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387章 英雄们战胜了长江,百万雄师过大江!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最新章节 第387章 英雄们战胜了长江,百万雄师过大江! http://www.ifzzw.com/369/369210/
  
  
    冬末,长安城头积雪未消。

    一队青盖马车碾过朱雀大街的薄冰,在雍凉总督府前缓缓停驻。

    诸葛亮掀帘而出,白狐大氅在朔风中猎猎作响。

    他仰首望向巍峨门楼,呵出的白气瞬息消散在凛冽空气中。

    关中久经战乱,连总督府门前的石狮都残了一足,斑驳处露出灰白的底色。

    “李刺史可到了?”

    诸葛亮问得简截。

    侍从躬身答:

    “已在二堂候着。”

    诸葛亮一到任长安,第一件事就是召见凉州刺史李严。

    此人既是自己在荆州的故吏,又是马超走后当地的一把手。

    如今一把手召见二把手,自然是释放一个政治信号。

    李严见诸葛亮进得堂来,急忙起身行礼。

    八年未见,诸葛亮清癯更胜往昔,唯有一双眸子仍如寒星般湛然有神。

    “卑职参见都督。”

    李严拜伏于地,声音里带着几分故人重逢的颤动。

    诸葛亮亲手扶起:

    “……正方不必多礼。”

    “关中苦寒,卿在此驻守数载,辛苦了。”

    二人分宾主坐定,侍从奉上热醪。

    诸葛亮不饮,只将手拢在杯上取暖:

    “某此番奉旨督雍凉,首在屯田。”

    “家连年用兵,粮秣不继。”

    “关中纵屯重兵,若无自给之策,终是徒劳。”

    李严神色一凛:

    “……都督明鉴。”

    “自建安以来,关中户口减半,良田多荒。”

    “况中原大战时,曹贼从此处强迁走许多人口。”

    “去岁虽试行军屯,所得不过杯水车薪耳。”

    “某欲大兴军屯,使兵士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诸葛亮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图,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渭水两岸沃野千里,若开渠引水,可复郑国渠旧观。”

    “三年之内,必使雍凉粮草自足。”

    李严趋前看图,但见图上水道纵横,屯田区划井然有序,不由得惊叹:

    “都督深谋远虑,卑职敢不竭诚效力!”

    诸葛亮微微颔首:

    “明日即颁屯田令,军中除戍守操练者,皆须参与农事。”

    “另募流民,计口授田,免三年赋税。”

    诸葛亮是典型的行动派,一到任就直接点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且有了治理交州八年的内政经验,如今诸葛亮治关中已经是手拿把掐,相当熟稔。

    正言语间,忽闻堂外喧哗。

    侍从来报:马超旧部庞德、马岱求见。

    诸葛亮眉峰微动,道一声,“请。”

    但见两名武将风尘仆仆而入,甲胄上犹带寒霜。

    庞德当先拜倒:

    “末将等闻都督至,特来请罪!”

    诸葛亮默然片刻,方道:

    “将军何罪之有?”

    马岱叩首道:

    “去岁军中粮匮,末将等擅自取用民粮。”

    “虽已偿还,终是违了军纪。”

    庞德、马岱皆是马超旧部,但只有马超本人被召回了京城。

    其旧部仍留在关中听用。

    马超作战虽然勇猛,但整饬军纪方面却相当一般。

    且其手下人多是汉羌混杂,素质良莠不齐。

    故而,马超在时,多对手下人有纵容。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听说朝廷派来了一新的长官,庞德、马岱亦不敢怠慢。

    主动前来拜谒。

    既是请罪,也是试探。

    诸葛亮令二人起身,沉吟半晌,徐徐道:

    “马孟起在时,军纪弛废,此非汝等之过。”

    “然自今日始,雍凉军政当焕然一新。”

    随即唤主簿取来功过簿,将往日未及封赏的将士一一补录。

    有过失者,亦酌情惩处。

    至庞德、马岱时,诸葛亮又道:

    “二位将军镇守西陲有功,各赏金百斤。”

    “然擅取民粮,当罚俸半年,可心服?”

    庞德、马岱相视愕然,继而拜服:

    “都督赏罚分明,末将心服口服!”

    不过旬日,诸葛亮颁下新政——

    官吏考绩以垦田、治安为要;

    军中实行分班轮屯;

    又设检举箱于四门,许民投书言事。

    不过两月,雍凉气象果然一新。

    或有老吏私语:

    “诸葛公明察秋毫,真可谓吏不容奸,人怀自厉。”

    转年开春,渭水两岸尽是屯田兵士。

    诸葛亮亲至田间,教兵民制作龙骨水车,又引进交州发掘的稻种。

    是岁关中风调雨顺,夏麦丰收在望。

    消息传至洛阳,朝廷上下皆喜。

    然消息亦传至成都,魏国丞相司马懿闻之,忧形于色。

    是夜,司马懿召心腹邓艾、张嶷密议。

    “诸葛亮才识过人,齐国所倚重也。”

    司马懿将密报掷于案上,忧心忡忡地说道:

    “其在关中屯田,若站稳脚跟,则陇右粮草无忧。”

    “届时我大魏再想北伐可就难了。”

    微微一顿,司马懿又道:

    “今诸葛亮立足未稳,若不击之,待其根深蒂固,则悔之晚矣。”

    “吾已得大王密旨,许我便宜行事。”

    随即传令:“点兵三万,兵出散关,直取陈仓!”

    魏军昼夜兼程,不过十日已至散关。

    守关汉将王双见魏兵势大,急闭关门,飞马报往长安。

    诸葛亮得报时,正在督造连弩。

    他览毕军报,神色如常,只对左右笑道:

    “司马仲达来得正好。”

    随即传令:

    “命马岱率精兵五千增援陈仓,王双据关死守,不可出战。”

    又唤李严至:

    “可将熟了的粮食,尽速收割,悉数运入城中。”

    “渭南屯田区实行清野,勿资敌粮。”

    李严谏道:

    “都督,渭南屯田乃我军心血,方有起色,岂可自毁?”

    诸葛亮正色道: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司马懿此来,意在毁我屯田。”

    “若固守田亩,正堕其计。”

    “今暂避其锋,待其粮尽,必自退矣。”

    果然司马懿兵临陈仓,见汉军守备森严。

    城周田野皆空,无处就食。

    魏军远来,粮草不继。

    攻城十余日不克,士气渐沮。

    这日,司马懿登高观城,见陈仓城上汉军旌旗严整。

    城外田野虽空,远处渭水两岸渠堰纵横,显见屯田已成规模,不觉叹道:

    “诸葛亮真天下奇才!”

    “不过半载,竟使关中复现生机。”

    “若假以时日,必成吾心腹大患。”

    邓艾在侧,献策道:

    “……丞相勿忧。”

    “某观其水道布置,已有破之之策。”

    司马懿挑眉,问:

    “士载有何高见?”

    邓艾指画道:

    “齐军屯田皆赖渭水。”

    “若上游筑坝断水,则其屯田不攻自破。”

    “待其渠堰干涸,我再决坝放水,又可水淹齐军。”

    司马懿颔首,喜道:

    “……此计大妙。”

    “然需长期经营,非旦夕可成。”

    “今我军粮将尽,不如暂退,来日再图。”

    此次出兵,本就是司马懿的一次试探。

    他就是想趁诸葛亮刚到关中,还没立稳脚跟,威服人望之际,看能不能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但诸葛亮远比他想象的要稳。

    就连渭南的田亩说毁就毁,其操作之稳妥,远超乎司马懿的想象。

    而司马懿此役也并未做好长久作战的打算。

    既然“偷鸡”未能成功,索性退去,来年再作打算。

    正当魏军准备退兵之际,

    忽见陈仓城门洞开,一队汉军簇拥着素衣葛巾的诸葛亮出得城来。

    司马懿大惊,急令全军戒备。

    却见诸葛亮单骑至两军阵前,朗声道:

    “仲达远来,何故匆匆而去?”

    “不如入城一叙,亮已备薄酒。”

    司马懿亦单骑出阵,扬鞭笑道:

    “……孔明好意心领。”

    “然观君屯田之策,实令某叹服。”

    “他日必当再来请教。”

    诸葛亮微微一笑:

    “关中地广人稀,亮不过效仿文景之策,寓兵于农。”

    “今岁渭南屯田将得粮五十万斛,足供三万军一年之需。”

    “来年若得扩展至陇西,则十万大军可常驻关中矣。”

    司马懿闻言色变,心知诸葛亮是故意透露虚实。

    只道是有意虚张声势,吓唬自己。

    可若其所言是真,则汉军在关中将再无粮草之忧。

    那将会成为司马懿的北伐噩梦。

    诸葛亮忽又正色道:

    “……然兵者凶器,圣人所慎也。”

    “亮屯田关中,非为攻战,实欲使百姓安居,士卒饱暖。”

    “若魏国愿各守疆界,使生民免于涂炭,岂不善哉?”

    司马懿默然良久,方道:

    “孔明仁心,某已知之。”

    “然各为其主,事不由己。”

    说罢拱手作别,“来日战场相见,再领教高明。”

    司马懿也是政场老手了,一眼便识破诸葛亮的心思。

    诸葛亮以大义为名,指责司马懿乱兴兵戈,涂炭生灵。

    实际上就是因为诸葛亮初来乍到,根本没在关中立稳脚跟。

    所以不止是司马懿没有作好此役长久作战的准备,诸葛亮其实也没打算现在就跟司马懿全面交战。

    两人此次,都只是对对方的一次试探。

    只不过政治人物之间,通过这场对话,让双方都能够体面的退场罢了。

    是夜,魏军拔营退去。

    诸葛亮登城望远,见魏军火把如长龙渐次远去,乃对左右叹道:

    “司马懿知进退,真俊杰也。”

    “然其必复来,诸君不可懈怠。”

    随后,诸葛亮又带着李严巡视新垦的屯田。

    麦浪翻滚,一望无际。

    李严喜道:

    “今岁若无大灾,丰收已成定局。”

    “都督之策,虽萧何复生不能过也。”

    诸葛亮遥望西天流云,喃喃道:

    “粮草虽足,人心未附。”

    “雍凉地广人稀,非十年生聚不能恢复元气。”

    “况司马懿来年必举国而来,我以关中之地相抗,未可轻视也。”

    李严一怔,问道:

    “即便兵威有挫,不还有朝廷支援吗?”

    诸葛亮望他一眼,笑道:

    “朝廷岂能在边境常年屯驻重兵?”

    “永和年间,朝廷为平羌乱,耗资八十亿钱。”

    “如此巨费,任何国家也经受不起。”

    “何况如今朝廷正在征伐吴国,待灭吴之后,也需在那里留有重兵,以稳定统治。”

    李严听完诸葛亮的陈述,自觉压力山大。

    只能也无奈地感慨一句:

    “但愿早日灭吴,使朝廷多关注咱们西边儿战事吧。”

    毫无疑问,江南战事分走了朝廷绝大部分注意力。

    朝廷无论是资源还是人手,都大规模地往江南倾斜。

    雍凉地区本就贫瘠,除了军务外,实在没什么值得朝廷注意的。

    倒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江南地区,让朝中很多权贵意识到了一个吃肉喝汤的大好机会。

    “快了,很快就到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微笑道。

    ……

    章武九年,春。

    长江北岸旌旗蔽日,连营百里。

    汉征南将军陈登独立高台,远眺江面。

    江风猎猎,吹动他玄色的战袍,却吹不散眉间凝重。

    “……将军,各军已集结完毕。”

    副将呈上兵册。

    “河北军张郃、河南军高顺、青徐军臧霸、荆州军黄忠、淮南军本部,共计二十万众。”

    善!

    陈登微微颔首,目光仍锁在滔滔江水之上。

    “朝廷犒赏的牛羊可还有剩余?”

    “尚余千来头。”

    “全部宰杀,令将士饱餐。”

    陈登顿了顿。

    “将酒也分下去,每人一碗。”

    副将愕然,有些迟疑地劝道:

    “将军,明日大战,饮酒恐会误事。”

    “寒冬方过,江水犹寒。”

    陈登转身,目光如电,“让将士们暖暖身子吧。”

    是夜,

    北岸火把如星,烤肉香气弥漫全军。

    将士们围坐篝火旁,大块吃肉,碗中浊酒荡漾着火光。

    酒至半酣,陈登登台击鼓。

    鼓声震天,万众肃然。

    “将士们!”

    陈登声如洪钟,“去岁寒冬,粮草不继,尔等忍饥受冻,某皆知之。”

    “今春汛将至,天赐良机。”

    “正当渡江诛逆,复我河山!”

    台下寂静片刻,骤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呼喊:

    “诛吴贼!收河山!!”

    陈登抬手压下喧哗,继续说道:

    “大丈夫立世,所求不过拜将封侯,荣妻荫子。”

    “今功名已在眼前,唯看诸位敢取否?”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此去或马革裹尸,尔等敢否?”

    “敢!敢!敢!”

    二十万人齐声怒吼,声震云霄。

    陈登目光扫过一张张激动的面孔,缓缓道:

    “既如此,饱食整装。”

    “待明日汛至,全军渡江!!”

    当汉军备战之时,江南吴营却是一片惶然。

    吴军主帅孙韶望着军报,手指微颤。

    帐帘掀动,朱然疾步入内:

    “都督,各地民变愈烈,若再调兵平叛,恐生大乱!”

    孙韶掷下军报,叹道:

    “汉军二十万陈兵北岸,明日便要渡江。”

    “此时不平叛则失民心,不分兵则难御敌,如之奈何?”

    朱然趋前低声道:

    “去岁为筹军粮,强征民粮,已失民心。”

    “今若再弃平叛,江南恐非我有。”

    孙韶猛然起身:

    “江北之敌,明日即至。”

    “若江防失守,纵有江南,复有何用?”

    随即下令,“即刻调回所有平叛兵马,加强江防。”

    “沿江烽燧加倍,所有战船集结夏口。”

    朱然欲言又止,终是领命而去。

    是夜,长江两岸,两军皆彻夜未眠。

    北岸汉军整备舟楫,检查弓弩。

    南岸吴军加固工事,布置防线。

    比及黎明时分,春汛如期而至。

    江水暴涨,波涛汹涌,如万马奔腾。

    陈登亲临江边,见江水湍急,不禁仰天大笑:

    “天助我也!”

    “汛水虽险,正可顺流直下,速抵南岸!”

    左右将领皆面露忧色。

    参军谏道:“将军,水势过急,舟楫恐难控制。”

    陈登执鞭指江,厉喝道:

    “昔日光武渡滹沱,水坚如石。”

    “今日某渡长江,岂畏波涛?速传令五军齐发!”

    “休得怠慢,违令者斩!”

    霎时间,北岸鼓角震天。

    张郃率河北军为左翼,高顺领河南军为右翼。

    臧霸青徐军迂回上游,黄忠荆州军为后翼。

    陈登自领淮南军,直扑濡须口。

    千帆竞渡,如离弦之箭。

    孙韶早在南岸严阵以待,见汉军来势,急令吴军水师出击。

    两军在江心相遇,顿时箭如飞蝗。

    陈登立于楼船之上,见吴军战船灵活,遂下令:

    “连舟结阵,以稳制快!”

    汉军以大船相连,结成水上堡垒。

    吴军虽勇,却难撼动。

    孙韶见状,亲率精锐冲阵。

    吴军士卒皆选善泅者,跃上汉船厮杀。

    一时间,

    江面上刀光剑影,血染波涛。

    陈登在楼船上观战,见双方精锐互搏,伤亡相当,乃对左右道:

    “……吴军果有豪勇之士。”

    “然彼以饥馑之师,抗我饱食之卒,岂能久持?”

    果不出陈元龙所料,

    约莫战至一个时辰,吴军锐气渐衰。

    汉军因去冬饱食牛羊肉,体力充沛,越战越勇。

    不少吴军力竭落水,在冰冷江中挣扎沉没。

    孙韶见前锋尽殁,急令后退:

    “速退南岸,凭岸固守!”

    由于在第二轮交锋上很快就败下阵来,不少人落入水中淹死、冻死。

    汉军趁着胜利,继续往前推进战线。

    吴军上下人心离散,士气低迷,不断向后退。

    孙韶眼看汉军势不可挡,这才不得不下令吴军退回南岸。

    想在岸上摆下阵型,阻止汉军登陆。

    然而,

    吴军败退途中,许多被强征的士卒纷纷跳船逃生。

    孙韶大怒,令亲兵斩杀逃兵,方才勉强稳住阵脚。

    及至南岸,吴军仓促列阵。

    然军心已乱,士卒窃窃私语,皆有惧色。

    显然,因为此次临阵叛乱。

    吴军又错过了组织防御汉军登陆的机会。

    一步错,步步错。

    战阵之上,是不容许犯一丝一毫错误的。

    而机会也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陈登在船上见吴军阵型散乱,立即下令:

    “投石机准备,猛击岸上!”

    汉军大船上的投石机齐发,巨石如雨点般砸向南岸。

    吴军无处躲避,死伤惨重。

    “登陆!”

    陈登挥剑下令。

    汉军乘势登陆,如潮水般涌上南岸。

    吴军本已士气低迷,见汉军势不可挡,纷纷溃逃。

    孙韶连斩数人,仍不能止住败势,只得随败军后退。

    汉军将领张郃驰至陈登面前:

    “将军,吴军已溃,请许末将率铁骑追击,必擒孙韶!”

    众将皆请战,声如雷动。

    陈登却摇头:

    “不可!”

    “我军方登陆,立足未稳。”

    “二十万大军渡江,首尾不能相顾。”

    “若贪功冒进,恐为所乘。”

    遂传令各部:

    “整军列阵,清点人数,巩固滩头。”

    “违令擅进者斩!”

    至暮色降临,汉军已完全控制濡须口南岸。

    江面上舟楫往来,陆续运送后续部队登陆。

    陈登登高望远,见江南大地暮霭沉沉,对左右叹道:

    “今日虽胜,然江南民心未附。”

    “孙韶虽败,吴地山川险阻仍在。”

    “诸君不可轻敌。”

    是夜,

    汉军扎营江岸,灯火连绵数十里。

    吴军败退三十里,方收拢残兵。

    孙韶清点人马,损失三成有余,且粮草器械尽失。

    部将建议:

    “不如退守建业,凭城固守。”

    孙韶喟然叹道:

    “江防已失,建业难守。”

    “为今之计,唯有据险而守,待齐军粮尽。”

    “或可有转败为胜之机。”

    忽探马来报:

    汉军并未追击,只在江岸扎营。

    孙韶闻言愕然,又是一声叹:

    “陈登不追,真名将也。”

    “吾不如之甚矣。”

    此时陈登正在营中巡视,见士卒疲惫,特令加餐。

    又亲至伤兵营抚慰,至三更方歇。

    参军问道:

    “将军明日进军否?”

    陈登摇了摇头:

    “取胜已是定局,何必急于求成?”

    “待臧霸夺取上游,黄忠控制芜湖,再进军不迟。”

    “用兵之道,当如春汛,蓄势而发。”

    长江夜潮声声,仿佛在回应着这位征南将军的韬略。

    南北两岸,两支军队都在重整旗鼓,准备着下一场更加惨烈的较量。

    ……

    话分两头,

    建业城内,吕府深院。

    细雨敲打着青瓦,檐下水滴连珠成线。

    厅堂内却暖意融融,炭盆中银骨炭烧得正旺,映得四壁生辉。

    吕壹举杯笑道:

    “前线士卒今冬连肉味都不曾闻得,蒋兄却能在此品尝江南时鲜。”

    “真可谓是福泽深厚啊。”

    蒋干笑眯眯地夹起一筷鲥鱼:

    “……全赖吕兄盛情。”

    “此鱼当真是‘扬子江头第一鲜’。”

    细细咀嚼后,忽叹道,“可惜啊可惜。”

    吕壹挑眉,连忙问:

    “蒋兄何出此言?”

    “如此美味,若他日战火延及,恐再难尝到了。”

    蒋干似不经意道,目光却瞥向吕壹。

    吕壹手中酒杯微微一颤,良久,方才压低声音问道:

    “听闻汉军已在北岸集结,当真准备要渡江了?”

    蒋干拈须微笑:

    “朝廷天兵,吊民伐罪。”

    “若吴主能识时务,开城迎降,则可免生灵涂炭。”

    他忽向前倾身,“吕兄在朝中素有贤名。”

    “若能使吴主醒悟,岂非大功一件?”

    吕壹干笑两声,叹气道:

    “某虽得吴王信任,然军国大事,非某所能左右。”

    “吕兄过谦了。”

    蒋干笑容渐深,“罢陆逊,逐顾雍,克军饷,激民变——”

    “这些岂是常人所能为?”

    吕壹脸色骤变,手中竹箸落地。

    “蒋兄好快的消息,怎知此事尽是吾所为?”

    “朝廷岂不知忠臣之功?”

    蒋干拍了拍手,侍从呈上一个锦盒。

    “此乃首相亲笔手书,许吕兄渡江之后。”

    “封会稽侯,食邑三千户。”

    吕壹打开锦盒,见绢书上盖着大汉丞相印绶,手不禁微微发抖。

    没想到,那位传说中的李相爷,竟然亲笔回复我了!

    我得到了他老人家的亲笔书信!

    吕壹内心大为感动,感慨这些时日,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吕兄放心。”

    蒋干的话还在继续,他从容说道:

    “陈征南二十万大军如不出意外,应当已破了濡须口,孙韶败退百里。”

    “此刻消息可能已在路上了。”

    “不过陈征南并不希望,此事很快传到吴王耳朵中去。”

    吕壹颔首,忙问道:

    “蒋兄需要某如何效力?”

    蒋干击掌笑道:

    “……吕兄果然明智。”

    “现今建业城内人心惶惶,正需吕兄这般重臣稳定人心。”

    顿了顿,又道,“某此来,的确有要事相托。”

    说罢示意,屏风后转出四名女子。

    但见个个云鬓花颜,身姿婀娜,行动间如弱柳扶风。

    吕壹看得目瞪口呆,怔怔问:

    “这……这是……”

    “此乃陈征南府中精心教养多年的歌姬。”

    蒋干笑道,“昔年勾践献西施于吴王夫差,终成霸业。”

    “今陈征南愿效古事,将此四女‘再’次献于吴王。”

    吕壹恍然大悟:

    “妙啊!吴王近来正因战事忧烦,若有美人解忧,自然再好不过。”

    “正是此意。”

    蒋干抚掌,微微笑道:

    “至于如何进献,就要劳烦吕兄了。”

    吕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女子,喃喃道:

    “如此绝色,当真只有陈征南才调教得出。”

    蒋干忽正色道:

    “吕兄需谨记,此事关乎大计,万不可走漏风声。”

    吕壹连连点头:

    “某明白。明日便进宫面见吴王。”

    却又犹豫道,“只是蒋兄此刻在建业,若被人发觉,对你我恐怕都不是善事。”

    蒋干哈哈大笑:

    “吕兄放心,某在城中自有耳目。”

    “不瞒吕兄,早在朝廷决意征吴前,就已在建业布下眼线。”

    “此乃军机要密,除首相与陈征南外,无人知晓。”

    “某也是因为有任务在身,才破例被告知此事。”

    “否则如此军事机密,岂是我这般人物可得听的?”

    吕壹不由惊叹道:

    “……蒋兄深谋远虑,某佩服佩服。”

    当夜雨歇云散,一轮冷月照在建业城头。

    蒋干悄然离开吕府,转入一条小巷。

    巷中早有一辆马车在那里等候。

    车内一人低声问道:

    “先生,事情办的如何?”

    蒋干淡淡道:

    “……鱼儿已上钩。”

    “通知各处暗桩,准备接应大军入城。”

    马车悄无声息地驶过湿漉漉的石板路,消失在江南的夜色中。

    而此时吕府内,

    吕壹正对镜试穿侯爵冠服,四名美姬在旁伺候。

    镜中人满面红光,仿佛已见荣华富贵在望。

    夜色如墨,吴王宫里灯火通明。

    孙权正伏案批阅奏章,眉间深锁如壑。

    烛火摇曳间,忽见吕壹悄步而入。

    “卿来得正好。”

    孙权掷笔长叹,“前线战报迟迟未至,寡人寝食难安。”

    “听闻齐军已大举渡江,不知孙韶手中残兵可能抵挡否?”

    吕壹躬身,谄笑道:

    “……大王过虑了。”

    “长江天险,岂是易渡?”

    “孙将军虽暂受小挫,可经征募补员之后,仍有雄兵十余万众。”

    “况去岁冬天,大王还下拨了牛羊家禽,给将士们滋补身体。”

    “前线将士现在可谓是个个龙精虎猛。”

    “陈元龙纵有通天之能,亦难破我江东铁壁。”

    孙权稍展眉头,仍揉着太阳穴道:

    “然汉军不退,孤心终不能安。”

    “纵汉军不退,大王忧急亦无益。”

    吕壹近前低语,“当此危难之时,更需保重千金之体,方能守住孙氏三代江山。”

    孙权颔首,叹道:

    “卿言甚是。”

    遂命庖厨传膳,邀吕壹同席。

    酒过三巡,孙权愁容稍解。

    吕壹见时机已至,佯装醺然道:

    “如此良夜,有酒无乐,岂非憾事?”

    “臣近日新得数名歌姬,愿献于大王助兴。”

    孙权摆了摆手:

    “国家艰难之时,岂可沉湎于声色?”

    吕壹正色道:

    “不过一曲歌舞,何言沉湎?”

    “建业权贵,哪家不是夜夜笙歌?”

    “大王乃一国之主,反不能稍享片刻欢愉?”

    孙权闻言,默然不语。

    吕壹暗使眼色,屏风后立即转出四名女子。

    但见四女云鬟雾鬓,绮罗生辉。

    行动时如弱柳扶风,静立处若芙蕖出水。

    为首女子怀抱琵琶,轻拨一声,清越如珠落玉盘。

    孙权手中酒杯一顿,目光再难移开:

    “寡人宫中数年,未尝见如此绝色……”

    吕壹嘿嘿笑道:

    “此皆臣遍访江南所得,特献大王。”

    弦歌渐起,四女翩跹起舞。

    水袖翻飞间,暗香浮动。

    一曲吴侬软语,被弹唱得婉转缠绵。

    舞至酣处,四女轮流近前劝酒。

    “大战在即,孤不宜多饮。”

    孙权初时推拒。

    紫衣女子嫣然一笑:

    “大王忧心国事,更需暂解愁怀。”

    “妾等愿以歌舞为大王分忧。”

    纤纤玉手奉上金杯,孙权终难推却。

    一杯接一杯,不觉酩酊。

    至夜半,孙权醉眼迷离,忽执吕壹手叹道:

    “若公瑾尚在,寡人何至如此……”

    吕壹心中暗惊,急示意歌姬。

    四女会意,柔声劝道:

    “夜深露重,请大王安歇。”

    美人温言软语中,孙权被搀入内殿。

    壹独立殿中,听着远处更漏声声,嘴角渐露笑意。

    忽有内侍慌张来报:

    “吕中书,前线急使到!”

    吕壹神色骤变:

    “拦住!绝不可此刻惊动大王!”

    “可军情紧急……

    “再紧急也要等明日!”

    吕壹厉声道,“若扰大王清梦,尔等担当得起吗!?”

    内侍悚然,唯唯而退。

    吕壹快步出殿,见一风尘仆仆的信使被侍卫拦在宫门外。

    “孙将军兵败濡须口,齐军已经登陆!”

    信使气喘吁吁,“请……请速报大王!”

    吕壹冷脸道:

    “大王已歇。”

    “有何军报,明日再奏。”

    “可是……”

    “退下!”

    吕壹拂袖转身,对侍卫令道,“看好宫门,任何人不得入内!”

    回到殿中,琵琶犹在地上。

    吕壹拾起琴弦,轻轻一拨,发出铮然哀音。

    窗外忽起秋风,吹得宫灯明灭不定。

    内殿传来孙权含糊的梦呓:

    “儿郎们……守住江岸……”

    呵呵。

    吕壹望一眼内殿,悠然而退。

    次日巳时,

    日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锦帐上投下斑驳光影。

    孙权悠悠转醒,只觉头痛欲裂,四名美人却已捧着醒酒汤侍立榻前。

    “大王醒了。”

    紫衣女子柔声细语,纤手轻按孙权太阳穴,“妾为您揉揉。”

    孙权闭目享受,忽笑道:

    “……昨夜如登仙境。”

    “寡人欲纳汝等入宫为妃,可愿意否?”

    四女齐齐下拜:

    “妾等幸甚!”

    正说着,窗外传来午时钟声。

    孙权猛然坐起,一拍脑袋:

    “不好!误了早朝!”

    黄衣女子急忙捧来金盆:

    “大王莫急,先洗漱更衣。”

    橙衣女子轻声道:

    “君是君父,臣是臣子。”

    “君父岂有向臣子赔礼之理?”

    “既已误了时辰,不若明日再朝。”

    孙权蹙眉,迟疑道:

    “这……只怕众卿要寒心。”

    绿衣女子掩口笑道:

    “正是大王平日太过宽仁,才纵得那些老臣屡屡犯颜直谏。”

    “昔年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何曾见臣子催促?”

    紫衣女子适时抚琴:

    “昨夜《上邪》尚未奏完,大王可愿听完?”

    孙权讶然问道:

    “还有更好的?”

    四女嫣然一笑,水袖翩跹而起。

    琴声淙淙如流水,竟比昨夜更添几分魅惑。

    孙权不知不觉又取酒盏,叹道:

    “那……便再听一曲……”

    与此同时,宫门外已聚集数十大臣。

    张昭白发颤颤,拄杖怒喝:

    “日已中天,大王岂可不朝!昨夜究竟发生何事?”

    侍卫支吾其词。

    忽见一小宦官溜出,跪禀道:

    “昨夜吕中书献四名歌姬,大王……大王至今未起。”

    张昭勃然大怒,率众直闯宫门。

    恰遇吕壹带着侍卫赶来。

    “尔等欲反耶?”

    吕壹厉声喝道。

    张昭杖击青石:

    “奸佞小人!竟敢蛊惑君王于危难之时!”

    吕壹面红耳赤,大声叱道:

    “张子布休得污人清白!”

    “顾雍去后,汝真以为可独揽朝纲否?”

    “国难当头,贼军压境,尔竟引大王沉湎酒色!”

    张昭须发皆张,“今日老夫便是拼却性命,也要面见大王!”

    吕壹挥手令侍卫横戟:

    “大王正在歇息,敢闯宫者格杀勿论!”

    众官哗然。

    是仪上前劝道:

    “吕中书,纵要护卫,也该让张公等老臣入内等候。”

    吕壹冷声一笑:

    “谁知尔等是否与北边暗通消息?”

    张昭气得浑身发抖,仰天悲呼:

    “先主啊!看看吴地的子孙吧!”

    “吴国江山,就要毁在这些谗臣手中了!”

    宫墙内隐约传来丝竹之声。

    张昭老泪纵横,忽然脱冠掷地:

    “老夫三朝老臣,今日竟见吴宫化作纣王鹿台!”

    说罢转身对众臣道,“我等且去,看这佞臣能嚣张到几时!”

    吕壹见众臣退去,暗自抹汗。

    忽闻内侍传唤:

    “吕中书,大王召您进去陪宴。”

    殿内孙权醉眼惺忪,举杯道:

    “爱卿来得正好,这些美人说要献新曲……”

    吕壹跪拜道

    :“大王,张昭等人方才欲强行闯宫,已被臣斥退。”

    孙权摆手笑道:

    “子布老矣,性情愈发固执。”

    “来,陪寡人饮酒!”

    丝竹再起,吕壹偷眼望去,见四女眼中闪过一丝得色。

    而当张昭等老臣退出宫门时,个个面如死灰。

    “国将不国矣!”

    张昭仰天悲叹,手中笏板几乎捏碎。

    是仪忽然心生一计,谏言道:

    “不如请吴国太出面如何?”

    “太后素来明事理,或可劝醒大王。”

    众臣恍然,急忙簇拥着赶往太后寝宫。

    吴国太正在佛前诵经,见众臣惶惶而来,惊问:

    “诸公何故如此慌张?”

    张昭伏地泣道:

    “太后!齐军压境,大王却沉湎酒色,今日竟罢朝不理政务。”

    “臣等进谏反被吕壹所阻,求太后为我等做主!”

    吴国太手中佛珠骤然断裂,檀木珠子滚落一地:

    “此言当真?”

    是仪叩首如捣:

    “吕壹献美四人,大王日夜宴饮。”

    “今已过午,犹未临朝!”

    吴国太猛然起身,凤目含威:

    “老身倒要看看,是怎样的狐媚子!”

    太后驾临,侍卫皆跪地不敢阻拦。

    宫门轰然洞开,但见殿内觥筹交错,四名女子正偎在孙权身旁劝酒。

    “权儿!”

    吴国太一声厉喝,如惊雷炸响。

    孙权醉眼朦胧间见母亲驾到,慌忙起身:

    “母亲怎来了……”

    四女与吕壹早已跪伏在地,瑟瑟发抖。

    吴国太痛心疾首,忍不住垂泪道:

    “你的志气呢?”

    “当年少年之时领江东,意气风发的模样都到哪里去了?”

    “如今贼军寇境,建业危如累卵,你竟还有心思沉醉于温柔乡!”

    孙权赧然道:

    “孩儿只是近日压力太大……这才……”

    “压力大?”

    吴国太冷笑,“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你在宫中压力大?”

    说着,她目光扫过四女。

    “好标致的美人儿!”

    “也难怪是个勾引人的主!”

    说罢,抬手便掴了紫衣女子一记耳光。

    那女子吃痛,娇呼一声倒向孙权怀中。

    孙权急忙护住:

    “母亲!不干她们的事!”

    吴国太见状更怒:“

    你可记得吴王夫差?当年也是这般护着西施!”

    孙权辩解道:

    “亡国乃夫差之过,与西施何干?”

    “昏聩!”

    吴国太指着吕壹,“可是这佞臣献的美人?”

    吕壹磕头如捣蒜,乞饶道:

    “臣只是想为大王分忧……”

    “分忧?”

    吴国太冷笑,“竖刁、易牙当年也是这般为齐桓公‘分忧’!”

    孙权眉头紧皱,沉声道:

    “母亲未免说的言重了。”

    “吕壹忠心可鉴……”

    吴国太长叹一声,忽然老泪纵横:

    “老身老了,劝不动你了。”

    “只求你念在父兄基业来之不易的份儿上,暂将国事放在心上。”

    说着竟要跪拜。

    孙权大惊,慌忙上前将之扶住:

    “母亲这是折煞孩儿啊!”

    他环视一眼殿内狼藉,终于清醒几分。

    “孩儿知错了。”

    即刻下令撤宴,更衣临朝。

    吴国太临去时冷冷道:

    “这四人……”

    孙权犹豫片刻,求情道:

    “既已册封,无故废妃恐惹非议。”

    “孩儿答应母亲,不再沉湎便是。”

    太后离去后,孙权果然批阅奏章至深夜。

    然宫中传言渐起,说大王虽理政务,却仍将四女安置偏殿。

    吕壹虽受申斥,官位依旧。

    消息传出,张昭在家中捶胸痛哭:

    “太后出面尚且如此,吴国休矣!”

    是夜,建业风雨大作,檐铃乱响。

    偏殿内,

    四女遥望吴国太寝宫方向,嘴角泛起冷笑。

    紫衣女子轻抚红肿脸颊,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老妪坏我好事……且看谁能笑到最后。”

    ……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全文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5200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无弹窗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