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囊括了目前所有HK的知名影视歌星!
内地观众都得多少年以后,才陆续知道港片、港剧的艺人赚不到多少钱。
还是习惯了内地演员明星吃尽了各种人口红利。
从八十年代起,内地稍微出名的演员,各种收益福利就超越了普通人。
更有各种机会出国,投奔自由世界。
因为巨大的内地市场,各种指缝流出来的好处,滋养一小撮演艺明星都不要太爽。
HK不是,直到八十年代前这里再大的明星都不过是戏班子的名伶。
除了极个别名角儿有点地位还要有商业头脑才能发财,基本上都只是在单位打份抛头露面的工而已。
而且还是跟婊子划到一个级别的戏子。
戏子拍戏拍电影,赚的都是来自于HK那几百万人口能提供的市场。
不可能出现多大的丰厚利润。
七八十年代逐渐开启右岸市场,才算是多了块肥肉,间接推动港片开始繁茂辉煌。
能到东瀛、东南亚产生票房收益的,除了龙哥,也就现在的发哥这么寥寥几人。
至于内地收益更不要想。
包括发哥拍了《沪海滩》,在内地热播红到发紫,他也没从内地拿到一分钱。
那是电视台之间的版权合约,更何况八十年代的内地还不认可版权意识,连电视台都收不到几个钱。
内地完全放任不管的盗版录像带,更是泛滥横行的夺走所有收益。
所以“百年润发”的洗发水广告,才算HK艺人在内地赚到的开门红利。
在这之前,只有那位唱中国心的艺人少少赚了点。
绝大多数HK艺人,还是只能吃本地市场。
拿到的钱跟普通工作差不多,好多龙套演员甚至得打两份工才能养家。
所以整个春节,随着秦羽烨得意洋洋的把消息放出去,HK演员们闻讯都在扎堆报名。
当然这也是从过去几个月,接连几部电影走红,亚洲电视独辟蹊径的铺垫出来的局面。
哪怕有各种各样的合约,也想方设法的来跟亚视、缤纷影业签约。
因为秦羽烨的思路也够开阔,甭管音乐录影带、未来片约、广告代言合约,各种各样的合约只要能签,就能有资格参与这个“集资房”。
池世明当然是如数家珍:“TVB那边最顶尖的电视明星,也就是在郊区片场有分到别墅住,所有权还不是明星的,是老板赐给当红演员的胡萝卜,过气就得腾出来滚蛋。”
那片场就在去清水湾的半路上,所以他跟詹妮都很熟悉。
让卫东吃惊资本家的残酷,倒也不意外:“嗯,我们是按照集资房的模式便宜卖出所有权,那就得限制二三十年内不得转卖?”
本意是想保持住户邻居都是业内人士,而不是立刻牟利转售。
但变相的帮演职员们囤积到三十年后的高房价时代。
池世明也觉得这个思路好:“我们并不是拿这个明星村赚钱,而是把沙田这一带的地价炒起来,先屯点地块没问题吧。”
让卫东自己不做房地产,总不能限制手下大将做。
池世明不惜当赘婿,都要争取上桌子,这份狠劲强行压住只会逆反。
结合程朗对他未来的描述,虽然让卫东依旧不知道这是哪路神仙,但能带动自家地产版块,池世明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明显是手里的资金充裕起来了:“国际社区那边的资金量有了?”
池世明更加眉飞色舞:“到现在一千二百多套入伙,全款购买都有两百套,加上银行按揭放款现在总计二十五亿港币,春节好多飞过去看房探亲的!”
这就是让卫东和池世明联手的特殊效果。
一边有人脉地位在内地拿下国际社区来垫资建设,一边又有能力到HK开盘销售。
除了他俩,基本没人能做到。
甚至德叔女婿、亚视新掌门人这些身份都缺一不可。
粱嘉辉的地产广告肯定也算是起到了宣传的画龙点睛。
才会把远在万里之外的沪海地产,大家还怀有敬畏防范之心的内地市场,卖出去这么多套房。
甚至远超广告说的几百席,连期房楼花都卖了不少。
对于两百万方的国际社区,这就差不多卖出去十分之一了!
主公的眉毛都忍不住飞扬了下:“贷款也没问题了?”
池世明很肯定:“德叔的银行虽然前两年转手给了新坡加银行,这点行业口碑还是没问题,再有你收购亚视的资金实力,有的是银行承接这么大的房贷业务,当然,我们要是能再有些HK本地的地产项目放款,银行信用肯定就更好了,这个明星村的项目来得刚刚好。”
让卫东自己基本不借贷,从商州老领导提醒,再到平京、沪海的冲杀碰撞,甚至上辈子看那些小视频、税务内部的八卦,内地银行都没给他留下什么好印象。
国外他不了解,反正哪怕百业凋零了,内地的银行才是最终赚钱的主儿。
生意好的时候锦上添花,抢着塞钱借贷,一旦资金有危险就争先恐后的拆桥板保证自己不亏损。
税务大院的工作人员都没少骂,银行这么抽板子,纳税的厂矿公司就没了啊。
所以一直都防范得很,董雪晴也是按照他的思路基本不借贷。
去年最紧要的那会儿订购集装箱船,钱不凑手都宁愿找震华港机那边拆借帮补,都不找银行借钱。
也就各种房贷,才充当银行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但HK这边的思路肯定不一样。
挽着詹妮旁听的秦羽烨都很理解:“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经常借贷才有更多的良好信贷关系,才有以小博大的机会。”
让卫东笑骂她:“我说你们HK那些富豪家族、有钱明星,为什么会一夜崩盘欠债无数,就是这种以小博大的赌博心态,我可不会这么干,阿明你可以整理出来交房交付外汇了。”
目前沪海国际社区有几百户洋房、联排别墅,极少数的独栋别墅完工,外加就是给德二哥说过一栋中心商住楼大厦封顶,前面已经垫资近亿。
是让卫东的资金和池世明从德叔那搞来的卖身款支撑。
现在终于看到几十倍的资金回来,肯定激动万分:“把这些港币都交付了?”
让卫东满意的观察到池世明没有半点贪婪舍不得的心态,这点才是最难得的:
“沪海市里面搞这个国际社区,除了吸引外商、华侨去投资生活,也是为了获得外汇,这境外销售的资金全都给他们,自然会换成人民币在沪海兑付给我们,然后这笔房款就真是我们的吗?”
池世明肯定的点头:“你说过,大头给市里面,我没问题,我明白这个道理!”
让卫东开心的搂住他低声:“卖两千美元一平方,在HK的地产公司也要交税,要产生各种费用,辉仔的广告费用,电视台播出成本,七七八八做点账都是正规合理的,然后我们在沪海各种配套设施、垫资也有成本,按照汇率一万四每平方,我们拿四千,其他一万拆成城市建设费、绿化园林费,甚至土地使用费之类,反正我们帮着列些名目,一并交给市里面,看看反应?”
换个纯港商,可能都要跳起来了,凭什么把七成多都上缴了。
池世明这个两地跑的阴阳仔掐指一算:“嘿嘿,我们留了七亿多,全部投进后面的建设也能运转了!”
现在建设施工不过展开十之二三,还大多是施工现场,早得很呢。
让卫东也有算盘:“你说这国际社区的马路该谁建,树木绿化该谁掏钱,整个国际社区地块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掏钱,那完工以后房屋卖完这些都是我们的?不可能我们来运营红绿灯、人行道,指挥交通吧,所以既然我们给了这笔钱,这些事是不是就该市里面来配套?”
以前在税务单位就听过闲聊,一个楼盘周围的道路、环卫清洁、公交车、水电生活配套,每平方也是多少钱,这钱是政府来掏钱支付。
所以很多小地方,在房地产疯狂爆发的年代,也借贷了不少钱来开发配套新区。
等到地产崩盘就意味着地方上欠债不少。
这会儿肯定还没这么完善的制度,每个环节都是模糊探索。
更别提这种沪海建房、HK卖房的模式,三四十年后也不多见吧。
池世明二话不说:“其实算成地价,就明白我们付出这些是应该的,只是内地还没按照这模式来而已。”
让卫东才提醒:“德二哥前些日子到沪海跟我谈的时候,提到鹏圳在拍卖地块,我回来一问的确是,各方都在观望这种可能要改政策,征收地价的模式,所以我们不可能占着两百万方的地块,以后几年让人看着心痒痒的来抢吧。”
池世明佩服得很:“你在大事情上总是清醒正确的,我照着做就行了,不会有其他想法的。”
让卫东还是要把地产界的双花红棍笼络好:“我们赚到的港币虽然都换走了,但你想在HK做地产,电脑这边的美刀可以再换给你,所以不用担心在HK没资金,你的收益想换到HK来都没有问题。”
池世明就嗷嗷的扑向沙田地产了。
但池太太就要把邹慧敏当成地产代言……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