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进入小段模式。
第一小段:
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罢,你都要试着安静下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让烦恼和焦虑,毁掉你本就不多的热情和定力,心可以碎,手不能停,该干什么干什么,在崩溃中继续前行,这才是一个成年人的素养!——佚名
两感。
第一感:
前段时间看了一段话,说是创作型的人在艰苦的环境下所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是最好的,当自己的生活变好了,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甚至产生的灵感都远比不上在艰苦环境下所创作的作品与产生的灵感。
因为在艰苦的环境里,创作者的内心里有着最深刻的感受,所创作的作品都仿佛有着灵魂。市面上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出自于作者艰难时期时创作的,无论是作家,还是歌手等。
生活变好了,心态就会发生变化,过着好的生活,却创作作品里的艰苦,难免会产生偏差。
所以有创作者哪怕生活变好了,也还是愿意保持艰苦时期里的状态,能更好地产生灵感。换言之,没苦硬吃。
之前,我觉得没苦硬吃是个贬义词,但当我了解了创作者的心态后,感觉可以客观一点地看待没苦硬吃了。
从享受的角度来看,没苦硬吃的确是个贬义词,能享受都不享受,专门找苦吃,这不是犯贱吗?
不过从保持竞争力的角度看,没苦硬吃是个褒义词,享受就会松懈,松懈就会懒散,懒散就会败北。那些自律的人,明明可以躺平,为什么要强迫自己去做那些有难度的辛苦事呢?就是要让自己保持竞争力,同时警醒自己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岁月。
第二感:
感性,让自己像一个人。
理性,让自己像一台机器。
过分感性,喜怒哀乐都无法受控,活得的确像个人,但内耗过分严重,伤心又伤身。
过分理性,喜怒哀乐都不形于色,活得就像台机器,无论发生什么,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过多的情绪,仿佛活着就只是一味地做事。能保持这样的效率,的确容易成事,就是不像个人。
以前,喜欢七分感性,三分理性。
如今,不是喜不喜欢的问题了,而是现实已经替我划分为四分感性,六分理性了。
昨晚做了一个梦,我以为,我还是那个少年,直到,梦醒。
第二小段:
趁着等红绿灯,赶紧写几句。
每天路过那家快要倒闭而大甩卖买一送一的店,我都好想进去买几支笔,可我也并不缺笔呀。
到底是什么心理在作祟?
——《上学的时候怎么没见有那么争分夺秒》
第三小段:
早上骑车经过一个路边翻修的转角,看到一位年轻妈妈停住电动车,两脚撑地地在施工位置的旁边,电动车的大踏板上还站着一个小男孩。
第一眼我是好奇的,毕竟那个位置一般都没人停车。
第二眼才发现,那个小男孩在认真地盯着正在施工的小型挖土机。
原来,是关于一位妈妈在呵护小孩心中所喜爱的画面。
童年的回忆就在那一刻翻涌了,哪个小男孩心中没有一台挖土机呢?
——《到底是谁偷走了我内心里的挖土机》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