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三百五十章 骁骑营

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最新章节 第三百五十章 骁骑营 http://www.ifzzw.com/369/369497/
  
  
    剿匪结束后,学生兵返回了学堂营地。

    在考核过程中,李书荣带来的监督官们全程跟随着他们,一是记录他们的表现,二是若遇危险,也能立刻接管指挥权,带着学生兵们杀敌。

    而最终的结果则是好的。

    此次的实战考核中,三百多名学生全都及格,陈牧之等少数学生还得到的优秀的评定。

    实战考核圆满完成,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可这份轻松没持续多久,两天后,一支身着黄底红边甲胄的武卫军骑兵便进驻了学堂营地。

    他们分成小队,对营寨周围的山林、河谷进行细致清扫,不放过任何可能藏着危险的地方。

    “是武卫军!这是在为大王排除危险啊!”

    学生们认出了武卫军的甲胄,心中暗自激动。

    大王真的要来了!

    第二日清晨,远处传来震天的马蹄声。

    “轰轰轰轰~”

    比昨日更多的武卫军骑兵踏马而来,黄旗黄甲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如同流动的金色河流。

    总教官赵烈带着一半的教官早早等候在营寨外,见武卫军队伍停在营地前,立刻带领众人上前迎接。

    当李骁的身影出现在队伍前方时,赵烈等人齐齐右手抚胸,高声道:“末将赵烈,率金州武备学堂教官,拜见大王!”

    “拜见大王!”

    李骁身穿暗金龙纹甲胄,头戴缨盔,腰间挎龙头骑兵刀,整个人透着一股威严与锐利。

    他翻身下马,声音洪亮:“都是自己人,不必多礼。”

    众人起身时,才注意到李骁身旁还跟着一个小小的身影。

    金刀同样骑着一匹温顺的大马,穿着一件小号的暗金色甲胄,甲胄上的龙纹换成了蟒纹,既显尊贵又不失童趣。

    他腰间挎着李骁送的短刀,身后披着一件红色小披风,挺直腰板坐在马背上,活脱脱一个小将军模样。

    虽然没有见过金刀,但是从他的穿着和站位上,便能猜到他的身份。

    “模样与大王长的有几分相似,定然是小王爷无疑。”

    “看年龄,这应该是王后所生的嫡长子,昭王子?”

    “小王爷年纪虽幼,但气势却自带三分龙威,不愧是大王的嫡长子。”

    看着金刀的模样,赵烈等教官心中暗暗猜测说道。

    而李骁接下来的话,也应证了他们的猜测。

    “金刀,过来拜见诸位教官。”李骁招手让金刀上前。

    金刀在护卫的帮助下跳下大马,走到赵烈等人面前,学着大人的模样躬身抚胸行礼:“李世昭,拜见诸位教官。”

    赵烈等人连忙侧身避开,抚胸道:“小王爷折煞末将等人了,末将等不敢当。”

    “诸位当得起。”

    李骁呵呵一笑,走上前来摸了摸金刀的脑袋:“明年金刀便会入武备学堂,到时候你们都是他的先生,教他骑射、战术。”

    “这份师生情谊,自然当得起他的一拜。”

    “你们也不必把他当做是本王的儿子,该如何操练就如何操练,本王绝不心疼。”

    赵烈等人闻言,心中感慨不已。

    寻常权贵都恨不得将子女捧在手心,可大王却主动让小王爷来条件艰苦的武备学堂,与普通学生一起训练,这份格局与远见,实在令人敬佩。

    随后,众人簇拥着李骁走进营寨,赵烈一边带路,一边向李骁详细介绍金州武备学堂目前的情况。

    毕竟李骁出征三年,学堂的情况变化还是挺大的。

    就比如,第三期学生的情况就是李骁不了解的。

    因为这批学生是在李骁出征后不久招收的。

    “启禀大王,如今学堂按照年龄分为三期学生:十四到十六岁为第一期,十到十三岁为第二期,七到九岁为第三期。”

    “其中第一期现有三百四十六人,第二期有五百六十八人,第三期有八百三十二人。”

    ……

    年龄越大的学生数量之所以越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便是严格的淘汰制。

    金州武备学堂每年都会进行考核,连续两次考核不过便会留级,若还是考核不过便会清退。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学生数量自然更少。

    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来源限制。

    很多家长舍不得送孩子来,因为男孩是家里的主要劳力,留在家里能放羊、干农活,长大也能参军谋生。

    所以第一期学生中,大部分都是战争孤儿。

    但随着北疆生活条件改善,越来越多有见识的百姓意识到学堂的好处,不仅能学本事,还能让孩子有个好前程。

    即便家里少了个劳力,也少了一张吃饭的嘴,而且学生在学堂里也会放羊、干活赚伙食费,并不算白吃白住。

    所以,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将孩子送进学堂,学生的数量自然一期比一期多。

    但还是那句话,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真英雄。

    秦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第一是为了提升整体的素质,但更重要的还是挑选并培养精英人才。

    将整个秦国的精英纳入管理之下,为我所用。

    听着赵烈的介绍,李骁微微点了点头,对金州武备学堂的发展还算是满意。

    又转头看向了旁边的一名独臂中年男人,沉声问道:“武参军,当初建武备学堂,是以金州和大漠为试点。”

    “如今大漠学堂的情况如何?其他几所学堂呢?”

    武刚,乃是金州老汉民出身,官至副千户,当年与乃蛮人的战争中断了一臂,选择转业,并被李骁任命组建金州武备学堂。

    是学堂的第一代总教官,将金州武备学堂管理的有声有色。(见232章)

    可以说,如果不转业的话,如今的武刚至少也是个万户。

    不过,转业之后的他,也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第一批学生试点成功后,李骁便决定扩建北疆学堂体系,在大都护府之下建立了教育司,与度支司、盐铁司等司部平级。

    任命武刚为教育司参军,统筹北疆所有武备教育事务。

    听到李骁的问话,武刚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启禀大王,大漠武备学堂规模比金州略小,第一期学生有两百三十五人,第二期学生有五百零八人……”

    “除了金州和大漠之外,阴山、伊犁、甘肃的武备学堂也已步入正轨。”

    武刚继续说道:“阴山学堂现有学生三百余人;伊犁学堂靠近七河,战事频发,孤儿更多,有学生六百人。”

    “甘肃学堂因刚建立不久,规模最小,仅有三百余人。”

    金州和大漠是秦国的基本盘,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中心,很多政策都会优先落地这两州。

    但其他各州也在稳步推进。

    除了武备学堂,教育司还在每个千户所建立了‘府学’。

    因为很多百姓不愿意将学生送进学堂,毕竟那便意味着家庭缺少了重要劳动力。

    但北疆的教育事业还需要继续推进,至少要让更多的人识字。

    于是,府学便相应的建立了起来,它没有武备学堂那么全面、专业,更像是扫盲班。

    因为条件有限,每个千户只能安排一两名先生,核心任务就是教孩子识字。

    哪怕只认识自己的名字,会写一二三,也是好的。

    此外,教育体系中还有一类特殊群体,便是战争孤儿。

    所有战争孤儿都集中在专门的营地抚养,雇佣了女工照顾他们的生活,相当于孤儿院。

    等孩子长到六岁,会根据性别分流:女孩进入女工学校,学习纺纱、织布等手艺,能养活自己即可。

    时代环境有限,让她们安安稳稳长大,结婚生子,为北疆繁育人口,便是尽了本分。

    男孩则会进入武备学堂接受军事化训练,但学堂实行严格的淘汰制,每年考核,合格者升级,有医学、工匠天赋的会转去专门学校培养。

    连续不合格的,会先留级,若仍无进步,便会安排去国有牧场放羊,不再浪费教育资源。

    并非放弃他们,只是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或许等他们长大之后,也梦在战场上能大放异彩,但肯定要比学堂出身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李骁边向营地里面走着,一边听着武刚对各学堂、府学、幼学的简单介绍,不时的点着头。

    沉声说道:“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关乎我大秦基业的根本。”

    “府学扫盲、幼学养基、武备育才,缺一不可,你们做得细致,很好。”

    说话间,众人已经来到了训练场。

    只听见马蹄声、喊杀生、呼喝声不断,学生兵们正在进行各种训练。

    有的在做引体向上,手臂青筋暴起;有的在练习马刀劈砍,动作利落;还有的围着沙盘,在教官指导下推演战术。

    陈牧之正带领几名队员调试虎尊炮,校准炮口角度。

    虽然是骑兵,但也要对火炮有一定的涉猎,至少在关键时刻能顶替炮兵,进行简单的工作。

    而就在这个时候,陈牧之的目光看向了远处的人群,瞬间,心神巨震。

    “那是~”

    “大王!!”

    为首者身着暗金龙纹甲胄,身形高大挺拔,气势非凡。

    虽距离尚远,可与记忆中李骁的神态一模一样。

    三年未见,大王还是如此神武。

    其他学生也纷纷侧目,眼中瞬间燃起激动的光芒——是大王来了!

    尽管按捺不住心头的雀跃,却没有一人擅自开口或离岗,只是训练的动作愈发标准有力。

    负责带队的教官见状,低声喝道:“专心训练。”

    “拿出真本事,才不辜负大王的期待!”

    学生们齐声应和,训练场上的呼喝声陡然提高了几分。

    李骁身边,赵烈指着训练场介绍道:“大王,这些科目都是按您当年制定的大纲推进。”

    “晨练热身,上午学战术沙盘与文化课,午后练骑射、体能与火炮运用,傍晚教野外生存与急救。”

    “就像您说的,要让他们既会打仗,又懂谋略,还能识字断文,才算合格的大秦军人。”

    李骁目光扫过训练场,见学生们的精气神十足,嘴角露出一丝赞许:“不错,没有荒废时日。”

    这时,赵烈从身后教官手中接过一份折叠整齐的成绩单,双手递上:“这是第一期三百四十六名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单。”

    “除了此前的实战剿匪,还包含骑射、战术、文化课等科目的成绩,全程由李百户等武卫军监督,确保公正。”

    李骁接过成绩单,目光落在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上。

    “陈牧之,骑射科目“优”、战术推演“优”、文化课“优”、实战考核“甲等”。”

    各项成绩均名列前茅。

    紧随其后的是穆英、张哈图、刘大毛、冯虎、萧谋恩,也都是学生军中的佼佼者。

    他指着名单满意的点头:“都是我大秦的好儿郎。”

    “骑射过硬、战术不弱,还能识文断字,比当年的咱们可强多了。”

    “你们能培养出这些优秀的学生,也同样辛苦了。”

    赵烈连忙道:“都是大王教导有方,学堂的每一条规矩、每一门科目,都是您亲自定的,属下们不敢懈怠。”

    谁说‘黑面神’冷血无情?在李骁面前也颇懂人情世故,好话一套套的。

    “紧急集合!”

    片刻后,赵烈高声下令。

    训练场立马响起了紧急集合号,学生兵们闻声而动,迅速放下手中的训练项目,朝着广场方向奔去。

    “踏踏踏踏~”

    不过短短片刻的功夫,三百多名学生已列成十个整齐的方阵,横平竖直,鸦雀无声,只有衣服摩擦的细微声响,展现出极强的纪律性。

    广场上空,金色的日月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下的李骁画像栩栩如生。

    而画像前,李骁身着暗金龙纹甲胄,亲自站定,阳光洒在甲胄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周身的威严气势让整个广场都安静了几分。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从陈牧之坚毅的眼神,到穆英挺直的脊梁,再到后排少年们略带紧张激动的神情。

    最终开口,声音洪亮如钟:“儿郎们,三年了,本王又来看你们了。”

    李骁建立金州武备学堂,从不是甩手掌柜。

    此前只要身在金州,他常会抽时间来学堂巡视。

    有时会亲自示范马刀劈砍的技巧,有时会坐在沙盘旁与学生们推演战术,甚至会和孩子们一起啃囊喝稀粥。

    陈牧之这批学生,几乎都是他看着长大的。

    只是东征三年,岁月匆匆,当年满脸稚气的孩童,如今已长成挺拔的少年,连他自己都有些认不全了。

    “还记得三年前,本王最后一次来学堂,陈牧之你还因为个子矮,被穆英从马背上挑了下来,扬言一定要报仇,超过穆英。”

    李骁突然看向第一排的陈牧之,语气带着几分打趣:“如今本王东征三年,你也变的更强壮,更高大了。”

    “还能带队剿灭马匪,还成了考核第一,好样的。”

    陈牧之脸颊一红,下意识地挺直腰板,眼中却满是感动,大王竟还记得自己当年的糗事。

    李骁的目光又看向了另一边:“还有你,穆英……”

    李骁见到说了一些学生当年的事情,瞬间让学生们的记忆拉回到了三年前,乃至更早的时候。

    看向李骁的目光,变得更加亲切、激动。

    不过很快,李骁的语气渐渐郑重:“此次实战考核,你们没让本王失望。”

    “三百多人,剿灭两股马匪,零伤亡,这不仅是大秦教育的成功,你们努力得来的成果。”

    “你们要记住,你们不是普通的少年,是大秦的未来,是华夏的脊梁。”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悠远:“无论你们出身如何,从你们踏入这营地的那天起,你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是北疆的勇士,是大秦的军人!”

    “将来,你们或许会去草原上抵御外敌,或许会去关中守护百姓,或许会成为官吏,带领秦国的百姓耕牧。”

    “但无论你们在哪里,都要记住‘华夏’二字。”

    “这片土地,是炎黄子孙的根,是咱们祖辈守了几千年的家。”

    “本王希望有一天,你们能跟着本王,让‘大秦’的旗帜插遍日月所照之地,让‘华夏’的名号,让四方蛮夷再也不敢轻视!”

    话音落下,学生们齐声大喊:

    “忠于大秦!忠于大王!”

    声音震彻山谷。

    金刀站在李骁身边,也跟着举起小拳头,眼中满是坚定。

    明年,他也要成为这里的一员,像这些哥哥们一样,为大秦而战。

    李骁满意地点头,继续说道:“本王向你们保证,只要你们肯拼、肯学、肯为大秦出力,本王绝不会亏待你们。”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无论你是将军的孩子,还是牧民的孩子,都得凭着本事挣前程。”

    “将来你们中,定会有人成为将军,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栋梁,本王等着你们建功立业的好消息。”

    李骁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学生们眼中的光芒愈发炽热。

    话音刚落,他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几分郑重:“而现在,本王要给你们一份更实在的奖赏,赐予你们一个新的番号。”

    “此番号为‘骁骑营’!”

    李骁的声音掷地有声:“骁骑营,取‘骁勇善战、骑兵先锋’之意。”

    “从今往后,你们便是大秦骁骑营的第一批将士!”

    与此同时,两名武卫军士兵扛着一面战旗和一副战甲走了上来。

    战旗并非七镇秦军常见的任何一种颜色,而是深邃的黑色,中央绣着白色的日月图案,边缘缀着银色流苏。

    在风中展开时,竟透着一股凌厉的杀气。

    另一人则捧着一套布面甲,同样是玄黑底色,甲片边缘刻着细密的云纹,胸口位置同样有日月标识,比学生们此前穿的训练甲胄更显精致,也更具威慑力。

    学生们瞬间沸腾了,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

    他们本以为考核结束后只是毕业分配,没想到大王竟直接为他们设立新番号,还赐予专属战旗与甲胄。

    陈牧之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发白,心中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骁骑营?”

    赵烈等人眼中更是闪过一丝惊讶,他们原以为只是给学生们分配番号,没想到大王竟要组建一支全新的部队。

    而李书荣却了解更多的内幕,对着众人小声说道:“按照大王的意思,骁骑营的骨干,由金州武备学堂第一期三百四十六名学生,与大漠武备学堂第一期二百四十五名学生共同组成。”

    “此外,大王还会从民间征召五百余名十六至十八岁的良家少年,再从武卫军中抽调五十名精锐担任基层军官与教官。”

    “凑齐一千两百人,正式组建骁骑营!”

    骁骑营仿照六镇制度,只是在名字上进行了更改。

    目前暂定组建六个百户,其中四个骑兵百户为核心,另外增设炮兵百户、神臂弩百户,辅以工兵队、后勤队、通讯队。

    既能打正面冲锋,也能应对工事攻防、后勤保障等复杂情况的全能型精锐。

    更是一支不同于六镇,完全脱产的职业化军队。

    他走到那套玄黑甲胄前,伸手抚摸甲片,语气带着对未来的期许:“你们这批学生,是骁骑营的根。”

    “武卫军的老兵负责带你们熟悉战场,民间征召的少年则由你们来带。”

    “把你们在学堂里学的骑射、战术、纪律,都教给他们,让骁骑营成为一支真正拧成一股绳的铁军。”

    他看着眼前这群激动的少年,眼中满是深意:“本王对骁骑营的期望,不止于打几场胜仗、消灭多少敌人。”

    “你们要记住,你们不仅是战士,更是大秦军队的‘种子’。”

    “将来,你们中会或许有人成为骁骑营的都尉、百户,甚至更高的将领。”

    “会有人去其他部队担任教官,把骁骑营的作风、战术传遍整个北疆军;会有人带着从这里学到的东西,去守护大秦的每一寸土地。”

    “你们的肩膀上,扛着的不仅是骁骑营的战旗,更是大秦的未来。”

    李骁提高声音,目光扫过每一个学生,“本王希望,十年后、二十年后,当有人提起大秦最精锐的部队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你们——骁骑营!”

    “想到你们曾从这武备学堂出发,带着对大秦的忠诚,带着对华夏的守护,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誓死效忠大王!誓死守护大秦!”

    学生们激动的齐声大喊,声音震得广场上的战旗猎猎作响。

    他们纷纷举起右手,对着李骁与日月战旗庄严宣誓,稚嫩的脸庞上满是坚定。

    骁骑营,在李骁心中还有另一个名字——“教导营”。

    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将这支部队只当作普通的作战单位。

    以学生军为骨干,是因为他们接受过系统教育,可塑性强,能完美执行他制定的战术与纪律。

    吸收民间良家少年,是为了扩大兵源基础,让更多北疆子弟接受正规军事训练。

    而抽调武卫军精锐心腹,则是为了弥补学生军实战经验的不足,形成“老兵带新兵、骨干传经验”的良性循环。

    此刻的骁骑营,不过是一颗种子。

    李骁的计划里,等这批学生军在战场上历经淬炼,真正成长为合格的军官。

    等后续武备学堂的学生陆续毕业,补充进队伍;这支“教导营”便会像大树般生根发芽。

    先从一千两百人的千户扩编为五千人的万户,再成长为万人规模的镇,最终成为大秦军队的核心力量,扛起守护华夏、开拓疆域的重担。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东天门的小说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最新章节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全文阅读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5200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无弹窗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东天门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