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343章 银根又紧和金银套利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最新章节 第343章 银根又紧和金银套利 http://www.ifzzw.com/373/373747/
  
  
    苏泽并不知道勋贵们的谋划,就算知道大概也只会觉得正常。

    从武监成立的那一刻开始,职业军人这个团体就必然要登上历史舞台。

    本来当做后备军官团的禁卫营,这些勋贵却想搞成参谋团?

    任何制度的设计者,都无法料想制度最后会落实成什么样子。

    当然,这一切还只停留在勋贵们的谋划中,最后禁卫营能不能真的成为内阁一样的军事参赞机关,就要看多方博弈的结果了。

    ——

    六月二十三日,在多方配合下,武监新生入学的仪式终于筹备完毕。

    苏泽看看着这一期的新生名单。

    名单上,依然以等待袭职的世兵子弟为主的。

    但是这一期兵部加强了考核标准,勋臣子弟和世兵子弟,不仅仅要进行读书写字的考核,考察基本的兵法素养,还需要进行武艺测试。

    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要先降入武监预科读书,等读完之后考核通过才能升入武监。

    除此之外,还有二十名从地方上推荐的武学尖子。

    这些都是地方学政官员推举而来的,都通过了兵部的考核,素质相当不错。

    其中有一个名叫祝山的读书人,他已经取得了秀才功名,但是从小就向往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向地方提学自荐获得了推荐名额。

    祝山通过了武艺测试,箭术和体能都达到了优秀的水平。

    虽然苏泽也是尽心经营了,和原时空竞争激烈的军校相比,大明的最高军事学府依然像是个草台班子。

    但苏泽知道,日后武监最有成就的,大概也就是这么前几批的学生。

    没办法,在东亚内卷体制下,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了。

    大明初年,秀才就算是不错的学历了。

    但是到了今天,“穷秀才”已经用来形容穷困的读书人了。

    这前几批武监毕业生,必然会占据最重要的岗位,他们的后来者就要等着他们让出位置才有机会。

    虽然历朝历代都喊着“人才无价”,但实际上人才是不值钱的,真的值钱是能锻炼人才的岗位。

    最后能走到高位的人才,都是需要一个个岗位历练出来的,如果向上的通道堵塞,那无论读书再厉害也没有出头的机会。

    对于前几届的武监生来说,京营新军刚刚成立,大明朝也处于对外的扩张期,只要能活下来就一直有升迁的机会,而不用担心前面有人挡着路。

    但是等几期过去,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基层做起,拼尽全力争取一个向上突破的机会了。

    ——

    就在苏泽刚刚弄完了武监新生的事情,两名户部官员来到了报馆。

    户部山东清吏司主司葛烨,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魏恽。

    当年苏泽因为张居正的提议,挂在户部山东清吏司下担任员外郎,和两人曾经有过共事,相处的相当愉快。

    葛烨是个严谨的务实官员,而魏恽也是个能力不错的年轻官员。

    后来苏泽在推广商税的时候,提议在山东清吏司下设立商税局,推荐了魏恽担任局长,商税工作也开展的不错。

    苏泽将两人请入报馆,葛烨说明了来意。

    “苏翰林,我们二人是为了登莱铸币的事情而来。”

    “登莱铸币?”

    苏泽有些疑惑。

    难道是铸币工坊出了问题?

    原本负责铸币的登莱镇守太监张诚升入司礼监,继任者听说也是个能干的太监,不应该这么快就出问题吧?

    葛烨说道:

    “铸币所铸币至今,来往登莱港口的商人都是用银元交易,登莱铸币所铸币数量连月下滑,已经影响了内帑火耗收入。”

    “内阁和司礼监多次查问,张阁老也对我们山东的近况不满意。”

    苏泽看向两人,也明白了两人的来意。

    登莱铸币所开设多年,一两银子可以铸成两枚银元,这巨大的铸币利润,已经成了朝廷财政的重要收入。

    但是市面上的野生银子总是有限的,而且商人知道在大明港口交易,自然会换成银元再来港口,这样能收到的铸币税必然要下滑。

    这本来不是苏泽担心的事情,但是葛烨下一句话,却让苏泽皱起眉头,葛烨说道:

    “登莱市面上的银元也在外流,而且不仅仅是登莱如此,其他港口的银元也有这个趋势。”

    “我就不明白了,朝廷铸了这么多的币,最后都去哪里了?”

    银元外流可是大问题,发行货币不足,是会阻碍经济发展的。

    可大明就是一个白银黑洞,才开海了这么短时间,钱荒问题又来了。

    信用货币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大明宝钞被玩坏了之后,民间短期内是不可能再接受纸钞的,银本位实在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苏泽只能说道:

    “两位将登莱铸币的数据和银元流向资料送来我这里,苏某想想办法吧。”

    葛烨和魏恽连忙说道:

    “多谢苏翰林!”

    ——

    苏泽刚送走两人,太子身边的太监张宏又来到了报馆。

    “太子请我过去?”

    苏泽整理了一下衣冠站起来,他这才想起来这些日子都忙着武监的事情,没有去詹事府给小胖钧上课。

    张宏脸上陪着笑意,在路上的时候张宏说道:

    “苏翰林,是武清伯世子返京了。”

    武清伯世子?不就是太子的舅舅李文全吗?

    苏泽想起来,上个月的时候,他用【飞鸽传书】和澎湖知县王家屏通讯,王家屏说李文全带领澎湖殖拓商团的船队去了倭国堺港。

    看来是从堺港返航了啊。

    苏泽嘴角带着笑意,自从倭国通政署的报告传回京师后,倭国有大量银矿这件事,引起了朝野的议论。

    其实这件事在民间不是什么秘密。

    东南倭乱前,倭国商人就向大明出口了大量的白银,倭国产银这个说法在沿海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但是由于东南抗倭战争的问题,倭国贸易属于敏感话题,没人会拿出来公开讨论。

    而等到开海以后,大明商人也忙着通过贸易赚钱,也没人会再说这个话题。

    黄文彬和朱俊棠的报告,只不过是让大明上层注意到倭国富银这件事。

    这其中最兴奋的就是小胖钧了。

    《奏设倭国通政署刺探疏》是太子的第一份政疏,是太子的第一次政治实践。

    如今倭国通政署带回来这么大一个消息,又加上一本黄文彬分析倭国国民特性的书,带回了大量倭国情报。

    这不都说明了太子有知人之明吗?

    倭国通政署的报告送到内阁后,就连阁臣们也都夸赞太子,隆庆皇帝听了之后十分高兴,又赏赐了詹事府一次。

    武清伯世子李文全赴倭贸易了一圈,肯定带回来了更多的消息,所以太子才着急召见自己。

    苏泽掏出一枚银元,塞进了张宏的手里。

    张宏也很有默契的收下,他现在是东宫的太监,还不是司礼监的大太监。

    大明朝的东宫是历代最没有自主权的东宫,没有独立的金库,完全依附于内帑拨款。

    就和穷翰林一样,张宏也只是未来可期。

    但是身在这个职位上,需要打点的地方又多,苏泽也看出了这位太子身边首席太监的窘迫,经常用购买消息的方式结交他。

    张宏自然也是对苏泽十分的感激,而且苏泽对待太监的态度也相当自然,丝毫看不出歧视的意思,也没有读书人的倨傲。

    到了东宫后,苏泽在明伦堂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武清伯世子李文全。

    和上次相见,李文全整个人晒黑了一圈,但是整体的精气神却比之前更好了。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武清伯李伟也是个抽象的,明明自己外孙就是太子,还抠门的和老农一样。

    李文全能脱离这个爹,闯出一番事业来,状态自然不一样。

    要知道李文全如今可是大明皇商、登莱保险联会的会长,登莱殖拓商团的执行长。

    他在澎湖还拥有大片的甘蔗种植园,旗下产业还有蔗酒厂、白糖工坊,更拥有一支能在亚洲远航的船队。

    论个人财富,他在大明历代外戚中都能排到前列了。

    “苏师傅,您猜舅舅返回京师之前去了哪里?”

    【飞鸽传书】这件道具过于奇幻,苏泽装作猜不中的样子,小胖钧这才笑着说道:

    “原来也有苏师傅不知道的事情!舅舅在返回京师之前,远航去了倭国!”

    听到这里,苏泽装作惊讶的表情,对着李文全说道:

    “那今日苏某可要好好听一听世子的见闻了。”

    李文全也带着笑容,讲起了他的此行。

    “我们的舰队从澎湖台南港出发,正好赶上了正确的风向,仅用了几日就抵达了琉球。”

    “舰队在琉球买到了前往倭国堺港的海图,还雇佣了几名去过堺港的向导,没有费多少力气,我们就到了堺港。”

    苏泽微微点头,东北亚贸易本身就是非常成熟了,其实很多大明商人都去过倭国,只不过因为政治问题藏着。

    李文全只能说是半官方身份亲自去往倭国的第一人。

    李文全回忆道:

    “其实堺港就是第一个小岛,原本只是附近的商人会聚集在这里做生意,后来逐渐成为海港。”

    “前朝的时候,倭国和我大明的勘合朝贡,都是从堺港起航。”

    “倭国进入乱世后,堺港也靠着左右逢源,保证了安全。”

    李文全描绘道:

    “堺港也是个神奇的地方,李某在堺港见到了戴南蛮帽的佛郎机商人,披袈裟却腰插肋差的僧侣,还有剃着武士发髻却身穿西洋僧侣衣服的倭人,还有遍地都是说着汉语的商人。”

    苏泽对此倒是不意外,堺港可以说是倭国贸易的中心,而对明贸易又是倭国贸易最重要的一环,堺港商人肯定是会说汉语的。

    李文全又说道:

    “这堺港也是神奇,因为地处各方势力之间,竟然挣得了一个半独立的地位,只需要向周遭最强大的大名上缴保护费,就可以维持自治。”

    朱翊钧问道:

    “那堺港遭遇外敌怎么办?当地岂不是一片混乱?”

    苏泽看到小胖钧又动心,还好李文全说道:

    “殿下,不是如此。”

    “这堺港虽然没有大名统治,但是他们本地有一个名叫三十六人众的组织,专门负责处理堺港的大小事务。”

    “堺的周围有注满水的壕沟,各町两端也用木板相互隔开,到夜晚上锁以保护市内安全。”

    “一旦堺港遇到威胁,三十六人众还会出钱雇佣士兵来保护堺港,还有西洋雇佣兵来应征,堺港就是这么渡过几次危机的。”

    小胖钧听完也搓手道:

    “这世上竟然还有这样的城市?”

    苏泽笑着说道:

    “殿下,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堺港其实也不稀奇,这佛郎机有威尼斯,也是这样的自治城邦。”

    李文全连连点头说道:

    “苏翰林果然博学!李某在堺港遇到一名佛郎机人商人,他就是威尼斯人,他也说堺港和威尼斯很像,都是商人自治管理的城邦。”

    对于堺港的风土人情,小胖钧的兴趣也不大,毕竟堂堂大明太子,也不会关心一个弹丸小国的港口城市。

    小胖钧说道:

    “舅舅,快点和苏师傅说说,您发现的赚钱法门!”

    原来是赚钱的事情啊。

    苏泽才知道为什么小胖钧火急火燎的喊自己过来。

    李文全说道:

    “苏翰林,这就要慢慢说了。”

    “李某到了堺港之后,发现当地竟然通行我大明的银元和黄铜币,甚至不仅仅如此,永乐通宝在当地也是通行货币。”

    “听说那倭国大名织田信长,他的军旗上就绘着永乐通宝。”

    苏泽也不意外。

    倭国虽然产金银,但是铸币技术落后。

    而且金银是大额货币,其实算是贵重品了,商业流通需要的反而是更小份额的铜钱。

    大明周围国家的货币需求,导致大明一直缺铜的问题,从明初就已经存在了。

    虽然大明历代都严格强调禁铜令,禁止朝贡商人携带大明铜币出国,但是依然有大量的铜币流出。

    如今大明已经开放海禁,允许自由贸易。

    那么铸造精美的银元和黄铜币,自然也迅速流入到了周围的贸易城市,成为当地的交易货币。

    苏泽想起刚刚户部郎中葛烨说的银元外流问题,看来有一部分银元是回流倭国了啊。

    李文全轻咳了一声说道:

    “正如倭国通政署两位大人所说,倭国真的有大银山!”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肥鸟先行的小说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全文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5200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无弹窗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肥鸟先行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