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莉卡持续半年如潮水般的攻击,在今天,在广南的阿绍谷第一次遇到了暗礁。
这样的战损比,对阿美莉卡军队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这才多少导弹。
如果20枚导弹就能造成三架直升机坠毁,两架直升机重伤。
那战争是打不下去的。
原本北越主要依赖的是来自苏俄的SA-2指南针地对空导弹系统。
这也是北越防空体系的核心。
北越在用这套系统的时候,根据阿美莉卡军队的战后报告《越战空中作战报告》报道显示,北越一共发射了约9000枚导弹,击落约200架美军飞机。
战损比在45比1。
现在4比1。
效率提高了10倍。
消息传回阿美莉卡在西贡的指挥部后,麦克纳马拉从数据的直接反应意识到,事情发生了变化。
这绝不是,苏俄的指南针能做到的。
值班情报官推开作战室的门,脸色苍白地将一份加密电文递给麦克纳马拉。
“部长阁下,阿绍谷的报告。
我们的空中编队损失了五架飞机,导航卫星系统信号在关键时刻失灵。
不是常规地对空导弹,他们说这次北越的导弹像有眼睛一样,预判了我们的机动!”
麦克纳马拉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推了推黑框眼镜,盯着电文上的数据表格:飞行路径坐标、电子对抗措施激活时间、导弹轨迹估计。
表格是用铅笔草草绘就的。
在麦克纳马拉的眼中,数字会说话。
20枚导弹,命中率高达50%,干扰强度超出苏制导弹的已知参数。
这里多说一句,20枚击中了五架飞机,它不是一比一的关系。
不是说,一枚导弹只能击中一架飞机。
实际上可能是多枚导弹击中一架飞机。
也就是说,华国的20枚龙影,一共击中了10枚。
这个数字相当惊人。
“这绝不是苏俄的指南针能做到的,”麦克纳马拉喃喃道:“苏制导弹需要齐射几十枚才能咬中一架F-4,而这里,20枚导弹就撕碎了我们整个编队。
看这个偏航数据,他们的干扰针对了我们的导航系统。
卫星定位本该是我们的王牌,现在却没能发挥作用。”
作战室里,地图墙上钉满彩色图钉,代表美军推进的箭头在阿绍谷首次出现了停顿。
麦克纳马拉站起身,踱步到黑板前,用粉笔快速勾勒出一张简易图表。
他转头对助手们说:“这绝不是运气。
事情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召集团队,让地面部队往前运动,我们需要立刻派遣地面部队,去寻找这次对手的导弹残骸,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情况。
那些碎片是最好的线索。”
在出发前往西贡前,在尼克松的白宫会议上,麦克纳马拉曾力劝总统:“越战不是肉搏战,我们要让它变成算法的战场。
我们有兰德公司,有贝尔实验室,有IBM,有德州仪器,我们要做的是用数学征服丛林。”
尼克松最终同意了。
很难想象麦克纳马拉有什么魔力,这套说法能同时说服连续两任总统。
因此麦克纳马拉在前往西贡的时候,带来了大量的IBM System360系列的大型计算机。
以及来自IBM的专业工程师团队,从联邦机构内调了大量数学专业的公务员。
把这帮人一起给带到了西贡。
对麦克纳马拉而言,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把林燃给带来。
不过他还是带来了一位数学家,周元燊,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统计专业的教授。
麦克纳马拉是在周元燊和陈景润之间选,一方面因为陈景润做的是数论,统计学会更贴合他想要的方向。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林燃,在数学领域是全能的。
周元燊除了是哥大教授外,还是IBM公司的托马斯·J·沃森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周元燊是亲ROC的数学家,曾经在国立台大担任助理教授,而陈景润在公开场合没有表露过立场,又在纽约城市大学这样偏左的高校任教。
所以最终麦克纳马拉选择了周元燊,将他带到了前线。
总之在麦克纳马拉看来,这就是教授的替代品,数学家、华裔、哥大教授,好吧,就你了。
抵达西贡后,工程师们扩建了军事援助指挥部地下室搭建的临时分析中心。
墙上贴满流程图,空气中回荡着风扇声和FORTRAN代码打印声。
麦克纳马拉的命令迅速下达:第1骑兵师的一个加强连,一百五十名士兵,配备M16步枪和无线电台和GPS定位设备。
在直升机掩护下推进到阿绍谷坠机现场。
丛林中,士兵们在泥泞中跋涉,雨水浸透军靴,警惕着随时有可能出现的伏击。
连长汤姆·哈里森中尉低声下令:“分散搜索,优先找导弹碎片,别碰爆炸物,标记位置。”
两小时后,他们在焦土中发现第一块残骸:一个扭曲的铝壳电路板,表面蚀刻着图案,还有一截天线。
士兵们用帆布袋小心打包,空运回西贡。
“部长,我们的初步模型显示,”IBM的团队负责人哈里斯·韦伯报告道。
他胡须凌乱,眼睛因彻夜调试而布满血丝。
被派到西贡来已经够糟糕。
要不是因为这是白宫的命令,IBM的副总裁亲自分配到他身上,并且给予了充分的假期。
哈里斯·韦伯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跑到这鬼地方来的。
好在之前进度不错,麦克纳马拉私下没少和他们说,在圣诞前就能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他们会带着荣誉和战果回国过圣诞节。
但现在出现的插曲,让所有人精神都有些紧绷。
失去制空权的美军,那还是美军吗?
这场战争又要重新回到绞肉的模式时,他们不说今年结束,他们能不能赢都是未知数。
“基于这些残骸的雷达回波数据,这导弹的寻的头不是纯红外,它有模拟自适应滤波,能在毫秒内切换频率。
我们的卫星定位信号被干扰了,误差从厘米级跳到米级。
毫无疑问,在socialism阵营中,只有华国的半导体技术能够达到这样的硅基电路密度。
只有他们在半导体领域能赶上我们的AN/APQ-120。”
AN/APQ-120是西屋电气为麦道F-4E幻影II制造的飞机火控雷达,这是一种全固态雷达,它很紧凑,可以与大炮一起安装在机头中。
在整个越战中,阿美莉卡的电子对抗技术快速发展。
在1965年的滚雷运动中开始大规模运营,他们在飞机上携带外部吊舱,这些外部吊舱会发射噪声和欺骗信号,来迷惑敌方雷达的锁定。
波形技术会允许飞机生成特定频率的信号,模拟假目标或覆盖真实信号。
同时也会携带机载接收器侦测敌方雷达信号,让飞行员可以提前规避。
除此之外,还会投放金属箔条来制造雷达杂波,分散导弹注意力,使用热诱饵弹对抗红外制导导弹等。
阿美莉卡的电子对抗技术在快速成熟。
而苏俄方面,到了1967年开始,他们的电子情报专家和设备也不得不亲自下场,来维持战场的平衡。
现在的情况是,过去GPS的出现打破了平衡,华国的新型导弹,试图把平衡恢复。
韦伯指着投影仪投射的图表:一条曲线代表苏制导弹的弹道;另一条则是龙影的射击路径。
后者准确预判了美机的右转规避。
电路板上数百个晶体管的集成度显示其技术成熟程度。
麦克纳马拉点点头,敲击着桌子。
“建模它。
用蒙特卡洛模拟跑一千次场景。变量包括风速、电子对抗强度、卫星信号冗余通道。
找出弱点。”
工程师们立刻行动起来。
次日清晨,麦克纳马拉召集前线指挥官们开会。
将军们围坐在长桌旁。
“先生们,”麦克纳马拉开口道:“我们面对的不是游击队,而是技术进步。
华国人插手了,他们的导弹下场了。”
随后,麦克纳马拉展开一份报告:“基于工程师的模拟和残骸分析,我们应立即调整战术,让B-52转为高空盲投,避免低空卫星定位依赖;F-4编队增加野鼬鼠护航,优先压制敌方雷达;同时,紧急从本土空运更多EA-6B电子战机,配备新编程的干扰吊舱,能针对模拟滤波生成白噪声。”
“总统已批准,”麦克纳马拉补充道,“我们将数据链路扩展到每架飞机,实时反馈损失率,优化飞行路径。
五角大楼会实时帮我们做最新的分析。
我们的情报需要反馈到每一位一线飞行员的手上。
另外,我们需要继续派遣陆军搜索更多残骸,每块碎片都是情报。”
情报传回克里姆林宫,除了关于龙影地对空导弹外,还包括华国的请求。
华国方面希望接管一部分北越前线的防空。
过去这部分工作一直由苏俄派去前线的专家负责。
其实华国早就想接管。
想让他们的雷达,甚至是一整套的设备,在越战前线上试试水。
从林燃那获得美军雷达相关技术资料,已经超过八年时间(1961年的圣诞节)。
华国在这八年时间里,早就开发出了自己的一整套雷达体系。
地对空导弹的小试牛刀后,华国迫切希望能够借助这个机会,来对自己的武器设备进行测试加调整,以及找到未来优化的方向。
只是过去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人家苏俄干的好好的,为什么要换你?
现在,借口已经出现了。
苏俄的设备一开始能和阿美莉卡打的有来有回,但阿美莉卡的优势在于,他们的研发进度太快,迭代速度太快。
根据伯纳德·纳尔蒂写的《电子战的战术和技术 1965-1973年对北越空战中的电子对抗措施》中的内容,这是阿美莉卡空军在东南亚的战术和技术系列专著之一,苏俄从1970年开始跟不上阿美莉卡的进度。
(阿美莉卡空军F-105D Thunderchief正试图躲避从北越SA-750德维纳发射的 V-75V SAM,图来自阿美莉卡空军)
越战考验了双方电子对抗措施的最新发展。
起初,雷达控制的地对空导弹和高射炮具有优势。
然而,阿美莉卡空军完善了战斗轰炸机的对抗吊舱,并装备和武装了飞机,以明确定位和摧毁导弹基地。
这些努力,辅以远程干扰和其他军种的反制飞机,成功地恢复了有利于进攻的平衡。
原时空是从1970年开始落伍的。
在1972年12月对河内-海防地区的B-52袭击 Linebacker II中达到高潮。
整个战时经历被压缩到几天内,阿美莉卡就完成了轰炸。
但现在,这个时间被提前了。
现在,美军的优势不仅仅来自GPS,还来自整体的技术进步。
苏俄的防空体系,在阿美莉卡面前捉襟见肘。
北越前线岌岌可危。
在龙影小试牛刀后,北越方面也对华国的防空体系和雷达设备充满了期待。
克里姆林宫,列昂纳德靠在椅背上,眯眼抽着香烟。
桌旁坐着格列奇科元帅、葛罗米柯,以及几位KGB的官员。
他们面前摊开的文件堆积如山,主要是从河内传来的加密报告。
“同志们,”列昂纳德开口:“燕京的同志们又在搅局了。
情报显示,他们不满足于援助导弹,现在想直接接管部分前线的空军对战。
他们希望能在谅山省部署他们的防空体系。
他们的工程师想要教北越的同志们反制阿美莉卡的空军。
葛罗米柯同志,你怎么看?”
葛罗米柯调整了下眼镜,翻开报告。
“列昂纳德同志,这是个棘手的问题。
华国人声称他们的技术能填补我们的空白。看纳尔蒂的分析。
然而事实上他们的地对空导弹证明了他们确实能做到这一点。
但燕京方面的动机显然不纯。
他们声称要分享半导体技术,情报显示,他们的半导体技术已赶上阿美莉卡的贝尔实验室。
如果他们接管谅山到阿绍谷的防空区,北越会更依赖华国。
这对我们不利。”
最后葛罗米柯又补充了一句:“也许对越战的形势有利。”
列昂纳德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不能公开反对。
北越的同志需要援助,阿美莉卡的进度太快,他们的整体技术进步,不仅是卫星定位,还有那些野鼬鼠和远程干扰飞机。
如果华国人能拖延对方的迭代,让我们的SA-2多撑几个月,或许到1970年,我们的新型SA-3就能赶上。
但风险大,华国人成功了,河内会转向燕京;失败了,阿美莉卡会更快推进,我们的声誉也跟着完蛋。”
葛罗米柯点头:“我建议私下和燕京谈判。
让他们提供技术给我们升级设备,我们继续主导援助。
公开支持他们的介入,但强调阵营的团结。
我们需要华国的技术来推动我们的多军种协作,半导体技术太重要了。”
到了1969年,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们都意识到,半导体技术的重要。
只是到底有多重要,他们缺乏足够清晰的概念。
现在从越战前线的电子对抗来看,好像比他们以为的还要更加重要一些。
会议结束时,列昂纳德敲定决议:“发电报给河内,欢迎华国同志的补充援助。
但监视他们,安德罗波夫,派更多人去河内,我们要想办法获得华国人的技术。”
一架架秘密运输机降落在谅山省的山谷,机舱卸下的不再是孤立的导弹箱,而是整套防空体系:二十辆改装卡车,搭载华国最新的雷达站和电子对抗设备。
这次华国的领队李工程师再次现身,带了更多技术员,他们的工具箱中塞满晶体管组件和真空管备用件。
“阮营长,”李工程师展开蓝图,对阮文泰解释道,“龙影只是利刃,这次我带来的长城系统才是盾牌。
这套系统包括三种核心设备:首先是鹰眼脉冲多普勒雷达站,体积如一辆卡车,能在S波段和X波段扫描,探测范围达150公里。
它能实现多目标跟踪,能区分美军飞机和箔条杂波,误差小于2公里。
不同于苏制雷达,它有模拟自适应滤波,能自动切换频率避开美军的干扰信号。”
阮文泰点点头,他的战士们围拢过来,脸上写满了好奇。
蓝图上,第二个设备是EW-1区域拦阻式干扰车,一辆伪装成补给车的平台,搭载低功率发射器和接收阵列。
EW是电子战的英文缩写。
这台车的核心是铝壳电路模块,能生成白噪声干扰,针对美军的电子对抗措施进行反制。
“它不只是被动防御,”李工程师强调,“我们的电路有反馈回路,能侦测敌方信号强度,然后模拟假目标回波,让他们的雷达屏幕上布满鬼影。
对付阿美莉卡的野鼬鼠任务?我们能反过来锁定他们的干扰源,用伺服天线引导导弹反击。”
这套手段与美军不相上下,甚至在丛林环境中更胜一筹。
第三个设备是综合指挥站:一个地下模块化控制室,连接所有单位。
里面安装了简易示波器和机械记录仪,屏幕能实时显示多路雷达数据。
“它是大脑,”李工程师比喻道,“集成电路处理信号融合,雷达数据、红外签名和无线电截获,一起优化导弹轨迹。
总之这套系统,我们对它有充分的信心,它可是以长城为名!”
这是电子战争的开端,阿美莉卡换了一个对手。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