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431章 国体初论之其一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最新章节 第431章 国体初论之其一 http://www.ifzzw.com/373/373747/
  
  
    “李大人?”

    徐叔礼的政治敏锐性不强,不明白苏泽这份奏疏的意思。

    但是他看到李一元脸色难看,也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东府,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署名,是唐、五代、宋时期宰相及副相处理政事的场所。

    中书门下五房,这是唐宋的宰相配套设计。

    这项制度始于唐代名相张说,张说在中书门下设置五房,设置“吏、枢机、兵、户、刑”五房,这些官吏都是政事堂的署官,也就是宰相的署官。

    他们日常负责政事堂和各衙门的对接工作,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在大明,这项制度演变为中书科,变成了协助内阁处理政务的秘书机关。

    大明内阁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顺,本是作为皇帝的秘书设置,中书科又是皇帝秘书的秘书,职权上就是处理文书的官吏,地位不高。

    但是唐宋的中书五房就不一样了。

    唐宋是真宰相,中书五房就是“宰属”,也就是宰相的属官。

    汉代开始,丞相掾虽然是丞相的属官,却是朝堂中举足轻重的大员。

    古语云:

    “三公,天子之肱骨,掾属,三公之喉舌。”

    宋神宗元丰改制后,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领导机关,就是中书五房,而中书五房的领导者,为“检正中书五房”,也被称之为“中书检正官”。

    中书检正官协调宰相和外朝,协助宰相处理各种专业事务,还有督办各衙门的职权,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职位。

    如果说苏泽之前借助天花疫情,将“七品以下官员任免,六部九卿衙门庶务”归于内阁,还算是打擦边球。

    那请求设置“中书门下五房”,那就是真的要将内阁抬成政事堂了!

    涉及到如此重大的改革,如果真的给内阁设置中书门下五房,那内阁就彻底奠定了对外朝机构的领导地位。

    那阁臣就是真宰相了!

    李一元稍微一想,就知道这要面对如何巨大的压力!

    首先废除中书省,这是太祖朱元璋的决定。

    为了废除相权,朱元璋还专门叮嘱子孙,不得重设中书省。

    你苏泽提议再设中书五房,那不是给中书科招魂?

    这在祖制上,就会有很多守旧官员反对。

    其次设置中书五房,明确设置内阁的辅佐机关,那就意味着确立了内阁对六部九卿衙门的绝对领导地位。

    六部九卿衙门就一定甘心?

    如今阁权大,但是不代表部权派就能乖乖就范。

    李一元放下奏疏,长叹道:

    “苏子霖是嫌弃我们通政司不够忙吗?”

    紧接着,李一元将自己刚刚裱糊起来的“今日无事”彻底撕掉,对着徐叔礼说道:

    “苏子霖一再挑衅外朝,这几日就等着弹劾文书堆满通政司吧。”

    ——

    果不其然,苏泽这份奏疏送到内阁后,四位阁臣的脑袋都是嗡嗡的。

    张居正、赵贞吉和殷士儋,都死死的盯着内阁首辅高拱。

    高拱是顶尖政治家了,他脸色没有变化,但心中也全是茫然!

    他明白同僚的想法。

    苏泽是自己的门生,这是满朝皆知的事情。

    身为弟子的门生,上书请求给内阁扩权,这到底是谁的指使?

    张居正是最了解高拱的,毕竟最了解你的永远是你的对手。

    张居正觉得这不是高拱的手段,更像是苏泽的,独走?

    但是苏泽上书,是不是高拱点头的?如果高拱默许,那是不是也能代表高拱的心意?

    是不是高拱默许,这事情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以高拱的政治能量和政治声望,加上他曾经掌管吏部多年,说不定还真的能够推动成功这件事。

    而且扩充内阁权力,这也是张居正想要的。

    原因也很简单,高拱比张居正大十二岁。

    现在张居正已经是内阁次辅,就算是不能斗倒高拱,他也是有机会担任首辅的。

    现在支持高拱给内阁扩权,日后就是为了方便自己执政。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四位阁臣原本是什么立场,这时候都是一致的。

    如果高拱真的是要铁了心推动这件事,那张居正也不介意在这个时候和他联合。

    赵贞吉也死死的盯着高拱,他也很了解苏泽,也和张居正一样,猜测高拱到底知不知情。

    赵贞吉未原本不想要掺和这件事,但是他想要进行军事改革,却在兵部屡屡受挫。

    原因也很简单,大明的内阁在制度上仅仅是咨询机构,阁臣没有僚属,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推动。

    赵贞吉又不是只有兵部的事情,他在兵部的时候,兵部自然不敢公然违抗他。

    但是他不在兵部的时候,兵部不会按照他的心意运行了。

    赵贞吉甚至都没有得力人手来督办兵部的事务,每次自己提出什么,兵部都会支持,然后就执行不下去了。

    这就是明代阁臣的困境。

    明代阁臣没有唐宋宰相的班底,又不可能万事亲力亲为,事情最后还是要六部九卿衙门去具体操办。

    下面阳奉阴违,或者懒政,你阁老实际上没什么办法。

    当然,阁臣可以让让言官弹劾不作为的官员,或者结党来让六部九卿衙门听从自己,或者利用自己的威望强行推动。

    但无论如此,这都是盘外的招数。

    唐宋宰相就不一样了,中书门下五房,直接可以前往各官署衙门督办,甚至可以直接惩罚办事不利的官员。

    中书门下的意志得到贯彻,就能实现对朝堂的控制。

    赵贞吉也在考虑支持苏泽的奏疏,但是他也知道这是对皇权的试探,所以他也在看高拱的态度。

    高拱的脑海中也闪过无数的念头,子霖真是害苦了我!

    高拱明白,自己无论如何怎么向百官解释,百官都不会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苏泽上书是自己指使的。

    恐怕明天的时候,弹劾自己的奏疏就会堆满通政司了。

    但是仔细思考,高拱又不得不承认,苏泽的时机把握的很好。

    现在确实是加强内阁权力的好时机,甚至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时机。

    皇帝失语,太子年幼,也有放权的想法。

    内阁又是大明数一数二的强势时期,六部九卿俯首帖耳,没有太多有分量的大臣会出来反对。

    考成法控制六科,都察院还有海瑞坐镇。

    想到这里,高拱决定认下来,给苏泽背书。

    他说道:

    “苏子霖此议,是把我们内阁架在火上烤啊。”

    “本官愿意承担责任,向陛下上辞表。”

    听到这里,在场的三人都明白了高拱的意图。

    阁臣被弹劾上辞表也是正常操作,高拱带头上表请辞,是要让内阁一同请辞。

    内阁全部请辞,中枢瘫痪,那皇帝就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这等于是高拱要用内阁集体辞职,来向皇帝施压来通过苏泽的奏疏!

    但是前提是内阁必须要集体辞职。

    高拱看向张居正。

    张居正毫不犹豫的说道:

    “阁揆请辞,本官也没有脸面赖在内阁。”

    张居正果然在这件事上选择了和高拱暂时结盟。

    两人又看向赵贞吉。

    赵贞吉纠结了片刻,也点头说道:

    “本官也不是恋栈权位之人,本官也会上书请辞!”

    说完,三人就看向殷士儋。

    殷士儋看向三人怒道:

    “你们这是逼宫!”

    高拱和张居正面色平和,赵贞吉也沉默。

    但是殷士儋怒气上来之后,很快又低下头。

    苏泽上书,是因为自己辞让的奏疏。

    外朝肯定认为,这是自己和苏泽商议好的,是和苏泽一唱一和。

    明明自己什么都没做,就被苏泽绑上了贼船。

    殷士儋满腔的愤怒过后,冷静下来也发现自己别无选择。

    在场四位阁臣,只有他是必须要请辞的。

    殷士儋拂袖道:

    “此事过后,老夫就要归乡!”

    作为和皇帝私人感情深厚的尊皇派,殷士儋的道德让他觉得这是落井下石,趁着皇帝重病逼迫皇权。

    此时他已经坚定了去意。

    高拱倒是无所谓,反正殷士儋去职,再让人填补就是了。

    只要这一次内阁能共同进退,说不定苏泽这件事还真的能办成了。

    但是高拱心中还有一个忧虑——海瑞。

    海瑞是什么态度?

    都察院掌管言路,海瑞在都察院不到半年,威望就镇压住了都察院。

    如果海瑞强烈反对,这件事怕是无法推动下去。

    高拱又想到,海瑞也被认为是“苏党”,虽然高拱不相信海瑞这种人会结党,但是他和苏泽有旧是肯定的。

    就看苏泽如何说服海瑞了。

    ——

    都察院内。

    海瑞的公房大门敞开,这是他进入都察院后的规矩,“事无不可对人言”,海瑞和客人谈话的时候都是敞开大门的,不畏惧被任何人听去。

    今日来到海瑞公房求见的,就是苏泽。

    “见过海公。”

    海瑞提倡去处政坛仿古之风,禁止朝廷官员再用古称来互相称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苏泽也不敢称“大司宪”,但是副都御史又太难叫,干脆就直接称呼海公。

    海瑞看向苏泽问道:

    “苏通议是为了你的奏疏而来的吧?”

    苏泽拱手称是。

    海瑞看向苏泽问道:

    “设中书五房公事,明内阁职权,这件事本官并不反对。”

    听到这里,苏泽微微松了一口气。

    海瑞是明白大义的,内阁权责不等,无法对六部九卿衙门进行有效管理,这也是大明长期的问题了。

    有识之士早就提出要进行内阁制度改革了,只是没有合适的时机。

    阁部之争,在大明已经进行过多次了。

    原时空,万历年间就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次阁部之争,加剧了朝局的对立,内阁裱糊到最后,彻底无法控制朝局。

    大明已经迈入了工业化的门槛,即将面对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强中枢权力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海瑞看向苏泽说道:

    “内阁诸公的人品,海某也是知道的,有他们在朝执掌内阁,必然政令通达。”

    “可是苏通议,你有没有想过,若是在内阁的是严嵩,又要如何?”

    苏泽问道:

    “海公的意思,是担心阁权无人制约?”

    海瑞点头说道:

    “严嵩专权,先帝有用人失察的问题,但是最后也能幡然醒悟,罢黜严党。”

    “但如果阁权日重,再有严嵩在阁,门生故吏遍布朝堂,谁还能驱逐严党?”

    苏泽明白了海瑞的政治主张了。

    别看海瑞上《治安疏》骂皇帝,实际上海瑞骂皇帝是痛惜,是希望嘉靖能重新恢复到刚继位时候的英明状态,打个不恰当的说法,他是对皇帝“爱之深责之切”。

    嘉靖驾崩之后,海瑞哀恸不已,甚至都哭得吐血。

    海瑞是文臣士大夫中典型的忠君派。

    他希望能规劝皇帝,让皇帝成为明君圣君,从而达成天下大治。

    如果别人这么想,苏泽大概会觉得幼稚,这其实和很多百姓的“青天论”想法一样。

    百姓都希望主政一方的官员是青天大老爷,青天来了好日子就有了。

    民间戏剧中传唱的青天故事,各种拦轿诉冤的桥段,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但海瑞偏偏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是历史上罕见的道德无暇的青天。

    他用自己的要求,来要求皇帝,这似乎也合理?

    隆庆皇帝在位干得确实不错,所以海瑞才提出自己的疑问。

    如果内阁烂透了,那谁来限制内阁?

    海瑞这个问题,苏泽也有些迷茫。

    民权?

    这在大明太虚无缥缈了,再说了原时空那些民选闹剧,民权就真的可靠?

    贵族院元老院就不说了,这在中华这片土地上早就扫进历史垃圾堆了。

    至于相信官员之间的制衡,那就更可笑了,王朝末期都伴随着严重的党争。

    苏泽自己也无法给海瑞一个完美的未来。

    但是他明白现在想那些还太远了。

    要进行更深刻的改革,必须要强化内阁权力。

    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至于以后国体要如何设计,就连身为穿越者的苏泽,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苏泽说道:

    “天子权威至高无上,设置中书五房只是为了内阁更好的行政,无伤国体。”

    海瑞听明白了苏泽的意思,强化内阁职权是现在必须的选择,未来的事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而如果只是设置中书五房,其实也在海瑞的容忍范围之内,给内阁增设秘书机关,让内阁更好的行政罢了。

    海瑞真正担忧的,是内阁无限制扩权,凌驾于皇权之上。

    但是目前大明的整体思潮和官场结构,内阁距离这一步还太遥远了。

    海瑞罕见的露出笑容:

    “竟然也有苏子霖看不透的未来。”

    海瑞接着说道:

    “阁老们本官信得过,但是其他人出任中书检正官,本官信不过。”

    “本官会上奏朝廷,请苏通议出任中书检正官。”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肥鸟先行的小说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全文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5200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无弹窗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肥鸟先行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