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三百三十五章:哪有士人会拿自己的清白来污蔑旁人!

三国:我不是刘辩 最新章节 第三百三十五章:哪有士人会拿自己的清白来污蔑旁人! http://www.ifzzw.com/370/370407/
  
  
    刘辩并未察觉身后那对师兄弟间的微妙气氛,大军复行进数里,越骑校尉董璜率领两千武卫在前方开路,张开天子仪仗,为御驾前导。

    中军一校兵马编制虽为两千人,但在这条官道上,却并未呈现出两千骑兵驰骋开道的壮观场面。

    尽管董璜麾下武卫仍沿用“越骑校尉部”的旧称,却早已不再是北军五校时期那支纯粹由骑兵构成的精锐突骑,而是演变为一支多兵种混合的作战部队。

    校尉亲卫1曲,合计亲卫200人。

    重甲4曲,合计重甲步卒800人。

    突骑2曲,合计突骑400人。

    弓弩2曲,合计弓弩手400人。

    大黄弩1屯,合计十石大黄弩10架,弩兵共100人。

    在冷兵器时代,十石大黄弩无疑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重火力武器。

    汉军的大黄弩安装在坚固的支架上,下设车轮以便机动。

    每架巨弩通常由十人协同操作,五人为运输组,负责移动和架设;五人为作战组,负责装填与射击,两组相互轮换以保持体力。

    射击组的五人射击时,一人专心瞄准,另外四人则两两一组,交替转动绞盘为大黄弩上弦。

    当然,实际上一校二千人的部队,还包含了诸多属官和员吏,分掌军谋、后勤、军纪等工作,共同维系着这一部战争机器的运转。

    忽然,一骑快马从前军越骑校尉部方向疾驰而来,蹄声急促,冲破行军时踏地的沉闷声响,直趋中军那杆高耸的龙纛大旗。

    负责中军护卫并扈从天子左右的典军校尉王越看向来人,当即手执令旗迅速挥舞,身旁鼓手得令,金鼓声顿时为之一变,传达出驻止的军令。

    训练有素的左武卫营闻令即停,原本行进间的喧嚣顿时被肃静所取代。

    来骑在远处便已下马,由一名武卫引领,快步步行至刘辩马前,气息微喘,抱拳行礼,道:“越骑校尉部斥候屯将董琥,拜见国家!末将探路时,遇陈留郡守张邈,其人出城三十里,正在前方官道旁迎候圣驾!”

    刘辩端坐马上,目光微垂,落在董琥身上。

    这人他是认得的,董卓之弟、左将军府右司马董旻之子,也就是董璜的堂弟。

    董家年轻一辈的男丁,名字中皆有美玉之意,透着一股附庸风雅的刻意。

    董旻本人没读过什么经典,只觉得“琥”者“玉虎”也,既贵且勇,便顺势为再董琥取表字为元珀。

    刘辩貌似垂首看向董琥,思绪却已然飘向还未相见的张邈身上了,嘴角轻轻一扯,面上掠过一丝玩味的笑意,轻笑道:“兖、豫二州的郡守、国相,此刻不是都该在贾文和帐下听用吗?这张孟卓倒是稀奇,竟能从前线脱身,特地跑来此处迎驾了?”

    随驾同行的黄门侍郎审配闻言,左手下意识地握紧了剑柄,指节微微发力,摩挲着冰冷的剑柄,眉头蹙起,沉吟道:“莫非……此人与叛军有所勾结,故而在此设伏?”

    “但此地……”审配举目四望,又取出随身携带的舆图细细查看,但见周边旷野平坦,疑惑道,“此地并无密林掩映,亦无山地、丘陵可藏形迹,一望无际,所见皆为准坦平原,实非设伏之地。”

    “正南性情谨慎,然依攸之见,当不至于此。”一旁同为黄门侍郎伴驾出巡的荀攸轻抚着颌下短髯,略作思索,接话道,“叔父曾言,陈留郡守张孟卓,其人志大才疏,尤好虚名,然遇事往往畏缩,怯于任事担当。”

    荀攸口中的叔父,是正在担任济北相的荀彧。

    荀攸虽年长于荀彧六岁,但辈分却矮了一头,故唤其为叔父。

    刘辩听罢,随意地摆了摆手,神态轻松,显然并未将其放在心上,笑道:“正南与公达所言皆有道理,然张孟卓确不似敢行逆举之人。况且,贾文和虽总揽军务,然绣衣直指亦非虚设。既然至今未有异常奏报传来,想来前方并无大碍。”

    刘辩言语间透着对贾诩的充分信任,但更深层的,是对眼前这支万人的左武卫营的信任。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将被碾碎。

    若真是野战,即便张邈能凑出五万兵丁,他也有信心从容稳坐中军,静待众将击而破之。

    不多时,大军继续向前行进约三里有余,果然望见前方官道旁地站着一群人。

    为首的正是陈留郡守张邈,其后跟着本郡诸多世家豪门的家主,皆衣冠整齐,垂手恭立,显然已等候多时。

    “陈留郡守臣邈,恭迎国家圣驾!”

    刘辩勒马停于官道中央,张邈见状立刻小步快趋上前,领着身后一众家主俯身下拜,神态恭谨,声音清朗,却夹杂着几分紧张,甚至面对高踞马上的刘辩时,身体微微战栗,显得惶恐不安。

    先前审配曾担忧张邈或会谋反,而刘辩却并不担心。

    这份信心,一方面源于对左武卫营战力的笃定,另一方面,则源于他对张邈其人的了解。

    张邈虽是今文学派出身,又曾站在袁隗一方与他为敌,亦是袁绍的至交好友,多年来为党人奔走、慷慨救济士人,甚至参与过构陷卢植之事。

    但这是个什么的德性的家伙,他还是有数的。

    荀彧看人的眼光极准,张邈确实是志大才疏,怯于任事。

    换成浅显易懂的话,便是色厉而胆薄,外强而中干,有心想成就一番事业,却缺乏实践的胆魄,总怕做多错多,反受其累。

    因此,张邈的选择是效仿韩馥这位前辈,做一个慷慨的“大撒币”!

    东平国寿张张氏乃是巨富之家,家资之厚,丝毫不逊于谯县曹氏。

    寿张县附近有一片泽,唤作巨野泽。

    其本名大野泽,因黄河改道,又多次决堤而致使水域扩大,故得此名巨野泽。

    而后世为缩小了近半面积的巨野泽,则得了一个新名字——梁山泊!

    对,就是那个号称据有天险的八百里的水泊梁山。

    寿张张氏凭借巨野泽便利的水运交通,往来贸易,积累下巨额财富。

    而张邈自十五岁起,便开始大肆救济党人和落魄士人。

    据绣衣直指估算,张邈每年明面上撒出去的钱财就高达五百万钱。

    至今张邈已然三十三岁,整整十八年,仅明面上资助的金额便已达九千万钱之巨!

    由此,他也得到了“八厨”的名号。

    三君,八及,八顾,八骏,八厨,后汉的士人们很喜欢给自己抬高身价,或是通过利益交换而给予他人响亮的称号。

    这种“大撒币”行为的回报是极其惊人的,不仅获得了响亮的称号,更赢得了士人群体不遗余力的鼓吹宣扬。

    而缘何郡守、县令大多不敢轻易开罪地方名望颇高的士人?

    正是因为这些士人掌握了舆论的话语权。

    在与小圈子里的士人团体聚会时,随口一句“家人们谁懂啊,那个郡守/县令,竟然是个酷吏,时常屈打成招……当然是真的,我以清白起誓!哪有士人会拿自己的清白来污蔑旁人!”

    小圈子里的士人又传之到他们另外的圈子里,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即便是一位清廉仁德的好官,也可能顷刻间声名狼藉,遭遇“社会性死亡”。

    在这个极度看重名声、甚至以名取士的时代,“社会性死亡”几近于真正的绝路,意味着家族蒙羞,平生所学尽付东流,甚至可能被迫隐姓埋名,远离仕途,乃至名字都被从宗谱中剔除。

    得罪了人都是如此,反之若在他人危难之际慷慨解囊,施以援手,所能获得的回报亦是超乎想象。

    不仅能得到士人的广泛赞誉与提携,甚至可能收获肯为之效死的门客死士。

    而张邈通过大撒比换取名望的回报,便直接转化为家族的现实利益,寿张张氏数人得以出仕郡吏,张邈与胞弟张超更是早早踏上仕途,在众多受过他恩惠的士人提携下,步步领先于人,三十岁便担任了秩比二千石的骑都尉一职。

    然而,当今天子刘辩即位后,根本不吃士人之间互相吹捧、自抬身价的那一套。

    在天子看来,名誉只有天子能赐予,而非士人自取之!

    今日你们敢自取美誉,安知他日不敢觊觎大位?

    因此,张邈为了迎合上意,早已不敢再以“八厨”自诩,甚至对外公开表示那不过是年少轻狂时挣下的“污名”罢了。

    但即便因为汝南袁氏而栽了而受到牵连,但凭借早年“大撒币”积累下的庞大人脉,张邈在激烈的权力更迭中,他不仅保全了自身和家族,甚至就连仕途也得以保全。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他是袁绍的好友,更因为他同时也是天子宠臣曹操的好友!

    上一次云台阁大火后,张邈在嘉德殿大朝会上,险些被天子的雷霆之怒吓得屙屎屙尿,自那之后他便主动请求外放。

    曹操帮着上疏说情,并为其担保,这才得以让张邈在陈留郡这种上郡担任郡守。

    就张邈这般胆量,刘辩又怎会相信他敢谋反呢?

    (3030字)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一觉睡到下午醒的小说三国:我不是刘辩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三国:我不是刘辩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辩全文阅读三国:我不是刘辩5200三国:我不是刘辩无弹窗三国:我不是刘辩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一觉睡到下午醒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