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353章 长城的驰援

科技入侵现代 最新章节 第353章 长城的驰援 http://www.ifzzw.com/371/371402/
  
  
    阿美莉卡持续半年如潮水般的攻击,在今天,在广南的阿绍谷第一次遇到了暗礁。

    这样的战损比,对阿美莉卡军队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这才多少导弹。

    如果20枚导弹就能造成三架直升机坠毁,两架直升机重伤。

    那战争是打不下去的。

    原本北越主要依赖的是来自苏俄的SA-2指南针地对空导弹系统。

    这也是北越防空体系的核心。

    北越在用这套系统的时候,根据阿美莉卡军队的战后报告《越战空中作战报告》报道显示,北越一共发射了约9000枚导弹,击落约200架美军飞机。

    战损比在45比1。

    现在4比1。

    效率提高了10倍。

    消息传回阿美莉卡在西贡的指挥部后,麦克纳马拉从数据的直接反应意识到,事情发生了变化。

    这绝不是,苏俄的指南针能做到的。

    值班情报官推开作战室的门,脸色苍白地将一份加密电文递给麦克纳马拉。

    “部长阁下,阿绍谷的报告。

    我们的空中编队损失了五架飞机,导航卫星系统信号在关键时刻失灵。

    不是常规地对空导弹,他们说这次北越的导弹像有眼睛一样,预判了我们的机动!”

    麦克纳马拉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推了推黑框眼镜,盯着电文上的数据表格:飞行路径坐标、电子对抗措施激活时间、导弹轨迹估计。

    表格是用铅笔草草绘就的。

    在麦克纳马拉的眼中,数字会说话。

    20枚导弹,命中率高达50%,干扰强度超出苏制导弹的已知参数。

    这里多说一句,20枚击中了五架飞机,它不是一比一的关系。

    不是说,一枚导弹只能击中一架飞机。

    实际上可能是多枚导弹击中一架飞机。

    也就是说,华国的20枚龙影,一共击中了10枚。

    这个数字相当惊人。

    “这绝不是苏俄的指南针能做到的,”麦克纳马拉喃喃道:“苏制导弹需要齐射几十枚才能咬中一架F-4,而这里,20枚导弹就撕碎了我们整个编队。

    看这个偏航数据,他们的干扰针对了我们的导航系统。

    卫星定位本该是我们的王牌,现在却没能发挥作用。”

    作战室里,地图墙上钉满彩色图钉,代表美军推进的箭头在阿绍谷首次出现了停顿。

    麦克纳马拉站起身,踱步到黑板前,用粉笔快速勾勒出一张简易图表。

    他转头对助手们说:“这绝不是运气。

    事情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召集团队,让地面部队往前运动,我们需要立刻派遣地面部队,去寻找这次对手的导弹残骸,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情况。

    那些碎片是最好的线索。”

    在出发前往西贡前,在尼克松的白宫会议上,麦克纳马拉曾力劝总统:“越战不是肉搏战,我们要让它变成算法的战场。

    我们有兰德公司,有贝尔实验室,有IBM,有德州仪器,我们要做的是用数学征服丛林。”

    尼克松最终同意了。

    很难想象麦克纳马拉有什么魔力,这套说法能同时说服连续两任总统。

    因此麦克纳马拉在前往西贡的时候,带来了大量的IBM System360系列的大型计算机。

    以及来自IBM的专业工程师团队,从联邦机构内调了大量数学专业的公务员。

    把这帮人一起给带到了西贡。

    对麦克纳马拉而言,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把林燃给带来。

    不过他还是带来了一位数学家,周元燊,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统计专业的教授。

    麦克纳马拉是在周元燊和陈景润之间选,一方面因为陈景润做的是数论,统计学会更贴合他想要的方向。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林燃,在数学领域是全能的。

    周元燊除了是哥大教授外,还是IBM公司的托马斯·J·沃森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周元燊是亲ROC的数学家,曾经在国立台大担任助理教授,而陈景润在公开场合没有表露过立场,又在纽约城市大学这样偏左的高校任教。

    所以最终麦克纳马拉选择了周元燊,将他带到了前线。

    总之在麦克纳马拉看来,这就是教授的替代品,数学家、华裔、哥大教授,好吧,就你了。

    抵达西贡后,工程师们扩建了军事援助指挥部地下室搭建的临时分析中心。

    墙上贴满流程图,空气中回荡着风扇声和FORTRAN代码打印声。

    麦克纳马拉的命令迅速下达:第1骑兵师的一个加强连,一百五十名士兵,配备M16步枪和无线电台和GPS定位设备。

    在直升机掩护下推进到阿绍谷坠机现场。

    丛林中,士兵们在泥泞中跋涉,雨水浸透军靴,警惕着随时有可能出现的伏击。

    连长汤姆·哈里森中尉低声下令:“分散搜索,优先找导弹碎片,别碰爆炸物,标记位置。”

    两小时后,他们在焦土中发现第一块残骸:一个扭曲的铝壳电路板,表面蚀刻着图案,还有一截天线。

    士兵们用帆布袋小心打包,空运回西贡。

    “部长,我们的初步模型显示,”IBM的团队负责人哈里斯·韦伯报告道。

    他胡须凌乱,眼睛因彻夜调试而布满血丝。

    被派到西贡来已经够糟糕。

    要不是因为这是白宫的命令,IBM的副总裁亲自分配到他身上,并且给予了充分的假期。

    哈里斯·韦伯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跑到这鬼地方来的。

    好在之前进度不错,麦克纳马拉私下没少和他们说,在圣诞前就能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他们会带着荣誉和战果回国过圣诞节。

    但现在出现的插曲,让所有人精神都有些紧绷。

    失去制空权的美军,那还是美军吗?

    这场战争又要重新回到绞肉的模式时,他们不说今年结束,他们能不能赢都是未知数。

    “基于这些残骸的雷达回波数据,这导弹的寻的头不是纯红外,它有模拟自适应滤波,能在毫秒内切换频率。

    我们的卫星定位信号被干扰了,误差从厘米级跳到米级。

    毫无疑问,在socialism阵营中,只有华国的半导体技术能够达到这样的硅基电路密度。

    只有他们在半导体领域能赶上我们的AN/APQ-120。”

    AN/APQ-120是西屋电气为麦道F-4E幻影II制造的飞机火控雷达,这是一种全固态雷达,它很紧凑,可以与大炮一起安装在机头中。

    在整个越战中,阿美莉卡的电子对抗技术快速发展。

    在1965年的滚雷运动中开始大规模运营,他们在飞机上携带外部吊舱,这些外部吊舱会发射噪声和欺骗信号,来迷惑敌方雷达的锁定。

    波形技术会允许飞机生成特定频率的信号,模拟假目标或覆盖真实信号。

    同时也会携带机载接收器侦测敌方雷达信号,让飞行员可以提前规避。

    除此之外,还会投放金属箔条来制造雷达杂波,分散导弹注意力,使用热诱饵弹对抗红外制导导弹等。

    阿美莉卡的电子对抗技术在快速成熟。

    而苏俄方面,到了1967年开始,他们的电子情报专家和设备也不得不亲自下场,来维持战场的平衡。

    现在的情况是,过去GPS的出现打破了平衡,华国的新型导弹,试图把平衡恢复。

    韦伯指着投影仪投射的图表:一条曲线代表苏制导弹的弹道;另一条则是龙影的射击路径。

    后者准确预判了美机的右转规避。

    电路板上数百个晶体管的集成度显示其技术成熟程度。

    麦克纳马拉点点头,敲击着桌子。

    “建模它。

    用蒙特卡洛模拟跑一千次场景。变量包括风速、电子对抗强度、卫星信号冗余通道。

    找出弱点。”

    工程师们立刻行动起来。

    次日清晨,麦克纳马拉召集前线指挥官们开会。

    将军们围坐在长桌旁。

    “先生们,”麦克纳马拉开口道:“我们面对的不是游击队,而是技术进步。

    华国人插手了,他们的导弹下场了。”

    随后,麦克纳马拉展开一份报告:“基于工程师的模拟和残骸分析,我们应立即调整战术,让B-52转为高空盲投,避免低空卫星定位依赖;F-4编队增加野鼬鼠护航,优先压制敌方雷达;同时,紧急从本土空运更多EA-6B电子战机,配备新编程的干扰吊舱,能针对模拟滤波生成白噪声。”

    “总统已批准,”麦克纳马拉补充道,“我们将数据链路扩展到每架飞机,实时反馈损失率,优化飞行路径。

    五角大楼会实时帮我们做最新的分析。

    我们的情报需要反馈到每一位一线飞行员的手上。

    另外,我们需要继续派遣陆军搜索更多残骸,每块碎片都是情报。”

    情报传回克里姆林宫,除了关于龙影地对空导弹外,还包括华国的请求。

    华国方面希望接管一部分北越前线的防空。

    过去这部分工作一直由苏俄派去前线的专家负责。

    其实华国早就想接管。

    想让他们的雷达,甚至是一整套的设备,在越战前线上试试水。

    从林燃那获得美军雷达相关技术资料,已经超过八年时间(1961年的圣诞节)。

    华国在这八年时间里,早就开发出了自己的一整套雷达体系。

    地对空导弹的小试牛刀后,华国迫切希望能够借助这个机会,来对自己的武器设备进行测试加调整,以及找到未来优化的方向。

    只是过去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人家苏俄干的好好的,为什么要换你?

    现在,借口已经出现了。

    苏俄的设备一开始能和阿美莉卡打的有来有回,但阿美莉卡的优势在于,他们的研发进度太快,迭代速度太快。

    根据伯纳德·纳尔蒂写的《电子战的战术和技术 1965-1973年对北越空战中的电子对抗措施》中的内容,这是阿美莉卡空军在东南亚的战术和技术系列专著之一,苏俄从1970年开始跟不上阿美莉卡的进度。

    (阿美莉卡空军F-105D Thunderchief正试图躲避从北越SA-750德维纳发射的 V-75V SAM,图来自阿美莉卡空军)

    越战考验了双方电子对抗措施的最新发展。

    起初,雷达控制的地对空导弹和高射炮具有优势。

    然而,阿美莉卡空军完善了战斗轰炸机的对抗吊舱,并装备和武装了飞机,以明确定位和摧毁导弹基地。

    这些努力,辅以远程干扰和其他军种的反制飞机,成功地恢复了有利于进攻的平衡。

    原时空是从1970年开始落伍的。

    在1972年12月对河内-海防地区的B-52袭击 Linebacker II中达到高潮。

    整个战时经历被压缩到几天内,阿美莉卡就完成了轰炸。

    但现在,这个时间被提前了。

    现在,美军的优势不仅仅来自GPS,还来自整体的技术进步。

    苏俄的防空体系,在阿美莉卡面前捉襟见肘。

    北越前线岌岌可危。

    在龙影小试牛刀后,北越方面也对华国的防空体系和雷达设备充满了期待。

    克里姆林宫,列昂纳德靠在椅背上,眯眼抽着香烟。

    桌旁坐着格列奇科元帅、葛罗米柯,以及几位KGB的官员。

    他们面前摊开的文件堆积如山,主要是从河内传来的加密报告。

    “同志们,”列昂纳德开口:“燕京的同志们又在搅局了。

    情报显示,他们不满足于援助导弹,现在想直接接管部分前线的空军对战。

    他们希望能在谅山省部署他们的防空体系。

    他们的工程师想要教北越的同志们反制阿美莉卡的空军。

    葛罗米柯同志,你怎么看?”

    葛罗米柯调整了下眼镜,翻开报告。

    “列昂纳德同志,这是个棘手的问题。

    华国人声称他们的技术能填补我们的空白。看纳尔蒂的分析。

    然而事实上他们的地对空导弹证明了他们确实能做到这一点。

    但燕京方面的动机显然不纯。

    他们声称要分享半导体技术,情报显示,他们的半导体技术已赶上阿美莉卡的贝尔实验室。

    如果他们接管谅山到阿绍谷的防空区,北越会更依赖华国。

    这对我们不利。”

    最后葛罗米柯又补充了一句:“也许对越战的形势有利。”

    列昂纳德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不能公开反对。

    北越的同志需要援助,阿美莉卡的进度太快,他们的整体技术进步,不仅是卫星定位,还有那些野鼬鼠和远程干扰飞机。

    如果华国人能拖延对方的迭代,让我们的SA-2多撑几个月,或许到1970年,我们的新型SA-3就能赶上。

    但风险大,华国人成功了,河内会转向燕京;失败了,阿美莉卡会更快推进,我们的声誉也跟着完蛋。”

    葛罗米柯点头:“我建议私下和燕京谈判。

    让他们提供技术给我们升级设备,我们继续主导援助。

    公开支持他们的介入,但强调阵营的团结。

    我们需要华国的技术来推动我们的多军种协作,半导体技术太重要了。”

    到了1969年,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们都意识到,半导体技术的重要。

    只是到底有多重要,他们缺乏足够清晰的概念。

    现在从越战前线的电子对抗来看,好像比他们以为的还要更加重要一些。

    会议结束时,列昂纳德敲定决议:“发电报给河内,欢迎华国同志的补充援助。

    但监视他们,安德罗波夫,派更多人去河内,我们要想办法获得华国人的技术。”

    一架架秘密运输机降落在谅山省的山谷,机舱卸下的不再是孤立的导弹箱,而是整套防空体系:二十辆改装卡车,搭载华国最新的雷达站和电子对抗设备。

    这次华国的领队李工程师再次现身,带了更多技术员,他们的工具箱中塞满晶体管组件和真空管备用件。

    “阮营长,”李工程师展开蓝图,对阮文泰解释道,“龙影只是利刃,这次我带来的长城系统才是盾牌。

    这套系统包括三种核心设备:首先是鹰眼脉冲多普勒雷达站,体积如一辆卡车,能在S波段和X波段扫描,探测范围达150公里。

    它能实现多目标跟踪,能区分美军飞机和箔条杂波,误差小于2公里。

    不同于苏制雷达,它有模拟自适应滤波,能自动切换频率避开美军的干扰信号。”

    阮文泰点点头,他的战士们围拢过来,脸上写满了好奇。

    蓝图上,第二个设备是EW-1区域拦阻式干扰车,一辆伪装成补给车的平台,搭载低功率发射器和接收阵列。

    EW是电子战的英文缩写。

    这台车的核心是铝壳电路模块,能生成白噪声干扰,针对美军的电子对抗措施进行反制。

    “它不只是被动防御,”李工程师强调,“我们的电路有反馈回路,能侦测敌方信号强度,然后模拟假目标回波,让他们的雷达屏幕上布满鬼影。

    对付阿美莉卡的野鼬鼠任务?我们能反过来锁定他们的干扰源,用伺服天线引导导弹反击。”

    这套手段与美军不相上下,甚至在丛林环境中更胜一筹。

    第三个设备是综合指挥站:一个地下模块化控制室,连接所有单位。

    里面安装了简易示波器和机械记录仪,屏幕能实时显示多路雷达数据。

    “它是大脑,”李工程师比喻道,“集成电路处理信号融合,雷达数据、红外签名和无线电截获,一起优化导弹轨迹。

    总之这套系统,我们对它有充分的信心,它可是以长城为名!”

    这是电子战争的开端,阿美莉卡换了一个对手。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鸦的碎碎念的小说科技入侵现代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科技入侵现代最新章节科技入侵现代全文阅读科技入侵现代5200科技入侵现代无弹窗科技入侵现代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鸦的碎碎念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