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对于内阁之权的限制颇深,从根源上就不让内阁成为宰相。
无论大小事务,内阁都需要皇帝的朱批才能处理。
明代也不是没有权倾一方的阁老,但是这些阁老都是要皇帝和内廷配合的。
但即使如同严嵩这样的权倾朝野,等到皇帝想要对付他的时候,也是一点反抗都没有。
皇帝只要一旨圣旨,就能轻易换掉阁臣。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皇帝年幼,阁臣辅政。
这时候阁臣看起来权力很大,但是依然需要太后和司礼监配合。
比如三杨辅政的时期,三杨看起来权力很大,但是等到明英宗朱祁镇长大,张太后又去世后,三杨就很快退出了政治舞台。
原时空张居正也是同样的,他们所谓的宰相权利,是通过内廷配合才完成的。
这一点就和唐宋宰相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大明内阁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
而宰相的行政权,最重要的就是独立的人事权。
汉代的丞相最厉害,不仅仅有独立的人事权,可以任命外朝的职位,还有自己组建班底的权力。
汉代丞相府可是有几百人的官吏编制,专门向丞相负责,为丞相服务的。
汉代宰相还兼具功侯或者外戚之类的身份,甚至可以凌驾于皇帝之上。
唐宋宰相也有任命官员的权力,名为“堂除”。
唐代宰相就可以以政事堂的名义任免官员,宋代更是如此,甚至因为战争,堂除的范围还在扩大,宰相可以任免中高级的武将。
苏泽这份奏疏,借助天花疫情的机会,给内阁争取“七品以下官员任免,以及六部九卿衙门的日常庶务”。
其实这些事务,在隆庆时期,司礼监也都是直接批红的。
但是程序依然要从司礼监走,需要皇帝授权。
这也就意味着,内阁还是在代行皇权。
苏泽这份上疏,就是明确的将这两项权利划归到内阁。
这两项权利别看小,实际上大有深意!
七品以下官员的任免,看起来是很小的权力,七品以下的官员官职低微,但任何官僚体系都是金字塔结构,越是底层的官员数量就越多。
而且官员人事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权力。
就算只是七品以下的官员人事权,那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
再说了,现在是七品以下,日后也可以五品以下嘛?
只要开了口子,那就可以开更大的口子。
其次是“六部九卿衙门的日常庶务”。
大明内阁权力,除了皇权限制之外,还有两个限制。
一个是科道言官,这是朱元璋的制度设计,科道言官一定程度上是皇权的延伸,是皇帝设计出来监督官僚体系的。
虽然实际上科道言官有时候也会成为限制皇权的工具,但是总体上科道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他们经常会用皇权来限制内阁权力。
不过这一点,苏泽通过考成法,算是控制住了科道。
剩下一个限制,就是部权了。
六部九卿衙门,这是大明朝设立的时候就明确职权的。
《大明会典》中早就详细明确各衙门的职权,他们的权力是有法理依据的!
但是除了明初的时候,日后六部九卿衙门地位一落千丈,牢牢被压制在内阁之下。
六部九卿衙门也不服气,明明你内阁才是个草台班子,凭什么能够节制我们?
咱大明设立六部九卿衙门的时候,你内阁连个编制都没有呢!
阁部权力之争,也是历朝历代政治斗争的一股暗线,绵延至今。
“六部九卿衙门的日常庶务”,这等于强化了内阁对六部九卿衙门的控制,明确了内阁统领六部九卿衙门的地位!
这样一来,必然遭到“部权派”的反对。
此外还有司礼监。
想到这里,李一元更是麻了。
可骂完了之后,李一元又开始思考起来。
这份奏疏是内阁授意,还是苏泽自己的想法?
不可能是内阁的授意。
李一元开始分析。
隆庆皇帝还是舍得放权的,可以说苏泽所提的,“七品以下官员任免,以及六部九卿衙门的日常庶务”,一直都是掌握在内阁手里的,司礼监也从来不会因为这些公务反对。
隆庆皇帝的内阁,和司礼监配合默契,没有出现过内外廷的争斗。
眼下皇帝身体不好,甚至连更大的权利都让出来了,内阁其实没有理由授意苏泽多此一举。
退一万步,就算是皇帝驾崩了,太子年幼,秉政的权力还在内阁手里。
有这个动机,扩大内阁权力的,只有未来要入阁的苏泽了。
可是行得通吗?
李一元并不知道。
但是在他看来,苏泽选择的时机还是非常巧妙的。
天花横行,苏泽以防疫为理由,减少内外朝的公文往来,这本身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至于天花疫情结束之后,还要不要继续执行这个政策,那就看皇帝会不会废止了。
以李一元对于这位皇帝的了解,一旦通过了,皇帝大概不会废止。
毕竟不是所有皇帝都是太祖朱元璋那样的权力狂,如果所有皇帝都这么重视皇权,那也不会出现内阁了。
苏泽在这时候上书也是正好。
对于内阁体系的改革,都只能由内阁之外的人提出来。
这也是很常见的政治惯例,总不能自己上书请求给自己升官吧?
但是大明官场上又有这样的一个BUG。
能够提出来对内阁体制改革的,都是阁臣一级的重臣了,他们因为自己就是内阁成员,无法提出对内阁进行改革。
而内阁之外的大臣,因为自身份量不够,也无法上书请求改革内阁制度。
这样的结果,就是内阁这样一套原本当做秘书机关的“不正规”机构,就这样成为了大明的政治核心。
入阁也成了那些科举卷王们的最终努力目标。
也不是没人想要对内阁进行改革。
内阁权力和实际功能不匹配,阁臣施政的掣肘太多,这算是大明的历史问题了。
很多大臣也都提出过要改革内阁,将内阁的权力制度化规范化,而不是这么糊弄着。
但是都因为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措施都宣告失败。
而苏泽似乎就卡在了这个微妙的位置。
他不是阁臣,所以可以畅所欲言的提出对内阁的改革。
他威望又足够大,提出的改革措施都会被皇帝和百官认真对待,权衡讨论。
至于这件事能不能成?
李一元心中也没底。
内阁权力的改革,需要面对科道言官、六部九卿衙门、司礼监和皇权四道难关。
这是大明最根本的制度之一。
算了,还是先递交上去再说吧。
李一元将奏疏递交上去,然后喊来徐叔礼,命令他召回通政司请假在家躲疫的所有官吏,要求所有人都在通政司衙门中待命。
徐叔礼不明白李一元为何大动干戈,但还是老老实实照办。
在通政司的公房中,苏泽拿出【手提式大明朝廷】。
《请设保生医局推广牛痘法疏》
——【模拟开始】——
《请设保生医局推广牛痘法疏》送到内阁。
奏疏的前半段,阁臣全部支持,但是面对你奏疏的后半段,阁臣不敢票拟,直接送入宫中。
面对这份奏疏,司礼监也立刻送到隆庆皇帝面前。
隆庆皇帝也有向内阁放权的意向,但是又没有勇气打破旧制度,于是命令司礼监将你的奏疏发往朝堂。
你的奏疏,遭遇到了科道、部分六部官员的反对,司礼监也暗中向皇帝施加影响,反对奏疏通过。
在多方压力下,隆庆皇帝,最后只能留中了你的奏疏,执行了奏疏的前半部分,下令成立保生局,试行牛痘法。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355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8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面对这个模拟结果,苏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是”。
只需要800威望,就能完成内阁扩权的改革,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自己怎么能错过?
在支付了800点威望值后。
【叮!威望值已扣除,请宿主在现实中提交奏疏,模拟结算将在奏疏执行后进行!】
【剩余威望:2750。】
内阁。
面对苏泽这份奏疏,四位阁臣都沉默了。
高拱是一直想要提升内阁权力的,他曾经是吏部尚书,自然明白人事权的重要性。
他和徐阶的主要政见不合,其实就是他是铁杆的阁权派,主张扩张内阁权力。
而徐阶的政治纲领是“还政务于诸司”,是主张削弱内阁权力,将政务交给六部九卿衙门的。
张居正的心思同样复杂。
他身为徐阶的弟子,政治主张上其实和高拱类似,也是要加强内阁权力的。
原时空,张居正的考成法,就是将监督权力收回到内阁,又用考成法控制了科道,最终才完成改革的。
张居正兼理户部的期间,将户部尚书搞得没有任何存在感。
赵贞吉和殷士儋的心情也有些矛盾。
扩充内阁的权利,事关他们自身,他们当然要支持。
但是殷士儋却觉得苏泽这是在削弱皇权,作为尊皇派的他心里又有些拧巴。
赵贞吉的想法也有些类似。
最后还是高拱站出来说道:
“苏子霖这份奏疏事关阁部权力之分,非吾等可以多言的,还是送入宫中请求圣裁吧!”
张居正也连忙点头。
众阁臣放弃票拟意见,奏疏送入宫中。
——
皇宫之中。
李贵妃搀扶着隆庆皇帝起身洗漱,等洗漱完毕后,李贵妃又帮着皇帝松了松后背卧僵的背部,不需要隆庆皇帝指示,李贵妃总能让他放松下来。
毕竟是多年的老夫老妻了,李贵妃虽然身为贵妃,但是伺候皇帝的时候都是亲力亲为,用情用心,这和太监宫女伺候完全不同。
病中的人越是会感念夫妻旧情,原因就是夫妻都是最了解的人,也是能够用心照料的人,其他人再怎么好用,都不及夫妻贴心。
而且身为皇帝,也不愿意将自己软弱的一面展现给宫女太监,面对相伴多年的李贵妃,隆庆皇帝才会真情流露。
李贵妃闲话说着宫里的情况:
“皇后那边臣妾也派人伺候了,过几日皇后娘娘也会来探望陛下。”
皇帝点头。
陈皇后从冷宫中出来之后,身体一直不太好,她自身又是喜爱安静的性格,所以安心在宫里做吉祥物。
这一次皇帝生病的同时,陈皇后也病了。
帝后都病了,操持宫务的事情就只能交给李贵妃了。
实际上任何朝代,后宫事务都是皇帝亲自主持的。
宫斗剧中那种皇后或者贵妃管理后宫,只有很少数情况才会发生。
如今就是这种特殊情况,所以隆庆皇帝给了李贵妃协理后宫的权力。
得到权力的李贵妃还是很高兴的,她又说道:
“这些日子要防备疫情,宫里的开支又多了不少,臣妾思量着,裁剪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隆庆皇帝的脸色一变,他走到书桌边上,写下了问题:
“减什么?”
李贵妃得意洋洋的说道:
“陛下养病,这些日子用的都是小厨房膳食,臣妾看御膳房那边开支太大,就减了御膳房的餐食钱。”
“此外各宫的守备太监也太多了些,臣妾都安排他们去宫门值夜去了。”
听到这里,隆庆皇帝几乎要晕厥过去!
御膳房是负责皇帝餐食、帝国国宴的,你上来就砍了御膳房的餐食钱,朕日后还要不要吃饭?
我大明历朝历代,哪位皇帝对待御膳房不是客客气气的?
历史上打骂厨子是什么下场?
各宫守备的太监,都是最了解皇宫构造的人,你为了节约支出,让他们去做最苦的宫门守夜差事,真不怕皇宫生乱?
如果不是隆庆皇帝失语,他都想要骂死李贵妃了!
看到皇帝脸色难看,李贵妃连忙说道:
“陛下,臣妾是不是做错了?”
隆庆皇帝此时已经万念俱灰了,他也懒得解释,等李贵妃伺候他用膳之后,隆庆皇帝想到如果自己百年,帝国要有这样一位太后,心中就更难受了!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