴中复。

    吴中复见到欧阳修,微微颔首:“中丞。”

    他的目光随即落在陆北顾身上,问道:“这位便是陆状元?”

    陆北顾忙行礼:“下官陆北顾,见过吴御史。”

    吴中复打量了他几眼:“嗯,陆状元之名,如雷贯耳。如今既入台谏,望你能秉持公心,以国事为重,勿负‘风宪’二字。”

    陆北顾感受到对方身上那股刚直的气质,心知这便是连续弹劾罢免两位宰相的御史,不敢怠慢。

    “下官定当以吴御史为楷模,竭尽全力。”

    吴中复不再多言,对欧阳修道:“中丞,下官还需去大理寺,先行告退。”

    说罢,拱手一礼,便大步离去。

    欧阳修看着他的背影,对陆北顾道:“仲庶便是这般性子,话不多,但句句在理,你慢慢便知。好了,台内情形大致如此。今日你先安顿下来,熟悉一下文书流程。明日清晨,随我们一同上朝。”

    “上朝?”陆北顾微微一怔。

    他虽然授了朝官,但没想到如此之快便要直面天子与满朝文武。

    欧阳修看出他的讶异,笑道:“殿中侍御史里行,虽是‘里行’,亦有负责纠正官员风纪之责,按制须每日赴待漏院候朝,遇大事亦可上殿陈辞。怎么,怯了?”

    陆北顾立刻收敛心神,肃然道:“下官不敢,只是深感责任重大,必当谨言慎行。”

    “哎,还是要说你一句,老夫年轻时刚步入官场,便承蒙西京留守钱惟演钱公照顾,从那时便养成了洒脱自在的性子该严肃的时候严肃,不过平时不必如此拘谨。”

    欧阳修拍拍他的肩膀:“去吧,分配给你的吏员应该已在廨署等候了,若有不解之处,随时来问老夫。”

    陆北顾目送欧阳修离开,这才转身走到庭院东侧属于自己的那间廨署。

    推门而入,果然见一名三十余岁、身着胥吏服饰的书记已候在屋内,见他进来,连忙起身行礼:“小的张茂,见过陆御史。”

    “日后便是由小的协助御史处理文书往来、抄录案卷等事宜。”

    陆北顾点点头,温言道:“有劳,本官初来乍到,对御史台尚不熟悉,还望详细介绍一番。”

    张茂见这位年轻的状元如此谦和,心下稍安,他也怕遇到不好伺候的主。

    毕竟作为胥吏,甭管他有多少人脉、有多大能力,他终归是个胥吏。

    官和吏,可是有着云泥之别!

    所以,他是不愿意跟直属上官起矛盾的。

    张茂忙道:“陆御史折煞小人了,此乃份内之事。”

    随即,他便开始为陆北顾介绍御史台日常运作的细则、文书格式、档案调阅流程等,条理清晰,显然是熟稔公务的老吏。

    陆北顾认真听着,不时发问。

    实际上,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章程序,正是他日后顺利行使职权的基础。

    窗外日影渐斜,将廨署内映得一片暖黄。

    等张茂退出去之后,陆北顾抚摸着冰凉的案几,目光扫过空荡的书架。

    这里,是他仕途的真正起点。

    殿试的荣光已成过往,东华门外的喧嚣亦已散去,接下来,便是暗藏杀机的朝堂博弈了。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西湖遇雨的小说大宋文豪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大宋文豪最新章节大宋文豪全文阅读大宋文豪5200大宋文豪无弹窗大宋文豪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西湖遇雨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