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4》剧组开机,取景地数量之多,创下张辰从影以来的记录,足足六处——美国洛杉矶,俄罗斯莫斯科,阿联酋迪拜,加拿大温哥华,捷克布拉格,巴西里约热内卢。
剧组在洛杉矶拍摄了几天后,就动身前往莫斯科。
《谍4》的故事就是从莫斯科监狱开始的,电影都是集中拍摄,一处取景地的镜头统一拍,张辰选择了从莫斯科开始。
监狱越狱的戏份是在一处真实的监狱中拍摄,但也仅限于此。
《谍4》一共有三个大场面,莫斯科红场大爆炸,爬迪拜塔和最后的里约街头拖保险柜。
后两个都可以实拍,但莫斯科红场大爆炸不可能。
红场那是什么地方,怎么可能任由剧组折腾,所以这部分,只能使用特效。
但纯粹的特效,还没有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无法让人信服,所以张辰选择实景+特效的方式,也是目前好莱坞最流行的方式。
整个爆炸戏份将在温哥华的加拿大电影公园内完成。
加拿大电影公园就是个类似横店的电影拍摄基地,特效团队早于剧组两个月就租下了这里的六个摄影棚,并开始在里面搭建用于这场戏份的实景,这在电影制作史上是罕见的大规模场景搭建。
剧组抵达后,张辰第一时间和艾德兰见了面。
这部电影的特效总监依然是艾德兰,两人已经搭档习惯了,艾德兰对于张辰提出的要求也能更好的理解。
艾德兰领着张辰和主创参观了摄影棚,“这里用于拍摄克里姆林宫的戏份,基本都是1:1还原的~”
接着他又带着众人来到另一个摄影棚,这种模型场景介绍道:“这里是用于拍摄红场的爆炸戏的,模型全部按照1:100的比例制作,美术团队对克里姆林宫的建筑细节进行了精确的研究和复制,包括标志性的洋葱顶教堂、城墙和塔楼等元素。
为了创造出真实的空间感,模型团队精心设计了场景的透视和比例,使用了多种电影技巧来增强深度感和规模感,灯光团队模拟了莫斯科的自然光效,包括不同时间的日照角度和强度,使场景更加逼真……”
“能保证一次性成功吗?”
“没问题,所有的细节我们都考虑到了,爆破时产生的碎片和烟尘都经过精确计算的~”
从第二天开始,张辰,主创和特效团队,爆破团队不断的开会,完善各处细节,力求一次过。
开始的几天,拍摄的都是一些普通戏份,等团队磨合的差不多后,终于要开拍爆炸戏了。
像红场大爆炸这样的戏份拍起来非常麻烦,远景需要用到模型拍摄爆炸的物理效果,后期配上CG特效,达到以假乱真。
近景则需要搭建1:1的真实场景,演员亲身表演,再加上后期的特效润色。
一个爆炸镜头,光是前期搭建就可能需要一个月时间,如果拍摄顺利一遍过还好,如果出现错漏,需要重拍,那还得重新搭建对应的模型,这浪费的时间可就海了去了。
8号摄影棚中,一张巨大的沙盘中央,按1:100比例复刻的红场微缩模型静静矗立,克里姆林宫的洋葱顶、城墙的砖石纹理甚至广场上的微型长椅都精致入微。
张辰站在模型旁,手里捏着对讲机,目光扫过围在四周的各部门成员:“模型爆破只有一次机会,各部门确认状态。”
“摄影组准备完毕~”
摄影指导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三台高速摄影机分别对准塔楼、城墙和广场中心点,帧率调至240帧。
镜头已稳稳架在特制轨道上,镜头盖泛着冷光。
“道具组确认,微型炸药已按点位埋好,引线串联完毕,烟雾发生器同步触发装置调试完成。”
道具组长蹲在模型边,最后检查了一遍隐藏在城墙缝隙里的细小组件,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
张辰抬腕看表,对着对讲机沉声下令:“各部门注意,倒计时10秒——10,9,8……”
棚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座精致的微缩模型上。
“3,2,1,起爆!”
话音刚落,“嘭”的一声轻响,模型上的克里姆林宫塔楼率先迸发火光,紧接着城墙段轰然“倒塌”,细小的砖石碎片飞溅开来,白色烟雾迅速弥漫在模型上空,完美模拟出爆炸的层次感。
高速摄影机捕捉下每一个细节:
洋葱顶的倾斜轨迹、烟尘扩散的纹路、甚至微型“人群”的倒伏姿态。
整个过程不过5秒,却像慢镜头般清晰呈现在监视器里。
“停!回放!”
张辰快步走到监视器前,手指点下回放键。
画面里,爆炸的节奏、烟雾的浓度、碎片的分布都恰到好处,完全符合他预期的视觉效果。
他忍不住和艾德兰击掌道:“漂亮!一次过!”
摄影指导笑着凑过来:“这模型精度够高,炸药点位算得准,想出错都难。”
道具组长也松了口气:“多亏前期反复推演,光模拟起爆就练了不下20次。”
张辰看着监视器里完美的爆炸画面,在笔记本上写下:“模型爆破镜头OK,等待与演员实拍素材后期合成。”
棚内响起一阵轻快的掌声,既是对拍摄成功的庆祝,更是对特效团队的专业性的肯定。
每一次爆炸戏的成功拍摄都离不开团队里特效师、工程师、物理学家和建筑专家的共同努力。
隔天,在8号棚不远的6号棚拍摄近景爆炸的戏份。
绿幕架得老高,威亚设备在空中纵横交错,道具组正忙着调试最后一组爆破装置的安全绳。
张辰拿着剧本在监视器前踱步,眉头微蹙地看向不远处正在热身的阿汤哥:“汤姆,这次爆炸场景咱们用绿幕吧,你站在标记点,威亚团队会根据冲击波的轨迹拉拽,后期再迭加上烟尘和碎片特效,观众根本看不出差别。”
阿汤哥停下动作,走到张辰身边,指了指剧本里爆炸的段落:“张,绿幕拍不出真实的反应。你想想,当爆炸真正发生时,瞳孔的收缩、呼吸的停顿、身体本能的紧绷,这些细节特效做不到。”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起来,“我需要真实的爆炸装置,近距离感受那种冲击力和热度,只有这样,镜头里的情绪才是活的。”
张辰猛不同意:“可这太危险了!上次隔壁剧组只是小范围烟火特效,就有人被火星燎到了头发。
这次是真实爆炸装置,哪怕冲击波差个0.1秒,威亚的牵引节奏没跟上,你整个人都可能失去平衡摔倒!
我们有更安全的动作捕捉技术,后期合成的冲击波连衣料的飘动弧度都能算得精准,没必要冒这个险。”
阿汤哥却摇了摇头,蹲下身捡起一片地上的道具碎片,眼神严肃:“动作捕捉能算准弧度,却算不准人在生死瞬间的生理反应。
你还记得我一部的跳楼戏吗?正是因为站在真实的高台上,那种腿软的触感、风灌进衣领的凉意,才让镜头里的恐惧那么有说服力。
这次也一样,只有当热浪真的扑到脸上,耳朵里全是轰鸣声,我才能做出最本能的反应——不是‘演’出来的踉跄,是身体真的被推着往后退的力道。”
他站起身,拍了拍张辰的肩膀,“相信我,特技团队已经做了五组模拟测试,威亚的承重和缓冲装置都加倍加固了,我会和操作员全程保持对讲沟通。”
他转头看向道具组组长,“把安全炸药的剂量调到最低安全值,防护措施加倍,但必须是真实的爆炸。”
好吧,在阿汤哥的剧组,替身真的挣不到什么钱,因为很多危险动作阿汤哥都选择自己做。
张辰还想争辩,却被阿汤哥按住了胳膊:“我知道你担心安全,但你要相信我,之前几部,这种程度的拍摄,我都是亲自上的。”
他指了指监视器:“给我五分钟,让道具组检查最后一遍防护,我们试一条——如果效果不好,立刻换替身,我绝不固执。”
张辰看到了阿汤哥眼中的坚定,他很想说电影拍摄,危险的镜头,主演真的不用亲自上的。
现在不是程龙那个时代了,演员不需要拿命去拼,但阿汤哥坚持。
但阿汤哥肯定听不进去。
成功的人,普遍都固执,固执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听不进去劝。
张辰扫了一眼摄影棚里严阵以待的团队,最终点了点头:“行,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爆破点距离你至少十米,防护衣里加穿降温背心;第二,我要亲自盯着爆破控制器,一旦有任何异常,立刻喊停。”
阿汤哥咧嘴一笑,拍了拍他的胸口:“成交。”
真到了拍摄时,现场气氛格外紧张。
阿汤哥身上早已系好隐形威亚,特技团队成员在一旁屏息待命。
当“开始”的指令落下,爆炸声轰然响起,浓烈的烟雾瞬间弥漫开来,威亚操作员精准地配合着冲击波力度轻轻拉动绳索。
张辰紧盯着监视器,甚至能从镜头外感受到一股明显的冲击波扑面而来,他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只见阿汤哥在爆炸的余波中被威亚带着踉跄了几步,身体本能地微微蜷缩又迅速直起,脸上却没有丝毫慌乱,反而精准地展现出角色应有的震惊与坚毅,每一个肢体动作都和威亚的牵引完美融合,毫无违和感。
“卡!完美!”
张辰率先反应过来,激动地大喊一声,随即带头鼓起掌来。
现场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工作人员们纷纷放下手中的设备,用力拍着巴掌,还有人吹起了口哨。
阿汤哥解开威亚带,抹了把脸上的灰尘,笑着走向大家。
道具组组长快步上前递过毛巾,感慨道:“汤姆哥这敬业程度,真是没话说!既要配合威亚,还要顶住真实爆炸的冲击,换做别人早就退缩了!”
张辰拍了拍阿汤哥的胳膊,由衷地说:“你赢了,这镜头比我想象中还要好,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真实感,是绿幕永远拍不出来的。”
周围的掌声愈发响亮。
莫斯科的戏份拍摄了15天,然后剧组转战迪拜。
当阿联酋航空的航班缓缓降落在迪拜国际机场,舷窗外的沙漠日出正将天空染成一片金橙色。
张辰整理了一下西装外套,带着《碟中谍4》剧组的核心成员走下舷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停机坪上早已等候着一支由白色奔驰车队组成的迎宾队伍,而站在队伍最前方、身着传统阿拉伯白袍、笑容爽朗的正是拉希德王子。
“我的老朋友!”
拉希德王子大步走上前,用生硬的中文与张辰拥抱,“终于把你盼来了!”
他身后的侍从们迅速上前接过剧组人员的行李,王子则热情地拍着张辰的肩膀。
张辰也一并拥抱道:“王子殿下,你的伤怎么样了?哦,这不是我想问的,而是你华夏的粉丝们托我问的……”
上次《跑男》拉希德在游戏环节受伤却坚持不退出,被网友们盛赞,拉希德也有了一批华夏粉丝。
这次《谍4》拍摄,张辰时不时就会发送两条动态,得知剧组要转场迪拜,立马有粉丝想起了拉希德。
听到自己有华夏粉丝,拉希德也很高兴:“华夏的朋友们都太热情了~”
说着他笑着原地转了个圈,“早就痊愈了!多亏了你当时安排的华夏神医,现在我的生活完全不受任何影响!”
两人相视而笑,不久前的中国行是两人共同的美好回忆。
当晚,拉希德王子在迪拜帆船酒店为剧组举办了盛大的欢迎晚宴。
宴会厅内灯火辉煌,水晶吊灯折射出璀璨的光芒,身着华丽礼服的迪拜各界名流齐聚一堂——既有皇室成员、政府高官,也有商界巨子和文化界代表。
当拉希德王子牵着张辰的手走上主台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我最好的朋友,来自华夏的著名导演张辰!”
王子举起香槟杯,“他的新片《碟中谍4》将在迪拜拍摄,我宣布,迪拜皇室将全力支持这部电影的拍摄工作,无论是场地、安保还是后勤资源,我们都会提供最顶级的保障!”
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
台下,阿汤哥和朱莉交换了一个惊讶又欣喜的眼神,他们没想到张辰在迪拜竟有如此深厚的人脉。
要知道,两人可都是享誉世界的大明星,但拉希德王子对他们的态度只是礼貌,可对张辰却完全不一样,那真是对待老朋友,热情的掏心掏肺。
对了,安吉丽娜朱莉是刚刚从洛杉矶飞来迪拜和他们汇合的。
莫斯科部分没有她的戏份,所以她是从迪拜开始进组。
晚宴结束后,拉希德王子邀请张辰、阿汤哥和朱莉前往自己的私人豪宅参观。
车队行驶在棕榈岛上,半小时后抵达一座占地广阔的阿拉伯式宫殿。
推开镶嵌着宝石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喷泉广场,泉水随着阿拉伯音乐变幻着造型。
豪宅内部更是富丽堂皇,走廊两侧挂满了珍贵的油画和阿拉伯地毯,客厅中央摆放着一座由纯金打造的雕塑,角落里的展示柜里陈列着各种古董和艺术品。
王子热情地向他们介绍每一件藏品,从波斯帝国的瓷器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手稿,如数家珍。
阿汤哥忍不住对张辰低声感叹:“张,你真是太厉害了,能让王子如此重视!”
朱莉也点头附和,看向张辰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他们终于意识到这位华夏导演在国际影坛的影响力早已不容小觑。
剧组时间紧张,人情往来张辰只预留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清晨,剧组一行人前往迪拜塔进行场地考察,拉希德王子亲自陪同。
此时的迪拜塔已经施工完毕,但还没有对外开放。
作为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的安保措施极为严格,但在王子的协调下,剧组获得了全程专属通道。
张辰带着动作指导、安全顾问和摄影团队逐层检查,重点查看了计划用于攀爬戏份的外立面区域。
他趴在玻璃幕墙上,仔细观察每一个可用于固定安全绳的支点,不时与安全顾问讨论:“这里的承重能力怎么样?必须反复测试,确保阿汤哥的安全。”
随后,他们又检查了楼顶的直升机停机坪和电梯设备,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的理念是——动作戏可以追求刺激,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所有环节都要做到万无一失。
外部条件全部具备后,第二天开始,阿汤哥启动了攀爬训练。
迪拜塔是最能体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记忆点的,是整部电影的高光时刻。
为了这个高光时刻,阿汤哥很早就在自己家里设置了一面攀爬墙,每天都会训练。
但训练环境和真实环境毕竟还有差别,阿汤哥必须熟悉真实的迪拜塔外立面才行。
得知剧组需要一段时间熟悉情况,拉希德王子也很大方的大手一挥,将迪拜塔的开业时间定在剧组拍摄完成后。
阿汤哥在迪拜塔专门开辟的训练区域,他穿上专业的攀岩装备,身姿矫健地向上攀爬。
尽管已经年过五十,但他依然保持着出色的体能,手指紧扣岩点,脚步稳健,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力。
组人员围在下方,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张辰站在监控屏幕前,紧盯着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时不时通过对讲机提醒:“阿汤哥,注意左手的发力角度,再调整一下呼吸节奏”。
当阿汤哥成功登顶训练墙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张辰走上前与他击掌:“太棒了!但明天我们还要增加难度,模拟真实拍摄时的风力环境”。
与此同时,摄影团队和特效团队也在紧张地忙碌着。
摄影指导带着团队架设各种型号的摄像机,测试不同焦距下的拍摄效果,他们还准备了特制的防抖设备,以确保在高空拍摄时画面的稳定性。
特效总监则拿着设计图纸,与张辰讨论如何将实景拍摄与后期特效结合:“导演,这里我们可以用绿幕技术迭加城市全景,让画面更具震撼力。”
张辰指着图纸上的标记:“这个角度很好,但要注意光线的衔接,必须让特效部分与实景完美融合,不能让观众看出破绽。”
整个剧组都沉浸在忙碌而有序的工作氛围中,大家都在为正式拍摄的那一刻做着准备。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