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329章 育种和福利

1994:菜农逆袭 最新章节 第329章 育种和福利 http://www.ifzzw.com/373/373804/
  
  
    客厅里易定干和陈少昌还在键政,陈家志原本也有参与。

    但观点不同,未免自讨没趣,陈家志便没再参与。

    而是上楼去找易龙易虎两兄弟,按照约定,陈家志给易虎买了台电脑。此刻两兄弟都在房间里玩,不过两兄弟也才刚接触电脑,拿着本书边看边捣鼓。

    陈家志看了会儿,又回了卧室,拿了本【种子世界】杂志看了起来。

    他对育种确实挺感兴趣,这关系到以后的事业发展。

    没过多久,陈家志就沉浸到了一篇关于黄瓜育种的文章中。

    在我国黄瓜育种上,侯峰院士和他的徒弟李家旺两人改写了中国黄瓜种植的历史,让黄瓜从昂贵的‘细菜’变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菜。

    侯峰是山东人,1950年从原京城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天津做农业技术员,从此与黄瓜结缘。

    先后育成了津研1-7号,在30余个省市作为主栽品种推广,实现了中国黄瓜品种的第一次更新换代。

    黄瓜亩产也由过去的1500公斤,大幅提高到了5000公斤以上。

    而在八十年代,又相继育成了津杂2、3、4号,实现了第二次更新换代。

    就在这篇文章里,又提到侯峰团队育成了津春1号黄瓜品种。

    最近,侯峰院士所在的黄瓜研究所也被国家科委命名为‘黄瓜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对津研和津杂系列,陈家志都不熟悉。

    但对津春,他了解一二,这是国内很优秀的黄瓜品种系列。

    然而,和进口的种子一比,就有点不够看了。

    从今年开始的往后十年,国内黄瓜种子也基本由外资种子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直到2006年,同样由天津黄瓜研究所育成的津优35号诞生后,才打破了国外品种的垄断。

    尤其在西北、西南地区广泛种植。

    前世,南片一组组长李明坤就是津优35号的忠实拥护者,除了他,那几年蓉城还有很多农民喜欢种津优35。

    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关键价格还亲民。

    不过,【种子世界】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外资种企的信息。

    “哎~”

    “叹啥子气哦!”李秀推门而入,“我一上来就听你叹气,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没有,我看书呢。”陈家志抬头道:“现在有很多外国种子公司来国内,国内的种子比不过别人。”

    李秀在他旁边坐下来,疑惑道:“有好种子用还不好吗?”

    陈家志表情微微一滞,“有好种子当然好,只是价格可能会很贵。”

    “有多贵?”

    “比黄金还贵。”

    “呵呵~”李秀明显不信,陈家志又说:“洪中去北方了,等他传消息回来你就知道了。”

    “真能比黄金还贵呀?”

    “我骗你有什么用哦。”陈家志说道:“所以我才想搞种苗,然后再试着自己搞育种。”

    “嗯,你可以的。”

    “渍,你就这么信我?”

    “因为你值得信任啊。”李秀笑道:“从你开窍后,有哪一件事没做成?”

    “你就大胆去做吧!”李秀拿着【种子世界】随意翻了翻,又还给了陈家志,问道:“7月份菜场应该也卖得很好吧,赚了钱,做些你喜欢的事情,我当然支持!”

    7月菜场的情况白天陈家志才看了,也是靠谱鲜生整合后的第一个月。

    略一回忆,他就和李秀说了起来。

    “菜场一共卖了405万元,档口代销费约32.25万,发工资需要56万,泡沫箱24万,施了次有机肥49.5万,其它电费等约25万,利润218.25万元~”

    李秀笑弯了眉,“看吧,赚得不少吧,配送和档口应该还有钱吧?”

    陈家志点头道:“档口的账上有60多万,配送的账上有25万,各个部分的钱全部加起来大约有855万元。”

    李秀怔了一下,学以往陈家志的模样给比了个大拇指,“厉害!”

    她又说:“所以,你想搞育种就大胆地搞喽,咱们有钱!”

    “搞肯定要搞,但一开始胆子也不会那么大。”陈家志悄声道:“现在国内种子生产销售还没对民企外开,我们就小规模搞育苗场和育种。

    而且,引进国外种子,育苗场应当能赚钱。”

    看了关于侯峰院士和津春黄瓜的文章,陈家志感触颇多。

    这十年间被外资垄断的蔬菜种子岂止黄瓜,其它的诸如番茄、萝卜、甘蓝、西兰花、茄子等等蔬菜都是类似境况。

    他还记得前世第一次种‘优秀’西兰花的震撼,人家贵有贵的道理。

    李秀听陈家志聊了会儿种子,又询问了下菜工工资,这个月比上个月少了八九万,但五十几万的现金依然不少。

    “家志,以后取钱可都得小心,前几天我们有两菜工去城里买东西,在路上就被人抢了。”

    “有这事?”

    “有。”李秀表情凝重:“我还去看了那两人,还好人没事,我担心发工资后,又可能出这种事。”

    “嗯,不是没可能,你想的很有道理。”

    近期的治安状况一言难尽,陈家志出门随时带枪,但也并不保险。

    他记忆中这一年还有几桩轰动全国的大案,其中有件就在番禺~

    具体时间他有印象,但又很模糊,只知道是在冬天,哪个银行也记不住。

    总之,小心点就对了。

    想了想,陈家志说道:“明天我要财务去趟银行,看能不能通过银行发工资。”

    李秀讶然道:“还能通过银行发工资吗?”

    “我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这业务,只能先去问问。”陈家志把手里的书合上,“走,早点洗漱睡觉吧。”

    “你先去。”

    “一起?”

    “你那是想洗澡吗?不要,你先去,我给你找衣服。”

    “行~吧。”

    近几天稍微没那么忙,陈家志感觉自己精力很旺盛,晚上又是吭哧吭哧的耕田。

    次日一早又是神清气爽的起床,来到阳台上时,正好看到易定干在楼下院子里推着自行车准备和陈家芳出门。

    陈家志喊道:“易哥,二姐,这么早就出去了吗?”

    易定干抬头道:“变天了,可能要下雨,得马上组织人盖薄膜,我们先出去了。”

    风风火火的就走了。

    陈家志又来到阳台另一方,能看到各个方向都有菜工在往菜场赶。

    天空中也是一片昏暗,确实是要下雨的样子。

    他也下了楼,推车出门,就听彭国真喊道:“家志,吃了早饭再去。”

    “等会儿回来再吃。”

    李秀又在楼上喊等她,陈家志挥了挥手就走了,“你就在家,可能马上要下雨,别出来了。”

    菜场每天都有人听天气预报,菜工里也有许多人买了便携式收音机,干活时就放到地里听歌。

    可以说对天气的监控做得很到位了,然而,依然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为现在天气预报的误差也很大。

    等陈家志到菜场时,一览无遗的菜场上空早已是乌云密布,很压抑。

    菜场里却是人声雷动,两两一组的盖着薄膜。

    没等盖完,雨点就哗哗的打落下来,雨势很急,夹杂着大风,人群这才找地方躲雨。

    等了一会儿后,易定干和几个小组长也回了办公室。

    “盖了多少?”

    “有多少菜地被打湿了?”

    “排水口确认都打开了没?”

    易定干确认着每一项工作,等了解了情况后,才略微舒了一口气,随即又叉腰看着屋外的雨势。

    “像是又有台风登陆了,要是这批也多栽点就好了。”

    戚永锋也摸着下巴,说:“那样八月份也能来个开门红?”

    陈家志也在看雨,七八月的雨格外凶猛,众人只能凑近了聊天。

    “现在这样也挺好,平时稳定供应总会有遇上价高的时候,有大行情了也不至于缺席。”

    “不够过瘾,还是要像7月份那样才够过瘾。”易定干沉吟道:“再不搏一搏,以后那样的机会更少了。”

    戚永锋也说:“就是啊,我们隔壁的东升农场也全部上了小拱棚,还有很多种菜的农户现在都开始买小拱棚了。”

    其余几人也纷纷说道,周边的小拱棚数量在明显增加。

    这也很正常,且不提陈家志从去年就开始用,合兴、东升前两月来考察过,检疫局也在给供港基地的小册子上进行技术宣传等因素。

    国内设施农业的推广也是从1994年开始,属于菜篮子工程第二阶段的开始,其中就包含有小拱棚。

    到今年已经一年了,第一批尝到甜头的人已经藏不住了。

    陈家志又说:“也不要妄自菲薄,小拱棚的使用也是有要求的,一般的大菜场很可能用不好,像今天这种突发性下雨,隔壁东升农场就不一定盖好了。”

    “我去瞧瞧。”戚永锋还披着雨衣,拿了把伞就要出门。

    “你还真去啊。”

    戚永锋回头说:“去,他们上个月也用了次,效果还不错,再看看今天的情况。”

    他才出门,李秀又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从家里带来的早餐。

    菜场食堂不提供早饭。

    早餐是用盆子装着的肉臊子面,一共两盆,陈家志和易定干一人一盆。

    李明坤、郭满仓几人都看着,就连戚永锋也掉头回来。

    “志哥,我也还没吃早饭呢~”

    “我们也都没吃哈。”

    “嘿,这面还是肉臊子的哦,看着就香。”

    李秀也是没想到几人都在,略微有些不好意思。

    “要不要分你们点?”陈家志瞥了一眼,把面端了起来,一阵肉香,抬头一看,戚永锋这货还真有分面的意思。

    “别看了,早上下雨,放假早点回去休息吧。”

    易定干又说:“永锋,别忘了去隔壁探听情报。”

    “吁~”

    嘘声一片,不过众人也都陆续走了,易定干又问李秀陈家芳吃了没,得到回家吃的答案后,便和陈家志一起在办公室吃面,李秀则在沙发上坐着。

    “对了,易哥,冷库有菜吧?”

    “有,本来就要打冷,所以都是当天发前一天收的菜,不过今天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收菜。”

    屋外的雨声没有变小的趋势,陈家志说:“嗯~”

    易定干:“你嗯一下就完了?”

    “还要我怎样?”陈家志抬了下头,说:“你这安排的挺好的,没有我发挥的空间。”

    “也是,你当老板的人了,是该抓大放小。”易定干又问:“定了什么时候再去云南和沪市没?”

    陈家志说:“没有,还有些事需要确定,去沪市也不用太急。”

    吃了面,雨也没小,戚永锋也带回来了隔壁的消息。

    如他所料,东升农场小拱棚没盖,一个没盖,所有的菜都淋着雨。

    这就是江心菜场的优势,由福利待遇铸就的人员组织优势。

    一有需要,菜工可以24小时待命,除了普通农户,其它大菜场应该很难有这种组织能力。

    这场雨九点时才停,下了三个多小时。

    上午菜工也都在家里休息,不过陈家志也让记满勤,上个月发的工资偏少,有部分原因就是出勤不满。

    今年国家实行双休,然而当下的菜场全都是按天记工,休息就没钱。

    所以工人没有必要不会休息。

    陈家志考虑薪酬体系还要改动,基本工资按月算,每人每月2天假期,休息日工作也额外算一天工资。

    工人大食堂每天的午餐也要认真搞好。

    另外,李秀也长期在给工人拍照,每人每月都有免费的张数~

    在对菜工的福利待遇上,陈家志基本做到了当下最好。

    但也要剔除害群之马,让留下的都是本份熟练的核心工人。

    这两年社会上招工都很好招,因此很多菜场都忽视工人的福利和培训。

    江心菜场只要做好这一点,未来几年就能早早在工人团队上形成核心优势。

    种菜虽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工人的技术水准和责任心也确实能影响出菜的好坏。

    趁着早上下雨的这三个小时,陈家志和李秀、易定干再次梳理了这方面的管理。

    同时,也让财务去银行咨询,通过银行转账来给工人发工资。

    一问,农业银行还真有这方面的业务。

    而且,每个月五六十万工资,涉及到500多人,还是农业类企业。

    农业银行支行表露出了极高的热情,双方一拍即合。

    陈家志也想借此完善了公司的工资和财税管理,但银行的善意反而先到。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野生的冰糖葫芦的小说1994:菜农逆袭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1994:菜农逆袭最新章节1994:菜农逆袭全文阅读1994:菜农逆袭52001994:菜农逆袭无弹窗1994:菜农逆袭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