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商界大佬的荧幕首秀,光是这两个名字一亮出来,就足以让任何所谓的豪华明星阵容黯然失色。
但这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绝不能辜负默总和贾总的信任,绝不能浪费这段极富传奇色彩的跌宕经历。
大鹏隐隐有种预感,这部《贾跃亭·真还传》,或许将成为他职业生涯乃至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大鹏起兮云飞扬,扶摇直上九万里!
睡你麻痹起来嗨!
他猛地从床上坐起,径直走进书房。
按照之前与贾跃亭初步沟通的脉络,他开始在纸上奋笔疾书,构建剧本框架。
“发迹.风光崩塌蛰伏然后,是救赎与重生.”
窗外,周边楼宇的灯火早已相继熄灭,唯有他书房的这盏灯,持续亮到了天明。
第二天,繁华落尽,一切回归日常与拼搏。
陈默一早便来到字节跳动,与张一鸣、周受资召开第一次TT危机应对工作会议,时间紧迫,不容有失。
陈彤则根据陈默的指示,全力推进影视工业化体系的搭建与落地,将电影从立项到上映的全流程拆解成标准化模块,旨在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与品质。
同时彼岸影业还跟许多有潜力的新锐导演和背后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比如宁浩的坏猴子、名字很有纪念性的申奥等等
饺子导演已谢绝了一切采访和活动,带领核心团队闭关,潜心投入《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紧张创作中。
郭帆团队在庆功宴的鼓舞后,如同加满了燃料的火箭,继续带着团队四处路演向着华夏影史新的票房纪录发起最后的冲击。
下午,京城一间格调雅致的茶馆内。
贾跃亭与大鹏相对而坐,两人中间摆着一壶刚沏好的热茶。
关于《贾跃亭·真还传》的第一次深度创作交流,就在这袅袅茶香中,正式开始了。
顶着两个浓重黑眼圈的大鹏哈欠连天,只能靠一杯接一杯的浓茶提神——这是身体对昨夜过度兴奋的无声抗议。
“贾总,昨晚听完您的经历,我脑子里蹦出不少想法。”大鹏搓了搓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我大概说说创作思路,您随时指正。”
“请讲。”贾跃亭客气地为他续上茶水,姿态谦和。
一聊到专业领域,尤其对方既是甲方又是影片主角的企业家,大鹏顿时来了精神,开始嘚吧嘚起来,
“我觉得这部电影核心创作理念,不是一部英雄赞歌,也不是一场什么道德审判,而是在时代浪潮中,一个被梦想、野心、浮华与责任裹挟的复杂个体的人生历程”
他仔细观察着贾跃亭的反应,见对方频频点头,便继续深入:“影片的定位不是说教,而是把最真实的一面摆在观众面前。
如何解读,有何收获——我们把选择权和思考空间完全留给观众。”
得到鼓励的大鹏越说越兴奋,
“不过影片的拍摄也讲究技法,我打算把影片采用多层叙事结构,穿插过去真实发生的经典案例,通过情景再现、多方人物访谈和主观视角,打造一部具有强烈沉浸感的作品。
把观影的每个人都拉入其中,经历这么一次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具体剧本结构与拍摄方向我是这样想的,通过倒序的方式,来进行穿插,首尾呼应。
序幕就是您还清债务的倒计时,就是年前那最后那场带货直播!”
大鹏的创意让贾跃亭颇感意外,原本他以为是那种平铺直叙、按部就班的来弄。
不过他也理解这种安排的巧思,开篇开门见山,将“重生”的结局前置,奠定“救赎”基调,并留下巨大悬念——他贾跃亭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其实他的人生经历,经常上网的网友基本也都知道的七七八八。
虽然大众对他的经历早已耳熟能详,作为一部以人物为主的纪录片,怎么能拍的引人入胜,让观众喜欢看,这就比较考验导演的功力了。
仅从这个开头,贾跃亭就察觉到了这位年轻导演的不凡。
“很有意思,请继续。”
“倒叙序幕之后,我们将用章回体展开正序叙述:
第一章:发迹·走出山西的‘颠覆者’.
第二章:风光·乐视帝国的天空.
第三章:雪崩·凛冬已至
第四章:救赎·直播带货的奇迹.
终章:贾跃亭·真还传·至彼岸”
大鹏把昨天一整夜的构思、想法还有演员该如何表现和盘托出,兴之所至甚至用手沾着茶水在桌上写写画画,想让贾跃亭更能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
而贾跃亭则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要点——隔行如隔山,他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
两人完全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忘却了时间流逝。
“.最终与前面首尾呼应,结局最进行留白处理,大概整体的架构就是这样了,您看有什么问题?”
啪啪啪.
待大鹏讲述完毕,贾跃亭忍不住鼓掌。
他原本设想的导演人选是张一谋、冯晓刚这个级别的大导演,再不济也应该是昨晚上的那两个叫郭帆和饺子的家伙。
结果谁成想,陈默推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董成鹏,一开始他以为这家伙在敷衍自己。
因为大鹏这个名字他之前只是偶尔听到过,印象还停留在只是拍过几个小成本商业片的年轻小导演。
昨晚补看了《吉祥》后,才对这位年轻导演刮目相看。
看完后他很有感触,这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好片子,果然他不应该怀疑陈默的眼光。
他非常欣赏大鹏在《吉祥》里面的镜头语言和处理。
影片前半部分采用粗粝、手持、黑白影像的纪录片形式,记录在东北老家的现实生活。
真实感近乎残酷,镜头像一把手术刀,切开了关于亲情、责任与利益的疮疤,这与后半部分突然转为彩色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其实影片本身格局很小,只是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纷争,但它的主题很大:记忆的真实性、亲情的复杂性、个体在家庭结构中的困境。
大鹏没有试图给出一个“谁对谁错”的答案,而是平静地展示每个人的立场和无奈。
在《吉祥》这个影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乱上价值、没有配乐渲染,只是让镜头静静地观察。
当家人争吵时,镜头是冷静的;当情绪崩溃,矛盾激发,镜头依然是克制的。
这种克制,反而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张力,也让观众的同情与反思自行涌现。
贾跃亭非常喜欢这种克制、客观的表达方式。
这与他刚才所说的《真还传》的核心创作理念是一致的。
也因此,他把刚才所思所想跟这个年轻导演分享着
或许是大鹏给他带来的灵感,贾跃亭对影片最后有了一些想法,
“.大鹏导演,关于结尾我有个想法。
在年前还清债务的那场直播最后,用一个长镜头记录:我笑着关播后,当网络的喧嚣消失,我独自坐在空荡的直播间里,看着欠债数字归零。
此刻没有激昂的配乐去做什么渲染烘托,也没有任何内心独白阐述价值,而是一片平静。
画面最后我独自一人坐在空荡荡的直播间里,最后望向镜头,一眼万年,没有喜悦,只有巨大的疲惫、空虚和几分迷茫。
end!”
一抹讶然浮现在大鹏的脸上。
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贾跃亭的领悟力和学习力,同样令大鹏很是震惊
怪不得从线下到线上,从数码到电商,无论哪个赛道这个男人能闯出一条路,
“这个结尾太妙了!这种留白处理,比任何欢呼都更能凸显这一路的艰辛。
剩下的留白就让观众结合自己经历自行感悟吧。”
“那就好,不过,”贾跃亭话锋一转,“你是不是忘了最重要的人?”
“您是说默总?”
“嗯!其实昨晚我说陈默是我的贵人,真不是什么场面话,而是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如果没有陈默,可能我的人生将会走向另外一条路”
贾跃亭在心里默默补充:一条不归路。
大鹏闻言,眼睛一亮,卧槽有瓜,“其实,我需要更多的资料才能完善现有剧本”
“.如果按照你刚才说的结构,陈默在第二、三、四章里,都会出现,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陈默是在15年9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站在彼岸科技园外”
随着贾跃亭打开话匣,回忆与陈默数次会面的点点滴滴,大鹏见状赶紧掏出笔记本记录这些珍贵素材,两只耳朵竖起来,这些绝对是传男不传女的商业秘辛.
这场谈话从午后持续到夜幕降临。
分别后,大鹏回到家中强撑着整理完所有资料,才燃尽回到卧室倒头大睡。
而贾跃亭刚回公司,就听助理说有人在等他,
“你说谁?罗永浩?”贾跃亭满脸意外,因为两人之前并没有什么交际,更谈不上什么交情。
2个小时后
望着老罗那略显秃顶、写满落寞的背影渐渐远去,贾跃亭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情。他们何其相似:同怀理想主义,同历创业惨败,同负巨额债务。
老罗的颠沛之路,就像另一个低配版的自己。
他不禁联想到,当初陈默审视他背景时的心境,是否也正如他此刻凝视老罗的背影一般?
此番老罗前来,意在借助乐途已成规模的直播带货模式谋求翻身,而这,恰与乐途求贤若渴的需求不谋而合。
贾跃亭凭借其毒辣的眼光断定,老罗绝对是一个带货好手,不用培训拉出来就能横扫千军的那种。
毕竟一个不会说脱口秀的创业失意者不是一个牛逼的带货达人!
区区几个亿的欠债罢了,不过他的零头而已,以老罗的能力,估计也就一年半载的事情。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出了事情,老罗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正面积极、想方设法竭尽所能的去面对,是条汉子!
贾跃亭欣赏他面对困境不逃避的担当,最终决定像当年陈默帮助自己那样,拉这个汉子一把。
当然,刚才在最后时刻,他心中一动,对老罗提出了一个小小的附加条件
次日清晨,大鹏刚起床不久,就接到贾跃亭的电话:
“大鹏导演,有个突发情况能不能再加个配角,小配角”
听着电话那端的叙述,大鹏的嘴巴越张越大。
老罗?这也可以?
哎~不是,如果没记错,他应该拍的是电影而不是连续剧,怎么欠债还带接班人的?
这个世界好像愈发魔幻了.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