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419章 “旧例”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最新章节 第419章 “旧例” http://www.ifzzw.com/373/373747/
  
  
    张敬修辞别父亲,乘坐上了前往莱州的马车。

    原本张敬修是准备直接从直沽坐船去莱州的,这个路线速度更快,而且身为大明水师的一员,张敬修也更适应坐船。

    但是这些日子,直沽到京师的铁路正在施工,因为工地的缘故道路十分的拥挤,最后张敬修还是放弃了这条路线,直接从陆路前往莱州。

    这种长途马车就没那么舒适了。

    京畿地区的道路还好,毕竟这段时间京畿财政富裕,一直在修路。

    但是到了山东境内,道路就坑洼起来。

    有时候张敬修还会和其他乘客一起下车帮忙推车。

    因为是探亲,所以张敬修也没办法住官驿。

    出了京师后,车夫在一座民驿停了下来。

    看了看天色,车把式提出要在这座驿站过夜,同车的另外三名乘客都没有意见,车把式就喊来驿站的伙夫,让他们送来热水。

    长途旅行中,热水是最重要的。

    这座民驿原本只是附近村子边上的一块荒地,因为靠近官道逐渐开始有人扎营过夜,久而久之,周围的村民发现了商机,一座民驿就出现了。

    两桶热水被送到了马车边上,车把式又对众人说道:

    “这驿站俺停了多次了,大家放心。”

    “这热水都是村里井水煮热的,如果大家喝不惯热水可以放凉再喝。”

    张敬修微微点头,不能喝生水,这是水师的铁律。

    而且在李时珍验证了苏泽的“微虫说”后,水中的“微虫”可以传染多种疾病,煮沸可以杀死微虫,这种思想也已经逐渐传播开来。

    很快大家也发现,在提倡喝热水之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车把式往来这条路线多年,又询问众人要不要吃现烧的饭菜,同行的旅人中,一对中年夫妻舍不得再花钱,掏出干粮拒绝了车把式的提议。

    张敬修和另外一位年轻的书生,则掏钱买了饭菜。

    不一会儿,一名农村妇人提着食盒,来到了马车边上,一份还带着热气的新鲜饭菜送到了张敬修的手上。

    真方便啊!

    除了没有住宿的地方外,这座民驿都和官驿差不多了,只要付出钱就能得到服务,甚至张敬修觉得这民驿的饭菜,要比很多官驿都可口。

    车把式可能常年往来,送饭的妇人也给车把式赠送了一份简单的饭菜,车把式笑呵呵的收下。

    等众人吃完,天色黑了下来,车把式点燃了车头的电石灯,火焰照亮了马车周围的空间。

    车把式说道:

    “这驿站有村里的联防队巡逻,不会有大的危险,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夜里诸位还是要警觉着些。”

    张敬修也点头,他摸了摸自己腰间的短铳。

    这种水师最新列装的短铳,是专门配给军官的。

    更精准的弹道,更方便维护的击发装置,张敬修很喜欢这把短铳。

    现在的治安就是这样,山东山西这种开征了商税的地方还好,因为地方官府财政充足,一般会仿效京师成立巡捕营,维持城市和干道附近的治安。

    据说那些没开征商税的地方就惨多了,虽然大规模的土匪少了,但是小偷小摸之类的案子却更多了。

    小规模土匪抢劫的事情也时常发生。

    张敬修也请教过父亲,按照张居正的说法,治安也是官府提供的“服务”一部分,交商税的地方,就能拿出更好的服务。

    商人交税,官府提供安全的服务,这也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商人不愿意交税,那就要多花费雇佣镖师的成本。

    张敬修也觉得很有道理,山东的情况是一天天变好的,莱州的繁荣他也是亲眼所见的。

    就比如这座靠近驿站的村子,整个村子都依靠这个驿站繁荣起来,就是以往没有孤苦的老人,靠着给往来客商烧热水也能吃饱饭。

    于是村里的青壮也自愿组织起来,维持驿站的安全。

    同行的年轻书生,也对此十分的好奇,他拉着车把式聊天,询问山东开征商税之后的变化。

    张敬修记得刚上车的时候,这个书生介绍过自己,他名叫顾宪成,好像还是个秀才,张敬修总觉得自己好像听说过他的名字。

    这一路上,顾宪成听说自己常住在莱州,也经常凑在自己身边询问莱州的发展情况。

    等拉着车把式聊完,顾宪成又拉上了张敬修聊天。

    “张兄,我这次是乘船回老家无锡,说服本地乡绅开征商税。”

    张敬修一惊,他这才想起来这顾宪成,似乎父亲在闲聊的时候,也提到过他的文章。

    他在《江左雅报》上发文,呼吁常州府也跟着扬州府开征。

    父亲似乎对这顾宪成也有赞许,能入父亲的眼,这读书人确实不简单。

    顾宪成发文之后,确实在京师常州籍的同乡中产生了激烈的反响。

    这些人也纷纷写信回去,说明开征商税的好处。

    顾宪成明白,最后要能开征商税,还是要说服常州府的大部分乡绅。

    顾宪成干脆辞掉了直沽铁路的高薪工作,赶回家乡去说服大家。

    这一路上,见到山东的发展,顾宪成更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商税是有利于地方的事情,商税纳税,这也是四民道德!

    顾宪成越发赞同苏泽的主张。

    商人有商德,身为士人,那就要比商人看得更长远,用行动为大家谋利。

    顾宪成在途中结识了张敬修,他也看出张敬修的不凡。

    从张敬修的表现,顾宪成大概猜出了他是一名水师军官。

    顾宪成在京师也见过新军的军官,不像是以往那种老粗军士,经过武监或者水师学堂训练的军官,多了一份特殊的气质。

    “张兄,你对海外殖拓怎么看?”

    张敬修愣了一下,他想了想说道:

    “殖拓当然是好事,但还是应该计算成本,如果花费超过得到的,那就不应该劳民伤财。”

    张敬修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于成本收益的计算深入心中,他不像是其他水师军官,狂热的支持海外殖拓。

    顾宪成有些惊奇的看向张敬修,他在京师也经常和人聊到这类的话题,一般来说军人都是支持殖拓的。

    毕竟殖拓才能立功,而且海外殖拓朝廷才能加大水师投入,按理说水师军官不应该这么保守。

    “顾兄你怎么看海外殖拓的事情?”

    顾宪成也给出了一个和主流读书人不太一样的答案。

    “我是支持海外殖拓的。”

    张敬修也有些疑惑,一般来说,读书人都对海外殖拓持谨慎态度。

    毕竟殖拓是有成本的,比起民间越来越狂热的再复盛唐的风向,大明的官方态度还是很保守的。

    顾宪成说道:

    “俗话说,白纸好作画,海外的殖拓的地方,可以用来实践各种新的政策,可以做很多大明本土没办法进行的改革。”

    “我听说南洋的吕宋国,就执行了很多和大明不一样的政策,这些政策会有有什么效果,我也是很感兴趣的。”

    “这天下之间,寰宇之大,各国都有不同的制度,我大明要国祚永昌,就要对各国体要取长补短,在海外殖拓领地实验,再搬回大明本土试行。”

    这下子就连张敬修也惊了。

    这读书人的想法,怎么要比水师最激进的军官还要激进啊!

    不知道为什么,张敬修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脑门直冲脚跟。

    他算是明白,为什么自己不适合从政了。

    ——

    八月底。

    镇北军的士兵,护送安东都护府的官员,终于抵达了辽阳。

    辽阳总兵李成梁,辽阳兵备道段晖,都已经提前得到了旨意,做好了都护府北上的准备。

    对于这个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李成梁最是苦涩。

    他见到了自己的老乡唐谨行。

    两人相顾无言。

    李成梁原本是想要将段晖支使到北面负责木材砍伐工作的。

    可没想到,皇帝一道圣旨,将自己和段晖发配到了更远的北疆。

    那安东都护府的治所是什么地方?

    长春原本是大明最北方卫所奴儿干都司所在,就是因为苦寒,所以朝廷才回迁了奴儿干都司。

    李成梁是后悔,后悔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那段晖的就是懵逼了。

    自己好好的辽阳兵备道当着,怎么突然就成了什么安东都护府的行军司马了?

    虽然是升迁了怎么感觉距离京师更远了!

    唯一让段晖稍感安慰的,是他在这群安东都护府官员中,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段晖认识唐谨行,见到同样是被吏部尚书“发配”来的吏部官员,让段晖心情好了一些。

    紧接着,安东都护府在辽阳进行了第一次军议。

    面对这帮年轻气盛的新军官们,李成梁这个安东都护府的副都护头疼不已。

    在这些镇北新军的军官眼中,似乎作战就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出营寨就能打女真人,女真人就像是山里长出来送军功的韭菜,一波一波送过来给大家收割。

    实际上,自从李成梁击败了女真首领王杲之后,北方已经没有大股叛乱的女真人了。

    这些女真叛军,都藏在山中,或者藏在一些和大明亲善的部落中。

    这些新兵不知道北方雪原的辽阔,镇北军确实精锐,军事素养没话说,但是他们人数也太少了。

    这点人马,散在雪原之中,根本掀不起太大的波浪。

    而且比起女真人,苦寒的天气才是最大的威胁。

    这点人马是不够的,甚至连建立互相支援的据点都不够。

    这也是李成梁最头疼的事情,朝廷虽然给了安东都护府的名头,也给了镇北军支援,但是东北地广人稀,大明如果要真的建立有效的统治,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炮灰。

    辽东开拓的汉人是别想了,这些都是兵备道段晖的宝贝。

    而且这些都是大明的良家子,他们的子弟成年后也踊跃参军,日后都是妥妥的精锐,不能当做炮灰消耗。

    女真人是不可信任的,而且从辽阳北上,目标就是压缩女真人生存的地盘,势必要和女真人冲突。

    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要指望女真人能乖乖配合了。

    李成梁给镇北军军官,以及安东都护府的官员们一起开会。

    李成梁先讲清了局势,又提出了困难,最后看向众人,询问大家的想法。

    到了动脑子的时候,夏忠孝就眼观鼻鼻观心,宛如一座大佛坐在位置上。

    他是来东北打仗的!如果要动脑子,为什么不留在京师?

    很多镇北军的军官,都和夏忠孝一样,听完了李成梁的描述之后,都被浇了一头冷水。

    这种长期的小规模低烈度战争反而是最残酷的。

    李成梁看了一圈,最后看向身边的段晖。

    “段司马,你说两句吧。”

    我说?

    段晖本身就不精通军务,来了辽阳都是做的民政工作,他能说什么?

    段晖讲了一些后勤的事情,保证镇北军北上之后的补给充足,紧接着环视一圈,目光又落在了屯田司马唐谨行身上。

    “唐司马,记得你是出身在辽东,既然杨尚书点了你来辽东,你必然是早有计策吧?”

    唐谨行被段晖点名,又迎接上了李成梁的目光。

    事已至此,唐谨行只能说道:

    “属下在来的路上,还真的思考了一策。”

    李成梁高兴的说道:

    “唐司马速速说来!”

    唐谨行说道:

    “咱们安东都护府是仿效大唐安东都护府设立的吧?”

    众人点头,这是圣旨都写明的事情。

    唐谨行说道:

    “既然是仿效大唐的安东都护府设立,那大唐的安东都护府旧例,可是可以征调朝鲜兵马的。”

    众人愣了一下。

    段晖说道:

    “不对吧,大唐安东都护府是有统御朝鲜岛的权力,但是当时岛上主要是高句丽、新罗、百济三族,并非是如今的朝鲜人。”

    唐谨行却说道:

    “朝鲜奉我大明为主,他们也饱受女真人的侵扰,我们要安定东北,那朝鲜人出兵出人,不是也很正常?

    这句话说完,在场无论文武,都发出了附和的声音。

    李成梁听完了也觉得很有道理。

    但是他又说道:

    “可是朝廷没有明确我们节制朝鲜的权力,我们这么做,会被言官弹劾的吧?”

    唐谨行说道:

    “如果是朝鲜主动出兵呢?如果朝鲜愿意出兵协助我们清缴东北,那朝廷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吧?”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肥鸟先行的小说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全文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5200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无弹窗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肥鸟先行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